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更轻松,学习效果更好更高,学习成效更明显,更好地实施英语教和学,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与汉语教学衔接,发挥两者的互促作用。针对此衔接点,本文主要从英汉语言的语法(句子成分、句子结构)、翻译(词的翻译、句子翻译、小短文翻译)和英汉文学的理解(英汉文学背景知识理解-口头或书面报告、英汉名著故事理解-话剧表演)方面进行探讨,通过探究两种语言的共通点和衔接点来寻找更高效的语言教学方法,以加强高中英汉语言教学的互促作用,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及实施——实战练习——反思并改进”。且通过一系列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课堂和课外训练,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得到优化,语言教学方法更有效更多元化;通过寻找英汉文化知识的共通点和衔接点,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
【关键词】英语课堂和教学;汉语教学;衔接;互促 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对英语教育新政策的推行力度和步伐,英语在教育教学中不但没有弱化,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一年多考制的实施在很多方面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面临的压力更大,如要实现英语的高效教和学,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要求教师尽量用英语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学英语的时候用英语思维进行学习。这一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全英语教学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中式英语”问题;同时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教师进行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如:如何使全英语教授英语语法更加有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清英语语法规则?这些都是很多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一大难题;这也是我校英语教师一直在苦思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的英语教育教学开展得很早,但是由于各种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全国各地的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英语水平也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我国西南部尤显突出,特别是在教育相对落后的贵州地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更显薄弱。
在我校,高中同年级的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在不同层次的班级也存在很大的差距。但不管是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还是相对较差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他们总是独立地对待语言的学习,很少会想到将汉语和英语结合起来理解性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如此,英语教师更是如此。由于要帮助学生在有限的三年期间提高英语的综合表达能力,在一年一度的高考选拔考试中取得相当的成绩;还要帮助学生逐渐改掉“中式英语”的表达尴尬,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在提倡全英语教授英语。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的英语教学中也会碰到需要汉语解释的问题,尤其是在进行英语语法教学的时候。
与此同时,汉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从几乎没思考汉语语言教学与英语语言教学是否有相通之处,基本上都是各自进行语言教学。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急需探究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共通点、衔接点。我们都熟悉一句话:语言是相通的。所以,本文主要从英汉语言的语法(句子成分、句子结构)、翻译(词的翻译、句子翻译、小短文翻译)和英汉文学的理解(英汉文学背景知识理解-口头或书面报告、英汉名著故事理解-话剧表演)方面开展研究活动,分阶段进行。通过探究两种语言的共通点和衔接点来寻找更高效的语言教学方法,以加强高中英汉语言教学的互促作用,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
首先,在第一阶段寻求英汉语法上的衔接。可从英汉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等)和句子结构两方面入手,探寻同一句话在硬汉表达中的顺序和实用特点。如;“他走了(He left)”,英汉表达出来的句型都属于“主+谓”结构;“那里有一颗树。”这句话需用there be句型翻译(There is a tree over there.)。采用一系列类似的实战练习,帮助学生先形成潜意识的习惯和思考思维,在结合练习结果,归纳和总结规律,得到英汉语法在结构、意义和实用上的共通点。
以第一阶段的训练为基础,紧接着实施第二阶段的训练和探究,即英汉词、句、段、文的翻译,这四个步骤的进展需步步为营。在每一知识模块练习之前,教师应清晰的讲解和演示,一边学生更好的开展学习活动。本阶段可将汉语教学内容中的“选词填空、仿写句子、补写句子、病句改正等”与英语中设计的类似题目“完形填空、七选五、仿写句子等”结合教学;语文课本中设计的外国文学节选、中国文学节选和英语课本中设计的中国和外国文学诗歌等相互转换翻译。以此方法将英汉教学中类似的内容结合,也是更快寻找两者衔接点的有效方法。
在接下来的第三阶段,实施英汉文学的理解探究活动(英汉文学背景知识理解-口头或书面报告、英汉名著故事理解-话剧表演)。主要是对英汉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通过口语和书面表达方式进行(如:演讲、班级日常的活动通知、辩论赛等);还有对英汉名著故事的欣赏和理解,这一方面主要以话剧表演、剧本编写等方式进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和运用热情,并可以内化学生所学的知识。
经过三个阶段的强化练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会更浓;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更好;并且也形成了特有的英语学习思维和方式。同时,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和文化的多元性和共通性也有更深的理解,而这些英汉课堂教学中寻求到的衔接点和共通点能促进最终的英汉文化学习和运用。
【关键词】英语课堂和教学;汉语教学;衔接;互促 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对英语教育新政策的推行力度和步伐,英语在教育教学中不但没有弱化,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一年多考制的实施在很多方面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面临的压力更大,如要实现英语的高效教和学,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要求教师尽量用英语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学英语的时候用英语思维进行学习。这一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全英语教学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中式英语”问题;同时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教师进行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如:如何使全英语教授英语语法更加有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清英语语法规则?这些都是很多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一大难题;这也是我校英语教师一直在苦思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的英语教育教学开展得很早,但是由于各种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全国各地的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英语水平也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我国西南部尤显突出,特别是在教育相对落后的贵州地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更显薄弱。
在我校,高中同年级的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在不同层次的班级也存在很大的差距。但不管是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还是相对较差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他们总是独立地对待语言的学习,很少会想到将汉语和英语结合起来理解性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如此,英语教师更是如此。由于要帮助学生在有限的三年期间提高英语的综合表达能力,在一年一度的高考选拔考试中取得相当的成绩;还要帮助学生逐渐改掉“中式英语”的表达尴尬,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在提倡全英语教授英语。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的英语教学中也会碰到需要汉语解释的问题,尤其是在进行英语语法教学的时候。
与此同时,汉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从几乎没思考汉语语言教学与英语语言教学是否有相通之处,基本上都是各自进行语言教学。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急需探究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共通点、衔接点。我们都熟悉一句话:语言是相通的。所以,本文主要从英汉语言的语法(句子成分、句子结构)、翻译(词的翻译、句子翻译、小短文翻译)和英汉文学的理解(英汉文学背景知识理解-口头或书面报告、英汉名著故事理解-话剧表演)方面开展研究活动,分阶段进行。通过探究两种语言的共通点和衔接点来寻找更高效的语言教学方法,以加强高中英汉语言教学的互促作用,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
首先,在第一阶段寻求英汉语法上的衔接。可从英汉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等)和句子结构两方面入手,探寻同一句话在硬汉表达中的顺序和实用特点。如;“他走了(He left)”,英汉表达出来的句型都属于“主+谓”结构;“那里有一颗树。”这句话需用there be句型翻译(There is a tree over there.)。采用一系列类似的实战练习,帮助学生先形成潜意识的习惯和思考思维,在结合练习结果,归纳和总结规律,得到英汉语法在结构、意义和实用上的共通点。
以第一阶段的训练为基础,紧接着实施第二阶段的训练和探究,即英汉词、句、段、文的翻译,这四个步骤的进展需步步为营。在每一知识模块练习之前,教师应清晰的讲解和演示,一边学生更好的开展学习活动。本阶段可将汉语教学内容中的“选词填空、仿写句子、补写句子、病句改正等”与英语中设计的类似题目“完形填空、七选五、仿写句子等”结合教学;语文课本中设计的外国文学节选、中国文学节选和英语课本中设计的中国和外国文学诗歌等相互转换翻译。以此方法将英汉教学中类似的内容结合,也是更快寻找两者衔接点的有效方法。
在接下来的第三阶段,实施英汉文学的理解探究活动(英汉文学背景知识理解-口头或书面报告、英汉名著故事理解-话剧表演)。主要是对英汉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通过口语和书面表达方式进行(如:演讲、班级日常的活动通知、辩论赛等);还有对英汉名著故事的欣赏和理解,这一方面主要以话剧表演、剧本编写等方式进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和运用热情,并可以内化学生所学的知识。
经过三个阶段的强化练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会更浓;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更好;并且也形成了特有的英语学习思维和方式。同时,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和文化的多元性和共通性也有更深的理解,而这些英汉课堂教学中寻求到的衔接点和共通点能促进最终的英汉文化学习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