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是否主动决定着学习的成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是我们研究探讨的课题,现将自身实践探索中收获和体会与各位分享。
情境创设
有“境”才会引发“情”,通过情境的熏陶、渲染很容易把学生引导到主动发展的层面上来。现在人人注重情境的创设,但是应该认识到创设情境并不只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是要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三年级《对称图形》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半个身子)飞来飞去,小蜻蜓很生气地说“我们是一家人呀!”,小蝴蝶感到很奇怪,这时小蜻蜓身子全展开了,问小朋友:“我说得对吗?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主动探求奥秘。创设情境对于我们每一名教师来说并不陌生,谁都能举出很多,但是我们强调情境的重要,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情境引入,通过必要的复习铺垫也是应该提倡的,两者并不矛盾,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重要的是要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基,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师生和谐
课堂教学中,摒弃师道尊严,与学生共建有生命力的课堂。我做过一个尝试:在教学《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的复习时,在练习中教师随意写出了如下等式,要求求未知数X:①X×7=0 ②X÷1=0 ③1÷X=0 ④1×X=0 ⑤X×0=1 ⑥0×X=0 过了一会,竟然全班有一多半的学生全部得出答案,一部分没有得出答案的却不知如何去求未知数X。只有两三名同学试探着想对我说些什么,心里却没底。最后终于有两名同学一起举手并大声说:“有三道题是错题。”其它同学一听,觉得不明白,明明老师让做的题的,怎么会是错的呢?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师生共同研究找出结果──③题⑤题没有答案,⑥题答案不确定。
通过教学中的“一杰”,确实给学生“一劫”,也给了我们一次深刻的反思,教师的话全都是真理吗?学生听之任之,没有批判性吗?不然,主要是师道尊严沿袭已久,教师的权威在学生脑中已是根深蒂固,应该用学生的主体来削弱师道的绝对权威,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批判思维,鼓励学生敢对教师说“不”,这样学生才会与教师形成学习研究的共同体,才会主动学习,师生才会共建有生命力的课堂。 为此,课堂上利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原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下做知己,坦诚心扉,交流体会,保持学生那颗稚爱的童心。为此,每学期上好两课:一是学期初师生交流课。新学期伊始,学生还沉浸在假期的欢乐之中,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准备。为此,教师第一节课组织学生交流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学习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二是学期辅导总结课。经过考核,一个学期的学习即将结束,此时组织学生以“聊天”的形式,让学生“回头看”进行自我认知,找到进步的方面,反思改进的地方,明确下一步的目标,适时进行表扬奖励,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安慰”。这种“聊天”式的情境,学生容易接受,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在假期中会认真完成假期作业,并针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学习,在下学期的学习中状态明显回升。实践证明,这两种课沟通了师生的心理,敞开了师生的心扉,促进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效果明显。
活动参与
“知识不是教会的,而是感受到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性的,它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决定建构的合理性,一切施加的外在影响只有通过自己的内化才能变为自己的知识、能力。这就要求课堂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构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产生情感,把看数学、听数学变为做数学。①操作活动。这是一种主体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学生最愿意参与,很有热情的。②交流活动。这是一种思维活动。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广度有差异,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让学生在合作中辨明真理、深化认知、从对立走向统一。③体验活动。这是一种感受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体验性教学,组织学生主动进行体验活动,就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体验成功
之前,我们一直强调“失败乃成功之母”,其意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不畏困难,勇于面对困难,主动克服困难,逐步走向成功。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面对克服困难,很多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停留在等、靠、要的状态,没有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形成一种惰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变的虚化。为此,我们实施主体教育中体验成功这一策略,在教学中注重“成功促主动,成功促成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以良好的学习状态投身学习。在教学中,面向全体的同时关注学困生,增加感情的投放,要求教师每堂课对学困生(至少2-3名)多提问一点,多鼓励一点,多帮助一点,多等待一点,让其享受成功的喜悦,帮助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呵护主动学习愿望,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分层达标。
发展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通过课堂评价激励性语言,呵护、激励学生,让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比如:针对学生听的状态,对学生说:“你听得很认真,这可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呀!”,针对思路不明晰的学生的发言,引导他:“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针对学生的小发现,赞扬他:“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对学困生的闪光想法,鼓励他:“你瞧,通过努力,你成功了,祝贺你!”。通过恰当、实在的评语,在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改进教师教学的同时,切实起到了激励学生学习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遵化市团瓢庄乡下庄小学)
情境创设
有“境”才会引发“情”,通过情境的熏陶、渲染很容易把学生引导到主动发展的层面上来。现在人人注重情境的创设,但是应该认识到创设情境并不只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是要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三年级《对称图形》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半个身子)飞来飞去,小蜻蜓很生气地说“我们是一家人呀!”,小蝴蝶感到很奇怪,这时小蜻蜓身子全展开了,问小朋友:“我说得对吗?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主动探求奥秘。创设情境对于我们每一名教师来说并不陌生,谁都能举出很多,但是我们强调情境的重要,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情境引入,通过必要的复习铺垫也是应该提倡的,两者并不矛盾,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重要的是要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基,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师生和谐
课堂教学中,摒弃师道尊严,与学生共建有生命力的课堂。我做过一个尝试:在教学《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的复习时,在练习中教师随意写出了如下等式,要求求未知数X:①X×7=0 ②X÷1=0 ③1÷X=0 ④1×X=0 ⑤X×0=1 ⑥0×X=0 过了一会,竟然全班有一多半的学生全部得出答案,一部分没有得出答案的却不知如何去求未知数X。只有两三名同学试探着想对我说些什么,心里却没底。最后终于有两名同学一起举手并大声说:“有三道题是错题。”其它同学一听,觉得不明白,明明老师让做的题的,怎么会是错的呢?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师生共同研究找出结果──③题⑤题没有答案,⑥题答案不确定。
通过教学中的“一杰”,确实给学生“一劫”,也给了我们一次深刻的反思,教师的话全都是真理吗?学生听之任之,没有批判性吗?不然,主要是师道尊严沿袭已久,教师的权威在学生脑中已是根深蒂固,应该用学生的主体来削弱师道的绝对权威,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批判思维,鼓励学生敢对教师说“不”,这样学生才会与教师形成学习研究的共同体,才会主动学习,师生才会共建有生命力的课堂。 为此,课堂上利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原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下做知己,坦诚心扉,交流体会,保持学生那颗稚爱的童心。为此,每学期上好两课:一是学期初师生交流课。新学期伊始,学生还沉浸在假期的欢乐之中,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准备。为此,教师第一节课组织学生交流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学习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二是学期辅导总结课。经过考核,一个学期的学习即将结束,此时组织学生以“聊天”的形式,让学生“回头看”进行自我认知,找到进步的方面,反思改进的地方,明确下一步的目标,适时进行表扬奖励,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安慰”。这种“聊天”式的情境,学生容易接受,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在假期中会认真完成假期作业,并针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学习,在下学期的学习中状态明显回升。实践证明,这两种课沟通了师生的心理,敞开了师生的心扉,促进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效果明显。
活动参与
“知识不是教会的,而是感受到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性的,它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决定建构的合理性,一切施加的外在影响只有通过自己的内化才能变为自己的知识、能力。这就要求课堂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构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产生情感,把看数学、听数学变为做数学。①操作活动。这是一种主体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学生最愿意参与,很有热情的。②交流活动。这是一种思维活动。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广度有差异,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让学生在合作中辨明真理、深化认知、从对立走向统一。③体验活动。这是一种感受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体验性教学,组织学生主动进行体验活动,就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体验成功
之前,我们一直强调“失败乃成功之母”,其意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不畏困难,勇于面对困难,主动克服困难,逐步走向成功。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面对克服困难,很多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停留在等、靠、要的状态,没有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形成一种惰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变的虚化。为此,我们实施主体教育中体验成功这一策略,在教学中注重“成功促主动,成功促成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以良好的学习状态投身学习。在教学中,面向全体的同时关注学困生,增加感情的投放,要求教师每堂课对学困生(至少2-3名)多提问一点,多鼓励一点,多帮助一点,多等待一点,让其享受成功的喜悦,帮助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呵护主动学习愿望,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分层达标。
发展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通过课堂评价激励性语言,呵护、激励学生,让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比如:针对学生听的状态,对学生说:“你听得很认真,这可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呀!”,针对思路不明晰的学生的发言,引导他:“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针对学生的小发现,赞扬他:“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对学困生的闪光想法,鼓励他:“你瞧,通过努力,你成功了,祝贺你!”。通过恰当、实在的评语,在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改进教师教学的同时,切实起到了激励学生学习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遵化市团瓢庄乡下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