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郊区延庆县的花会历史悠久,花会的传统文化积淀丰厚,延庆旱船是众多的花会中影响最大的品种之一。由于它扮演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化妆漂亮逼真,道具制作考究,很受群众欢迎。延庆的民间文化异彩纷呈,古老的民间花会成为传承历史的重要纽带。根据明朝嘉靖《隆庆志》的记载,延庆地区的花会活动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到了清朝见诸于史书的记载则更加详细。旱船,即是本地区最有特色的民间花会形式。“延庆旱船”植根于地方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因为道具造型独特,表演套路丰富,音乐伴奏喜庆热烈,长期以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但因明代有大量的江淮贬谪官员定居延庆,所以对延庆文化影响很大。延庆旱船除了在“文革”期间停止演出之外,曾十分广泛地活动于延庆城乡。旱船是延庆历史上最引人注目,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民间舞蹈品种,十分广泛地活动于延庆城乡,其场面壮观、热闹非凡。尤其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三天聚众表演,其场面壮观、热闹非凡。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精美的艺术造型、高超的表演技艺,在北京市乃至我国北方地区都极具代表性,多次受邀参加国家级大型文化活动。2005年,延庆旱船入选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丁自强成为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旱船会的旱船十分引人注目。它长约一百三十厘米,宽约八十厘米,高一百八十厘米左右,由船顶、立柱、船身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船顶类似古代大型建筑,剖面前为半圆形,后呈三角形。细瓦高脊,飞檐翘拱。四角的拱头用木雕成四个龙头,口衔四个彩绸绣球。檐下,四周绷糊细白纱,上绘游龙戏凤,苍海日出等各种民间传统图案和《白蛇传》中的人物故事,下端连接船身。船身里面是支架,外面用绘有金鱼、莲荷、波浪和腾龙等图案的布幔围成船状,船身正中留有四十厘米左右的方空,演员在其中,用两根布带将船挎起表演。船身靠柱扎四盏莲花灯,船顶内插蜡烛,晚间走会时全部点燃,灯火烛光辉映得整个旱船异常透剔玲珑,显得格外精美。
旱船会使用的旱船虽有一只和三只以上的区别,但它的表演却只有两种不同的套路,不论其数量多少,都是三只一组,以三只的表演套路为基础的。
一只船由两个演员驾,因此较宽较长(宽一米以上,长两米以上)也较重。两个演员前面的是生角许仙,后面的旦角是白娘子。加一个是不驾船的演员饰船家,他头戴斗笠,脚穿草鞋,半挽裤脚儿,红面白须,手持船桨。那桨和船家的各种动作是指挥旱船行进和表演的信号,桨一动,船便动,或急或缓,或跑圆场,或走曲线,或原地旋转。有时,船家还要跨上船舷,坐在船上,划动桨儿指挥。
三只船也三个演员,没有船家,多一个饰小青的旦角挎船。三只船的个人表演有泛舟、荡舟、涌舟、转舟等多种技巧,再加上集体配合的穿插跑动间的行列与组合的变化,使它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泛舟和荡舟最能表现演员的基本功。泛舟直行,荡舟曲行,用小台步驾船迂回往复。泛舟和荡舟行进疾速,但船却要平稳。扮演许仙、白娘子、小青的三个演员,驾三只彩舟,在优美舒缓的乐曲声中,穿梭般交插跑动的同时,交流相互的情感,很快将观众带进故事特定的情境,使人马上想到雨过天晴,和风轻软的三月西湖,想到白娘子离却千载深山的寂寞而初涉凡尘与牵惹情丝的许仙初恋的甜美……,那时节,定然水平如镜,船行如浪。精彩的表演使人们只知船在水上漂,而忘记驾船的演员走在高低不平的旱地上。那情景充隘着诗情画意,达到内容与形式,生活与艺术的和谐完美的统一。
涌舟,则表现浪拍船头,船顶风破浪前进的情景。船在疾行中突然停住,同时船头翘起,低落后再疾行。
转舟,是驾船原地顺时针或逆时针快速旋转。
延庆旱船的吹打乐伴奏热烈。乐器有唢呐、笙两种吹奏乐器,大鼓、大钹、大镲、小钹等打击乐器,其中以唢呐和大鼓为主。曲牌有《将军令》、《得胜令》、《娃娃》、《寿星花》、《三盛意》、《小磨房》、《小钉缸》、《小番召》、《句句双》、《老八板》等,同时还吸收一些地方民歌小调,如《二月二龙抬头》、《要嫁妆》、《送情郎》、《打骨牌》等。每个唢呐艺人根据自己的喜好熟练掌握十几首到几十首,即兴变换吹奏。
延庆旱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数百年传承不息,而且在传承中不断得到更新、发展和提高,是由于它自身的艺术价值决定的。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民风民俗、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绘画、民间工艺、以及建筑和宗教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延庆旱船成为北京京郊民间花会的一枝奇葩。
作者单位:延庆县档案馆
旱船会的旱船十分引人注目。它长约一百三十厘米,宽约八十厘米,高一百八十厘米左右,由船顶、立柱、船身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船顶类似古代大型建筑,剖面前为半圆形,后呈三角形。细瓦高脊,飞檐翘拱。四角的拱头用木雕成四个龙头,口衔四个彩绸绣球。檐下,四周绷糊细白纱,上绘游龙戏凤,苍海日出等各种民间传统图案和《白蛇传》中的人物故事,下端连接船身。船身里面是支架,外面用绘有金鱼、莲荷、波浪和腾龙等图案的布幔围成船状,船身正中留有四十厘米左右的方空,演员在其中,用两根布带将船挎起表演。船身靠柱扎四盏莲花灯,船顶内插蜡烛,晚间走会时全部点燃,灯火烛光辉映得整个旱船异常透剔玲珑,显得格外精美。
旱船会使用的旱船虽有一只和三只以上的区别,但它的表演却只有两种不同的套路,不论其数量多少,都是三只一组,以三只的表演套路为基础的。
一只船由两个演员驾,因此较宽较长(宽一米以上,长两米以上)也较重。两个演员前面的是生角许仙,后面的旦角是白娘子。加一个是不驾船的演员饰船家,他头戴斗笠,脚穿草鞋,半挽裤脚儿,红面白须,手持船桨。那桨和船家的各种动作是指挥旱船行进和表演的信号,桨一动,船便动,或急或缓,或跑圆场,或走曲线,或原地旋转。有时,船家还要跨上船舷,坐在船上,划动桨儿指挥。
三只船也三个演员,没有船家,多一个饰小青的旦角挎船。三只船的个人表演有泛舟、荡舟、涌舟、转舟等多种技巧,再加上集体配合的穿插跑动间的行列与组合的变化,使它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泛舟和荡舟最能表现演员的基本功。泛舟直行,荡舟曲行,用小台步驾船迂回往复。泛舟和荡舟行进疾速,但船却要平稳。扮演许仙、白娘子、小青的三个演员,驾三只彩舟,在优美舒缓的乐曲声中,穿梭般交插跑动的同时,交流相互的情感,很快将观众带进故事特定的情境,使人马上想到雨过天晴,和风轻软的三月西湖,想到白娘子离却千载深山的寂寞而初涉凡尘与牵惹情丝的许仙初恋的甜美……,那时节,定然水平如镜,船行如浪。精彩的表演使人们只知船在水上漂,而忘记驾船的演员走在高低不平的旱地上。那情景充隘着诗情画意,达到内容与形式,生活与艺术的和谐完美的统一。
涌舟,则表现浪拍船头,船顶风破浪前进的情景。船在疾行中突然停住,同时船头翘起,低落后再疾行。
转舟,是驾船原地顺时针或逆时针快速旋转。
延庆旱船的吹打乐伴奏热烈。乐器有唢呐、笙两种吹奏乐器,大鼓、大钹、大镲、小钹等打击乐器,其中以唢呐和大鼓为主。曲牌有《将军令》、《得胜令》、《娃娃》、《寿星花》、《三盛意》、《小磨房》、《小钉缸》、《小番召》、《句句双》、《老八板》等,同时还吸收一些地方民歌小调,如《二月二龙抬头》、《要嫁妆》、《送情郎》、《打骨牌》等。每个唢呐艺人根据自己的喜好熟练掌握十几首到几十首,即兴变换吹奏。
延庆旱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数百年传承不息,而且在传承中不断得到更新、发展和提高,是由于它自身的艺术价值决定的。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民风民俗、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绘画、民间工艺、以及建筑和宗教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延庆旱船成为北京京郊民间花会的一枝奇葩。
作者单位:延庆县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