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双碳”目标下,既是重要动力来源又是排放大户的内燃机产业链面临变革,当前内燃机动力与新能源动力进一步融合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两者将长期共存,呈现多元共生的动力新时代。在人们生产、生活的舞台上,所占份额依然可观的内燃机试图通过创新升级继续驱动世界。 不创新者将步入夕阳 内燃机是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特种装备等领域的重要动力来源,作为各类机械的主动力由此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内燃机技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碳”目标下,既是重要动力来源又是排放大户的内燃机产业链面临变革,当前内燃机动力与新能源动力进一步融合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两者将长期共存,呈现多元共生的动力新时代。在人们生产、生活的舞台上,所占份额依然可观的内燃机试图通过创新升级继续驱动世界。
不创新者将步入夕阳
内燃机是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特种装备等领域的重要动力来源,作为各类机械的主动力由此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内燃机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使之得以持续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上,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所长董建福的表态点出了行业的心声,“如果说内燃机这个行业是夕阳产业,我不赞同这个说法。应该说碳减排,以及零碳排放的道路上不创新者将是夕阳产业。”内燃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众多重要领域仍将是主要动力源,与之对应的是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与热效率的持续提升。
事实上,内燃机在诞生之初便因与其他动力源比拼获胜而备受关注,人们在苦苦寻找可以取代马匹驱动车辆的机械方式时,内燃机以当之无愧的赢家姿态开始为工业提供动力,并逐渐改变世界,被誉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最具核心价值、最有代表性的发明创造。
失去了创新力的加持,颠覆者终将被颠覆。如今,关于内燃机是否可替代、何时替代的争论已经愈演愈烈,作为诞生一百多年以来使用极为广泛的动力机械装置,内燃机行业有着极为庞大的产能和体量,仅以我国为例,内燃机保有量即超过5亿台(其中柴油机比例尚超过汽油机),年产量近8000万台,覆盖功率范围从1kW到数万kW不等。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4月内燃机销量446.20万台,环比下降4.40%,同比增长9.83%;功率完成24211.23万千瓦,环比下降8.29%,同比增长8.04%。
有观点认为,庞大的数量反而让内燃机可能成为实现节能减排最具潜力的产品品类,因为每一点改变升级都意味着进步与减少的排放量,更清洁、更高效、更智能、更可靠发展的内燃机产品将为产业带来深刻变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深度研发与转型发展
很多时候,技术的持续演进也会算一算背后的经济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早前内燃机的深度研发已经进入了瓶颈期,进一步的研发成本高、回报低,与业界的期待值相差甚远。因为环保和成本的压力,身为内燃机使用大户的汽车领域在内燃机的研发上已经出现了停滞,唯有日韩品牌还在雕琢相关技术,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车企挥别内燃机的态度非常决绝,理由倒也直白,继续提高内燃机的热效率是最直接的解决办法。热效率是衡量内燃机燃油利用效率的标准,热效率越高,燃油消耗越少,节能减排的效果就越显著。但热效率存在上限,越向上提高成本越高,排放问题也始终待解,这导致找到成本合适的技术路线颇为不易。
电子燃料的研发或许也能缓解内燃机的部分困境,马自达汽车欧洲研发中心的研究人员表示,合成燃料可以使旧车更清洁,大大加快二氧化碳的减排速度,“排放的问题不出在发动机身上,而是出在燃料身上。如果我们可以让内燃机变得非常清洁,你为什么要废止内燃机呢?”
内燃机领域确实很早就出现了专用化、电子化和轻量化的发展趋势,但产品演进速率和成绩并未达到预期,用内燃机领域专家的话来说便是,“新一代内燃机技术必将是先进燃烧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电气化技术的结合,这绝不是简单地伸一伸手、踮一踮脚尖就能够到,需要助跑、加速、奋力向上跃起才能实现。”新型材料、超低摩擦、多元燃料、智能控制、能量回收等先进技术的运用逐步向极限热效率发起冲击,从而为内燃机产品注入新的活力,激发新的潜能。
高效、便捷、可靠、适应性好等突出优点让内燃机保持市场地位,但“要保持内燃机产品的强大生命力,离不开技术创新。”“十四五”是我國内燃机产业由大变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十四五”期间每年仍有8000万台新品内燃机作为国民经济刚性需求,“节能减排”是内燃机行业的重点工作,创新和减排成为整个内燃机行业的发展导向。为此,完善行业基础数据,夯实自主创新基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提出原创性新技术原理;加强共性技术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创新工程是内燃机行业“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发展目标。
真正实现技术突破的内燃机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么?答案是肯定的。对此,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秘书长邢敏提出可从四个方面驱动内燃机技术水平的提升:“第一,提高内燃机的热效率,降低燃油消耗,满足日益严格的油耗和二氧化碳法规,是内燃机技术发展的首要目标。第二,内燃机及其动力装置作为国际市场的产品,满足各国的排放法规是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因此满足近零排放有害(物质)法规是内燃机发展的重要目标。第三,内燃机燃料的多元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把优化的内燃机同新型燃料和动力技术带向市场,是对原油和内燃机的一个重大挑战,改善动力系统是一个更长期的需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只有燃料和内燃机技术的结合,才可达到在技术上实现超低碳交通工具的构想。第四,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其他文献
工业软件是构建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的内生动力。当前,我国正加快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而国家级协同攻关平台正是国家工信部围绕关键软件产品生态建设需求,贯彻落实国家软件战略的重要部署。 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0年7月,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天府软件园有限公司、成都淞幸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组成的联合体成功中标工信部工业软件协同攻关中心项目。这意味着,西部唯一的国
工业软件是工业企业运营的“大脑”,是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和创新的隐形“国之重器”。软件强国战略为我国工业软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我国工业软件市场依然面临着由国外工业软件巨头所垄断的局面,国产工业软件不仅不强,甚至难以称“大”。 立足成都市扎实的工业基础、丰富的软件开发资源,近年来成都编制了《成都市推进工业软件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征求意见稿),以推动工业软件自给自足。作为
碳市场可显著放大碳交易的实际规模,极大提高碳交易的运行效率,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加快中国经济结构的低碳转型步伐,但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的碳市场建立是一个漫长的不断探索的过程。 日前,全国碳市场交易中心建设再行加速,生态环境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明确,碳市场将成为未来碳减排、碳达峰的重要市场机制。5月1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建设中的登记、交易和结算三项制
造火箭、发卫星长久以来都是航天领域“国家队”的事情,现在,民营航天力量正在向世人展示它们的实力与决心。当航天赛场对民营力量敞开大门,民营力量进入高端航天领域将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促进行业发展,竞争将更好地刺激创新。 让人意外的入局者? 据太空基金会《航天报告》统计数据,过去十年来世界太空市场收入增长73%,商业航天占全球太空经济的80%,辐射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埃隆·马斯克和他的SpaceX则以民营
机场是自带超级流量的消费场所,机场商业的成功逻辑从来不是短线,疫情的冲击及防控的需要不应使得机场商业的服务体验降级,相关业者需考虑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 越满意,越花钱? 机场特别是枢纽机场独具的大规模特性甚至是区域垄断性难以被同区域内的其他商业项目替代,具有核心资产的定位以及长期投资价值,但经营机场是相当复杂又具有挑战性的事务。作为关键的基础设施,机场天然具有吸引人流、物流、商流的集聚效应,机
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2016年,谷歌首款人工智能应用程序“阿尔法围棋”成功战胜当年世界围棋大赛冠军李世石在新闻界造成巨大轰动,使得人们再一次目睹人工智能的“過人之处”。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个行业不约而同地用其促进产业升级和完善。同时人工智能逐渐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各种服务,例如智能刷脸、无人驾驶、手机导航等。 会展业作为拉动城市经济的“晴
预计2025年,5G将带动经济增加值2.93万亿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通信学会理事长刘烈宏在5月17日举办的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上指出,5G国际标准是分梯次导入的,决定了产业化的阶段性。我国5G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潜力巨大。预计到2025年,5G将带动1.2万亿元左右的网络建设投资,将拉动8万亿元相关的信息消费,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2.93万亿元。 4部门明确国家鼓励的软件企业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更多的投资机遇正生根发芽,市场对于绿色投资的关注度再度攀升,绿色投资机会奔涌而至。在当前的全球碳中和浪潮下,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成为绿色投资的重点领域。 绿色投资是一笔收益丰厚的明智投资,更具有社会意义。不过,与“双碳”目标相关的产业发展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且得是有能力、有实力的金融机构的长效化参与,如何调动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并开发更多创新型金融工具需各方着力
作为人类拓展大气层和宇宙空间的产物,航空航天经过百余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当下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通常而言,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不仅标志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也代表着所属国家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 从“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到“嫦娥五号”携月壤成功归来,再到“祝融落火”点燃“观星”热潮……中国的航空航天产业,宛如一辆飞驰的动车,引领着人们探索未知的世界。在这之下,一座座航空
数字政府建设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十四五”期间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任务,打造数字政府全治理链与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并行。《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为0.7948,排名全球第45位,取得历史新高,其中在线服务指数排名为全球第9位。随着政策推动、基础建设、服务保障、平台支撑、创新成果等方面不断拓进,新興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政务领域快速延伸,我国政府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