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走进幸福“童年”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dn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画画、背唐诗,这不是一个小朋友的日常功课,而是运城103岁老人肖玉茹的快乐生活。
  “3岁丧母,4岁丧父,34岁丧夫,80岁时失去了惟一的儿子……常说人生三大不幸,”运城老人肖玉茹认真地扳着指头,“而我是四个。”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在耄耋之年开始请女儿当老师,饶有兴致地当起了学生:上午三节课,花样不重复;晚自习自由讨论,老人甚至知道,神七宇航员中,有个运城人。近日,我来到老人家里,近距离探访了这个“百岁小学生”的快乐生活。
  
  生字素描门门满分
  
  一座独门小院,一棵百年槐树,阳光透过树丛,洒满院落。秋风吹过,一只花猫好奇地打量着我。
  最先迎出家门的是肖玉茹老人的女儿、年近八旬的退休老干部马大姐,宾主刚落座,里屋就传来一句脆生生的问话,“谁来了?”
  “你瞧,一听有客人,老妈就兴奋。”马大姐急忙起身,我紧随而入,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盘腿坐在床上,正悠然自得地挠痒痒,一件深红色的丝绒上衣,里面套一件时髦的花边衬衣,见到我,笑眯眯地招手,“俺孩儿坐,俺孩儿坐。”
  “刚上完课,正批改作业呢。”马大姐拿出一摞花花绿绿的练习本,“老小孩,老小孩,老妈就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
  说话间,肖玉茹老人已经示意保姆打开床头柜边的“学习箱”,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看图学唐诗”、“幼儿绘画”等各类画册五颜六色,铅笔、彩笔、手工刀一应俱全,厚墩墩的素描本封面,名字一栏歪歪扭扭写着:妈妈,年级一栏则标明:大班……
  我正看得出神,老人迫不及待地翻开内页,只见花鸟鱼虫尽在其上,每幅画旁,一律配有文字,一字一格,仔细辨认,竟是“白蛇传”里的章节。
  “不得了,门门一百分,”马大姐的语气充满欣赏,趁母亲不备,这位满头华发的老师对着我掩嘴而笑,“赏识教育,老少皆宜啊。”
  马大姐介绍,母亲是在2000年正式拜师当学生的。当年,母亲已是95岁高龄,虽然从未进过学堂,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文字绘画更是特殊偏爱。既然母亲本人有此意愿,做晚辈的,何乐而不为呢?
  几次家庭会议之后,“马老师”正式走马上任,综合各方意见,她为学生肖玉茹制定了充满人性化的课程表:早7点,晨练,九旬高龄的老人准点起床,自己整理床铺后,漫步老槐树下,伴以轻微的腰部运动;上午三节课,素描生字背诵,堂堂不重样;下午自由活动,老人端坐床头,手脚却不闲,儿孙孝顺的塑料排球、足球、乒乓球,被老人踢来扔去,乐在其中;晚自习主要是看电视。四川地震发生后,老人天天督促女儿,询问如何才能捐款。“马老师”常常为之赞叹,“这大班小朋友,眼看着就能毕业了。”
  
  48个子孙个个有出息
  
  “我3岁没了妈,4岁没了爸,34岁时,老汉走了。”本领演示之后,老人喝了一口早已泡好的碧螺春,开始回忆家史。
  老人80岁时,遭遇了最惨痛的打击,惟一的儿子患上了不治之症,尽管儿子本人就是长治医学界的专家,仍然未能挽回生命。马大姐说,母亲50多年一直与儿子住在长治,儿子的离去,令她痛不欲生,连续几天不吃不喝,马大姐闻讯,哭求奄奄一息的母亲,“儿子去了,女儿也是妈妈贴心的宝”,“强行”将母亲接到运城,留在自己身边,精心侍奉,悉心调养,母亲终于转危为安,这座独门小院也成了这对母女师生修身养性的特殊校园。“我的儿孙,不是县官就是军官。”迄今为止,肖玉茹老人共养育了48个子孙,她的善良、豁达、无处不在的生存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每有客人来访,肖玉茹老人的保留节目就是,对照全家福,一一隆重介绍,说累了,便让马大姐“接着说说”,马大姐深谙母亲可爱的“小心思”,必定先从儿子、孙子辈说起,“先男后女”,侧耳旁听的母亲仍不放心,不时地插问,“我的大孙子说没说呢?”
  
  传奇经历再现夕阳红
  
  国庆前夕,肖玉茹老人的家里,迎来了又一批客人,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听说老人的故事后,非常感兴趣,特派记者进驻老人家里,对这位老寿星有声有色的晚年生活跟踪拍摄。最有意思的是,为了证实老人的年龄,他们还专门“审查”了老人的身份证,一查不要紧,身份证显示,老人生于1905年,今年107岁!
  此前,肖玉茹对外宣称不满100岁,几年下来,邻居们逐渐发现了一个奥秘,老人的口径常年不变,几乎年年如此,年年不满100岁。
  “阿姨,这是为什么啊?”镜头面前,老人脸红地笑了。马大姐悄悄说,老妈心劲大着呢,不服老不服输,像一首歌里唱的,“革命人永远年轻”,全家人心照不宣,一直为老人保守着这个可爱的小秘密。
  老人一生的传奇经历,也吸引着我。日寇侵华期间,肖玉茹将三个孩子藏在老家沁源的一个山洞,自己寻找一切机会投身革命,鬼子扫荡,将她列为“嫌疑分子”,重金悬赏,却屡屡落空,“乡亲们豁出命保护我,我也要报答他们,报答社会。”老人说。
  国庆节前,我给马大姐打电话,请她转达对百岁“小学生”肖玉茹同学的问候,老寿星显然捕捉到了信息,清脆的声音顿时传到我耳中,“也祝俺孩儿万事如意!”
其他文献
近日,从江西省民政部门获悉,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在2010年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将江西省列入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省份,下拨中央补助资金3000万元,重点打造21个养老服务试点项目。  这次试点项目,覆盖了不同层次的区域,重点在市辖区、人口较多的县(市)城区以及大的工矿区,重点建设机构和社区两大类型项目的养老服务设施。根据项目类型、规模大小和社会效益等实际情况,综合性福利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项目
期刊
为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海南省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新建、扩建、改建敬老院197家,建设了一批老年服务设施。  该省自2009年起先后在海口市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两年多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为试点社区的困难老人提供无偿上门服务,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提供康复护理、健康保健等多种服务。  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的同时,海南省还大力开展社会养老服务。全省现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225家、床位4
期刊
在开展“银龄行动”过程中,浙江省老龄办以省级涉老社团为骨干,把“银龄行动”与基层老年人协会的“银龄互助”活动相结合,构建了广泛参与、上下联动的协作机制。  据了解,浙江省7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老年人空巢、独居、失能等现象严重,养老服务资源短缺。针对这一实际,该地省级涉老社团与基层老年人组织联手,把“银龄行动”向农村推进,缓解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通过涉老社团结对帮扶基层老年人协会的办法
期刊
两年前,我随环保组织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见证了天堂雨林遭到大量非法砍伐的恶劣情况。整个过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和激烈,在当地的所见所闻无不带给我震撼。越来越多伐木公司进入雨林深处,其非法采伐的比例已达到90%,而参与采伐的工人竟多是原住民,持续的环境破坏已使得他们失去了生活来源,不得不靠给伐木公司打工、并破坏自己的家园来赚取那少得可怜的报酬。另一方面,也有一拨原住民联合起来,执着地寻求着雨林的出
期刊
“扫了一辈子地,自家院子怎能不扫?”78岁的张秀荣老人觉得,小区的院子就是自己家的,打扫得干干净净住着才舒心,所以她就像打扫自家院子一样,无论刮风下雨,每天坚持打扫,这一扫就是9年半。    社区委员  每天看见“王妈”打扫的身影    近日,我来到振兴路朱雀北社区,社区委员蔡丽萍说:“我们这里居民多,没有物业管,搞卫生是个难题。经常有群众来社区反映卫生差,所以社区的干部总会充当保洁员的角色,和享
期刊
认识一对年老退休的夫妇,丈夫退休前是农业部的法语翻译,妻子曾是一名企业的医生。他们每天形影不离的过着乐呵呵的百姓的日子。每天晒晒太阳、抱抱孙女、买菜做饭、遛弯儿、赏花儿,这个日子很美好啊!可因为心地善良,遛弯儿的时候,捡回3只流浪猫以后,这个日子就开始有点乱了。聊天的时候,老两口还说:“真是活到老学到老,现在在跟猫咪学人生呢!”  因为家门口附近拆迁,遛弯的时候,看见一只大黄猫受伤了,大夏天躲在废
期刊
69岁的徐州诗人田梦先生通过近10年的创作实践,对格律诗诗谱进行潜心研究,运用归纳法、代数法,发明了中国格律诗的简谱。为了让研究成果为大众所用,田梦写出10万字的《格律诗入门速成手册》。    发明学习格律诗“简谱”    格律诗是我国文学殿堂瑰丽的奇葩,千百年来深受大众喜爱。田梦介绍说,虽然很多人对格律诗非常仰慕,却因格律复杂、要求严谨、难以掌握,往往望而却步。而要复兴、普及格律诗,掌握“格律关
期刊
一提起蝈蝈,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北京那些富家子弟手提蝈蝈笼,穿行在大街小巷的景象。而家住安阳市冠带巷的刘金玉老人玩蝈蝈,却玩出了另一番境界。    情缘蝈蝈笼    年轻的时候,刘金玉刚好碰到上山下乡运动,怎么在寂静的乡下寻找生活的乐趣?在草丛中吟唱的蝈蝈吸引了刘金玉的注意。“我觉得蝈蝈挺有意思,叫声悦耳动听,就去捉蝈蝈玩。”捉到了蝈蝈,难题也跟着来了,这蝈蝈养在哪里?喜欢琢磨的刘金玉就想,能不能给蝈
期刊
都说浪漫是年轻人玩的,可是寿春路花园社区,就有这么一位年近80的江宪贵老人也玩起了另类浪漫,老人花了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巨幅大作——百寿图,送给自己的老伴。    百寿图送给老伴表心意    “当初我过寿时家里热热闹闹的,轮到老伴了她却坚持不过寿,我只好偷偷地在工作室里花了4个月的时间创作了这幅‘百寿图’送给她。我退休后一直从事篆刻艺术,多亏了老伴的默默支持。这是我对老伴的心意。”  江老说,他原本
期刊
《八十天环游地球》是19世纪法国作家凡尔纳的一部著名小说,小说的主人公英国绅士福克与朋友打赌两万英镑,要在80天内环游地球一周。在旅程中,他利用了各种交通工具,穿越了红海 、印度洋,横渡了太平洋……在小说的结尾,作者提出疑问:长途跋涉他赢得了什么呢?小说给出的答案是:他除了幸福以外,在这次环游地球中什么也没得到。网友“花甲背包客”刚刚完成了他们在南极的旅程,从2008年至今的短短3年间,64岁的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