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起农民工,眼神和口气多少都有点轻视,实际上,他们为大城市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和汗水。”市人大代表郭其一说,“农民工”其实是一个贬义性质的称谓,潜意识里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这一称谓,也给了很多企业老板降低工人待遇的理由,使得现实生活中,各色企业里,农民工的待遇最低。
而随着时间推移,城市中又诞生了大量的农民工第二代,他们从小在城里出生、长大、工作,早已不知刨土是个什么滋味,却也被人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不能得到应有的待遇。“能不能取消这个称呼?社会已发展进步,所有的劳动者理应享受同等待遇,只有户籍劳动者和非户籍之分。不能让企业经营者还保留着过去的概念——那是个农民工,有份工给他做就不错了。”
16日,郭其一接受采访时强调,取消“农民工”称呼,将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对个体的尊重,理应从速。针对郭其一的建议,市社保局明确表示,农民工一般指拥有农村户籍,并进入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当前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63亿人;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上海外来农民工人数约为600多万人。
市社保局在答复中表示,郭其一对“农民工”称谓的质疑,的确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这一群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而逐渐显现的问题。
为此,该局专门请示了国务院农民工办。国务院农民工办认为,“农民工”这一称谓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文件明确的,同时在各部委政策文件中也有广泛使用,因此在现阶段,国家仍将继续沿用此称谓。
“就本市目前情况而言,由于各职能部门针对外来人员的管理服务政策措施绝大多数并不区分外地农村户籍和外地城鎮户籍,因此具体政策文件中较少使用‘农民工’称谓,一般使用‘外来从业人员’或‘来沪务工人员’称谓。”
市人保局表示,尽管日常文件称谓中已尽量少用“农民工一词,但在工作机构设置方面,按照上下对应原则,上海2006年建立了与国务院相对应的上海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制订出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实施意见》作为各职能部门制订具体政策措施的依据,为确保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奠定了基础。
而随着时间推移,城市中又诞生了大量的农民工第二代,他们从小在城里出生、长大、工作,早已不知刨土是个什么滋味,却也被人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不能得到应有的待遇。“能不能取消这个称呼?社会已发展进步,所有的劳动者理应享受同等待遇,只有户籍劳动者和非户籍之分。不能让企业经营者还保留着过去的概念——那是个农民工,有份工给他做就不错了。”
16日,郭其一接受采访时强调,取消“农民工”称呼,将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对个体的尊重,理应从速。针对郭其一的建议,市社保局明确表示,农民工一般指拥有农村户籍,并进入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当前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63亿人;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上海外来农民工人数约为600多万人。
市社保局在答复中表示,郭其一对“农民工”称谓的质疑,的确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这一群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而逐渐显现的问题。
为此,该局专门请示了国务院农民工办。国务院农民工办认为,“农民工”这一称谓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文件明确的,同时在各部委政策文件中也有广泛使用,因此在现阶段,国家仍将继续沿用此称谓。
“就本市目前情况而言,由于各职能部门针对外来人员的管理服务政策措施绝大多数并不区分外地农村户籍和外地城鎮户籍,因此具体政策文件中较少使用‘农民工’称谓,一般使用‘外来从业人员’或‘来沪务工人员’称谓。”
市人保局表示,尽管日常文件称谓中已尽量少用“农民工一词,但在工作机构设置方面,按照上下对应原则,上海2006年建立了与国务院相对应的上海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制订出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实施意见》作为各职能部门制订具体政策措施的依据,为确保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