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教学法让音乐教学有情有趣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ey_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唱歌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因此,我在教学中运用情趣教学法,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利用不同角色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在演唱中体验不同的音乐要素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逐步提升其演唱的兴趣与情感,增强歌唱表现力。
  为了让学生掌握歌唱发声“循序渐进”的原则,即音区由低到高,速度由慢到快,知识技能训练由浅入深,音色明暗、音量大小、力度强弱可变通,我在教歌曲《布娃娃弹琴》时,利用不同小动物的形象、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等方式,提高学生对音区、音高、音色等概念的认识。在介绍“高音”时,让学生模仿小猫的叫声——音区较高,声音纤细,头腔共鸣;而在介绍“低音”時,让学生模仿老牛的叫声——音区较低,声音低沉、粗壮。对于学生在演唱中出现的气息不深、声音发虚、没有音头、缺少音色等问题,让学生模拟小羊的叫声——位置较高、气息快速颤动,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不同音区和音色可以表现形态各异的动物形象,学生在富有趣味性的“热声”活动中,逐渐认识了音区、音高和音色的概念。
  在学唱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人物或动物形象,运用变速、变调、变化音色等手段,让学生感知不同音乐形象的特点。如在学唱《布娃娃弹琴》时,有的学生扮演“老爷爷”,用老爷爷的声音演唱——声音低沉、慢速、口型张大,使用真声;有的学生扮演“爸爸”,用爸爸的声音演唱——中音区,声音结实,中速,有一定力度;有的学生表现“小男孩儿”的形象——可用降E调,中速,体现中音区音色,有力度支撑,声音短促有力,气息有弹性,咬字吐字强调音头清晰。这种情趣性的演唱,给不同声音特点的学生提供了展示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更加自信地演唱。
  然而,演唱不是单纯地追求歌唱技巧,更重要的是歌唱的感染力。作为教师,应该采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加充分地表达歌曲中蕴含的情感。
  如在学唱歌曲《牧童》时,为了表现“儿童”这个形象,可以用降B调,男声演唱时要轻快富有弹性,表现出顽皮、可爱,女声演唱时则要注意连贯,音色纤细。“露珠儿撒满了青草地,我跟着朝霞一块儿起来,赶着那小牛儿上牧场……”听着学生饱含感情的演唱,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牧童吹着小笛,赶着小牛上牧场的情景。还可以采取轮唱的方式,以表现回声的效果。这样,夕阳西下,牧童渐渐远去的背影就逐渐浮现眼前。
  总之,唱歌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创设情趣性的情境,可以改变以往程式化的发声训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达到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编辑 _ 汪倩
其他文献
晚明文人秉持“如画”园林审美观,在其所致力于营造的古典园林中既充斥传统文化观念,也包括其自身对自然的憧憬和感悟.而基于晚明文人角度对古典园林进行设计境界、营造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音乐教学应该循序三个步骤,即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唤起学生身体的律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1.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很多农村学生音乐基础薄弱,有的甚至对音乐根本不感兴趣,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首先要走进学生们的世界,多给学生们一点微笑,跟学生们交朋友,给予他
期刊
#
期刊
期刊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油画是西方美术的重要领域,中国画是中国美术的代表.20世纪开始,中国的艺术境况逐渐发生了变化.李叔同、徐悲鸿、林风眠等人留学回国,对中国油画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开创了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