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孔子为什么不得抑郁症

来源 :家庭科学·新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re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夫子做了“摩登圣人”,是死了以后的事。活着的时候却总是颇吃苦头的跑来跑去,虽然曾经贵为鲁国的警视总监,而又立刻下野,失业了;并且为权臣所轻蔑,为野人所嘲弄,甚至于为暴民所包围,饿扁了肚子。这些倒霉事搁一般人心理早承受不了了,可孔子非但没得忧郁症,反而活得健健康康、快快乐乐,这是为什么呢?
  金陵客最近在一篇文章中说:孔子生当乱世,不管遭遇如何变化,始终心理平衡。面对落差,他信仰坚定,既不攀比,也不自卑,“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面对诱惑,他操守坚贞,既不媚上,也不媚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自我评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生活的时代,贫富差距不小,但孔子从不讳言财富。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看来,只要收入好,他对工种并不挑剔。但是,他更坚持自己的原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他从不以富贵为人生最高目标,不以奢侈享受为幸福生活,从不因生活的困顿而影响自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孔子不患抑郁症,是因为他把信仰表现在行为上,把操守表现在实践中,一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这恐怕是当代人最缺乏的品格。
其他文献
【实例】  我怕“青面虎”  梅子任职于一家外资企业,是老总的行政助理。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个美差,只要协助新加坡籍老总处理事务,接接电话递递茶水,便可以背靠大树好乘凉了。但梅子烦的就是那个不苟言笑的老总——称之为“青面虎”。因为他的脸上永远看不出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烦闷。  她觉得自己倒霉透了。在家里,做小学教师的父亲对子女要求非常严厉,给她的学习、生活订下了不下二十条的制度,而且不允许她犯任何
回顾一下我们的成长历程,便会发现,我们怕太多的事情,小时候怕黑、怕鬼、怕老猫、怕老鼠;长大了怕老师、怕父母、怕老板、怕死亡;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怕——怕火车、怕雷电,怕意外,怕广场,怕生人……怕这怕那,人为什么要怕这许多东西呢?为什么会怕明明不可怕的东西呢?  众所周知,生物的一个特性是“趋利避害”,保持一定程度的害怕对我们是有利的,它可以使人保持警惕,对那些会对我们产生不利的情境加强注意,做好准备
荆州学派是中国学术史上重要的经学流派。它既是经学由今学转向古学的关捩,又是儒学至玄学的桥梁。荆州学派体大思精,不仅有比拟太学的荆州官学,多达千人的门生弟子,内容广泛的各
糟糕的情绪是大脑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有时,改变刺激源,有益改善情绪。美国《男性健康》杂志最新载文指出,心情不好时,不妨尝试以下7种“心理假动作”,能让你的坏情绪在不觉间悄悄溜走。   1.强装笑脸。在心情抑郁、心理压力大或生气的时候,强装笑脸有助于释放不良情绪,有益身心。  2.收拾房间。凌乱不堪的房间或办公室会令人心神不安。因此,将房间收拾整齐能改善不良情绪。   3.穿蓝色衬衫。蓝色是一种天然的
本文对晚清民国志怪传奇小说集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1875年进入光绪朝直到1900年的庚子国变为光绪前中期,这是进入晚清以来志怪传奇小说创作的最后一个高峰,由于在印刷、出版、
张从正(1156—1228年),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张氏精于中医的心理治疗,认为“悲可治怒;恐可治喜,怒可治思;思可治恐”,常有无药而愈病的验案,可窥古代中医心理疗法之一斑。     笑疗祛痞满  息城司侯,听见其父死于兵乱,大悲痛哭,之后便感觉胃脘胀满,像胃里装着一个茶杯般疼痛难忍,吃了医生开的药后,一点效果也没有。张氏出诊时,恰巧遇见巫医正在病人的床边念念有词。于是他便模仿巫医的举止神态,以巫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