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画画、背唐诗,这不是一个小朋友的日常功课,而是运城103岁老人肖玉茹的快乐生活。
“3岁丧母,4岁丧父,34岁丧夫,80岁时失去了惟一的儿子……常说人生三大不幸,”运城老人肖玉茹认真地扳着指头,“而我是四个。”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在耄耋之年开始请女儿当老师,饶有兴致地当起了学生:上午三节课,花样不重复;晚自习自由讨论,老人甚至知道,神七宇航员中,有个运城人。近日,我来到老人家里,近距离探访了这个“百岁小学生”的快乐生活。
生字素描门门满分
一座独门小院,一棵百年槐树,阳光透过树丛,洒满院落。秋风吹过,一只花猫好奇地打量着我。
最先迎出家门的是肖玉茹老人的女儿、年近八旬的退休老干部马大姐,宾主刚落座,里屋就传来一句脆生生的问话,“谁来了?”
“你瞧,一听有客人,老妈就兴奋。”马大姐急忙起身,我紧随而入,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盘腿坐在床上,正悠然自得地挠痒痒,一件深红色的丝绒上衣,里面套一件时髦的花边衬衣,见到我,笑眯眯地招手,“俺孩儿坐,俺孩儿坐。”
“刚上完课,正批改作业呢。”马大姐拿出一摞花花绿绿的练习本,“老小孩,老小孩,老妈就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
说话间,肖玉茹老人已经示意保姆打开床头柜边的“学习箱”,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看图学唐诗”、“幼儿绘画”等各类画册五颜六色,铅笔、彩笔、手工刀一应俱全,厚墩墩的素描本封面,名字一栏歪歪扭扭写着:妈妈,年级一栏则标明:大班……
我正看得出神,老人迫不及待地翻开内页,只见花鸟鱼虫尽在其上,每幅画旁,一律配有文字,一字一格,仔细辨认,竟是“白蛇传”里的章节。
“不得了,门门一百分,”马大姐的语气充满欣赏,趁母亲不备,这位满头华发的老师对着我掩嘴而笑,“赏识教育,老少皆宜啊。”
马大姐介绍,母亲是在2000年正式拜师当学生的。当年,母亲已是95岁高龄,虽然从未进过学堂,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文字绘画更是特殊偏爱。既然母亲本人有此意愿,做晚辈的,何乐而不为呢?
几次家庭会议之后,“马老师”正式走马上任,综合各方意见,她为学生肖玉茹制定了充满人性化的课程表:早7点,晨练,九旬高龄的老人准点起床,自己整理床铺后,漫步老槐树下,伴以轻微的腰部运动;上午三节课,素描生字背诵,堂堂不重样;下午自由活动,老人端坐床头,手脚却不闲,儿孙孝顺的塑料排球、足球、乒乓球,被老人踢来扔去,乐在其中;晚自习主要是看电视。四川地震发生后,老人天天督促女儿,询问如何才能捐款。“马老师”常常为之赞叹,“这大班小朋友,眼看着就能毕业了。”
48个子孙个个有出息
“我3岁没了妈,4岁没了爸,34岁时,老汉走了。”本领演示之后,老人喝了一口早已泡好的碧螺春,开始回忆家史。
老人80岁时,遭遇了最惨痛的打击,惟一的儿子患上了不治之症,尽管儿子本人就是长治医学界的专家,仍然未能挽回生命。马大姐说,母亲50多年一直与儿子住在长治,儿子的离去,令她痛不欲生,连续几天不吃不喝,马大姐闻讯,哭求奄奄一息的母亲,“儿子去了,女儿也是妈妈贴心的宝”,“强行”将母亲接到运城,留在自己身边,精心侍奉,悉心调养,母亲终于转危为安,这座独门小院也成了这对母女师生修身养性的特殊校园。“我的儿孙,不是县官就是军官。”迄今为止,肖玉茹老人共养育了48个子孙,她的善良、豁达、无处不在的生存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每有客人来访,肖玉茹老人的保留节目就是,对照全家福,一一隆重介绍,说累了,便让马大姐“接着说说”,马大姐深谙母亲可爱的“小心思”,必定先从儿子、孙子辈说起,“先男后女”,侧耳旁听的母亲仍不放心,不时地插问,“我的大孙子说没说呢?”
传奇经历再现夕阳红
国庆前夕,肖玉茹老人的家里,迎来了又一批客人,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听说老人的故事后,非常感兴趣,特派记者进驻老人家里,对这位老寿星有声有色的晚年生活跟踪拍摄。最有意思的是,为了证实老人的年龄,他们还专门“审查”了老人的身份证,一查不要紧,身份证显示,老人生于1905年,今年107岁!
此前,肖玉茹对外宣称不满100岁,几年下来,邻居们逐渐发现了一个奥秘,老人的口径常年不变,几乎年年如此,年年不满100岁。
“阿姨,这是为什么啊?”镜头面前,老人脸红地笑了。马大姐悄悄说,老妈心劲大着呢,不服老不服输,像一首歌里唱的,“革命人永远年轻”,全家人心照不宣,一直为老人保守着这个可爱的小秘密。
老人一生的传奇经历,也吸引着我。日寇侵华期间,肖玉茹将三个孩子藏在老家沁源的一个山洞,自己寻找一切机会投身革命,鬼子扫荡,将她列为“嫌疑分子”,重金悬赏,却屡屡落空,“乡亲们豁出命保护我,我也要报答他们,报答社会。”老人说。
国庆节前,我给马大姐打电话,请她转达对百岁“小学生”肖玉茹同学的问候,老寿星显然捕捉到了信息,清脆的声音顿时传到我耳中,“也祝俺孩儿万事如意!”
“3岁丧母,4岁丧父,34岁丧夫,80岁时失去了惟一的儿子……常说人生三大不幸,”运城老人肖玉茹认真地扳着指头,“而我是四个。”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在耄耋之年开始请女儿当老师,饶有兴致地当起了学生:上午三节课,花样不重复;晚自习自由讨论,老人甚至知道,神七宇航员中,有个运城人。近日,我来到老人家里,近距离探访了这个“百岁小学生”的快乐生活。
生字素描门门满分
一座独门小院,一棵百年槐树,阳光透过树丛,洒满院落。秋风吹过,一只花猫好奇地打量着我。
最先迎出家门的是肖玉茹老人的女儿、年近八旬的退休老干部马大姐,宾主刚落座,里屋就传来一句脆生生的问话,“谁来了?”
“你瞧,一听有客人,老妈就兴奋。”马大姐急忙起身,我紧随而入,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盘腿坐在床上,正悠然自得地挠痒痒,一件深红色的丝绒上衣,里面套一件时髦的花边衬衣,见到我,笑眯眯地招手,“俺孩儿坐,俺孩儿坐。”
“刚上完课,正批改作业呢。”马大姐拿出一摞花花绿绿的练习本,“老小孩,老小孩,老妈就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
说话间,肖玉茹老人已经示意保姆打开床头柜边的“学习箱”,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看图学唐诗”、“幼儿绘画”等各类画册五颜六色,铅笔、彩笔、手工刀一应俱全,厚墩墩的素描本封面,名字一栏歪歪扭扭写着:妈妈,年级一栏则标明:大班……
我正看得出神,老人迫不及待地翻开内页,只见花鸟鱼虫尽在其上,每幅画旁,一律配有文字,一字一格,仔细辨认,竟是“白蛇传”里的章节。
“不得了,门门一百分,”马大姐的语气充满欣赏,趁母亲不备,这位满头华发的老师对着我掩嘴而笑,“赏识教育,老少皆宜啊。”
马大姐介绍,母亲是在2000年正式拜师当学生的。当年,母亲已是95岁高龄,虽然从未进过学堂,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文字绘画更是特殊偏爱。既然母亲本人有此意愿,做晚辈的,何乐而不为呢?
几次家庭会议之后,“马老师”正式走马上任,综合各方意见,她为学生肖玉茹制定了充满人性化的课程表:早7点,晨练,九旬高龄的老人准点起床,自己整理床铺后,漫步老槐树下,伴以轻微的腰部运动;上午三节课,素描生字背诵,堂堂不重样;下午自由活动,老人端坐床头,手脚却不闲,儿孙孝顺的塑料排球、足球、乒乓球,被老人踢来扔去,乐在其中;晚自习主要是看电视。四川地震发生后,老人天天督促女儿,询问如何才能捐款。“马老师”常常为之赞叹,“这大班小朋友,眼看着就能毕业了。”
48个子孙个个有出息
“我3岁没了妈,4岁没了爸,34岁时,老汉走了。”本领演示之后,老人喝了一口早已泡好的碧螺春,开始回忆家史。
老人80岁时,遭遇了最惨痛的打击,惟一的儿子患上了不治之症,尽管儿子本人就是长治医学界的专家,仍然未能挽回生命。马大姐说,母亲50多年一直与儿子住在长治,儿子的离去,令她痛不欲生,连续几天不吃不喝,马大姐闻讯,哭求奄奄一息的母亲,“儿子去了,女儿也是妈妈贴心的宝”,“强行”将母亲接到运城,留在自己身边,精心侍奉,悉心调养,母亲终于转危为安,这座独门小院也成了这对母女师生修身养性的特殊校园。“我的儿孙,不是县官就是军官。”迄今为止,肖玉茹老人共养育了48个子孙,她的善良、豁达、无处不在的生存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每有客人来访,肖玉茹老人的保留节目就是,对照全家福,一一隆重介绍,说累了,便让马大姐“接着说说”,马大姐深谙母亲可爱的“小心思”,必定先从儿子、孙子辈说起,“先男后女”,侧耳旁听的母亲仍不放心,不时地插问,“我的大孙子说没说呢?”
传奇经历再现夕阳红
国庆前夕,肖玉茹老人的家里,迎来了又一批客人,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听说老人的故事后,非常感兴趣,特派记者进驻老人家里,对这位老寿星有声有色的晚年生活跟踪拍摄。最有意思的是,为了证实老人的年龄,他们还专门“审查”了老人的身份证,一查不要紧,身份证显示,老人生于1905年,今年107岁!
此前,肖玉茹对外宣称不满100岁,几年下来,邻居们逐渐发现了一个奥秘,老人的口径常年不变,几乎年年如此,年年不满100岁。
“阿姨,这是为什么啊?”镜头面前,老人脸红地笑了。马大姐悄悄说,老妈心劲大着呢,不服老不服输,像一首歌里唱的,“革命人永远年轻”,全家人心照不宣,一直为老人保守着这个可爱的小秘密。
老人一生的传奇经历,也吸引着我。日寇侵华期间,肖玉茹将三个孩子藏在老家沁源的一个山洞,自己寻找一切机会投身革命,鬼子扫荡,将她列为“嫌疑分子”,重金悬赏,却屡屡落空,“乡亲们豁出命保护我,我也要报答他们,报答社会。”老人说。
国庆节前,我给马大姐打电话,请她转达对百岁“小学生”肖玉茹同学的问候,老寿星显然捕捉到了信息,清脆的声音顿时传到我耳中,“也祝俺孩儿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