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种发现悖论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116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数十年来,我们不懈地搜寻着地球上一些最熟悉和偏远的地方,但生物多样性科学家估计,仍然有超过90%的自然物种是未知的。”美国加州科学院院长香农·贝内特近日表示。这一说法超越许多人的刻板印象,毕竟现实中的各种动植物已经令人目不暇接。
  尽管我们不断听到有物种灭绝的消息传来,但新物种的探索成果也是惊人的。2019年,加州科学院研究人员在世界各地发现71个新物种,包括花卉、鱼类、珊瑚、蜘蛛、海参、蚂蚁和蜥蜴,它们隐藏在全球各地洞穴、森林甚至海洋最深处。而这,只是相关探索发现中的部分案例。
  无论从对未知世界的朴素好奇心来说,还是就瑞典生物学家林奈等人创立的生物分类科学传承而言,人类发现新物种的志趣与实践从未停止,其后果也是非常复杂的。从全球历史的变化看,新物种发现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危险和挑战。
  没有新物種就没有新生活
  不可否认,在过去500年中,人类物质世界和智识世界发生的许多重大变化都与新物种的发现与传播有关。对承载了世界大部分人口的欧亚大陆来说,先导性案例来自于大航海时代哥伦布等探险家的发现。原产美洲的马铃薯、玉米和红薯等新粮食作物在全球的传播,改变了世界的人口结构,也造成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与环境问题。
  玉米很快就成为继小麦和水稻之后全球播种面积第三大的作物,而高度依赖马铃薯的爱尔兰则因为马铃薯枯叶病危机遭遇了近现代欧洲历史上最大的饥荒。这直接推动了19世纪下半叶的国际移民浪潮。此外还有辣椒、烟草、可可等新物种的发现和消费,改变了人类的感官体验。
  如今,成千上万的地球人已变得“无辣不欢”。在中国,原产于美洲的辣椒正是作为新奇的观赏植物在明朝中后期经欧洲引入的。再如新西兰偏远小城市达尼丁坐落着全球最知名的巧克力生产厂之一,本地出产的高品质牛奶令来自美洲的可可得到了至高的升华。
  新物种的发现不仅改变人类的日常生活,也会导致思想领域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当数达尔文在拉丁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探险。
  1831年12月27日,22岁的达尔文登上“小猎犬”号科考船从英国普利茅斯起航展开环球之旅。1835年10月,他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一登岛就发现了巨大的象龟,这种龟不仅耐饥,还可以在没有水的情况下,仅凭体内的脂肪就维持生命6个多月。对远洋航行的旅客来说,这种安静的新生物简直就是大型“鲜肉粽”。
  更重要的是,达尔文在不同地方发现了一些鸟类、爬行类以及各类植物的新品种,这让他深入思考一个问题:不同生物间的差异性如同地质特征一样,是自然演化而来的,也是适应生存环境差异的结果。正是在航行中接触到千奇百怪的自然要素,特别是五花八门的新物种,最终促成达尔文系统地提出了“进化论”思想。
  达尔文在离开加拉帕戈斯群岛时说:“再见了,上帝。”这是一句简单而耐人寻味的话,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真正有能力摆脱客观唯心主义的束缚,无数普罗大众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当代新物种探索的积极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物种的探索和发现活动出现了许多新特征。依托于新型设备、实验分析及有组织田野考察的新物种探索活动越来越多,人们寻找新物种并精致分类,从而增进人类福祉的努力也明显增多。
  从专业化的角度看,许多现代科学研究者相信,发现有趣的新物种,了解新物种更多的信息,会有利于更好地了解陌生的环境和生物群落适应性。这一方面拓展了生物学的知识领域,推动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开展更具针对性的保护工作,让内容越丰富越好的生物基因库多一份选择。
  这里需要注意两个认识误区:
  第一,许多人认为现在发现的新物种一般是分布在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或昆虫,其实在人类定居区眼皮底下发现高级动物的新案例也不胜枚举。比如通过国际合作,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在湄公河三角洲就发现了新的野牛、野兔和鱼类。
  第二,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看起来属于单一种类的生物,其实还可以继续细分,从而成为新物种。比如科学家发现,看起来同一副模样的长颈鹿,其实可以分为6个不同种类,部分种类之间素不联姻,因此动物园把它们圈在一起,可能引发冲突。
  再比如南美的夜猴,它们是疟疾研究使用的实验性动物,一度被视为单一物种。但是动物学家研究后发现,根据对疟疾的敏感性,夜猴可以被分为9个不同品种。有了这种分类的支持,科学家选择不同猴子试验疟疾药物药效的准确度就大大上升,用药时人类生命安全就更有保障。
  代价与风险
  随着科学发展及技术进步,新物种的探索实践越来越多展现出人类理性的力量。但是,当理性无限膨胀到自以为可以掌控自然时,代价和风险也就不可避免地到来了。20世纪以来是人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人群间频繁发生暴力冲突和社会秩序快速调整的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出现在无意中接触并散播危险新物种的现象。
  5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国家建设抱负与国际资本的驱动下,通过开拓新资源和开辟新居所,人类不断挺进原本陌生或偏僻的环境,特别是在中非、东南亚及拉丁美洲的原始森林,结果遭遇了一些特别的新物种。
  最近半个世纪中,人类频繁遭受新型微生物的袭击:新的病毒、细菌与真菌对人类构成“处女地流行病”的强大挑战。
  从漫长的生态演化史看,如今的传染病大多是人畜共患病。换言之,如果人类不接触新环境和新动物,可能也就没有机会遭遇致命的新微生物——它们原本可能与野生动物寄主相安无事。
  科学家最早在1959年发现了艾滋病病毒。它被认为来自西非森林深处的黑猩猩。尽管有科学家推测,早在20年代艾滋病病毒就已经传染到人体内,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它在60年代至8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开发与移民活动传播到地球各个角落。
  更凶猛的是致死率极高的埃博拉病毒。它源自高强度开发热带森林与矿产的非洲西南部国家,这里同时也是非洲劳工人口流动性较高的地区。
  1976年,一种突如其来的陌生病毒扫荡了埃博拉河沿岸的数十个村庄,造成大量村民病死,埃博拉病毒也因此得名。1979年,埃博拉病毒在苏丹肆虐,没多久就尸横遍野。迄今为止,埃博拉疫情已经在非洲多次剧烈暴发,而且还在最近十年呈现出全球扩散的态势。
  一系列研究表明,许多种人类历史上不常接触的蝙蝠与禽鸟等可能是这一系列致命新病毒的来源,包括迄今已引发数次疫情的冠状病毒。
  理性似乎决定了人类发现新物种的步伐永不停歇,但是有自我反省能力的人类也应该深刻认识到,面对自然,务必要常存敬畏之心。在许多时候,我们不需为了发现新物种而寻找新物种,研究如何应对挑战,不如思考怎样预防风险。
  (作者系环境史学者、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张迪摘自《环球》2020年第4期)
其他文献
当你照镜子时,你可以看到脸上雀斑、丘疹或皱纹……而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是一个很有趣的事实:每当你与镜中的自己四目相对时,一定确信镜中看着你的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能从镜子里进行自我识别是具有自我意识的标志。对其他动物的观察研究表明,人类并不是唯一能够在镜子中认出自己的生物,但拥有自我意识的动物并不多,只有寥寥可数的几种。  这似乎表明,只有最聪明、大脑最发达的生物才能进化出自我意识,如果这个
期刊
我的父亲丰子恺平时穿着朴素,从来不为自己添置高价的服装,但他十分注意仪表,总是穿得很整洁。他对衣着的配色尤为重视,常常把色彩学中的原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记得抗战期间父亲在浙江大学教授艺术欣赏课时,有一天一个女学生来访。在他们谈话的过程中,我几次发现父亲的目光停留在那個女学生的围巾上,欲言又止,不知何故。直到那位女学生起身告辞时,父亲才微笑着对她说:“你穿蓝色的旗袍,却围上一条紫色的围巾,这两
期刊
1984年,美国国家生物医学研究基金会启动了一个免费在线数据库项目——蛋白质信息资源数据库(PIR),其中包含超过28.3万种蛋白质序列。如今,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可以将其获得的未知蛋白质与该数据库中的已知蛋白质进行比对,考察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借助这些数据,科学家能够快速、准确地推断出某种蛋白质的进化史,及其与各种生命形式的关系。  这个规模庞大的在线数据库的建立,要归功于一位名叫玛格丽特·戴霍
期刊
智慧的多少不在于知識的广博。我们不可能无所不知。智慧的多少不在于知道尽可能多的东西,而在于知道,哪些知识是最需要的,哪些是不太需要的,哪些是几乎不需要的。在人所需要的所有知识中,最重要的知识是,知道如何生活得好,即生活中恶尽可能地少,善尽可能地多。当今时代人们学习一切无用的技能,却不学这一个最需要的技能。  假如所有的知识都是真正的知识,那么所有的知识便都是有益的了。但事实上错误的判断往往被奉为真
期刊
我们应当虚心地接受一个事实:蚂蚁这种小小的节肢动物,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比我们聪明得多。  蚂蚁的大脑真的很大。有的蚂蚁,比如被称作“流浪蚁”的短蚁属,大脑占其体重的15%。按占比计算,它们是世界上大脑最大的蚂蚁。人们经常用大脑在体重中的占比粗略地表示智力水平,尽管这个方法不是非常完美。  我们也可以说蚂蚁的大脑非常小。短蚁的大脑重量是0.005毫克——约为一粒盐的1/10。但是,发表于2011
期刊
一  在乡下,月亮是不可忽视的。李白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是从幼儿时期便有的印象,如今的人若想拥有古人这份纯真浪漫的体验,恐怕只有在乡下才能实现。因为月亮固然大而常见,不像星星那样光芒细弱,容易被大气层中的灰尘和光污染遮蔽,城市的夜晚却到底有太多光亮的东西了,中天一弯清冷的半月,带给一个小孩的感受,有时恐不超过路边一盏路灯,或是对面楼房里明明灭灭的灯火。而乡下则不同,在夜晚广袤无垠的黑暗中
期刊
去年春天,午饭前,我准备下山进城。站在半坡上,大地美丽的景色人们可以一览无余。  潮湿的泥土播散着春的气息。我刚刚由一片冷杉林钻出,静静地停在一丛灌木旁。一只鸟儿在灌木带刺的枝丫上栖息,它张开小嘴,似一柄剪裁衣物的剪刀。看来,这娇嫩的小东西在枝头上正努力练习歌唱。四周是这样美丽,令人陶醉,令人心旷神怡,处处可感受到、听到一种轻柔歡畅的憧憬,一种喜悦和一种无拘无束的欢欣。在鸟儿张开的小嘴里,我看见了
期刊
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是在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下发展壮大的。在成功传递航天“接力棒”并实现人类探索太空梦想的众多功臣中,冯·布劳恩是至关重要的一位,也是最为特殊的一位。  布劳恩在火箭方面创造的成果使人类开启了两个时代:一个是战争史上的弹道导弹时代,这一成就使他在历史上毁誉参半,也从侧面证明了科技既能创造文明也能毁灭人类;另一个是人类登月时代,如果没有这位现代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人类登月从梦想变为现
期刊
47岁以前的狄仁杰 (公元630年—700年),无论是在大唐帝国,还是在后世,其实并不出名。  这一年是唐高宗仪凤元年 (公元676年),虚岁47岁,来自大唐并州 (今山西太原)的狄仁杰,正式担任六品官职的大理丞。这位主管刑狱的中年人,上任第一年即判决了大唐国内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17000多人,而涉案人员竟然全部称允公道,没有一人喊冤申诉。  这是大唐 (公元618年—907年)历史上,司法界的
期刊
99吨金子上的25只毛丝鼠  因为长着一身值钱的毛皮,短尾毛丝鼠(Chinchillachinchilla)在十九和二十世纪被人猎杀到几近灭绝。现在,这种生活在南美高海拔地区的啮齿目动物已经沦为濒危物种。  它们的近亲、毛丝鼠属的另一个物种长尾毛丝鼠(Chinchillalanigera)是宠物“龙猫”的野外祖先,现在也已濒危。  在智利,就有那么一群短尾毛丝鼠生活在350万盎司(约99吨)黄金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