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英国BBC将上世纪英国儿童文学家艾妮·布莱顿的生平拍成电影,并找来“女巫专业户”海伦娜波汉姆卡特扮演这名曾遭BBC非议、封杀50年之久,全球销量却超过6亿册的女作家。这个盖棺多年后的论定,颇有“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意味,
床头堆着7本《哈利·波特》的少年大概想不到,父母小时候会偷偷翻阅艾妮·布莱顿的《五伙伴历险记》,严厉的祖父母冷不丁出现在他们身后,怒声呵斥:“又在看混书!”
“混书”不仅是那个年代保守家长的看法,也是媒体和公共图书馆一直对艾妮实行封杀的理由。小孩子眼里精彩的故事、有趣的对话,在大人看来“充满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英国BBC电台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便拒绝艾妮为孩子们读广播剧的要求,“禁令”一直持续了50年。图书馆也动辄将艾妮的作品下架,认为“那不适合孩子们阅读”。不过,艾妮既然这么成功,就代表她无须将成人评论放在眼里:“12岁以上的读者怎么想我管不着。”
赢孩童者赢天下,这才是儿童文学的真理。艾妮的700多个故事流传垒球,售出超过6亿册,有3500多种译本。至今,她的著作每年在世界各地仍能售出800万本。2008年的科斯塔书籍奖,布莱顿被推举为“最受喜爱的作者”,莎士比亚、罗琳都只能屈居其后。
野姑娘从文记
在泥巴和恶作剧里长大,弹得一手好钢琴的艾妮拒绝了市政厅音乐艺术学校的就读名额。去做一名老师,因为这是接近孩子——她的“目标写作对象”的最佳机会。
艾妮玛丽布莱顿1897年8月11日在南伦敦出生没多久,便举家迁至肯特郡的贝肯南。她从小就爱玩,无论泥水仗还是棋牌游戏都是高手,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小妇人》是她最爱的读物。
艾妮的父亲托马斯,一位天性开朗的布料商,给了她日后写作生涯中所需的一切知识与热情。她在自传《我的故事》中写道:“他喜欢乡下,热爱花草、鸟儿和野生动物,对它们懂得比任何人都多。更重要的是,他乐意带我一起探险!”
她和母亲的关系就没那么融洽了。特丽莎是个家庭妇女,没什么艺术天分和创造力,也从未表现出特殊的兴趣爱好。她对艾妮成天在外面游戏,读一堆没用的书、发展一堆莫名其妙的兴趣十分嗤之以鼻,也不理解丈夫为何对女儿如此纵容。在她的观念里,做好家务才是艾妮应尽的本分,这对干绝非居家型的女儿不失为一种折磨。不过,特丽莎倒是给艾妮的两个弟弟绝对的自由,让艾妮十分不满,以至于后来在她的故事中常常会出现“小妞儿,快去洗衣服”,“这种危险活动不是你们女人参加的”这种成人化和性别指向鲜明的语句,也成了后来被人指责的标靶。
在圣克里斯托弗女子高中,艾妮就是最受欢迎的女孩儿。如同她书中的角色,她聪明、有趣,人缘好,全心投入校园生活:组织演奏会,搞恶作剧,拿下网球冠军,还担任曲棍球队长,多门功课优异,尤其是英文写作。课余,她和两个朋友自创了一份名为《Dab》的杂志,为其撰写短篇故事。
一旦对写作产生了兴趣,艾妮便义无反顾地扎了进去。母亲那边成天念叨“乱写一气,费时费力”,她这边奋笔疾书,给杂志海量投稿。不过她运气一般,只在14岁那年发表了一首小诗。家人一直希望她能深造钢琴演奏,她却在19岁那年拒绝了市政厅音乐与艺术学校的就读名额,跑去当培训老师。因为她知道,这是深入小孩世界的最佳机会,而他们是她的目标写作对象。在持续为杂志写稿,并给贺卡公司撰写祝语一段时间后,她的首部正式作品,一本薄薄的诗集《孩子的私语》面市,为其后来井喷式的出版掀开了盖子。
被禁止的畅销作家
虽然获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但舆论上的“被拒绝”却贯穿她职业生涯始终。
艾妮作品的一大主题是冒险和探案。一帮小孩子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凭着那些耳熟能详的书名,《诺弟》、《五伙伴历险记》、《秘密七人组》……书中人物朱利安,迪克、安妮、乔治,还有小狗蒂米,是无数少儿美梦中与之同耍的伙伴。可对于评论界而言,艾妮却是个噩梦。
前“英国儿童桂冠作家”迈克罗森说:“她写作低劣,偏见和歧视充斥其间。有各种各样对粗鲁和低级阶层的描写。”如果说这是文人相轻,那么英国BBc对她的嗤之以鼻就显得持久而弥坚。
艾妮从1936年便开始写信给BBC。她对自己的多产很有信心,希望上广播为孩子朗读源源不断的故事,但BBC很干脆地拒绝了她。两年后,她的丈夫休·波洛克给BBC总监写信,告诉他不应该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来自英国各地的小孩的友好信件塞满了他们家的邮筒,孩子们显然希望听到她在电台朗读故事。但BBC的回信又为艾妮泼了一瓢冷水:“她的故事基本上没有文学价值,不过是一大堆乱七八糟、傻里傻气的人物名字。”又过了两年,锲而不舍的艾妮再次寄去手稿,这次的闭门羹就更难吃了:“情节空洞,对话生硬哕唆。难以置信这竟然是个畅销女作家。”高傲的BBC从上到下都把她的作品看得一钱不值,对艾妮封杀长达50年之久。
除了BBC之外,一些成年人对艾妮的书也颇有微词,成年人在她的故事里读出,女孩子们应该去洗衣服,危险的事情没能力去做,坏事总是外国人干的……于是,“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这顶帽子她就摘不掉了。负面舆论影响了书的再版,甚至使不少图书馆把她的书从书架上清空,并打人黑名单。尽管这样,她的书迷仍旧遍布世界各地,销量一直稳健增长。
BBC的“幡然悔悟”来得特别迟。艾妮过世40年之后,BBC才把她的生平改编成电影。这部片子在2009年11月16日在BBC四台首播,紧接着还放了一部有关她的纪录片。
被拒绝的一生
研究艾妮的学者认为,她是个勤奋、复杂,难以应付而且孩子气的女人。她不难看清,但多少有点戏剧化的一生,或许自小就定了调子。
艾妮笔下的故事成功地激励了许多小孩,却很难说艾妮自己是否打败了蜷在心底的那匹困兽。“被拒绝”的感受从父母离异时就一直跟随着她。她清楚地记得自己对父母的大吵无能为力,只能和弟弟坐在楼梯上抱成一团的情形。乡下保守的民风让母亲不敢公布离异,对外只宣称丈夫“出远门了”,并要求孩子们守口如瓶。父亲后来在新家中风猝死,也被固执的母亲说成“在泰晤士河钓鱼时突发心脏病”。对事实的逃避让艾妮逐渐形成打压痛苦情绪的强迫性心理。她把这隐痛写进了1951年的小说《六个坏男孩》中。
父亲彻底离开后,艾妮才知道他和女秘书好上了。她潜意识里却认为父亲不认可她这个女儿,这件事的阴影恐怕比她想象中还大。艾妮的首次婚姻怀孕困难,检查后才发现子宫发育严重不良,只有十二三岁女孩的子宫大小,选正是父亲离家时她的年龄。谁也无法判定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经过重重的困难,艾妮34岁那年和丈夫休设洛克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儿子吉利安。3年后,经历一次流产,她又产下女儿伊摩根。随着休被派往部队,长期不在家,双方都各自有了新的伴侣。艾妮46岁那年嫁给了第二任丈夫、外科大夫肯尼斯弗雷泽,二人兴趣十分契合。
对于艾妮这样一个聪明热情的女作家而言,患上老年痴呆的晚景有些残酷。她的最后两本书《停止帮助的人》和《归家的男孩》都是从圣经故事改编而成。她一直希望回到童年生活的贝肯南。
虽然艾妮已经走了41年,读者还是会铭记她对懵懂孩童去观察、发现和畅游新世界的引导。如她在《诗人》这首小诗里所写的:“孩子那美好的心儿和灵魂,继续歌唱吧!”
床头堆着7本《哈利·波特》的少年大概想不到,父母小时候会偷偷翻阅艾妮·布莱顿的《五伙伴历险记》,严厉的祖父母冷不丁出现在他们身后,怒声呵斥:“又在看混书!”
“混书”不仅是那个年代保守家长的看法,也是媒体和公共图书馆一直对艾妮实行封杀的理由。小孩子眼里精彩的故事、有趣的对话,在大人看来“充满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英国BBC电台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便拒绝艾妮为孩子们读广播剧的要求,“禁令”一直持续了50年。图书馆也动辄将艾妮的作品下架,认为“那不适合孩子们阅读”。不过,艾妮既然这么成功,就代表她无须将成人评论放在眼里:“12岁以上的读者怎么想我管不着。”
赢孩童者赢天下,这才是儿童文学的真理。艾妮的700多个故事流传垒球,售出超过6亿册,有3500多种译本。至今,她的著作每年在世界各地仍能售出800万本。2008年的科斯塔书籍奖,布莱顿被推举为“最受喜爱的作者”,莎士比亚、罗琳都只能屈居其后。
野姑娘从文记
在泥巴和恶作剧里长大,弹得一手好钢琴的艾妮拒绝了市政厅音乐艺术学校的就读名额。去做一名老师,因为这是接近孩子——她的“目标写作对象”的最佳机会。
艾妮玛丽布莱顿1897年8月11日在南伦敦出生没多久,便举家迁至肯特郡的贝肯南。她从小就爱玩,无论泥水仗还是棋牌游戏都是高手,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小妇人》是她最爱的读物。
艾妮的父亲托马斯,一位天性开朗的布料商,给了她日后写作生涯中所需的一切知识与热情。她在自传《我的故事》中写道:“他喜欢乡下,热爱花草、鸟儿和野生动物,对它们懂得比任何人都多。更重要的是,他乐意带我一起探险!”
她和母亲的关系就没那么融洽了。特丽莎是个家庭妇女,没什么艺术天分和创造力,也从未表现出特殊的兴趣爱好。她对艾妮成天在外面游戏,读一堆没用的书、发展一堆莫名其妙的兴趣十分嗤之以鼻,也不理解丈夫为何对女儿如此纵容。在她的观念里,做好家务才是艾妮应尽的本分,这对干绝非居家型的女儿不失为一种折磨。不过,特丽莎倒是给艾妮的两个弟弟绝对的自由,让艾妮十分不满,以至于后来在她的故事中常常会出现“小妞儿,快去洗衣服”,“这种危险活动不是你们女人参加的”这种成人化和性别指向鲜明的语句,也成了后来被人指责的标靶。
在圣克里斯托弗女子高中,艾妮就是最受欢迎的女孩儿。如同她书中的角色,她聪明、有趣,人缘好,全心投入校园生活:组织演奏会,搞恶作剧,拿下网球冠军,还担任曲棍球队长,多门功课优异,尤其是英文写作。课余,她和两个朋友自创了一份名为《Dab》的杂志,为其撰写短篇故事。
一旦对写作产生了兴趣,艾妮便义无反顾地扎了进去。母亲那边成天念叨“乱写一气,费时费力”,她这边奋笔疾书,给杂志海量投稿。不过她运气一般,只在14岁那年发表了一首小诗。家人一直希望她能深造钢琴演奏,她却在19岁那年拒绝了市政厅音乐与艺术学校的就读名额,跑去当培训老师。因为她知道,这是深入小孩世界的最佳机会,而他们是她的目标写作对象。在持续为杂志写稿,并给贺卡公司撰写祝语一段时间后,她的首部正式作品,一本薄薄的诗集《孩子的私语》面市,为其后来井喷式的出版掀开了盖子。
被禁止的畅销作家
虽然获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但舆论上的“被拒绝”却贯穿她职业生涯始终。
艾妮作品的一大主题是冒险和探案。一帮小孩子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凭着那些耳熟能详的书名,《诺弟》、《五伙伴历险记》、《秘密七人组》……书中人物朱利安,迪克、安妮、乔治,还有小狗蒂米,是无数少儿美梦中与之同耍的伙伴。可对于评论界而言,艾妮却是个噩梦。
前“英国儿童桂冠作家”迈克罗森说:“她写作低劣,偏见和歧视充斥其间。有各种各样对粗鲁和低级阶层的描写。”如果说这是文人相轻,那么英国BBc对她的嗤之以鼻就显得持久而弥坚。
艾妮从1936年便开始写信给BBC。她对自己的多产很有信心,希望上广播为孩子朗读源源不断的故事,但BBC很干脆地拒绝了她。两年后,她的丈夫休·波洛克给BBC总监写信,告诉他不应该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来自英国各地的小孩的友好信件塞满了他们家的邮筒,孩子们显然希望听到她在电台朗读故事。但BBC的回信又为艾妮泼了一瓢冷水:“她的故事基本上没有文学价值,不过是一大堆乱七八糟、傻里傻气的人物名字。”又过了两年,锲而不舍的艾妮再次寄去手稿,这次的闭门羹就更难吃了:“情节空洞,对话生硬哕唆。难以置信这竟然是个畅销女作家。”高傲的BBC从上到下都把她的作品看得一钱不值,对艾妮封杀长达50年之久。
除了BBC之外,一些成年人对艾妮的书也颇有微词,成年人在她的故事里读出,女孩子们应该去洗衣服,危险的事情没能力去做,坏事总是外国人干的……于是,“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这顶帽子她就摘不掉了。负面舆论影响了书的再版,甚至使不少图书馆把她的书从书架上清空,并打人黑名单。尽管这样,她的书迷仍旧遍布世界各地,销量一直稳健增长。
BBC的“幡然悔悟”来得特别迟。艾妮过世40年之后,BBC才把她的生平改编成电影。这部片子在2009年11月16日在BBC四台首播,紧接着还放了一部有关她的纪录片。
被拒绝的一生
研究艾妮的学者认为,她是个勤奋、复杂,难以应付而且孩子气的女人。她不难看清,但多少有点戏剧化的一生,或许自小就定了调子。
艾妮笔下的故事成功地激励了许多小孩,却很难说艾妮自己是否打败了蜷在心底的那匹困兽。“被拒绝”的感受从父母离异时就一直跟随着她。她清楚地记得自己对父母的大吵无能为力,只能和弟弟坐在楼梯上抱成一团的情形。乡下保守的民风让母亲不敢公布离异,对外只宣称丈夫“出远门了”,并要求孩子们守口如瓶。父亲后来在新家中风猝死,也被固执的母亲说成“在泰晤士河钓鱼时突发心脏病”。对事实的逃避让艾妮逐渐形成打压痛苦情绪的强迫性心理。她把这隐痛写进了1951年的小说《六个坏男孩》中。
父亲彻底离开后,艾妮才知道他和女秘书好上了。她潜意识里却认为父亲不认可她这个女儿,这件事的阴影恐怕比她想象中还大。艾妮的首次婚姻怀孕困难,检查后才发现子宫发育严重不良,只有十二三岁女孩的子宫大小,选正是父亲离家时她的年龄。谁也无法判定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经过重重的困难,艾妮34岁那年和丈夫休设洛克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儿子吉利安。3年后,经历一次流产,她又产下女儿伊摩根。随着休被派往部队,长期不在家,双方都各自有了新的伴侣。艾妮46岁那年嫁给了第二任丈夫、外科大夫肯尼斯弗雷泽,二人兴趣十分契合。
对于艾妮这样一个聪明热情的女作家而言,患上老年痴呆的晚景有些残酷。她的最后两本书《停止帮助的人》和《归家的男孩》都是从圣经故事改编而成。她一直希望回到童年生活的贝肯南。
虽然艾妮已经走了41年,读者还是会铭记她对懵懂孩童去观察、发现和畅游新世界的引导。如她在《诗人》这首小诗里所写的:“孩子那美好的心儿和灵魂,继续歌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