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之美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tdus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曾获戛纳电影节多项大奖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具有特殊的美学风格,最重要的特征是“冲突”。从“宣言与突破”、“现实与梦幻”、“回归与背叛”三个方面,可以看到影片在贯彻“道格玛宣言”时既遵守宣言又突破宣言的冲突;在展现莎玛命运时残酷现实与美好梦幻之间的冲突;以及在回归传统歌舞片形式之时对歌舞片模式背叛的冲突。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形成了影片的冲突之美,也带给了观众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黑暗中的舞者》冲突
  
  由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执导的《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引人注目的影片。它不仅在2000年戛纳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棕榈奖。还将早已名扬四海但却是第一次走上银幕的冰岛女歌手比约克捧上了戛纳影后宝座。而就像比约克的音乐所带给人们的奇异感受一样,该片给人们带来的也是一种特殊的美感。
  
  宣言与突破
  
  看《黑暗中的舞者》。第一个感觉是眩晕。镜头不断地摇摇晃晃,画面没有一刻保持稳定,直让人怀疑是否放映机出了什么问题。
  机器当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1995年的一份宣言。那一年丹麦一群电影人认为现今的电影太过讲求特效而忽略了电影本身的精神。他们宣言拍电影应遵循现场收音、手提摄影、不事后配音、不用滤镜等等原则。这就是丹麦95电影宣言(Dogma’95)。《黑暗中的舞者》的导演拉斯·冯·提尔是发表这个宣言的导演之一。这部影片是他实践这一宣言的一部作品,他也以手提摄影的方式拍摄了这部影片中的现实。
  影片的确具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现实感。手提摄影从近距离拍摄的效果除了使镜头有些晃动不定外,更逼真地呈现出了主人公莎玛日常生活的一幅幅画面:她在排练音乐剧。她在与朋友交谈,她在看视力表,她在TU做工。她在看儿子骑车。这些没有添加任何外来音响效果的镜头是如此逼近观众,让人充分体会到了《宣言》“影片一定要发生在此时此地”的涵义。有好几次,观众甚至会产生错觉,感到这其实并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个人的生活实录。在这些实录的镜头里他们甚至能感到主人公面对镜头时的羞涩,那种属于亲友团聚时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猛然发现有人在用镜头对着自己时的愉快的羞涩。这种真实感应该是导演所追求的《宣言》中曾说:“我认识刹那(THE lNSTANT)比整体(THE WHOLE)重要。我的最高目标是怎样从人物和场景身上把真实挤压出来。”
  不过影片并未拘泥于《宣言》所规定的一些法则。比方说片中的歌舞部分镜头就很平稳,画面精美且色彩鲜艳,根本不是不加任何润饰就能做到。这些歌舞镜头给影片增加了一种梦幻的色彩,让人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到莎玛的内心世界并沉醉于她的幻想。特别是莎玛与男友在火车上歌舞的一段场景。据说动用了100台DV拍摄,美仑美奂,令人惊叹。
  既遵循《宣言》又突破《宣言》,既有现实的粗糙又有梦想的精美,《黑暗中的舞者》所采用的是两种相互冲突的手法。而它们相互交融的结果使影片显得既浪漫又现实。让观众在明显意识到影片虚构色彩的同时感到了无可置疑的真实。
  
  现实与梦幻
  
  形式的选择自然和内容有关,艺术手法的选用其实根源于内容表达的需要。《黑暗中的舞者》在现实与幻想部分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法的原因在于其所表现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晃动不安的是莎玛生活的现实社会——60年代的美国。这个社会对莎玛而言是现实而冷酷的。她在这里面临着失明的危险。为使儿子避免相同的命运她拼命做工挣钱为儿子筹集做手术的费用,为此她甚至拒绝了爱情能够带给她的幸福。她的这一愿望只有身为警察的房东比尔知道,那是她为了安慰因无力再支付供房款而苦恼的比尔才告诉他的。可她的善心并没有带来回报,就在她一步步走近自己希望的同时,比尔偷走了她辛苦积攒的钱。事情从此急转直下。她去向比尔要钱。比尔却掏出枪来威胁她。争斗之中她杀死了比尔。于是被推上了法庭的被告席。由于她不愿年幼的儿子为眼睛焦虑导致手术的失败。也由于她不愿比尔早已无力供房的秘密被人知道。她没有说出自己为儿子酬款的真相。于是她被宣判死刑,并在最后被送上了绞刑架。
  面对如此严酷寒冷的世界,莎玛没有怨天尤人。在一系列的人生苦难面前,她保持了心灵的平静和人格的尊严。因为喜爱音乐剧的她有自己与众不同应对苦难的方式:她将自己幻想成音乐剧的主角,每当苦难降临的时候,她便歌舞在自己心灵的世界——充满善意与欢乐的没有仇恨的世界。于是我们从银幕上看到了一幕幕奇特的歌舞场景:在工厂里歌舞、在火车上歌舞、在死去的比尔家歌舞、在法庭上歌舞、在排练场上歌舞、在通往刑场的路上歌舞,甚至。在绞刑架上歌唱。而与她一起歌舞的,除了善良的朋友、心爱的男友,还有死去的比尔、法庭上的法官、指证她的证人,甚至,送她上绞架的警察。每一个她生活中遇到的人,不管他们是何种职业、何种身份,不管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是何等严肃、何等冷漠,在她的心灵空间里,他们都充满理解和宽容。随时随地与她一起翩翩起舞、高声歌唱。
  她把生活化成了一出音乐剧,她的灵魂在剧里自由飞舞。这种幻化所显示的不是精神胜利式的逃避,而是一个人在面对苦难时的坚强。它让我们知晓:无论如何艰难。生命总有自己绽放的方式。
  可也正因为如此,现实才愈加显得冷酷。当最后莎玛在绞刑架上高声歌唱,而绞架蓦地放下,歌声戛然而止的时候,我们听见生命碎裂的声音。看见黑暗中那最后一缕光的消逝。
  于是影片用两种手法来表现这两个不同的世界。现实是残酷阴冷的,画面在这里晃动不安,色彩暗淡无光。心灵却是自由明亮的,画面平静安宁,色彩明丽辉煌。两相冲突,冷的愈冷,美的愈美,交织成影片现实与梦幻相融合、温柔与冷酷相映衬的特殊风格。
  
  回归与背叛
  
  影片采用了久违的音乐歌舞剧形式来表现。每当莎玛遭遇困难陷入幻想时,银幕上就会出现歌舞的场景。但这不是对传统歌舞片的简单回归,事实上,影片在精神上更像是对传统歌舞片的一种背叛。
  音乐歌舞片曾经是电影史上一种流行的影片类型,尤其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盛极一时。这种影片除了以片中人物会随时随地起舞高歌为特色外,在情节上一般说来也比较简单,往往以轻松的爱情构成故事主线,一般不展现激烈的社会冲突。即使有时涉及到了一些较为尖锐的矛盾,也会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来解决以保证大团圆的结局。以在电影史上影响巨大的两部音乐歌舞片《雨中曲》和《音乐之声》为例,前者虽然也展现了好莱坞在从无声片到有声片过渡时期的种种矛盾,但却将矛盾的重心简单归结在了两位女演员身上,而后者虽然涉及到政治与军事的冲突,却还是以轻松的演出解决了危机。在制作上,这类影片非常讲究服饰、布景以及色彩的配搭及运用,在结尾时更会有 一场场面浩大、布景奢华的舞蹈场面以满足观众欣赏歌舞的需求。由于这种种特征,音乐歌舞片也是最能体现电影梦幻色彩的一种类型,它使人们忘记了现实的烦恼。也确实在二战期间和战后的一段时间内给经历着战乱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片刻的宁静和抚慰。不过到1955年以后,由于各种社会问题日渐突出,音乐歌舞片逐渐失去了观众。在1965年《音乐之声》以巨大的成功为音乐歌舞片带来最后的辉煌后,这类影片也就渐渐被观众所遗忘。走向了衰亡。
  《黑暗中的舞者》的背景是60年代的美国,莎玛这一代人正是在音乐歌舞片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从她身上,影片展现了音乐歌舞片曾有的辉煌及它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乐趣与安慰。在临近失明的时候,她仍然要到影院中去“观看”歌舞片。在面临危险的时候,她更幻想自己是处在一出歌舞剧中。她把自小从银幕上熟悉的歌舞片明星当作了幻想中的父亲,又把自己最好的朋友叫成了一个歌舞片中的角色。她喜爱生活在没有冲突、只有美好的歌舞片的世界中,并且为了不让它结束而总是在最后一场歌舞出现之前就离开影院。其实,不止莎玛一人,片中还有不少人也是歌舞片的爱好者。在莎玛到医院为儿子交手术费并把她所崇拜的一个歌舞片明星的姓作为自己儿子的姓告诉医生时,他一下就说出了那个明星的名字并告之莎玛自己也是他的影迷。
  可所有关于歌舞片的美好描绘都已不能再找回那个完美的世界。莎玛与现实之间的;中突并不是温馨的歌舞片所能够解决的。沉浸在歌舞片中的莎玛所要面对的现实每一件都残酷得让人不忍抉择:是被比尔枪杀还是把为儿子做手术的钱给他?是杀死比尔还是让他把钱留下?是冒着被判死刑的危险为比尔保守秘密还是说出真相?甚至,是把钱用来请律师以使自己获得生的希望还是把钱给儿子作手术而自己去面对死亡?每一项选择都拷问着人们的道德良知,每一项选择都在生与死之间挣扎。如此强烈的冲突哪里是传统的歌舞片所能够表现?莎玛惨烈的结局又哪里是温和的歌舞片所能够接受?
  所以影片并没有在真正的意义上回归传统音乐歌舞片,而只是对它一次满怀深情与留恋的回眸。在以对现实冲突的深入表现负载起了传统音乐歌舞片所不能负载之重的时候。这种回眸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背叛的色彩。由于这背叛的不可避免。影片昭示出了传统音乐歌舞片所生存的时代早已消逝,影片对它的回眸虽不无留恋之意。所发出的却只是一声叹息。
  在艺术手法上既遵守既定的原则宣言又突破了宣言,在内容上既表现现实又展示梦幻,而在影片类型上既回归传统又超越传统,《黑暗中的舞者》时时处处显示出的是由冲突带来的美感。在;中突之中,影片呈现出奇特的艺术风格。也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其他文献
[摘要] 《走遍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一档纪录片形式的栏目,它的主旨就是用纪录片的制作手段,真实地记录中国各地人文、地理、风土人情,讲述历史、现实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真实故事;走进现场、真实体验、直接记录就是《走遍中国》的独特魅力元素,传承着“直接电影”的创作理念和追求。  [关键词] 《走遍中国 》 直接电影 传承 纪实 真实    电视纪录片作为大众传媒中的一个片种,正在越来越受到人们
[摘要] 纵观服装发展史中对待性别的审美,是一个由强化到淡化,再到强化、再到淡化的反复过程,服装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但这种周期性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回归,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是否定之否定,即这种重复是建立在更高要求上的重复,根据这种周期性,可以预测再度复归的服装性别强化将是服装性别审美的下一个取向,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服装性别强化必定是建立在男女两性平等地位基础上的。  [关键词] 强化 淡化 性别审美
摘要 电视剧《潜伏》有完整的情节,人物的刻画丰满、有血有肉,可以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的战争年代,可以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大环境。信仰,是这部片的第一主题。信仰也是一种爱,一种坚定的挚爱。剧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信仰和爱,正是对恋人、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挚爱,才有了主人公甘愿忍受极度压抑的生活与妻离子散的痛苦,潜伏一生。  关键词 《潜伏》 爱 信仰    看完《潜伏》已有多天了,但却始终驱不散潜伏在我心里的影
【作者简介】石贤奎,男,山东菏泽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影视文化研究、艺术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入殓师》海报 符号学作为一门跨学科、宽领域的学科研究体系,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与研究价值。普泛意义上的符号学研究即“符号现象及符号问题的探讨却几乎与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在西方符号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亚里士多德在《解释篇》谈到语言的符号性质……”[1]本文力图在符号学研究的基础
合拍片(co-production)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电影单位共同拍摄制作的电影,以其跨语言、跨国界、跨文化的交互传播策略,建构起文化互鉴体系。本文所探讨的主体,并非法律意义或经济意义上的合拍电影,而是立足于全球化视域下的文化艺术“合拍”,立足于各国电影管理法规与票房的量化标准之上,解读中外合拍电影所体现的文化生态衍变动向。在我国的中外合拍电影审批规定中,涉及到影片对“中国故事”的演绎
20世纪20年代,相貌清秀的朝鲜女子。  朝鲜半岛于19世纪末受到西方列强东来的影响,在文化上遭受巨大的冲击。李氏王朝一方面继承朝鲜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要遭受各方国际力量的压力。由于位于大国之间,朝鲜的文化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努力保有自己的特色。1905年,平壤大同门,原建于高句丽时代,历经数次重建。城楼上有挹灏楼,受中华文化影响,门楼牌匾皆以汉字书写。古朴的街道上,拥有现代化建设的痕
就要过春节了,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大年三十少不了要拍个全家福,初一、十五的也必然要和亲朋合个影。这种有着纪念意义的摄影用台小DC就足够了,不过谁都不能少的大合影让谁来拍呢?当然是三脚架。不过大老远的赶回家过年,背个沉重的三脚架有些夸张吧,别急,选个袖珍三脚架,一切就OK了。    平行自拍式三脚架    为了保持小巧便携的特性,所以多数袖珍三脚架的高度偏低,很难与人的身高平行。不过平行自拍式三脚
20世纪70年代末,当“变革”成为社会主义改革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最强音和主旋律时,中国电影也进入了变革、发展的新时期。作为全国电影版图中的一块,山东电影在中国电影体制变革的过程中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一、电影体制改革中的山东电影制片厂  新中国电影几乎是在一片战火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延安文艺座谈会明确了“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
[摘要] 王家卫《花样年华》以极其优雅婉转的方式为观众演绎了一段暧昧的情事。通过影片镜头语言、服装造型、人物个性来探询影片深沉压抑的内涵特征。  [关键词] 暧昧 忧伤 《花样年华》    暖昧盛行的年代,从动心到大胆相爱,总会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段感情因为深藏心里无法直接表达,而备受折磨。王家卫《花样年华》便含蓄地演绎了这样一段暧昧的往事。暧昧是糖,品尝的时候会略带甜蜜,殊不知这样的选择只是含笑
摘要: 文章作者通过对某重点大学新生社会适应性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重点大学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个人思想、学习活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一般性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对重点大学新生如何更好实现社会化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为学校的新生教育工作提供政策依据。  关键词: 大学新生社会适应性社会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方向的转变,大学生也逐渐地失去了“天之骄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