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能降低教学难度,突破图形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空间;图形教学
在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中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中提到,小学数学的空间与图形教学主要涉及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图形之间的变换以及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这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认识并描述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进而使学生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然而传统表现力单一的教学媒体对学生空间观念形成影响较为薄弱。在課堂中恰当地选用多媒体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来丰富课堂形式、拓展知识内容宽度,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运用多媒体有效地进行图形的认识的教学
小学数学低年级主要是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平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我班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更别说它和立体图形的关系了。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横放的牙膏盒最上面的长方形移动到旁边空白位置,让学生认识到移下来的这个平面图形是一个长方形。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自由回答。课件出示三个物体:魔方、薯片桶、红领巾。学生观察,小组活动从中找出平面图形。结合学生汇报结果进行课件演示:
①从魔方上分离出正方形。
②从薯片桶上分离出圆形。
③从红领巾上分离出三角形。
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学生更清晰地明白了“体、面”之间的关系。
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图形渐渐复杂、抽象、立体性强,凭着自制的教具无法演绎得全面和到位。如教学和多媒体相结合,可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信息的传递途径,能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枯燥的数学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例如,在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要求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成16等份),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圓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16块圆柱的底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则圆柱体就接近长方体(如果圆柱的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切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实际教学操作中,如果平均分成16等份,还可以动手操作,但是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操作起来就有些难度了。这时只有利用多媒体课件才能直观、动态地把圆等分成十六份、三十二份、六十四份·……才能拼出非常接近长方体的图形,才能让学生直观地发现圆的半径等于长方形的宽,圆的周长等于长方形的长。从而得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这样的演示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直观的图形中发现了数学规律,主动探索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运用多媒体有效地进行图形与变换的教学
儿童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大量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变换现象。例如,电梯、地铁列车车厢在平行移动,时针、电风扇叶片在旋转,许多动物、建筑物具有对称性。从儿童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来看,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浓厚的阶段,通过图形的变换可以引出无数美妙的图案,使数学更生动地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例如,教学“平移与旋转”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我先利用电脑演示了一些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让学生区分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在正式教学平移时,我在电脑中出示汽车行驶的动画,学生通过观察,明白汽车朝着一个方向进行的直线运动叫平移。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使原来实物不易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学生在观察上的难度。
三、运用多媒体有效地进行图形与位置的教学
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弥补这一弱势,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上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与位置这课时,学生不是很容易理解这方面的知识,通过互联网中Google Earth(谷歌地球)搬进课堂,搬到学生面前,让这个地球上地理方位都呈现到学生面前,在解说学生所处的城市如马鞍山在安徽省的哪个方位时,只要一缩小地球很容易就看出来,这样直观的介绍比我们苦口婆心的慢慢介绍,学生摸不着头脑地去想要方便直接得多了。
总之,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优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深化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优化课堂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别亚玲.数学课堂,运用电教,轻松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3).
[2]杨绍春.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D].首都师范大学,2008.
编辑 薛直艳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空间;图形教学
在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中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中提到,小学数学的空间与图形教学主要涉及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图形之间的变换以及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这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认识并描述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进而使学生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然而传统表现力单一的教学媒体对学生空间观念形成影响较为薄弱。在課堂中恰当地选用多媒体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来丰富课堂形式、拓展知识内容宽度,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运用多媒体有效地进行图形的认识的教学
小学数学低年级主要是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平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我班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更别说它和立体图形的关系了。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横放的牙膏盒最上面的长方形移动到旁边空白位置,让学生认识到移下来的这个平面图形是一个长方形。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自由回答。课件出示三个物体:魔方、薯片桶、红领巾。学生观察,小组活动从中找出平面图形。结合学生汇报结果进行课件演示:
①从魔方上分离出正方形。
②从薯片桶上分离出圆形。
③从红领巾上分离出三角形。
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学生更清晰地明白了“体、面”之间的关系。
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图形渐渐复杂、抽象、立体性强,凭着自制的教具无法演绎得全面和到位。如教学和多媒体相结合,可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信息的传递途径,能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枯燥的数学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例如,在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要求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成16等份),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圓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16块圆柱的底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则圆柱体就接近长方体(如果圆柱的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切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实际教学操作中,如果平均分成16等份,还可以动手操作,但是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操作起来就有些难度了。这时只有利用多媒体课件才能直观、动态地把圆等分成十六份、三十二份、六十四份·……才能拼出非常接近长方体的图形,才能让学生直观地发现圆的半径等于长方形的宽,圆的周长等于长方形的长。从而得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这样的演示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直观的图形中发现了数学规律,主动探索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运用多媒体有效地进行图形与变换的教学
儿童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大量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变换现象。例如,电梯、地铁列车车厢在平行移动,时针、电风扇叶片在旋转,许多动物、建筑物具有对称性。从儿童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来看,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浓厚的阶段,通过图形的变换可以引出无数美妙的图案,使数学更生动地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例如,教学“平移与旋转”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我先利用电脑演示了一些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让学生区分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在正式教学平移时,我在电脑中出示汽车行驶的动画,学生通过观察,明白汽车朝着一个方向进行的直线运动叫平移。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使原来实物不易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学生在观察上的难度。
三、运用多媒体有效地进行图形与位置的教学
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弥补这一弱势,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上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与位置这课时,学生不是很容易理解这方面的知识,通过互联网中Google Earth(谷歌地球)搬进课堂,搬到学生面前,让这个地球上地理方位都呈现到学生面前,在解说学生所处的城市如马鞍山在安徽省的哪个方位时,只要一缩小地球很容易就看出来,这样直观的介绍比我们苦口婆心的慢慢介绍,学生摸不着头脑地去想要方便直接得多了。
总之,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优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深化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优化课堂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别亚玲.数学课堂,运用电教,轻松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3).
[2]杨绍春.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D].首都师范大学,2008.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