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坚持不懈地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加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前,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影响了可塑性很强的中学生,少数学生对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抱有怀疑,对传统教育和理论灌输有抵触情绪,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中学历史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第一,历史教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历史教师所教的历史课是一门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文化基础课。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就是说,历史教师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塑造青少年灵魂的崇高职责。教师应是学生的领路人,车尔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应当是这种人。”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取得好成绩,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和塑造,因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江泽民同志对教师的素质提出过全面的、明确的要求,他指出:“首先要把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于教書、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党和国家的要求,也决定了我们历史教师的政治方向素质尤为重要。历史教师应旗帜鲜明地讲理想、讲信念,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高尚的人生追求影响教育青少年,坚持全面发展、教书育人的方向。
第二,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在道德情感领域的教育中赢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真挚、感人、可信,它通过形象、具体、生动的人物事件去感染、熏陶人,正可谓“细雨润物”,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因此,充分利用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爱国主义教学中,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和科技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在许多重要的科技领域,如天文、地理、医学、数学等方面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系列“世界之最”,为整个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坦普尔在他的著作中说:“现代世界已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半以上源自中国。”在众多的发明中最负声望的当推“四大发明”,马克思曾把其中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称作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可以这么说,中国古代科技是近代欧洲科技发展的源泉。但十五世纪,西方国家更是参考我国的火药配方制成炸药,制成火力威猛的枪炮,不但摧毁了欧洲的封建堡垒,而且打开了清朝的国门。用指南针原理制造了先进的罗盘仪,装备军舰和飞机对外扩张;在中国印刷术的基础上首创古登堡印刷机,使教士得以有大量的宣传品撒向神州大地……“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我们从中外科技发展史的对比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我们祖先曾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这让我们自豪,但我们不能用古代的辉煌来安慰今天的落后,同时我们也不能因现在落后而颓废,它应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我们更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为祖国富强而刻苦学习的热情。
第三,教师要运用多种教育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尊重,但教师的立场、观点和引导却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立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周密的课堂设计,对不同类型的素材,施以不同教育方法。对千古传诵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气概的历史名言,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等,教师如果有感情地朗读,能燃起学生的热情,激起他们的联想。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教师如能富有魅力地讲述,也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讲四大发明,如数家珍;讲黄海大战,声泪俱下;讲南京大屠杀,义愤填膺……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历史教育中,教具的使用也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极好方法。我们讲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将秦始皇陵兵马俑、地动仪、长城等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如将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会受到非常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师要深入挖掘历史中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和风细雨般地慢慢渗透,就一定能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
第一,历史教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历史教师所教的历史课是一门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文化基础课。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就是说,历史教师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塑造青少年灵魂的崇高职责。教师应是学生的领路人,车尔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应当是这种人。”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取得好成绩,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和塑造,因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江泽民同志对教师的素质提出过全面的、明确的要求,他指出:“首先要把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于教書、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党和国家的要求,也决定了我们历史教师的政治方向素质尤为重要。历史教师应旗帜鲜明地讲理想、讲信念,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高尚的人生追求影响教育青少年,坚持全面发展、教书育人的方向。
第二,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在道德情感领域的教育中赢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真挚、感人、可信,它通过形象、具体、生动的人物事件去感染、熏陶人,正可谓“细雨润物”,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因此,充分利用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爱国主义教学中,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和科技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在许多重要的科技领域,如天文、地理、医学、数学等方面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系列“世界之最”,为整个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坦普尔在他的著作中说:“现代世界已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半以上源自中国。”在众多的发明中最负声望的当推“四大发明”,马克思曾把其中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称作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可以这么说,中国古代科技是近代欧洲科技发展的源泉。但十五世纪,西方国家更是参考我国的火药配方制成炸药,制成火力威猛的枪炮,不但摧毁了欧洲的封建堡垒,而且打开了清朝的国门。用指南针原理制造了先进的罗盘仪,装备军舰和飞机对外扩张;在中国印刷术的基础上首创古登堡印刷机,使教士得以有大量的宣传品撒向神州大地……“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我们从中外科技发展史的对比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我们祖先曾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这让我们自豪,但我们不能用古代的辉煌来安慰今天的落后,同时我们也不能因现在落后而颓废,它应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我们更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为祖国富强而刻苦学习的热情。
第三,教师要运用多种教育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尊重,但教师的立场、观点和引导却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立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周密的课堂设计,对不同类型的素材,施以不同教育方法。对千古传诵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气概的历史名言,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等,教师如果有感情地朗读,能燃起学生的热情,激起他们的联想。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教师如能富有魅力地讲述,也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讲四大发明,如数家珍;讲黄海大战,声泪俱下;讲南京大屠杀,义愤填膺……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历史教育中,教具的使用也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极好方法。我们讲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将秦始皇陵兵马俑、地动仪、长城等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如将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会受到非常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师要深入挖掘历史中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和风细雨般地慢慢渗透,就一定能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