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学生阅读文本浅表化、粗略化的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精彩之源。本文分析了文本细读的内涵并介绍了文本细读的方法。
关键词:文本细读 内涵 方法 注意点
一、文本阅读的问题
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文本一般要经过四个层面:一是基本内容,即写的是什么;二是思想情感,即表达了什么;三是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即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四是语言表达,即怎样写的。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的教学能达到第一、二个层面,少部分的教学能真正进入第三、四个层面。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第三、第四个层面?从阅读方法上讲,第一、二层面用粗读法即基本可以达到,而第三、四层面则只有细读文本才能达到。而目前的课堂阅读教学,恰恰存在着学生文本阅读浅表化、粗略化的现象,表现为泛泛观览,记住了几个断续的情节、零碎的线索、模糊的人物,就开始“小组讨论”、“情景表演”,开始“个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形式热闹却忽略了对文本深入细致的解读,有的甚至还出现了偏读、误读,全然不知文本深蕴的涵义,工巧的辞章,美奂的文采。这般阅读,到头来终究于事无补、于己无益,害处非浅。
二、文本细读的内涵
文本细读,最早是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被提出的,指的是立足于文本,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进行“充分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内涵又是什么呢?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是“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吕叔湘先生则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南帆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还有其他种种生动的表述:文本细读“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就是“逐字逐句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
总而言之,文本细读是指为深层领会作者匠心,从而对词句含义、结构层次、情感意境、写作手法等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细细咀嚼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力求从简约的文字材料中捕捉丰富的信息,开掘更多的美点和亮点。
借助文学理论为我们提供的方法和视角,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让学生更多地体味语言文字的滋味,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一些经验,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三、文本细读的方法
1.挖掘细节
在对文本进行细读时,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我们值得发掘的点。细节可以是一个标点,一点变化,一处矛盾,一个创意。
比如茹志娟的《百合花》,我们读下来会觉得“清新俊逸”,齿颊留香,回味无穷。那么这种美感来自何处?学生当然明白来自那位“十八九岁”的小战士,他热爱自然,他关爱战友,他舍己救人,崇高伟大;还来自那位“新媳妇”,她顾全大局,对解放军有骨肉挚情。但是,笔者认为这些还不足以诠释《百合花》的独特之美。于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细读作者的匠心和创意:两个人物的共同点都是年轻,那么让人物年龄改变一下行不行——新媳妇换成老妪,小战士变成壮年?学生们顿时领悟到,《百合花》之美不仅来自崇高,来自军民鱼水情,还来自生命,来自人性,生命是那么灿烂,人性是那么纯洁。
2.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要“潜心会本文,入境始与亲”;鲁迅有言:“把自己放进去。”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人物的心中,就要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描写的内容,借助于自己的想象、联想,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且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文中的“他”,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细腻、深入、真切地感知”文本,更好地体会文中人物微妙的感受、心理的变化、情感的起伏。
比如小说《故乡》一文中,写到“我”回到阔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见到了少年时代的好友,兴奋地喊道:“啊!闰土哥,——你来了?……”可“我”分明听到的是一声恭敬的“老爷”。分析到此,笔者让学生把自己放进小说中去,想象并思考那时那景中,“我”的感想会如何呢?
一阵寂静之后,一学生说了下面这段话:耳听一声刺耳的“老爷”,看着昔日的伙伴眼前却饥寒交迫的闰土,我的心被深深地刺了一下,我多想对闰土说:“闰土啊,闰土,你还记得从前吗?皎洁的月光下,我们一起捉猹;冰天雪地上,我们共同捕鸟;在海边,我们一起看海;在沙滩上,我们一同拾贝壳,看跳鱼儿跳。一切的一切,我还是记得清清楚楚,记得那时健康活泼的你,记得那个把友谊放在第一的你,记得那个我视为最好伙伴的你。今天,我多想听你喊我一声‘迅哥儿’,可你却分明喊了我一声‘老爷’;我多想再次和你谈谈儿时的乐趣,可你却拉着水生要他向我下跪。你变了,你的人、你的心、你的一切都变了。闰土哥,你怎么啦?”
其他同学的回答也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着自己的思考,情真意切,非常感人,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有几个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也能举手发言,真是出乎意料。
可见,文本细读,若能借助于想象、联想,投入情境,就会真切地感受到“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
3.把握结构
进行文本细读,“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要点,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前忽略的地方。结构主义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事物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在细读文本时,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宏观上更具高度的认识。
《林中小溪》是俄罗斯作家普利什文的散文,文章篇幅长,描写的对象多而分散,内容似乎都扯连在一起,学生在阅读理解的时候困难重重。但是抓住結构上的两个特点——反复和对比来理解就豁然开朗。教学第一步,笔者要求学生筛选内容——哪些是描述小溪的,哪些是描述其他景物的。第二步探讨描述小溪部分的几个片段的关系。第三步探讨其他景物部分与小溪部分的关系,课堂教学的着力点都放在了结构的研究上。
学生细读相关段落后发现,小溪部分的内容是反复的。小溪遇到一次又一次障碍,却总是奋力前行,反复五次说着“早晚会到达”,这种类似《诗经》中循环往复、一咏三叹、不时重复主要词语的结构,不仅起到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叙事效果,更能突出小溪的勇敢顽强、信念执著。
以上是笔者引导学生文本细读的一些具体有效的做法,当然,文本细读的方法是无法穷尽的,这有待于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去归纳、创造。
关键词:文本细读 内涵 方法 注意点
一、文本阅读的问题
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文本一般要经过四个层面:一是基本内容,即写的是什么;二是思想情感,即表达了什么;三是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即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四是语言表达,即怎样写的。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的教学能达到第一、二个层面,少部分的教学能真正进入第三、四个层面。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第三、第四个层面?从阅读方法上讲,第一、二层面用粗读法即基本可以达到,而第三、四层面则只有细读文本才能达到。而目前的课堂阅读教学,恰恰存在着学生文本阅读浅表化、粗略化的现象,表现为泛泛观览,记住了几个断续的情节、零碎的线索、模糊的人物,就开始“小组讨论”、“情景表演”,开始“个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形式热闹却忽略了对文本深入细致的解读,有的甚至还出现了偏读、误读,全然不知文本深蕴的涵义,工巧的辞章,美奂的文采。这般阅读,到头来终究于事无补、于己无益,害处非浅。
二、文本细读的内涵
文本细读,最早是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被提出的,指的是立足于文本,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进行“充分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内涵又是什么呢?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是“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吕叔湘先生则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南帆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还有其他种种生动的表述:文本细读“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就是“逐字逐句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
总而言之,文本细读是指为深层领会作者匠心,从而对词句含义、结构层次、情感意境、写作手法等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细细咀嚼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力求从简约的文字材料中捕捉丰富的信息,开掘更多的美点和亮点。
借助文学理论为我们提供的方法和视角,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让学生更多地体味语言文字的滋味,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一些经验,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三、文本细读的方法
1.挖掘细节
在对文本进行细读时,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我们值得发掘的点。细节可以是一个标点,一点变化,一处矛盾,一个创意。
比如茹志娟的《百合花》,我们读下来会觉得“清新俊逸”,齿颊留香,回味无穷。那么这种美感来自何处?学生当然明白来自那位“十八九岁”的小战士,他热爱自然,他关爱战友,他舍己救人,崇高伟大;还来自那位“新媳妇”,她顾全大局,对解放军有骨肉挚情。但是,笔者认为这些还不足以诠释《百合花》的独特之美。于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细读作者的匠心和创意:两个人物的共同点都是年轻,那么让人物年龄改变一下行不行——新媳妇换成老妪,小战士变成壮年?学生们顿时领悟到,《百合花》之美不仅来自崇高,来自军民鱼水情,还来自生命,来自人性,生命是那么灿烂,人性是那么纯洁。
2.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要“潜心会本文,入境始与亲”;鲁迅有言:“把自己放进去。”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人物的心中,就要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描写的内容,借助于自己的想象、联想,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且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文中的“他”,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细腻、深入、真切地感知”文本,更好地体会文中人物微妙的感受、心理的变化、情感的起伏。
比如小说《故乡》一文中,写到“我”回到阔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见到了少年时代的好友,兴奋地喊道:“啊!闰土哥,——你来了?……”可“我”分明听到的是一声恭敬的“老爷”。分析到此,笔者让学生把自己放进小说中去,想象并思考那时那景中,“我”的感想会如何呢?
一阵寂静之后,一学生说了下面这段话:耳听一声刺耳的“老爷”,看着昔日的伙伴眼前却饥寒交迫的闰土,我的心被深深地刺了一下,我多想对闰土说:“闰土啊,闰土,你还记得从前吗?皎洁的月光下,我们一起捉猹;冰天雪地上,我们共同捕鸟;在海边,我们一起看海;在沙滩上,我们一同拾贝壳,看跳鱼儿跳。一切的一切,我还是记得清清楚楚,记得那时健康活泼的你,记得那个把友谊放在第一的你,记得那个我视为最好伙伴的你。今天,我多想听你喊我一声‘迅哥儿’,可你却分明喊了我一声‘老爷’;我多想再次和你谈谈儿时的乐趣,可你却拉着水生要他向我下跪。你变了,你的人、你的心、你的一切都变了。闰土哥,你怎么啦?”
其他同学的回答也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着自己的思考,情真意切,非常感人,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有几个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也能举手发言,真是出乎意料。
可见,文本细读,若能借助于想象、联想,投入情境,就会真切地感受到“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
3.把握结构
进行文本细读,“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要点,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前忽略的地方。结构主义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事物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在细读文本时,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宏观上更具高度的认识。
《林中小溪》是俄罗斯作家普利什文的散文,文章篇幅长,描写的对象多而分散,内容似乎都扯连在一起,学生在阅读理解的时候困难重重。但是抓住結构上的两个特点——反复和对比来理解就豁然开朗。教学第一步,笔者要求学生筛选内容——哪些是描述小溪的,哪些是描述其他景物的。第二步探讨描述小溪部分的几个片段的关系。第三步探讨其他景物部分与小溪部分的关系,课堂教学的着力点都放在了结构的研究上。
学生细读相关段落后发现,小溪部分的内容是反复的。小溪遇到一次又一次障碍,却总是奋力前行,反复五次说着“早晚会到达”,这种类似《诗经》中循环往复、一咏三叹、不时重复主要词语的结构,不仅起到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叙事效果,更能突出小溪的勇敢顽强、信念执著。
以上是笔者引导学生文本细读的一些具体有效的做法,当然,文本细读的方法是无法穷尽的,这有待于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去归纳、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