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项目使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中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部分、寝室满意度问卷等对合肥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利用SAS与MATLAB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样本中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阳性率较高;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生与父母教养方式较少关爱鼓励而较多控制存在密切关系;性别年龄差异对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有影响;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具有一定的共病性;宿舍和谐对学生人格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均存在一定社交障碍。
[关键词]表演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父母教养方式;宿舍环境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196
1引言
表演型人格障碍,亦被称为癔症型人格障碍,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①自我戏剧化;②易受暗示;③情感肤浅易变;④寻求注意与刺激;⑤不恰当诱惑;⑥过分关注身体吸引力。
边缘型人格障碍则是用于描述那些显著“不稳定”的一类人,冈德森认为其有几个特点:①强烈而不稳定的关系;②不成熟的行为;③不稳定的自我意象;④被抛弃的恐惧和害怕孤独;⑤在和其他人交往交际中歪曲想法;⑥糟糕的社会适应。
根据凌辉等人的研究发现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较为高发的两类人格障碍,本研究应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中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部分对合肥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旨在对当代大学生的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水平与特点进行研究,并对有关的因素进行探究。
2方法
21调查对象
将学生按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分为5层,在各层内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完成调查357例,应答率为893%,其中合格问卷318 例,合格率为891%。
22调查工具
本问卷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基本资料部分包括家庭基本环境、年龄、性别、专业、学习等情况。
(2)人格障碍诊断问卷中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部分。
(3)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
(4)寝室情况问卷。
(5)人际交往问卷。该问卷测试时间大约需要15分钟,测试时由问卷发放人员给予统一指导语,并统一回收。
23统计学方法
正态检验、方差分析、单因素卡方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以及相关分析。
231人格障碍分量表的百分位表
对人格障碍分量表得分进行百分位统计,详见表1,发现结果与傅文青等人研究结果有近似之处。
232人格障碍分量得分的正态性检验
两种人格障碍分量的得分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233方差分析
(1)高年级样本与低年级样本人格障碍得分方差分析。
(3)成绩与人格障碍得分。
对被测试者对自己学习的自评分与其HST、BDL分量表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成绩的被测试者表演型人格障碍得分存在差异,而边缘型人格障碍得分却不存在差异。
234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共病性的探究
235大学生人格障碍影响因素分析
(1)单因素卡方检验。
经过独立性检验分析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因素中父母关爱、鼓励、控制,社会交往因素中与朋友联系频率、待人接物方面、交际与交友方面,学校因素中宿舍生活认知情况、宿舍生活满意度共8个因素与大学生人格障碍有关。
(2)两类人格障碍得分与显著因素的相关分析。
从问卷中的显著因素得分与人格障碍分量得分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家庭教养方式中的父母亲鼓励因子、父母关爱因子与人格障碍分量得分呈现负相关,父母控制因子与人格障碍分量得分呈现正相关;社会交往因素中的待人接物方面与HST分量得分呈现正相关,交际与交友与HST分量得分却呈现负相关,社会交往因素中的待人接物方面与交际与交友BDL分量得分呈现负相关;宿舍满意度得分与人格障碍分量得分呈现负相关。
(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将人格障碍分量得分作为因变量,同时各显著量表的得分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经过逐步回归分析的筛选,在置信水平为95%下发现无显著变量。
3讨论
31人格障碍的阳性检出率的分析
按照原来美国的标准计算阳性率,可以看到表演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阳性率分别为183%与138%,可以看出大学生样本中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阳性率较高,这说明需要对大学生的精神卫生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为其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咨询和治疗。
百分位数表与欧美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引起的,所以在应用PDQ-4+问卷时要考虑到原划界分对中国群体不适用,需要重新调整。
32F检验结果分析
高低年级差异则可能是经过几年的生活和实践,高年级学生的人格经历了数次的修正,其人格特征将会有部分改变,据此可以认为随着阅历与年龄的增长,人格中的某些特征将会趋向于平和。而性别不同导致人格障碍得分差异可以归结为社会文化赋予男女不同的性别角色及不同的社会角色对人格带来的影响所致。而学习成绩不同所导致的表演型人格障碍得分的差异则有可能与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其认知方式具有肤浅和印象化的特点相关。
33相关性分析结果
除了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的父母亲控制因子外,人格障碍得分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其他因子均显示负相关,说明父母的关爱和鼓励对子女的人格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家长在给予孩子充分关爱的同时亦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成长;而父亲相关系数明显小于母亲,这可能是由于现代家庭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特点有关。 社会交往因素中的待人接物方面与HST分量得分呈现正相关,交际与交友方面与HST分量得分却呈现负相关,这可能与表演型人格障碍者人际关系不稳定,甚至是反复无常的特点有关。社会交往因素中待人接物方面和交际与交友方面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得分呈现负相关,这表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存在着一定的困惑,有可能是其共情能力的缺乏以及人际交往的高敏感度所导致的。
学校情况中的宿舍满意度得分与人格障碍分量得分呈现负相关,表明宿舍和谐将对学生人格修正带来极大的影响。这是因为宿舍生活是大学生活重大组成部分之一,其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34因子分析结果
通过因子分析的降维,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可以认为是一种因素,故认为其具有一定的共病性。这点与国外研究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可能与表演型人格障碍伴发的观点相近,推测原因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具有非特异性的特点。
35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将父母养育方式、社会交往因素等情况中所有显著因子分别对人格障碍得分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试图预测人格障碍得分。
研究结果发现,在置信水平为95%下发现无显著变量。推测这有以下几点原因:
①人格障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其作用机理非常复杂,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性模型所能描述的。②在填写问卷时,被测试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当时的情绪、旁人的引导等诸多因素干扰,并不能完全测试出真实状况。
4结论
(1)大学生样本中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阳性率较高;
(2)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生与父母教养方式较少关爱鼓励而较多控制存在密切关系;
(3)性别年龄差异对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有影响;
(4)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具有一定的共病性;
(5)宿舍和谐对学生人格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6)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存在一定社交障碍。
参考文献:
[1]格尔德,哈里森,考恩牛津精神病学教科书[M].5版.成都:四川大学,2010
[2]李江雪江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分析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6
[3]凌辉,黄希庭,等中国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现状调查[J].心理科学,2008,31(2).
[4]傅文青,姚树桥2592 例大学生人格诊断问卷(PDQ-4+)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9).
[5]李江雪,项锦晶人格诊断问卷(PDQ-4+)在研究生群体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6).
[6]何克,刘丽君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形成和治疗[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1).
[7]王兰兰,江开达,肖泽萍边缘型人格障碍诊断演进[J].医学研究杂志,2012,41(11).
[8]郭慧荣,肖泽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共病研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1).
[关键词]表演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父母教养方式;宿舍环境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196
1引言
表演型人格障碍,亦被称为癔症型人格障碍,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①自我戏剧化;②易受暗示;③情感肤浅易变;④寻求注意与刺激;⑤不恰当诱惑;⑥过分关注身体吸引力。
边缘型人格障碍则是用于描述那些显著“不稳定”的一类人,冈德森认为其有几个特点:①强烈而不稳定的关系;②不成熟的行为;③不稳定的自我意象;④被抛弃的恐惧和害怕孤独;⑤在和其他人交往交际中歪曲想法;⑥糟糕的社会适应。
根据凌辉等人的研究发现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较为高发的两类人格障碍,本研究应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中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部分对合肥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旨在对当代大学生的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水平与特点进行研究,并对有关的因素进行探究。
2方法
21调查对象
将学生按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分为5层,在各层内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完成调查357例,应答率为893%,其中合格问卷318 例,合格率为891%。
22调查工具
本问卷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基本资料部分包括家庭基本环境、年龄、性别、专业、学习等情况。
(2)人格障碍诊断问卷中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部分。
(3)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
(4)寝室情况问卷。
(5)人际交往问卷。该问卷测试时间大约需要15分钟,测试时由问卷发放人员给予统一指导语,并统一回收。
23统计学方法
正态检验、方差分析、单因素卡方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以及相关分析。
231人格障碍分量表的百分位表
对人格障碍分量表得分进行百分位统计,详见表1,发现结果与傅文青等人研究结果有近似之处。
232人格障碍分量得分的正态性检验
两种人格障碍分量的得分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233方差分析
(1)高年级样本与低年级样本人格障碍得分方差分析。
(3)成绩与人格障碍得分。
对被测试者对自己学习的自评分与其HST、BDL分量表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成绩的被测试者表演型人格障碍得分存在差异,而边缘型人格障碍得分却不存在差异。
234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共病性的探究
235大学生人格障碍影响因素分析
(1)单因素卡方检验。
经过独立性检验分析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因素中父母关爱、鼓励、控制,社会交往因素中与朋友联系频率、待人接物方面、交际与交友方面,学校因素中宿舍生活认知情况、宿舍生活满意度共8个因素与大学生人格障碍有关。
(2)两类人格障碍得分与显著因素的相关分析。
从问卷中的显著因素得分与人格障碍分量得分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家庭教养方式中的父母亲鼓励因子、父母关爱因子与人格障碍分量得分呈现负相关,父母控制因子与人格障碍分量得分呈现正相关;社会交往因素中的待人接物方面与HST分量得分呈现正相关,交际与交友与HST分量得分却呈现负相关,社会交往因素中的待人接物方面与交际与交友BDL分量得分呈现负相关;宿舍满意度得分与人格障碍分量得分呈现负相关。
(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将人格障碍分量得分作为因变量,同时各显著量表的得分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经过逐步回归分析的筛选,在置信水平为95%下发现无显著变量。
3讨论
31人格障碍的阳性检出率的分析
按照原来美国的标准计算阳性率,可以看到表演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阳性率分别为183%与138%,可以看出大学生样本中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阳性率较高,这说明需要对大学生的精神卫生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为其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咨询和治疗。
百分位数表与欧美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引起的,所以在应用PDQ-4+问卷时要考虑到原划界分对中国群体不适用,需要重新调整。
32F检验结果分析
高低年级差异则可能是经过几年的生活和实践,高年级学生的人格经历了数次的修正,其人格特征将会有部分改变,据此可以认为随着阅历与年龄的增长,人格中的某些特征将会趋向于平和。而性别不同导致人格障碍得分差异可以归结为社会文化赋予男女不同的性别角色及不同的社会角色对人格带来的影响所致。而学习成绩不同所导致的表演型人格障碍得分的差异则有可能与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其认知方式具有肤浅和印象化的特点相关。
33相关性分析结果
除了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的父母亲控制因子外,人格障碍得分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其他因子均显示负相关,说明父母的关爱和鼓励对子女的人格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家长在给予孩子充分关爱的同时亦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成长;而父亲相关系数明显小于母亲,这可能是由于现代家庭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特点有关。 社会交往因素中的待人接物方面与HST分量得分呈现正相关,交际与交友方面与HST分量得分却呈现负相关,这可能与表演型人格障碍者人际关系不稳定,甚至是反复无常的特点有关。社会交往因素中待人接物方面和交际与交友方面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得分呈现负相关,这表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存在着一定的困惑,有可能是其共情能力的缺乏以及人际交往的高敏感度所导致的。
学校情况中的宿舍满意度得分与人格障碍分量得分呈现负相关,表明宿舍和谐将对学生人格修正带来极大的影响。这是因为宿舍生活是大学生活重大组成部分之一,其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34因子分析结果
通过因子分析的降维,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可以认为是一种因素,故认为其具有一定的共病性。这点与国外研究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可能与表演型人格障碍伴发的观点相近,推测原因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具有非特异性的特点。
35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将父母养育方式、社会交往因素等情况中所有显著因子分别对人格障碍得分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试图预测人格障碍得分。
研究结果发现,在置信水平为95%下发现无显著变量。推测这有以下几点原因:
①人格障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其作用机理非常复杂,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性模型所能描述的。②在填写问卷时,被测试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当时的情绪、旁人的引导等诸多因素干扰,并不能完全测试出真实状况。
4结论
(1)大学生样本中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阳性率较高;
(2)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生与父母教养方式较少关爱鼓励而较多控制存在密切关系;
(3)性别年龄差异对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有影响;
(4)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具有一定的共病性;
(5)宿舍和谐对学生人格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6)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存在一定社交障碍。
参考文献:
[1]格尔德,哈里森,考恩牛津精神病学教科书[M].5版.成都:四川大学,2010
[2]李江雪江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分析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6
[3]凌辉,黄希庭,等中国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现状调查[J].心理科学,2008,31(2).
[4]傅文青,姚树桥2592 例大学生人格诊断问卷(PDQ-4+)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9).
[5]李江雪,项锦晶人格诊断问卷(PDQ-4+)在研究生群体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6).
[6]何克,刘丽君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形成和治疗[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1).
[7]王兰兰,江开达,肖泽萍边缘型人格障碍诊断演进[J].医学研究杂志,2012,41(11).
[8]郭慧荣,肖泽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共病研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