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岁的他捐赠300万元的新闻,被全国各地的网友转发,一瞬间成了“网红”,也将他及一生所挚爱的化工合成事业,带进了人们的视野。他就是我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聚氨酯工业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
说起李俊贤,很多人并不熟悉,但谈起“两弹一星”、“长征”系列火箭、“神舟”飞船发射就会眼前一亮,李俊贤就是幕后的功臣之一。他心怀大爱,治学严谨,充分展示了一个科学家的大家风范和人格魅力。
投身科研,再大的压力也要顶住
1928年3月10日,李俊贤出生在四川省眉山县。1950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了漫漫的科技报国之路。在李俊贤30岁那年,毛泽东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提出了“两弹一星”及其推进剂研制任务。1960年初,组织上抽调李俊贤到北京化工研究院。他先后担任火箭推进剂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职务,正是从那时起,李俊贤的名字与我国火箭推进剂的动力源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6年6 月,李俊贤肩负着周恩来交给的重任,到了青海省大通县一个山沟沟里,在一个化肥厂旧址上筹建黎明化工厂,担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1968年2月,由他主持研制的用于人造卫星发射的高性能化学推进剂——偏二甲肼终于诞生并投产。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用的就是李俊贤的团队研制的偏二甲肼。后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及多种型号导弹发射和“神舟”系列飞船升空,使用的也是偏二甲肼。
1978年3月,李俊贤获全国科学大会“在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至今,它在国内仍是重要推进剂品种,也是李俊贤一生最为骄傲的科研成果。
67岁当院士,耄耋之年仍坚守岗位
“创新是科研的灵魂。”身为科技工作者的李俊贤,几十年来养成了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他始终将科研目标锁定在国际先进水平上,锁定在满足国防科工事业的需要上。
1986年,中国化工集团隶属的黎明化工设计院的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技术被国家列为“七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立了24个课题,“七五”结束时,他们取得了28项成果,开发了汽车用自结皮方向盘、填充料仪表板等5种制品,研究开发了组合料、原料、助剂及其它相关技术,填补了国家多项空白。鉴于李俊贤的学术成就和突出贡献,1995年,67岁的他光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如今,虽然已是90高龄,李俊贤仍一如既往地坚持工作。前些年,每年除了春节休息三天外,其余时间他都会去单位,一天至少工作8个小时。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他这些年加班的时间,相当于一个人正常工作20年。
近年来,李俊贤分别担任河南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及本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仍亲自指导研究生,先后培养出硕士生20多名。
治学严谨,最怕的是“差不多”
李俊贤常说的一句话是:搞科研就是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马虎,最怕的就是“差不多”,他要求在平常的科学实验中绝不能掺杂水分。
他83岁时带的一个研究生有一次写了一篇论文,可能为了偷懒,在后面的参考文献中随便引用了一些没仔细看过的文献,谁知李俊贤审过后对他说:“小杜啊,这几篇文献好像有些问题啊,你引用的观点好像和原文不太一样。”他的学生后来才知道,原来李俊贤为了帮他审查这篇论文,把他后面引用的所有参考文献原文都找了出来仔细看了一遍。
在李俊贤言传身教下,黎明化工设计院先后涌现出一批精細严谨、默默奉献的科研团队和科研工作者。化学推进剂开发部A07组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先后完成8项国家级军工配套攻关课题,获授权专利13项。
作为一名院士,李俊贤还时刻想着国家科技人才的梯队建设。做为团队带头人,他领衔组建“河南省反应注射成型新材料创新型科技团队”,并与其他同行培养了众多精细化工领域的科技骨干,其中有些已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
生活节俭,一辆自行车骑了60年
李俊贤严格遵守中国工程院的相关规定,坚决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在职称评定、项目评估评审、鉴定评奖等活动中,坚持标准,公开公正,秉公办事,从不参加和自己专业无关的鉴定、评审、题词。
前几年,流行申报院士工作站,有很多企业提出了优厚的条件邀请,但都被他婉言拒绝。后来,苏州一家企业老总找上门来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哪知这回李院士却同意了,但有一个前提条件: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劳务费。他对那个老总说:“你们企业这些年的进步我一直看在眼里,知道你们能干事想干事,我愿意和你们一起共同为咱们聚氨酯行业做些事情!”
李俊贤在聚氨酯研究中处于领导、指导地位,有的很关键的问题是由他解决的,但在成果申报的署名上,他总是把自己名字勾掉。他说:“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功劳是大家的”。
黎明化工设计院党委宣传部原部长薛志强说,李俊贤公私分明,从不沾组织半点光。他的生活十分简朴,家里那辆飞鸽牌自行车骑了60年,“被我们送到博物馆里收藏了”。
为了方便,院里要给他配专车,也被他拒绝了,“工作需要用车,会向组织申请,生活中哪能用公车办事?”院里给他配的办公设施,家人是绝对不能享受的,有一次他的儿子用单位给他配的电话打了个长途,被他一通教训。
2014年11月26日,李俊贤光荣当选“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捐赠300万,子女支持父母善行
今年6月8日,李俊贤、丁大云夫妇捐赠300万元设立黎明院创新和帮扶基金的善举,引发广泛关注。
“很多人问我们把这么多钱捐出去心不心疼?真的不会啊,留下的钱,自己够花就可以了,能培养更多的人才,帮助更多的困难职工,这是我们更大的福气。”李俊贤说。
李俊贤的一双儿女是黎明化工设计院普通的一线员工,月薪才3000多块钱,但对父母的做法,他们是支持的,“一开始有些不明白,为啥把辛苦积攒了一辈子的钱都捐了,但当听了父母想为国家做最后一点事儿,便完全支持了。”
(责编:辛娅)
说起李俊贤,很多人并不熟悉,但谈起“两弹一星”、“长征”系列火箭、“神舟”飞船发射就会眼前一亮,李俊贤就是幕后的功臣之一。他心怀大爱,治学严谨,充分展示了一个科学家的大家风范和人格魅力。
投身科研,再大的压力也要顶住
1928年3月10日,李俊贤出生在四川省眉山县。1950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了漫漫的科技报国之路。在李俊贤30岁那年,毛泽东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提出了“两弹一星”及其推进剂研制任务。1960年初,组织上抽调李俊贤到北京化工研究院。他先后担任火箭推进剂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职务,正是从那时起,李俊贤的名字与我国火箭推进剂的动力源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6年6 月,李俊贤肩负着周恩来交给的重任,到了青海省大通县一个山沟沟里,在一个化肥厂旧址上筹建黎明化工厂,担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1968年2月,由他主持研制的用于人造卫星发射的高性能化学推进剂——偏二甲肼终于诞生并投产。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用的就是李俊贤的团队研制的偏二甲肼。后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及多种型号导弹发射和“神舟”系列飞船升空,使用的也是偏二甲肼。
1978年3月,李俊贤获全国科学大会“在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至今,它在国内仍是重要推进剂品种,也是李俊贤一生最为骄傲的科研成果。
67岁当院士,耄耋之年仍坚守岗位
“创新是科研的灵魂。”身为科技工作者的李俊贤,几十年来养成了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他始终将科研目标锁定在国际先进水平上,锁定在满足国防科工事业的需要上。
1986年,中国化工集团隶属的黎明化工设计院的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技术被国家列为“七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立了24个课题,“七五”结束时,他们取得了28项成果,开发了汽车用自结皮方向盘、填充料仪表板等5种制品,研究开发了组合料、原料、助剂及其它相关技术,填补了国家多项空白。鉴于李俊贤的学术成就和突出贡献,1995年,67岁的他光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如今,虽然已是90高龄,李俊贤仍一如既往地坚持工作。前些年,每年除了春节休息三天外,其余时间他都会去单位,一天至少工作8个小时。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他这些年加班的时间,相当于一个人正常工作20年。
近年来,李俊贤分别担任河南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及本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仍亲自指导研究生,先后培养出硕士生20多名。
治学严谨,最怕的是“差不多”
李俊贤常说的一句话是:搞科研就是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马虎,最怕的就是“差不多”,他要求在平常的科学实验中绝不能掺杂水分。
他83岁时带的一个研究生有一次写了一篇论文,可能为了偷懒,在后面的参考文献中随便引用了一些没仔细看过的文献,谁知李俊贤审过后对他说:“小杜啊,这几篇文献好像有些问题啊,你引用的观点好像和原文不太一样。”他的学生后来才知道,原来李俊贤为了帮他审查这篇论文,把他后面引用的所有参考文献原文都找了出来仔细看了一遍。
在李俊贤言传身教下,黎明化工设计院先后涌现出一批精細严谨、默默奉献的科研团队和科研工作者。化学推进剂开发部A07组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先后完成8项国家级军工配套攻关课题,获授权专利13项。
作为一名院士,李俊贤还时刻想着国家科技人才的梯队建设。做为团队带头人,他领衔组建“河南省反应注射成型新材料创新型科技团队”,并与其他同行培养了众多精细化工领域的科技骨干,其中有些已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
生活节俭,一辆自行车骑了60年
李俊贤严格遵守中国工程院的相关规定,坚决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在职称评定、项目评估评审、鉴定评奖等活动中,坚持标准,公开公正,秉公办事,从不参加和自己专业无关的鉴定、评审、题词。
前几年,流行申报院士工作站,有很多企业提出了优厚的条件邀请,但都被他婉言拒绝。后来,苏州一家企业老总找上门来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哪知这回李院士却同意了,但有一个前提条件: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劳务费。他对那个老总说:“你们企业这些年的进步我一直看在眼里,知道你们能干事想干事,我愿意和你们一起共同为咱们聚氨酯行业做些事情!”
李俊贤在聚氨酯研究中处于领导、指导地位,有的很关键的问题是由他解决的,但在成果申报的署名上,他总是把自己名字勾掉。他说:“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功劳是大家的”。
黎明化工设计院党委宣传部原部长薛志强说,李俊贤公私分明,从不沾组织半点光。他的生活十分简朴,家里那辆飞鸽牌自行车骑了60年,“被我们送到博物馆里收藏了”。
为了方便,院里要给他配专车,也被他拒绝了,“工作需要用车,会向组织申请,生活中哪能用公车办事?”院里给他配的办公设施,家人是绝对不能享受的,有一次他的儿子用单位给他配的电话打了个长途,被他一通教训。
2014年11月26日,李俊贤光荣当选“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捐赠300万,子女支持父母善行
今年6月8日,李俊贤、丁大云夫妇捐赠300万元设立黎明院创新和帮扶基金的善举,引发广泛关注。
“很多人问我们把这么多钱捐出去心不心疼?真的不会啊,留下的钱,自己够花就可以了,能培养更多的人才,帮助更多的困难职工,这是我们更大的福气。”李俊贤说。
李俊贤的一双儿女是黎明化工设计院普通的一线员工,月薪才3000多块钱,但对父母的做法,他们是支持的,“一开始有些不明白,为啥把辛苦积攒了一辈子的钱都捐了,但当听了父母想为国家做最后一点事儿,便完全支持了。”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