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17日上午10时许,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北满特钢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孙东涛在出诊过程中被一名男子用钝器猛击头部,后经抢救无效死亡。这是继“温岭杀医案”后,又一起发生在耳鼻喉科的医生被杀事件。
公安机关:
案件属故意报复杀医案
经当地公安机关调查,该案被确定为一起故意报复杀害医生案件。患者齐某某曾在春节前因治疗鼻部疾病而赴医院就医,后对北钢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孙东涛治疗结果不满意,遂产生报复心理。案发时,齐某某手持一根长50厘米左右的铁管,闯入该院耳鼻喉科门诊室,连击孙东涛头部,随后被赶来的公安民警抓获。
2月18日,黑龙江省卫生行政部门向新华社记者详细介绍了齐齐哈尔“2·17”北钢医院医务人员被杀案中患者齐某某的就诊经过。
据黑龙江省卫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患者齐某某1995年生人,于2014年1月16日赴北钢医院耳鼻喉科找到被害人孙东涛就医,诊断结果为鼻中隔偏曲和慢性鼻炎。17日,患者齐某某在医院接受了鼻内镜下进行鼻中隔矫正手术,双侧鼻甲部分切除术。1月23日患者办理出院,出院时患者自述并无感觉不适,也未提出异议。
黑龙江省卫计委医政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孙东涛今年45岁,自从业以来,没有患者对其医德医风问题的投诉。经过调阅相关病历调查显示,孙东涛对齐某某的诊疗过程并没有发现存在不当之处。
据黑龙江省卫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案发时孙东涛正在诊室出诊,诊室内有两名实习医生和一名患者。孙东涛背对着诊室门口。犯罪嫌疑人齐某某手持长50厘米左右的铁管冲进屋内后,直接敲打孙东涛头部。现场目击者称,孙东涛当时没有来得及出声就倒在血泊中。随后,齐某某又对倒下的孙东涛继续击打多次后被赶来的警务人员制止。孙东涛在抢救两个小时后,因伤情过重去世。
目前,黑龙江省卫计委及齐齐哈尔当地卫生行政机构已开展善后处置工作,对死者家属以及医院医务人员进行慰问和安抚工作。医院已恢复日常诊疗秩序。黑龙江省卫计委要求各级各类医院开展平安医院专项行动,要求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密切注意行医安全。
耳鼻喉科
为何成为案件“高危区”
为何此次杀医案又发生在耳鼻喉科?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部分耳鼻喉科临床一线医生。
哈尔滨一家三级甲等医院耳鼻喉科的一位主任医师告诉记者,新年伊始,杀医案件再次发生在耳鼻喉科诊室,让他本来就紧绷的神经又加了把劲儿。
“面部系统神经敏感而发达,鼻腔类疾病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适,患者就会怀疑是不是医生的诊疗出现问题。”这位医生告诉记者,被患者找上门来是常有的事情。这时,医生往往需要通过检测来认定患者鼻腔有无问题。大部分患者的检测结果正常,但一些患者仍然说自己喘不上来气儿。“我们只好给患者做理疗。一些患者理疗一次就说好了。这种情况不排除心理因素干扰。”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刘鸣告诉记者:“一些患者未经医生诊断,直接对照网络上的医疗信息进行自我诊断。这种情况无疑给临床医生诊疗带来难度。三甲医院的耳鼻喉科一线医生平均每人每天接诊患者80名左右,诊疗时间非常紧张。这种情况下还要纠正患者的认识误区,即使说得口干舌燥,有些患者还是不完全相信。”
“耳鼻喉科的许多患者是20岁至30岁的青壮年,而且男性居多。容易有冲动心理产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徐平告诉记者,与老年病相比,鼻腔疾病患者人群相对年轻,受到病痛折磨后更容易不理性,需要进行有效的解释与疏导。
包括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李慧军在内的医学专家认为,许多人对耳鼻喉科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产生“耳鼻喉疾病远远不如心脏疾病严重”的认识误区。一旦诊疗情况并不如预期,患者心理会产生落差。认为这种“小病”也会出问题,医患间容易产生隔阂。针对耳鼻喉科的诊疗应当加强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的同时,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干预,尽最大努力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亟待构建
医生与行凶者“防火墙”
“尽管法律能够惩治杀害医生的凶手,但我们仍然需要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的一位委员告诉记者,“一命抵一命”并不能弥补医务人员心灵的创伤,杀医事件仍在发生,一线临床医生希望能够获得更有效的保护。
“解决的关键仍在于继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李慧军认为,推进医改是标本兼治的根本方式。公平合理有效的制度设计能够最大限度保证群众的就医需求,同时也能够给予医院、医务人员应有的地位和尊严。
“比如通过分级诊疗制度,能够将患者根据病情轻重合理分流。”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成员、哈尔滨儿童医院听力障碍诊治科主任云中燕表示,患者获得合理分流,有助于医生能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与医患沟通,能够最大限度缓和医患间的紧张关系。与此同时,提高公众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正确认识、对待疾病,也能够为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挥积极作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刘鸣认为,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也是一门“遗憾科学”。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理解医学并不是万能的,存在诸多未知性和风险。患者应该尽可能地了解医学常识,尊重生命,理解医生,建立互信。
(摘自《襄阳晚报》)
公安机关:
案件属故意报复杀医案
经当地公安机关调查,该案被确定为一起故意报复杀害医生案件。患者齐某某曾在春节前因治疗鼻部疾病而赴医院就医,后对北钢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孙东涛治疗结果不满意,遂产生报复心理。案发时,齐某某手持一根长50厘米左右的铁管,闯入该院耳鼻喉科门诊室,连击孙东涛头部,随后被赶来的公安民警抓获。
2月18日,黑龙江省卫生行政部门向新华社记者详细介绍了齐齐哈尔“2·17”北钢医院医务人员被杀案中患者齐某某的就诊经过。
据黑龙江省卫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患者齐某某1995年生人,于2014年1月16日赴北钢医院耳鼻喉科找到被害人孙东涛就医,诊断结果为鼻中隔偏曲和慢性鼻炎。17日,患者齐某某在医院接受了鼻内镜下进行鼻中隔矫正手术,双侧鼻甲部分切除术。1月23日患者办理出院,出院时患者自述并无感觉不适,也未提出异议。
黑龙江省卫计委医政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孙东涛今年45岁,自从业以来,没有患者对其医德医风问题的投诉。经过调阅相关病历调查显示,孙东涛对齐某某的诊疗过程并没有发现存在不当之处。
据黑龙江省卫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案发时孙东涛正在诊室出诊,诊室内有两名实习医生和一名患者。孙东涛背对着诊室门口。犯罪嫌疑人齐某某手持长50厘米左右的铁管冲进屋内后,直接敲打孙东涛头部。现场目击者称,孙东涛当时没有来得及出声就倒在血泊中。随后,齐某某又对倒下的孙东涛继续击打多次后被赶来的警务人员制止。孙东涛在抢救两个小时后,因伤情过重去世。
目前,黑龙江省卫计委及齐齐哈尔当地卫生行政机构已开展善后处置工作,对死者家属以及医院医务人员进行慰问和安抚工作。医院已恢复日常诊疗秩序。黑龙江省卫计委要求各级各类医院开展平安医院专项行动,要求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密切注意行医安全。
耳鼻喉科
为何成为案件“高危区”
为何此次杀医案又发生在耳鼻喉科?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部分耳鼻喉科临床一线医生。
哈尔滨一家三级甲等医院耳鼻喉科的一位主任医师告诉记者,新年伊始,杀医案件再次发生在耳鼻喉科诊室,让他本来就紧绷的神经又加了把劲儿。
“面部系统神经敏感而发达,鼻腔类疾病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适,患者就会怀疑是不是医生的诊疗出现问题。”这位医生告诉记者,被患者找上门来是常有的事情。这时,医生往往需要通过检测来认定患者鼻腔有无问题。大部分患者的检测结果正常,但一些患者仍然说自己喘不上来气儿。“我们只好给患者做理疗。一些患者理疗一次就说好了。这种情况不排除心理因素干扰。”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刘鸣告诉记者:“一些患者未经医生诊断,直接对照网络上的医疗信息进行自我诊断。这种情况无疑给临床医生诊疗带来难度。三甲医院的耳鼻喉科一线医生平均每人每天接诊患者80名左右,诊疗时间非常紧张。这种情况下还要纠正患者的认识误区,即使说得口干舌燥,有些患者还是不完全相信。”
“耳鼻喉科的许多患者是20岁至30岁的青壮年,而且男性居多。容易有冲动心理产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徐平告诉记者,与老年病相比,鼻腔疾病患者人群相对年轻,受到病痛折磨后更容易不理性,需要进行有效的解释与疏导。
包括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李慧军在内的医学专家认为,许多人对耳鼻喉科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产生“耳鼻喉疾病远远不如心脏疾病严重”的认识误区。一旦诊疗情况并不如预期,患者心理会产生落差。认为这种“小病”也会出问题,医患间容易产生隔阂。针对耳鼻喉科的诊疗应当加强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的同时,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干预,尽最大努力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亟待构建
医生与行凶者“防火墙”
“尽管法律能够惩治杀害医生的凶手,但我们仍然需要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的一位委员告诉记者,“一命抵一命”并不能弥补医务人员心灵的创伤,杀医事件仍在发生,一线临床医生希望能够获得更有效的保护。
“解决的关键仍在于继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李慧军认为,推进医改是标本兼治的根本方式。公平合理有效的制度设计能够最大限度保证群众的就医需求,同时也能够给予医院、医务人员应有的地位和尊严。
“比如通过分级诊疗制度,能够将患者根据病情轻重合理分流。”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成员、哈尔滨儿童医院听力障碍诊治科主任云中燕表示,患者获得合理分流,有助于医生能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与医患沟通,能够最大限度缓和医患间的紧张关系。与此同时,提高公众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正确认识、对待疾病,也能够为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挥积极作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刘鸣认为,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也是一门“遗憾科学”。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理解医学并不是万能的,存在诸多未知性和风险。患者应该尽可能地了解医学常识,尊重生命,理解医生,建立互信。
(摘自《襄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