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歌是人民生活中独创的一种艺术文化,是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同时也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民歌因其河北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人文风貌和地理环境等因素,使得河北民歌的题材很是丰富;本文以河北民歌为研究对象,就民歌题材展开分析,得出河北民歌题材反映的问题。
关键词:民歌;河北民歌;题材;问题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62-01
引言
河北地區,因为独特的文化与地理环境,使得河北民歌很具有北方民歌的代表性,研究河北民歌的题材问题,可以从民歌的歌词、流行的地区、形成的时代等方面入手,进而了解整个北方地区民歌题材的来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河北民歌的题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一、河北民歌的分类综述
河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历经了千百年的历史,流传了千千万万民歌,记录了河北地区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根据不同分类的思考因素,可以把河北民歌大致分三类,第一类根据民族音乐的音乐体裁可以分为:小调、山歌、号子和其他,小调代表有:《小白菜》、《小放牛》、《回娘家》等;山歌代表有:《年年有个三月三》和《都山小调》;号子代表有:《拉大绳》和《打夯歌》。其他主要是一些莲花落曲调。
根据河北地区不同的地理风貌,可以把河北民歌分为四类:冀中平原类、冀西太行山类、冀东唐山渤海类和冀东北承德类;冀中平原类代表有:《放风筝》、《小尼姑哭坟》和《观灯》;冀西太行山类代表有:《送郎参加军》和《太行山互助组歌》;冀东唐山渤海类代表有《拉大网》、《拉纤号》和《逛茨山》和冀东北承德代表有:《送情郎》《正对花》和《反对花》
根据河北民歌形成的时间上可以分为:传统民歌、各个历史时期革命民歌、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歌三大类。传统民歌代表有:《拉毛驴》、《走西口》和《孟姜女哭长城》;各个历史时期革命民歌代表有:《十二月打老蒋》、《打倒日本救中国》《好八路》和《穷人难》;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歌代表有:《毛泽东是咱大救星》、《共产党恩如山》和《学习雷锋》。
二、河北民歌题材
在对于河北民歌研究中发现,河北民歌的主要放映题材为七种,包括:劳动题材、社会斗争、爱情婚姻、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传道授业、故事传说。
劳动题材:劳动生产是人民群众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方式,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精神世界,这类在劳动中形成的民歌就叫做“号子”,它产生于劳动又由服务于劳动,这类民歌的主要代表为:《渔民号子》、《搬运号子》、《打夯号子》和《开山号子》等。
社会斗争:民歌是人民的心声,是对于社会的一种反应,每当社会斗争的时候都会使用民歌作为武器反抗。这类民歌的主要代表为:《练义和团》和《节振国真英雄》等。
爱情婚姻:放映爱情婚姻的歌谣古来有之,《诗经》中就有很多的篇目就是来放映爱情的,民歌也是如此,有歌颂爱情美好的,有控诉封建婚姻的。这类民歌的主要代表为:《放风筝》、《送情郎》和《寡妇叫天》等。
日常生活:这类民歌主要描述的是生活疾苦、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等日常生活,这类民歌的主要代表为:《兄妹顶嘴》和《赶集》
风俗习惯:通过一些反映风俗习惯的河北民歌,可以了解到河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及河北地区的文人情况。这类民歌的主要代表为:《观灯》、《闺女上轿》和《媳妇走娘家》等。
传道授业:古时劳动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不可能通过文字记录知识,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道授业,而民歌就成了一个很好的载体,是劳动人民编写的知识教材。这类民歌的主要代表为:《正对花》、《反对花》、《绣荷包》和《十二月忙》等。
故事传说:这类民歌主要歌咏的是历史故事、人物和民间传说,主要作用是“欲教育人”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些民歌的主要代表为:《孟姜女哭长城》、《青羊转》和《梁山伯》
三、民歌题材反映的问题
(一)紧扣人民生活。
从以上的河北民歌与民歌题材中可以看出,河北地区的民歌的主体是人民,河北民歌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反映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人民群众以民歌为载体传递着生活的态度和存在的经验,同时民歌也承载了传授知识的作用;比如:民歌《卖小鸡》就是一种生意人对于物品的叫卖,可以理解为对于下辈的技艺传授,也可以看做是对于生活的体会;再如:《窑工哭》和《矿工苦》就是对于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直接描述。
(二)体现当地文化。
自然界物种有共性,也有个性,物种之间因个性而产生差异美,文化也是如此,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才能使得整个文化生态处于平衡,呈现出文化的丰富多彩的一面;河北地区复杂的区域环境,使得不同区域环境之间存在着各自的文化差异;河北各地区之间的文化、风俗、礼仪与人文的不同在河北民歌上体现的很明显;如:民歌《渔民号子》和《开山号子》就是两种地区之间的不同民歌的不同表现形式;再如《放风筝》,乐亭和武安两个地区,乐亭地区的《放风筝》带有明显的乐亭大鼓的味道,唱词含蓄文雅,虚词较多,武安地区处于山地,民风朴素,使得《放风筝》唱词直白,声音高亢悠远。
综上而言:河北民歌以其丰富多彩的表现题材,体现了河北地区人民群众对于文化和审美需求;“诗言其志”,人民群众因为本身的文化水平问题,只能通过民歌的形式来反映自己的生活,或抒情,或歌咏,或反抗,或斗争,或传道等等,民歌在河北地区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简单民间音乐,而且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和发展责任。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文化局民歌编选小组.《河北民歌选》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
[2]刘荣德、李殿明.《冀东民歌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10月.
[3]高峰.河北民歌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11月.
[4]高瑜.谈谈河北民歌。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14期.
作者简介:乔丽红(1996.10-),女,民族:汉族,籍贯:河南省濮阳市人,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民歌。
关键词:民歌;河北民歌;题材;问题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62-01
引言
河北地區,因为独特的文化与地理环境,使得河北民歌很具有北方民歌的代表性,研究河北民歌的题材问题,可以从民歌的歌词、流行的地区、形成的时代等方面入手,进而了解整个北方地区民歌题材的来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河北民歌的题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一、河北民歌的分类综述
河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历经了千百年的历史,流传了千千万万民歌,记录了河北地区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根据不同分类的思考因素,可以把河北民歌大致分三类,第一类根据民族音乐的音乐体裁可以分为:小调、山歌、号子和其他,小调代表有:《小白菜》、《小放牛》、《回娘家》等;山歌代表有:《年年有个三月三》和《都山小调》;号子代表有:《拉大绳》和《打夯歌》。其他主要是一些莲花落曲调。
根据河北地区不同的地理风貌,可以把河北民歌分为四类:冀中平原类、冀西太行山类、冀东唐山渤海类和冀东北承德类;冀中平原类代表有:《放风筝》、《小尼姑哭坟》和《观灯》;冀西太行山类代表有:《送郎参加军》和《太行山互助组歌》;冀东唐山渤海类代表有《拉大网》、《拉纤号》和《逛茨山》和冀东北承德代表有:《送情郎》《正对花》和《反对花》
根据河北民歌形成的时间上可以分为:传统民歌、各个历史时期革命民歌、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歌三大类。传统民歌代表有:《拉毛驴》、《走西口》和《孟姜女哭长城》;各个历史时期革命民歌代表有:《十二月打老蒋》、《打倒日本救中国》《好八路》和《穷人难》;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歌代表有:《毛泽东是咱大救星》、《共产党恩如山》和《学习雷锋》。
二、河北民歌题材
在对于河北民歌研究中发现,河北民歌的主要放映题材为七种,包括:劳动题材、社会斗争、爱情婚姻、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传道授业、故事传说。
劳动题材:劳动生产是人民群众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方式,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精神世界,这类在劳动中形成的民歌就叫做“号子”,它产生于劳动又由服务于劳动,这类民歌的主要代表为:《渔民号子》、《搬运号子》、《打夯号子》和《开山号子》等。
社会斗争:民歌是人民的心声,是对于社会的一种反应,每当社会斗争的时候都会使用民歌作为武器反抗。这类民歌的主要代表为:《练义和团》和《节振国真英雄》等。
爱情婚姻:放映爱情婚姻的歌谣古来有之,《诗经》中就有很多的篇目就是来放映爱情的,民歌也是如此,有歌颂爱情美好的,有控诉封建婚姻的。这类民歌的主要代表为:《放风筝》、《送情郎》和《寡妇叫天》等。
日常生活:这类民歌主要描述的是生活疾苦、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等日常生活,这类民歌的主要代表为:《兄妹顶嘴》和《赶集》
风俗习惯:通过一些反映风俗习惯的河北民歌,可以了解到河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及河北地区的文人情况。这类民歌的主要代表为:《观灯》、《闺女上轿》和《媳妇走娘家》等。
传道授业:古时劳动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不可能通过文字记录知识,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道授业,而民歌就成了一个很好的载体,是劳动人民编写的知识教材。这类民歌的主要代表为:《正对花》、《反对花》、《绣荷包》和《十二月忙》等。
故事传说:这类民歌主要歌咏的是历史故事、人物和民间传说,主要作用是“欲教育人”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些民歌的主要代表为:《孟姜女哭长城》、《青羊转》和《梁山伯》
三、民歌题材反映的问题
(一)紧扣人民生活。
从以上的河北民歌与民歌题材中可以看出,河北地区的民歌的主体是人民,河北民歌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反映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人民群众以民歌为载体传递着生活的态度和存在的经验,同时民歌也承载了传授知识的作用;比如:民歌《卖小鸡》就是一种生意人对于物品的叫卖,可以理解为对于下辈的技艺传授,也可以看做是对于生活的体会;再如:《窑工哭》和《矿工苦》就是对于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直接描述。
(二)体现当地文化。
自然界物种有共性,也有个性,物种之间因个性而产生差异美,文化也是如此,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才能使得整个文化生态处于平衡,呈现出文化的丰富多彩的一面;河北地区复杂的区域环境,使得不同区域环境之间存在着各自的文化差异;河北各地区之间的文化、风俗、礼仪与人文的不同在河北民歌上体现的很明显;如:民歌《渔民号子》和《开山号子》就是两种地区之间的不同民歌的不同表现形式;再如《放风筝》,乐亭和武安两个地区,乐亭地区的《放风筝》带有明显的乐亭大鼓的味道,唱词含蓄文雅,虚词较多,武安地区处于山地,民风朴素,使得《放风筝》唱词直白,声音高亢悠远。
综上而言:河北民歌以其丰富多彩的表现题材,体现了河北地区人民群众对于文化和审美需求;“诗言其志”,人民群众因为本身的文化水平问题,只能通过民歌的形式来反映自己的生活,或抒情,或歌咏,或反抗,或斗争,或传道等等,民歌在河北地区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简单民间音乐,而且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和发展责任。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文化局民歌编选小组.《河北民歌选》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
[2]刘荣德、李殿明.《冀东民歌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10月.
[3]高峰.河北民歌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11月.
[4]高瑜.谈谈河北民歌。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14期.
作者简介:乔丽红(1996.10-),女,民族:汉族,籍贯:河南省濮阳市人,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