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依恋理论的视角解读电影中人物行为选择的必然性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i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欣赏是内心情感体验与外在感官愉悦的一次旅行。观众需要通过视听语言的解读和人物故事情节的理解,达到与编剧和导演内心情感的共鸣。因此,理解了人物先后行为的承继性,理解了人物行为选择的必然性,故事情节的逻辑性,也就掌握了编剧和导演想要传达的内心感悟。为了更好地理解电影,观众应尽可能扩充知识面,理解人类心理学研究的一些简单基础理论,如依恋理论,便能轻易解读编剧隐藏在作品中的人类共通的心理感悟。
  [关键词] 《海上钢琴师》 《霸王别姬》 依恋模式 依恋对象 行为选择
  
  一部优秀影片的横空出世,通常需要编剧与导演珠联璧合的创作,编剧赋予电影以生动的情节、深刻的内涵,导演选用适当的试听语言为电影披上优美舒适的外衣。而一部优秀影片的成功,则需要的是市场上座率,是观众对影片的理解与喜爱,是观众与创作者的情感共鸣,准确理解影片中主人公的经历与行为选择,是共鸣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理解电影中人物行为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依据观众自己的生活体验,可以根据导演运用的视听手段,也可以依据编剧一贯的人物塑造风格,但这些理解方式因带有一定程度的个体主观差异性,会导致解读的不准确性,如观众自己的生活体验会具有片面偶然性,导演和编剧的风格也可能带有主观偏好性。多数影片情节的发展,人物行为的选择,都依循一定的心理模式与逻辑关系。即使剧情片存在着极大的虚构性情节,但同时情节内部逻辑必须具备合理性,只有建立在合理性上的虚构艺术,观众与创作者才能共鸣,否则便会成为荒诞剧。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电影,观众应尽可能扩充知识面,理解人类心理学研究的一些简单基础理论,如依恋理论,便能轻易解读编剧隐藏在作品中的人类共通的心理感悟。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后经几代理论家的不断完善,形成一种有关亲密关系的理论。它认为,婴幼儿时期孩子与父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会形成三种依恋模式,这种早年的依恋模式会延续并影响到成人期的依恋关系及行为选择。而且,每个人在一生中的不同阶段,依恋的对象会自然地从婴幼年时的父母转移到青少年时期的朋友,再到成年时期的恋人、夫妻。三种依恋模式分别是:A. 回避型依恋模式:“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B. 稳固安全型依恋模式:“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C. 焦虑—矛盾型依恋模式:“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影片,讲述了1900从出生到死亡的悲剧人生。刚出生,他便被遗弃在一艘蒸汽船上,后被一名黑人烧火工收养并细心照顾。8岁时养父意外身亡,那时起,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名极出色的钢琴家,但却从未下过船,直至最后随同被炸毁的船一起消亡。在船上,他也曾碰到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女孩子,在得知了女孩的地址后,犹豫之下,他没有选择下船;好友马克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描绘了陆地的繁华,以及下船后随之而来的名誉、金钱与地位,可他仍然选择留在船上,只远远地观望着这些美好,仿佛于他,那些只是海市蜃楼;船即将被销毁,关涉自己生命的时刻,他说“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无从着手的音乐。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这样的话,我宁可舍弃我的生命。毕竟,我从来没有为任何人存在过,不是么。”
  朦胧美妙的爱情,耀眼夺目的荣誉,只有一次的生命,都没能俘获1900的心,他固执甚至是偏激地守护着心中的家园——弗吉尼亚号。1900始终没有下船的行为选择,让人不禁唏嘘,悲剧之中带着几分惋惜,摇头表示不理解。如果我们略懂一些心理学依恋理论的知识,1900不下船的行为选择就容易理解,或者可以称为一种必然性了。依恋理论告诉我们,婴幼儿的早年经验与依恋模型会延续至成年期,并最终影响成年期的行为。1900婴儿时便被遗弃,黑人烧火工收养了他,并给予了他温暖的爱,信任与依靠。在这样稳固安全的依恋关系中,1900认为自己会是个永远幸福的孩子,过着开心的日子。但黑人意外身亡,1900再次成为孤儿,他失去了父亲,失去了幸福。他开始对稳固安全的依恋关系产生了怀疑,觉得永恒的安全依恋只是暂时的,不知道哪天便会失去,不再乐观,不再信任,也不再去依赖任何人。而唯一能够带给他安全感的是弗吉尼亚号船,因为从他出生起,这艘船带给他的快乐与记忆都是永恒的,从来没有抛弃过他,没有丢下他,他只相信这艘船,他和船形成了一种稳固安全的依恋模式。除了船以外的任何人,任何东西,他则持一种焦虑—矛盾的依恋模式。成年后的他碰到美丽的爱情、耀眼的荣誉时,他虽然向往,就像怀念黑人父亲给过的温暖依靠一样,但更怕得到之后再度失去,这便是幼年丧父的体验形成的焦虑—矛盾依恋模式对成年后行为选择的影响。他宁可失去生命也不下船,这便是幼年船上永恒美好童年的体验形成的稳固安全依恋模式对成年后行为的影响。此刻,我们似乎茅塞顿开,明白了1900的选择,读懂了他的固执,他的坚守,也更疼惜他。
   《霸王别姬》讲述了段小楼与程蝶衣两个戏子一生的历程。影片中观众印象最深刻的是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倔强、忍耐而又骄傲、清高。幼年时那个总是将“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身”读错为“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的小豆子;成年时那个坚信师傅教导的“从一而终”的名角;解放后丢失京戏堕落吸毒的程蝶衣;文革中被批斗遭唾弃的“亲日戏子”;十几年后同台再唱却绝望自尽。我想,像蝴蝶一般美丽动人的回忆,亦随蝶衣在自尽的一瞬悄然沉埋吧。在程蝶衣的一生历程中,做出了五个阶段性的行为选择: 一是少年时被师兄用烟斗戳牙,鲜血直流后,他终于选择唱出了“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身”,饰演了霸王的虞姬;二是成年后,在戏外,他选择义无反顾地爱上戏中的霸王段小楼;三是解放后,京戏不再受到重视,他选择了卧床吸毒堕落;四是文革时被人性扭曲的段小楼揭发背叛后,他选择了失望、遗憾、苟且地活着;五是十一年后,段小楼与他台上再唱一曲《霸王别姬》,他选择了自尽在他钟爱的舞台上,选择了在他最爱的人面前结束生命。
   程蝶衣的一生中做出了这样五个行为选择,仅仅只是偶然的吗?一个人在做出行为选择时,受到来自社会大背景,外部环境和社交关系,自我理解、挣扎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外因再过强大,也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中的理想、目标、想象、分析均占一定的分量,但远没有早年的自我经验更让自我觉得可靠,踏实,这便与依恋理论不谋而合。我们试着从依恋理论的角度,来理解程蝶衣的五个行为选择的必然性。童年时,小豆子被母亲剁断手指,送进梨园行拜师学艺。晚上住宿舍,被伙伴们侮辱戏称妓女的儿子。他始终是孤单的一个人,没有与包括母亲在内的任何人形成一种亲密的关系,直到小石头的出现。在被别人嘲笑的时候,小石头出头帮他;在被师傅惩罚的时候,小石头偷偷替他踢掉块砖头,不在乎自己挨师傅的打;在小石头的关心与呵护下,即使外边下着大雪,小豆子的心里也是那么的温暖。童年时朝夕相处的美好时光,小豆子心里对小石头自然地,也是第一次建立了一种信任、温暖、依靠的稳固安全型依恋模式。对他而言,小石头的话都是可信赖的,有小石头的地方就会是温暖的,跟小石头在一起就是幸福的保证。所以,被烟嘴戳破牙齿之后,小石头在身后不断地告诉他“唱啊唱啊”之后,他选择了第一次唱出“我本是女娇娥”;所以,因了那份美好的依恋,他宁愿选择在现实中也将自己变成女娇娥,爱上段小楼;所以,在京剧不受重视后,于他丢了舞台,就意味着丢了段小楼,他颓废吸毒;所以,多年后虽然同台再唱,虽有段小楼,却已然没了童年时期的那份稳固的依恋关系,他绝望自尽。
  其实,对早年形成的稳固安全依恋关系的迷恋与永恒追求,程蝶衣并没有错,错的是将这种美好安全的依恋关系在一生中都专注在同一个人身上。依恋理论告诉我们,童年时期的依恋模式仍延续并影响到成年人的行为选择,同时在每个人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将依恋关系转换到不同的人身上,婴幼年时期的依恋对象多数是父母亲,青少年时期的依恋对象则转换为亲密的同性朋友,成年时期的依恋对象则会转换为恋人。只有将依恋关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转移到这个阶段中合适的人,才不会有悲剧。程蝶衣最后再唱《霸王别姬》后脱口而出“错了,错了”,错在将戏中的女娇娥当成现实中的自己,错在忘记了自己最初的目标与方向是唱成功戏剧,而不是将戏剧当做人生,错在将那个童年时期的小石头当做了自己一生不变的依恋对象。
  
  参考文献
  1. 《李碧华作品集(一):霸王别姬—青蛇》,花城出版社,2001年10月。
  2. 《海上钢琴师》,(意)巴里科著,吴正仪译,南海出版社,2005年8月。
  3. 《霸王别姬》与《海上钢琴师》DVD。
  4. 《亲密关系体验问卷中文版的修订》,《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第3期。
  5. 《发展心理学》,雷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作者简介
  王普普, 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越狱》魅力在于监狱的特殊视角,逃亡与追捕的情节设置,以及精彩巧妙的叙事手法,而真正触动观众内心的是人性的考验。监狱的特殊世界和逃亡的特殊经历成为检验人性的舞台、考验人性的试金石。所以,在《越狱》中,构成悬念的是事件,推动悬念的却是情感与理性、罪恶与拯救、信任与背叛的人性交错。  【关键词】人性考验信任情感    由美国福克斯(Fox)公司制作的系列电视剧《越狱》自2005年8月29日开播
早晨五点多到晚上的这个点,我都处于马不停蹄的状态中,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从一个站到另一个站。我在和时间赛跑,在和手心的这些票赛跑,在和自己的心赛跑。  电话里,外甥说,小姨,你办完了事,大概什么时候到南京?我和车都在南京,到时我去接你,再和你一起回家看看。  晚上,大概九点半。快到时,我再给你打电话吧!  当夜色阑珊,城市的夜空被无数盏灯照亮,随着一声划破夜空的列车的轰鸣声,我从一座陌生的城市离开
[摘要] 2007年的网络,最热闹的莫过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华南虎”事件。网民在这一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力量,各大网络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充分发挥了其舆论干预与监督的作用。由此看到互联网,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也是一种价值观,一种追求真理的方式。  [关键词] 华南虎 网民 媒体 政府 舆论监督    回顾2007年,最能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莫过于“华南虎”事件了。虽然还没有得到最后的鉴定结果,
[摘要]辛弃疾以他的爱国形象和壮志难酬的坎坷经历,登上词坛拓展了一类呼啸生风、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他把爱国抱负和满腔忧愤倾注于词作,形成了雄奇豪壮、苍凉沉郁的风格,因而被后人称为“金戈铁马的大词豪”。  [关键词]辛弃疾 爱国 创作经历 豪放词    在星光灿烂的宋词人中,有一位作家:少年时横刀错马、保国卫家,为收复失地而冲杀疆场;壮志难酬时留下千古绝唱的豪放词,
被忽略的天才    1985年10月10日,电影界的一代巨匠奥森·威尔斯在洛杉矶悄然逝世,享年70岁.虽然他在1941年以“公民凯恩”带有批评性的成功被誉为电影界的神童,但是一直到去世,奥森·威尔斯都饱受好莱坞制度所带来的压力和困扰,过着比任何一个人都艰难的生活。
莫里康内踪最多产的配乐大师踪参与配乐的影片超过了500部  “你会吹口哨吧?”《江湖侠侣》中,劳伦·巴考尔教汉弗莱·鲍嘉,“只要把嘴唇拢在一块,吹气。”鲍嘉试了一下,吹出的口哨清脆中透着欣喜,像用声音打了一个对号,心动的信号。  我也会吹口哨,可是吹不出圆润华丽的曲调:单调、干涩的哨音卷起风,如同醉汉摇晃着虚软的身子,踉跄着飘出来……虽然吹不好,却不影响我欣赏口哨曲,尤其是电影中的。镖客三部曲  
[摘要] 艺术和孩子是王彩玲生命的两个不同时段,前者是借艺术的魅力高翔于云端,以抵抗自我生命和小城生活的灰色与暗淡;后者是回归平凡人间,在爱的付出与回报中获得自我生命的圆满。  [关键词] 王彩玲 艺术 孩子    《立春》公映后,评论者们大都认为王彩玲是一个执著的热爱艺术的理想主义者。她收养孩子是向世俗生活的陷落。然而,在我看来。艺术和孩子。对于王彩玲来说。并不存在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而是她生
这是一个影像大时代。  随处可见的单反、微单、卡片、手机,加上便捷、发达的网络、微博,让影像的留存与传达变得如此简单。  如果你就在第一现场,你可以毫不犹豫地担任新闻记者的角色,用影像见证那稍纵即逝的瞬间;如果你不在现场,也完全有理由拍摄并表达自己的态度。  这里展示的瞬间,都是过往十年留给我们的记忆。在我们搜寻这些记忆时,明显感觉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用影像来留存社会、民生的点滴瞬间,已经成为人们的
[摘要]不是每一朵花都可以结出果实,但每一颗果实都曾是一朵花。如果一个人一生只看一部电影的话,那就应该看《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用普通人和普通的情节展示了人物的伟大内心世界,它告诉生活中的每个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气才是最大的救赎。  [关键词]肖申克 救赎 安迪 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是斯蒂芬·金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杰出代表作。這部书讲述的分别是关于“一个很特别的越狱犯、一个老人和
电影海报没计是海报设计中特殊的分支,这种特殊性充分表现在电影与其他商品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内涵差异上,电影海报设计实际上是一种以电影营销为对象的艺术消费刺激语言,同时,电影海报设计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艺术对视觉的战争。海报设计究其本质实质上是一种形诸于艺术技法的视觉诱饵,海报设计自有其视觉刺激语法,魅力诱惑修辞手法,借以形成对人们潜意识的一种突如其来的偷袭,进而直指人心,优秀的电影海报能够在迅雷不及掩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