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在浩:第三者看中国崛起

来源 :商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体在什么时候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是谁都不敢回答的问题。但是这个趋势好像已定下来了,几乎不会变。
  21世纪最大的话题无疑是中国的崛起。一般来说,国际政治理论多半是采取强国和大国的观点来解释现状的。世界要知道的既不是掌握话语权之美国的看法,也不是有着防御性心态的中国之声。而目前所缺乏就是非美非华的客观观点,也就是第三者怎样看待中国崛起的一个公正、没有偏见的视角。
  从强国化的四个因素分析中国的崛起
  中国崛起已有30多年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的时候,美国主要媒体曾断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会成功。因为当时美国的专家们认为,中国无法放弃社会主义和平均主义心态。不过30多年来,看到中国有这么辉煌的成就,现在这些专家们肯定都处在一个反思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崩溃了,而且东欧国家都瓦解了,所以当时很多人认为中国也许会走苏联那样的道路。从彼时到现在已过了20多年,中国没有走苏联的道路。就前30年中国的成就,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成绩而言,的确是令人惊讶的。
  具体在什么时候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是谁都不敢回答的问题。但是这个趋势好像已定下来了,几乎不会变。强国化一般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军事力。如果仅按照拥有的资源和环境来进行排序的话,第一肯定是加拿大,第二是澳大利亚。但是很多人并不认为加拿大或澳大利亚是强国,因为它们没有很强的军事力。第二个条件无疑是经济实力。为了保持一定的军事力和维持民生,经济实力是不能没有的。第三个条件是对未来的战略设想。比如说日本。日本不是个简单的国家,19世纪末经过明治维新达到了强国化目标。1945年战败以后,它又一次成为了一个强国。100年期间做了两次强国,但是为什么日本在东亚不受欢迎呢?因为它拿不出有说服力的长期战略设想。如果上世纪70年代能有一位日本首相出来对东亚各国真心谢罪,然后立法赔偿给各个国家,那么日本现在会成为什么样的国家呢?也许是很不一样的。
  第三者怎么看待中国的军事力呢?我看中国的军事力,跟其他国家相比发展很快。我们都看到最近中国的“辽宁舰”上歼-15成功起飞。其实美国国防情报局之前的评估是,2018年之前中国不会试验隐形战机的起飞。从常规战力来说,现在中国还不是美国的对手。不过要是看东亚地区性战力的话,美国有些专家认为中国已经是美国的地区性同一级竞争者。
  中国将成为军事强国是坚定不移的事,但是中国成为什么样的军事强国是令人瞩目的事情。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国防大概是防御性的国防,可是中国更加强大了以后,还会坚持这个原则吗?比如中国俗语有这样的说法:“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国更强大以后,这个“犯”字的内涵还会不会保持不变?
  经济实力的增长是中国改革开放路线最明显的成果。2003年一家美国投资银行发表了一个报告叫做《与金砖四国共舞》。这个报告中提出,中国的经济力最早在2030年才能超越日本。但是这个目标已在2010年达到了,所以“压缩性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描述。总量规模是重要的,因为中国人口太多了,仅看人均指标来评价中国经济力可能会产生误解。
  中国经济力是否能持续增长?我是比较乐观的。首先,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一直都在变,从以劳力换投资,到以市场换技术,再到走出去的战略,中国一直学得很快,并且适应得很好。还有中国的内陆发展战略,比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都值得注意。就19世纪美国的情况来看,这个战略有两个效果,一方面延长了发展过程的时间总量,另一方面扩大了发展的地理空间。
  强国化的另一因素是内部控制力。苏联为什么崩溃了呢?是美国因素吗?不是,是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地方政府的自律性、社会统合、地方管制等很多领域的问题,中国有没有能力控制和解决它,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推行分税制之前,在中国的财政总额当中,中央占的比重一直在下降。由于分税制的全国性实施,这个不利的趋势完全逆转了,显示了中央政府的能力。以后是否还有能力控制地方政府,这是个很大的问号。
  中国将会走苏联的路吗?我的回答是不会。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道路跟前苏联走过的路不大一样,而且少数民族政策也小同大异。还有从苏联独立出来的那些共和国,它们的国家统合的历史很短,而中国多半的省、市、区的统合历史很长。中国历史上什么时候会不稳定呢?大概有三个条件:外部侵略、农民起义和地方军阀的形成。用现在的环境来评估的话,外部侵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军阀产生的可能性也极小。但是农民起义与前两者不同,其实目前中国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虽然多半的群体性事件的目标是纠正地方政府,但群体性事件的扩大是很多人关注的。
  强国化的第四个因素叫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从英美实力转移的过程来看,它们两国之间没有发生过战争。英国逐渐衰落了,然后美国渐渐地代替英国成为一个全球霸主。中国也该想想怎么样适应和应变外部环境,而且不让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产生对中国的忧虑。我自己认为“韬光养晦”是一种战略性谦虚。
  中国的强国化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欧洲模式?比如葡萄牙、西班牙、德国等,一定要通过战争来解决矛盾。或者采取英美模式?因为英美之间没有过战争。如果中国不愿意维持现状的话,那么摩擦是不可避免的。
  怎样看待未来的中美关系P
  未来的中美关系会成为第二个美苏关系,还是互相信任的伙伴关系?美国跟中国之间的关系不简单,中美之间的认知也在多层次、多元化的过程当中。此外,中美关系还涉及到很多领域,比如战略、军事、裁军、经济、通商、货币、股市、人权、价值观、台湾、海洋通航权、非传统安全因素、气候变化、环境、能源等。
  国外学术界关于中美关系曾经提出过不少观点和看法,在这儿我想介绍以下五个。
  第一是所谓“不可替代论”。就是说中国再强大也不能替代美国的地位和角色。就前30年中国的成就来评估,真正相信这个观点的人越来越少,但还是有。   第二是霸权竞争论(甲)。霸权竞争论(甲)是以意图为中心,中国要不要改变现状,中国是否要构建自己的秩序?若是中国要改变现状的话,那么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必将成为一个竞争性的关系。
  第三是霸权竞争论(乙),这个观点以结构为中心,认为中国有什么样的意图不大重要。它主要看结构性的变化,就是中国崛起了以后,美国战略空间会被缩小。它认为美国不会袖手旁观,因此霸权竞争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结果。
  第四是霸权分享论。世界曾经历过霸权分享。20世纪40年代至1991年,美国和苏联实际上分享了霸权。但是未来又会怎么样?中美之间的分享霸权也可能实现吗?
  第五是新中华体系论。把中国崛起等同于中国复兴的有些观点引起了不少人的担忧,因为他们怕中国复兴是不是意图重构华夷秩序。其实,东亚周边国家不会再接受这种过时的观念,并且这不是一个受欢迎的概念。
  东亚地区的反应及其启示
  东亚地区的不少国家认为中美之间的战略性竞争已开始,而且这场竞争的主要舞台就是东亚。例如,战略上,美国曾提出以“重返亚洲”遏制中国的意图,中国也一直坚持和平崛起的旗帜;经济上,美国提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反之中国在倡导扩大“自由贸易协定”联系网;军事上,美国已经提出“空海一体战”概念,中国拿了“反介入和区域阻绝武器”概念来对应。
  为了利用中国崛起所带来的经济机会,东亚国家没有一个例外地与中国积极地接触。东亚国家的应对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可称为“平衡者”,就是不大欢迎中国崛起而采取平衡手段的国家。第二类可称为“追随者”,就是欢迎或者起码不是不喜欢中国崛起的国家。第三类指“两面下注”,就是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的同时也愿意与美国维持友好关系的国家。不管属于哪类,这些国家都有个共同点:无论中美,首先提出要求这些国家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的那一个,将会被视为更大的威胁。
  中国鸦片战争后经历了自己所称的“百年国耻”时期,但是中国没有沦为殖民地。亚洲许多国家沦为殖民地了。我观察到中国一直有一种受困心态,不过对东亚周边国家,中国千万不要把这样的受困心态表现出来。对过去的反思和反观未来不一定使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解决,但是构筑对未来的蓝图进而设想亚洲,远比袖手旁观稳定得多。
  我差不多每两个月来一次中国,所得到的印象是中国的官员学者们似乎只考虑中美关系、大国关系,好像其他关系都不重要似的。中国一直对外宣称不称霸、不当头儿,那么,不称霸、不当头这个口号主要对谁而言?它应该是对周边小国而言吧。
其他文献
国有施工企业推行资本运营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在企业制度创新战略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面临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形式,施工企业需要认清形势、更新观念,根据施工企业自身特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结构矛盾突出。需求管理政策边际效应递减是供给侧改革的现实依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协调双侧调控促进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以高效的资本形成和配置效率、结构优化、高效的制度供给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三大动力。改革过程中会带来金融风险增加、短期资本市场压力增大、制度改革和创新受阻等挑战,需要审时度势,合理安排时序,从化解供给抑制、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和优化资本市场结构
摘要:构建中国大众传媒的国际话语权,必须从突发事件中的对外传播机制、常态化的国际话语权建构两方面进行改革。在突发事件中,努力提高新闻传播效率,控制话语权;坚持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提高主动性、增强透明度;巧妙借助意见领袖并在报道中使用西方受众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在常态化的国际话语权建构中,应当建立突发事件传播预警机制;充分利用大众传播的“传播效果”;国家要加大对外宣传的投入,扶持外宣传媒;积极实施本
4月6日,北大知名学者王守常教授做客芭东和园,盛情奉献“辨中庸之道·释和合人生”国学文化讲座。来自全国各地近200名嘉宾、同仁参与了此次人文盛宴,共同体味芭东和园道法自然的春光美景,感悟中庸之法描绘出的和合人生。  活动当日,陆续到访的嘉宾步入芭东会所内,优雅的古琴声缓缓撩人心弦,清香徐徐熏染周身,古香古色的摆设增添了几分清雅的气氛。处于其中,心不自觉地安然下来。王守常教授身着素雅便装,面容和蔼,
期刊
期刊
摘要:关于“新常态”是当前我国比较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国家领导多次提到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以后,更是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当然进入新常态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异于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要适应新常态就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转型升级。本文主要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为切入点,对新常态下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转型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
摘要:首先对企业政治关联内涵进行梳理,并对企业政治关联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企业政治关联形成机理的相关理论,为政治关联理论的深入剖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政治关联;形成机理;政治关联理论  一、引言  随着政治关联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我国众多学者对政治关联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但从各类期刊的发文情况来看,较多研究关注政治关联对企业价值传导渠道如企业绩效、企业融资、财务救助、市场准
对丹麦的向往源自对著名大师安徒生的敬仰。  在我的童年,是他的童话故事把我带入一个令人神往又充满奇异色彩的世界。在这里一切都有了灵性,花瓣上睡着可爱的玫瑰花精灵、森林里住着挥舞魔棒的小天使、海底里沉睡着的美人鱼、草原上生活着的百合姑娘……各种鸟儿、动物、植物都会说话,都会表达情感。如今来到大师的家乡,目睹美丽的丹麦风光,心情格外兴奋。  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是北欧最大的城市,在丹麦文里她的意思是“商
期刊
期刊
近两年,“海归潮”规模越来越大。教育部2014年12月初发布的《中国留学(课程)回国就业蓝皮书》(2014)显示,2013年我国海归达35.35万人,占当年出国留学人数的85.41%。其中,八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