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更新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创新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读写结合,加强知识积累与升华;有效教学。
很多人一谈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仿佛只要是素质教育,就可以不顾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而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素质教育也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素质提高了,成绩自然也提高了。为了兼顾素质教育与学习成绩,则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这正式课改改革追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地留住学生的精彩,努力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则必须转变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在备课时潜心研究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性学习,获取更多的学习体验,感受语言的魅力,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更新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应试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由老师主导学生的学习,老师将自己认为可能的考试重点难点当成金科玉律,在课堂上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进文本,生怕学生走错路,教学任务无法及时完成。老师这种填鸭式的讲座加上学生生搬硬套地死记硬背,只能机械地应付考试,而硬生生地把学生拽出思维想像的空间,这无疑背离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课堂中重听说,轻读写的现象普遍存在,读写挤不进课堂,就如汤中忘了放作料,课堂显得无味,课堂成了单向灌输的管道,学生也越来越没有学习的干劲了。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将单向式教学转成互动式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比如我会利用班级的墙壁设计评比栏,给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粘贴漂亮的贴贴纸,看着他们为了一个小小的奖励而专注听讲、积极发言的样子,我欣喜于每一个教学任务竟完成得如此轻松自然。同时把学生可以引以为豪的学习收获展示在学习园地里,让班级的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不同层面学生尝试成功的体验,兴趣自然就高涨了,爱上课的劲儿就更足了。
其次,教师必须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营造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我根据班级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划分四人小组,各组旗鼓相当,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互教互学,取长补短,有助于他们在探讨中逐步加强团结协作意识,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能集思广益,敢于在全班面前展示自己,做到人人都能参与课堂,活化课堂气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再次,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双向式教学,不等于完全放任自由,全部由学生自读自悟,而是一种启发式、引导式、探讨式、纠正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自读自悟,容易造成对本文的解读偏离,他别是面对一些刚刚起步的学生。这就需要老师及时启发、引导、探讨和纠正。我认为教师必须真正深入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对知识点进行启发,进而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再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最终纠正学生的不正确观念。对学生忽视的知识环节一点一点的进行“加工”,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这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尤为重要。
二、创新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过,只有创新才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古人云,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但现在的教师,只注意传道和授业,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思维墨守成规,造成学生不知有惑,进而老师也不存在解惑,创新素质极度缺乏。而今我们所倡导的创新教育,就是要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具有怀疑精神,勇于突出自己的疑惑,进而消除疑惑,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对知识执着地追求。
(一)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巧妙引导感悟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理念倡导的激励教育在课堂遍地开花。每节课上都能听到教师赏识学生的激励语言,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并能巧妙引导感悟,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语言或见解,或许课堂将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赏识教育》一书里,周弘告诉我们:人们往往会把好朋友的提醒,特别是真诚的提醒作为是生命的珍贵礼物加以接受。例如《乌鸦喝水》一课,乌鸦还可以怎么喝道瓶子里的水?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各抒己见:把瓶子倾斜,去叼根吸管……有个孩子竟然说“把瓶子砸破,总能喝道一点儿水,这就是最快的办法”,假如教师仅是认为课文介绍的才是唯一真确的方法,进而一下子否决学生的全部想法,就不可能听到学生这独特的回答。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想象空间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咽下。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因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无疑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使想象内容不那么空洞,创新就在那里产生。情境的设置可以是一段影片,一幅图画,一篇小短文等,也可以是学生的表演。我执教《晏子使楚》一文,我首先让几名学生准备好课本剧,然后上课时跟学生透露本节课要认真学文后为这几名小演员当导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生怕待会当不好导演。而当课本剧上演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从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评论,不断揣摩人物形象,而且还加进了自己的理解,想象的空间开阔了许多。
(三)挖掘文本可开拓性内容,鼓励求异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在备课时,努力挖掘本文可开拓性的内容,在课堂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别小看教师这见缝插针似的一追问,它既能让学生思维得到了锻炼,又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教师备课时尽量能围绕本文中心,挖掘可开拓的内容,为学生的阅读理解锦上添花。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意犹未尽处进行想象,可以给人物的对话补白,可以给故事的续编结局……学生在这样的求异思维训练中,大胆想象,同时也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四)大胆质疑,寻求合理解决问题的渠道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是的,我们不该倡导学生只会对教师、书本所传授的知识全盘接受,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那就要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敢于打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大胆质疑,寻求合理解决问题的渠道,从而获得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草船借箭》后,我允许学生大胆质疑,就有学生提出“万一鲁肃把借箭计划提前告诉了周瑜。那借箭还能成功吗?”、“周瑜对鲁肃的话起疑惑,怎么就没有逼问呢?”这样的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学生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共同探讨最佳合理解决问题的渠道,阅读理解就更深入了。
(五)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让阅读流光溢彩
在教改实验中,多媒体计算机渐渐走近了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天它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不少新鲜气息,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它不仅优化了阅读教学,同时将被动的读书强化为学生主观上的需要。但我们有的老师喜欢把文本,教学目标制作成课件,以为这样方便讲课,方便学生记忆,久而久之,课件必将失去魅力。我们应该记住,课件的展示绝不是简单的文本的重视,也不应该是用来呈现文本的中心,语义的参考答案,这样会大大抹杀孩子们的求知欲。如何正确运用课件,我认为应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做相应的调整,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因此,声情并茂的课件容易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有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中年级学生的课件也应具备新意,适合展示精彩的句子、语段,增强实用性,为提高阅读效率出力。高年级学生由于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课件宜精不宜多,能起画龙点睛作用,能为拓展阅读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三、读写结合,加强知识积累与升华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思维能力。”老师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创造说、读、写的机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首先,每节课前五分钟,轻松品写趣味语文知识。学语文,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做到课内外积累,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花大量时间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驰骋于文本内容,解读文本内涵,反复复习练习,却难免也发现学生处理考卷上的各种疑难杂症——趣味语文知识时,也会措手不及。也许,我们可以抓住每节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轮流担任小老师,为全班同学带来每日一得,学生既增强了搜集资料的能力,又提高了积累的积极性。低段学生可以背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三字经等古经文。到了中高年级可以扩大范围,如各类词语、各类警句、名人名言、歇后语字谜、对联、谚语等。学生教得开心,记得开心,阅读就是这么轻松快乐。
其次,抓住品词析句契机,及时进行仿写。语文教材中所精选的一篇篇美文就像一件耀眼夺目的锦衣,真是令人赏心悦目。那精辟的修辞,那词藻丰富的段落,那巧妙的构思,常常使我们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灵感。而模仿也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一开始学说话写话也离不开借鉴和模仿。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时,不妨有目的的将读写结合起来,及时让学生进行仿写,既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很美的写景散文,句式整齐,文字优美,很适合学生美美地品读后,及时进行仿写。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将生活融入课堂,不仅进一步领悟了中心,而且学会写优美的句子。
再次,情感共鸣处,笔尖代倾泻。在语文教学中,读是文章写作的逆向过程,在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材料入手,循序渐进,由外自内,由表及里的逐步把学生引入书中,从文章的语言表达到立意选材,再到谋篇布局,再到思想内容,一步一步引领学生明白意义,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时,一定要让学生动动笔尖,及时倾泻,升华情感。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动人心魄的情境,在体验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在交流探讨中产生思维碰撞,获得新知。我们文学的创作需要情感的投资,因此,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如何以情动人,值得我们去探讨。
总之,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贯彻素质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学生教学成绩的有效手段,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元锴,钟祖荣.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2]李长吉,张雅君.教师的教学反思[J].课程 教材 教法,2006(2).
(作者单位:厦门市海沧区青礁小学)
很多人一谈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仿佛只要是素质教育,就可以不顾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而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素质教育也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素质提高了,成绩自然也提高了。为了兼顾素质教育与学习成绩,则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这正式课改改革追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地留住学生的精彩,努力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则必须转变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在备课时潜心研究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性学习,获取更多的学习体验,感受语言的魅力,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更新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应试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由老师主导学生的学习,老师将自己认为可能的考试重点难点当成金科玉律,在课堂上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进文本,生怕学生走错路,教学任务无法及时完成。老师这种填鸭式的讲座加上学生生搬硬套地死记硬背,只能机械地应付考试,而硬生生地把学生拽出思维想像的空间,这无疑背离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课堂中重听说,轻读写的现象普遍存在,读写挤不进课堂,就如汤中忘了放作料,课堂显得无味,课堂成了单向灌输的管道,学生也越来越没有学习的干劲了。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将单向式教学转成互动式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比如我会利用班级的墙壁设计评比栏,给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粘贴漂亮的贴贴纸,看着他们为了一个小小的奖励而专注听讲、积极发言的样子,我欣喜于每一个教学任务竟完成得如此轻松自然。同时把学生可以引以为豪的学习收获展示在学习园地里,让班级的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不同层面学生尝试成功的体验,兴趣自然就高涨了,爱上课的劲儿就更足了。
其次,教师必须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营造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我根据班级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划分四人小组,各组旗鼓相当,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互教互学,取长补短,有助于他们在探讨中逐步加强团结协作意识,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能集思广益,敢于在全班面前展示自己,做到人人都能参与课堂,活化课堂气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再次,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双向式教学,不等于完全放任自由,全部由学生自读自悟,而是一种启发式、引导式、探讨式、纠正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自读自悟,容易造成对本文的解读偏离,他别是面对一些刚刚起步的学生。这就需要老师及时启发、引导、探讨和纠正。我认为教师必须真正深入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对知识点进行启发,进而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再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最终纠正学生的不正确观念。对学生忽视的知识环节一点一点的进行“加工”,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这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尤为重要。
二、创新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过,只有创新才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古人云,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但现在的教师,只注意传道和授业,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思维墨守成规,造成学生不知有惑,进而老师也不存在解惑,创新素质极度缺乏。而今我们所倡导的创新教育,就是要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具有怀疑精神,勇于突出自己的疑惑,进而消除疑惑,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对知识执着地追求。
(一)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巧妙引导感悟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理念倡导的激励教育在课堂遍地开花。每节课上都能听到教师赏识学生的激励语言,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并能巧妙引导感悟,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语言或见解,或许课堂将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赏识教育》一书里,周弘告诉我们:人们往往会把好朋友的提醒,特别是真诚的提醒作为是生命的珍贵礼物加以接受。例如《乌鸦喝水》一课,乌鸦还可以怎么喝道瓶子里的水?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各抒己见:把瓶子倾斜,去叼根吸管……有个孩子竟然说“把瓶子砸破,总能喝道一点儿水,这就是最快的办法”,假如教师仅是认为课文介绍的才是唯一真确的方法,进而一下子否决学生的全部想法,就不可能听到学生这独特的回答。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想象空间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咽下。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因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无疑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使想象内容不那么空洞,创新就在那里产生。情境的设置可以是一段影片,一幅图画,一篇小短文等,也可以是学生的表演。我执教《晏子使楚》一文,我首先让几名学生准备好课本剧,然后上课时跟学生透露本节课要认真学文后为这几名小演员当导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生怕待会当不好导演。而当课本剧上演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从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评论,不断揣摩人物形象,而且还加进了自己的理解,想象的空间开阔了许多。
(三)挖掘文本可开拓性内容,鼓励求异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在备课时,努力挖掘本文可开拓性的内容,在课堂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别小看教师这见缝插针似的一追问,它既能让学生思维得到了锻炼,又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教师备课时尽量能围绕本文中心,挖掘可开拓的内容,为学生的阅读理解锦上添花。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意犹未尽处进行想象,可以给人物的对话补白,可以给故事的续编结局……学生在这样的求异思维训练中,大胆想象,同时也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四)大胆质疑,寻求合理解决问题的渠道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是的,我们不该倡导学生只会对教师、书本所传授的知识全盘接受,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那就要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敢于打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大胆质疑,寻求合理解决问题的渠道,从而获得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草船借箭》后,我允许学生大胆质疑,就有学生提出“万一鲁肃把借箭计划提前告诉了周瑜。那借箭还能成功吗?”、“周瑜对鲁肃的话起疑惑,怎么就没有逼问呢?”这样的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学生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共同探讨最佳合理解决问题的渠道,阅读理解就更深入了。
(五)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让阅读流光溢彩
在教改实验中,多媒体计算机渐渐走近了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天它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不少新鲜气息,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它不仅优化了阅读教学,同时将被动的读书强化为学生主观上的需要。但我们有的老师喜欢把文本,教学目标制作成课件,以为这样方便讲课,方便学生记忆,久而久之,课件必将失去魅力。我们应该记住,课件的展示绝不是简单的文本的重视,也不应该是用来呈现文本的中心,语义的参考答案,这样会大大抹杀孩子们的求知欲。如何正确运用课件,我认为应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做相应的调整,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因此,声情并茂的课件容易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有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中年级学生的课件也应具备新意,适合展示精彩的句子、语段,增强实用性,为提高阅读效率出力。高年级学生由于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课件宜精不宜多,能起画龙点睛作用,能为拓展阅读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三、读写结合,加强知识积累与升华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思维能力。”老师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创造说、读、写的机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首先,每节课前五分钟,轻松品写趣味语文知识。学语文,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做到课内外积累,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花大量时间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驰骋于文本内容,解读文本内涵,反复复习练习,却难免也发现学生处理考卷上的各种疑难杂症——趣味语文知识时,也会措手不及。也许,我们可以抓住每节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轮流担任小老师,为全班同学带来每日一得,学生既增强了搜集资料的能力,又提高了积累的积极性。低段学生可以背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三字经等古经文。到了中高年级可以扩大范围,如各类词语、各类警句、名人名言、歇后语字谜、对联、谚语等。学生教得开心,记得开心,阅读就是这么轻松快乐。
其次,抓住品词析句契机,及时进行仿写。语文教材中所精选的一篇篇美文就像一件耀眼夺目的锦衣,真是令人赏心悦目。那精辟的修辞,那词藻丰富的段落,那巧妙的构思,常常使我们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灵感。而模仿也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一开始学说话写话也离不开借鉴和模仿。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时,不妨有目的的将读写结合起来,及时让学生进行仿写,既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很美的写景散文,句式整齐,文字优美,很适合学生美美地品读后,及时进行仿写。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将生活融入课堂,不仅进一步领悟了中心,而且学会写优美的句子。
再次,情感共鸣处,笔尖代倾泻。在语文教学中,读是文章写作的逆向过程,在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材料入手,循序渐进,由外自内,由表及里的逐步把学生引入书中,从文章的语言表达到立意选材,再到谋篇布局,再到思想内容,一步一步引领学生明白意义,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时,一定要让学生动动笔尖,及时倾泻,升华情感。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动人心魄的情境,在体验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在交流探讨中产生思维碰撞,获得新知。我们文学的创作需要情感的投资,因此,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如何以情动人,值得我们去探讨。
总之,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贯彻素质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学生教学成绩的有效手段,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元锴,钟祖荣.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2]李长吉,张雅君.教师的教学反思[J].课程 教材 教法,2006(2).
(作者单位:厦门市海沧区青礁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