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拥有的学生资质低,整体发展素质低,并且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接受的外界因素影响较多,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较为突出。中职学校教师要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学生指导,让中职学生树立健康的心态,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阶段是人生成长和成才的关键时期,学生年龄大多在 15~1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育正处在比较波动的时期,他们自身处于青春期这个拐点,也是最容易出现叛逆的时期,所以,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断乳期”。中职时期学生存在我行我素、不服管教、自尊心强、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自信、是非不分等心理活动。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及时得到解决,将会对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更大的隐患。为此,中职教师要认真分析这些学生心理问题,让他们及时正确认识自我,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本文结合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心理辅导教学策略。
1.中职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形式
1.1不服管教,我行我素
中职学生的青春期特点比较明显,他们在行为发展方面的叛逆心理比较严重,一般因为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管教太严格,导致他们认为在学校就相对自由了。于是,凡是教师要求他们做到的,他们都极力反对,凡是教师给予支持的,他们极力反其道而行之,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阻碍。在生活方面,中职学生的虚荣心强、穿奇装异服、理怪异发型或者染发、说脏话等,给学校的整体发展环境带来消极的影响。
1.2.自尊心强,缺乏责任
中职学生对自己的形象要求很严,他们喜欢让别人追寻自己的想法,喜欢让别人围绕自己转,喜欢让大家就着自己。而一旦涉及到集体的利益时,他们逃之大吉,不愿意参与集体行动,不愿意牺牲自己利益成就集体利益,很明显他们的责任意识较差。
1.3 自以為是,缺乏信任
青春期发展的冲动性,导致中职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自我倾向,他们认为自己认为的现象就是真理,而别人的其他想法就是与自己为敌。即便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事情时,别人给出的建议,学生也不愿意聆听,导致学生之间的信任全无,对学生将来的人际交往和合作发展不利。
1.4 缺乏判断,难分善恶
由于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性较强,他们对新风尚很容易接受,觉得有自己的个性是与众不同,于是产生曲解,盲目追随哥们义气,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和利益享受。在朋友遇到麻烦,他们盲目以为只要对朋友“两肋插刀”就好,于是产生了违背他们成长规律和道德素质要求的行为,对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2.改善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学策略
2.1.通过活动提升学生自信和责任意识
中职学生虽然自身的学习基础较薄弱,他们在学习与交往方面缺乏一定的自信,但是这种不自信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指导形式来转变的。尤其是中职学校的课程不多,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活跃学生的气氛,让学生在活动成功体验中获得自信。当然,在活动中,教师也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担任一定的角色,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团体类的比赛活动,让适合担任角色的学生担一定的责任,让学习优秀的学生担任学习活动中的族长,让平时爱逃避的学生担任活动中的检查小组长,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自身的职位,也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而一旦在活动中取得成功之后,学生的自信心也会提升。
2.2 给予学生鼓励引导放下心理包袱
中职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较差,在其他活动方面的积极性也不高,因为在初中阶段,他们的综合素质不高,也不被教师重视,给他们的身心带来了消极影响。每个学生不是生来就注定是笨人,也没有一个学生愿意一直做笨人,他们渴望来自教师的理解和支持,也渴望来自教师的关注和信任。为此,中职教师要给予学生极大的鼓舞,让他们看到自身的闪光点,也让他们放下对他人的抵触心理。
例如,教师要多找中职学生聊天,多关注他们的所想所感,一旦发现他们有不良的心理问题,要及时给予学生纠正。教师可以通过名人成长的故事激励学生认识到身上的潜力,让他们确立一定的小目标,一旦小目标达成了,再树立新的大目。如此,在慢慢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也逐渐放下对教师、他人的抵触或不信任心理。
2.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建设
根据学生入学的阶段每学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要结合本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心理状况,让学生快乐参与到相关的课程中。比如,在班级的主题班会中,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认识自己,也分析自己,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学校应加大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宣传活动,如在校报、校广播中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讲座,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认识自我、调整自我,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教师要加大对中职学生心理辅导的力度,并在多种渠道中培养学生的自信、责任心等,让中职学生在健康发展中为祖国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田晓峰.新媒体时代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6):287-288.
[2] 何永东,任家树,卫萍.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教育策略[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34(01):137-144.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阶段是人生成长和成才的关键时期,学生年龄大多在 15~1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育正处在比较波动的时期,他们自身处于青春期这个拐点,也是最容易出现叛逆的时期,所以,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断乳期”。中职时期学生存在我行我素、不服管教、自尊心强、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自信、是非不分等心理活动。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及时得到解决,将会对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更大的隐患。为此,中职教师要认真分析这些学生心理问题,让他们及时正确认识自我,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本文结合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心理辅导教学策略。
1.中职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形式
1.1不服管教,我行我素
中职学生的青春期特点比较明显,他们在行为发展方面的叛逆心理比较严重,一般因为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管教太严格,导致他们认为在学校就相对自由了。于是,凡是教师要求他们做到的,他们都极力反对,凡是教师给予支持的,他们极力反其道而行之,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阻碍。在生活方面,中职学生的虚荣心强、穿奇装异服、理怪异发型或者染发、说脏话等,给学校的整体发展环境带来消极的影响。
1.2.自尊心强,缺乏责任
中职学生对自己的形象要求很严,他们喜欢让别人追寻自己的想法,喜欢让别人围绕自己转,喜欢让大家就着自己。而一旦涉及到集体的利益时,他们逃之大吉,不愿意参与集体行动,不愿意牺牲自己利益成就集体利益,很明显他们的责任意识较差。
1.3 自以為是,缺乏信任
青春期发展的冲动性,导致中职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自我倾向,他们认为自己认为的现象就是真理,而别人的其他想法就是与自己为敌。即便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事情时,别人给出的建议,学生也不愿意聆听,导致学生之间的信任全无,对学生将来的人际交往和合作发展不利。
1.4 缺乏判断,难分善恶
由于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性较强,他们对新风尚很容易接受,觉得有自己的个性是与众不同,于是产生曲解,盲目追随哥们义气,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和利益享受。在朋友遇到麻烦,他们盲目以为只要对朋友“两肋插刀”就好,于是产生了违背他们成长规律和道德素质要求的行为,对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2.改善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学策略
2.1.通过活动提升学生自信和责任意识
中职学生虽然自身的学习基础较薄弱,他们在学习与交往方面缺乏一定的自信,但是这种不自信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指导形式来转变的。尤其是中职学校的课程不多,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活跃学生的气氛,让学生在活动成功体验中获得自信。当然,在活动中,教师也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担任一定的角色,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团体类的比赛活动,让适合担任角色的学生担一定的责任,让学习优秀的学生担任学习活动中的族长,让平时爱逃避的学生担任活动中的检查小组长,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自身的职位,也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而一旦在活动中取得成功之后,学生的自信心也会提升。
2.2 给予学生鼓励引导放下心理包袱
中职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较差,在其他活动方面的积极性也不高,因为在初中阶段,他们的综合素质不高,也不被教师重视,给他们的身心带来了消极影响。每个学生不是生来就注定是笨人,也没有一个学生愿意一直做笨人,他们渴望来自教师的理解和支持,也渴望来自教师的关注和信任。为此,中职教师要给予学生极大的鼓舞,让他们看到自身的闪光点,也让他们放下对他人的抵触心理。
例如,教师要多找中职学生聊天,多关注他们的所想所感,一旦发现他们有不良的心理问题,要及时给予学生纠正。教师可以通过名人成长的故事激励学生认识到身上的潜力,让他们确立一定的小目标,一旦小目标达成了,再树立新的大目。如此,在慢慢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也逐渐放下对教师、他人的抵触或不信任心理。
2.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建设
根据学生入学的阶段每学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要结合本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心理状况,让学生快乐参与到相关的课程中。比如,在班级的主题班会中,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认识自己,也分析自己,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学校应加大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宣传活动,如在校报、校广播中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讲座,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认识自我、调整自我,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教师要加大对中职学生心理辅导的力度,并在多种渠道中培养学生的自信、责任心等,让中职学生在健康发展中为祖国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田晓峰.新媒体时代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6):287-288.
[2] 何永东,任家树,卫萍.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教育策略[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34(01):13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