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企业间的并购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本文阐述了企业并购动因相关理论,并以Facebook对WhatsApp的收购事件为例,对Facebook发起并购的动因进行了可能性探讨。
【关键词】并购 并购动因 Facebook WhatsApp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企业并购和并购动因
企业并购是企业与企业间的兼并和收购行为。广义的并购包括兼并、收购、资产置换、债务重组和股权转让等。狭义的并购则是指发起购并的公司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获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
收购作为企业并购的一种形式,是指收购公司通过购买全部或部分股票的方式获取目标公司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或以购买全部或部分资产的方式购买目标企业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前者为股份收购,后者为资产收购。收购的核心在于目标公司控制权转移。
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间的并购成为一种常见现象。然而,是什么在驱动企业发起并购呢?这是并购活动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并购动因是并购的起点,是指激发企业并购行为的诸多企业内部因素,它直接关系到并购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并购效果。并购动因研究一直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
(二)Facebook收购WhatsApp的并购事件
美国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于当地2014年2月19日宣布收购即时通信应用WhatsApp Messenger(WhatsApp)。据Facebook向美国证监会提交的文件证实,收购协议规定,由Facebook支付价值120亿美元的1.839亿股Facebook股票和40亿美元现金,全权收购WhatsApp的可转换债券及期权;且收购交易完成后向WhatsApp创始人和员工发放30亿美元的限制性股票。
这次收购以总价190亿美元创下全球互联网领域自2001年时代华纳与AOL合并之后的最大规模并购纪录。社交网站巨头高价收购50人小公司在一段时期内引起争议热潮,作者认为其并购的动因值得探讨。
二、并购动因分析
(一)并购动因理论综述
1.国外对并购动因的研究。19世纪以來,国外已产生五次并购浪潮。并购作为一个突出且常见的经济现象,引起西方学术界重视。学术界对并购问题展开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与并购动因相关的研究也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
协同效应理论。根据Ansoff(1965)最早提出并经后人发展的协同效应理论,公司并购的动因在于获取公司兼并后的实际价值增加,公司资产、能力等方面的协同或互补促使公司在并购后能够提高绩效、创造价值。发展后的协同效应理论具体又可分为:经营协同效应理论、管理协同效应理论、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和市场份额协同效应理论等。
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Manne(1965)认为接管作为公司治理的一种外部治理机制,通过收购或争夺代理权可以替换不良管理层,因此并购动因是为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绩效。
价值低估理论。Holderness Sheehan(1985)等的价值低估理论认为,收购方的并购动机在于低价位购入,通过并购整合使市场以其应有的高位重估目标公司股价,从中获利。
股票市场驱动理论(SMDA理论)。Rhodes-Kropf和Viswanathan(2000)提出股票市场驱动并购,SMDA模型由Shleifer和Vishny(2003)正式提出,并经Friedman(2004)进行了重构。该模型假设股票市场不完全有效,但管理者完全理性,能利用非有效市场的非有效性获利。SMDA理论下,并购由股票市场对并购双方的估值驱动。
总体来看,以上理论都认同并购方理性,并购动机在于通过并购创造价值。此外,学术界也分别从代理理论和市场势力理论、狂妄假说(管理者过度自信假说)等角度对并购动机进行了研究。
代理理论下,Mueller(1969)假定管理者报酬与企业规模正相关,认为管理者为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个人报酬,会违背股东的利益,进行投资报酬率偏低的并购。市场势力理论则认为企业为减少竞争对手而发起并购。这两者均认为并购不能创造价值,其动机在于转移财富。
狂妄假说认为并购的动因是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不存在价值驱动。Roll(1986)将收购方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视作并购动机,认为管理者盲目乐观,高估目标公司的价值,过度支付导致收购方股东的财富损毁。
2.国内的并购动因研究。国内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比较晚,对并购及其动因研究也起步较晚,主要引进国外研究,并对国内的企业并购现象进行了一定的动因分析,将中外并购动因进行对比。
例,张新(2003)的“体制因素主导下的价值转移与再分配假说”,认为国内并购活动是在政府驱动下以短期获利为目的,不能创造价值,只是价值的转移,甚至会造成资源向低效企业逆向配置;孙铮、李增泉(2003)提出了“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两种并购动因。
(二)Facebook收购WhatsApp的动因分析
结合上述学术界已有并购动因理论,对Facebook收购WhatsApp的事件进行分析,可能的并购动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1.协同效应动因:Facebook出于协同作用考虑,收购WhatsApp。Facebook收购WhatsApp很大的可能是出于资源、能力的协同互补,尤其是受市场份额协同效应的驱动。Facebook早在2011年时曾发布了手机聊天应用Facebook Messenger,但很快就被微信、Line等其他移动IM超越;而Facebook社区也老龄化严重,无法很好地吸引青少年。正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Princeton researchers)的研究所称,Facebook或许已走到其繁华尽头,越来越多的用户逐渐忽视其魅力所在,并最终对其失去兴趣。当下,Facebook的收入有近半来源于移动端的收入,但WhatsApp、Snapchat这类新应用却占领着移动端和年轻人市场,WhatsApp更是大多数地区的市场龙头。 因此,收购WhatsApp很可能是出于市场份额协同。正如社评所说,“WhatsApp是欧美市场占有率最高的IM,这项收购将对计划开拓欧美市场其亚洲竞争对手是较大的打击,Line的母公司naver开盘半个小时已经下跌6%。日后这些亚洲竞争对手进入欧美市场将更加困难,而WhatsApp利用Facebook的优势打开亚太地区会更加容易。”
此外,WhatsApp拥有4.5亿活跃用户资源、32名工程師高效工作能力、零费用市场营销能力,都可能驱动Facebook出于经营协同效应进行收购。
2.市场势力动因:Facebook也有可能为防御竞争对手而高价收购WhatsApp。自2013年初,就盛传谷歌和Facebook对WhatsApp的收购抢夺战在火热开战;曾有报道称,谷歌报价10亿美元欲收购WhatsApp。而在Facebook收购WhatsApp后,独立的移动端IM应用正逐渐减少。有分析称,收购WhatsApp并不给Facebook增值。因此,Facebook的收购很可能就是防御性收购,消灭潜在竞争对手,从而提高对自身经营环境的控制,提高市场占有率。
3.价值低估动因:Facebook认为WhatsApp的市场估价偏低,仍有上涨获利空间。价值低估动因的一个主要衡量标准是托宾Q(当Q<1时,目标企业价值被低估,收购方收购后可获利),由于WhatsApp未上市,未能获取相关数据计算其托宾Q作参考。但Facebook首席执行官称WhatsApp价值远超收购价,可见Facebook对WhatsApp的市场估价前景看好。
最后,这次收购也可能是Facebook的管理层过度自信、盲目乐观,高估了WhatsApp价值的结果。
三、结论与不足
总之,不同的企业并购的动因并不一样,但可以确定的是,大多数企业并购,其驱动因素是企业希望借由并购创造财富或转移价值。Facebook发起并购的主要意图也是在于通过协同效应等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价值。
本文基于篇幅和理论认识等局限性,理论分析方面可能不够充分;缺乏对Facebook收购动因的SMDA理论相关分析;有待日后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6).
[2]欧阳静波.公司并购动因理论综述[J].金融经济,2010(2).
[3]张建辉.中西方企业并购动因比较[J].特区经济,2006(5).
作者简介:黄俊莉(1988-),女,汉族,湖北襄阳人,硕士研究生,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关键词】并购 并购动因 Facebook WhatsApp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企业并购和并购动因
企业并购是企业与企业间的兼并和收购行为。广义的并购包括兼并、收购、资产置换、债务重组和股权转让等。狭义的并购则是指发起购并的公司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获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
收购作为企业并购的一种形式,是指收购公司通过购买全部或部分股票的方式获取目标公司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或以购买全部或部分资产的方式购买目标企业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前者为股份收购,后者为资产收购。收购的核心在于目标公司控制权转移。
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间的并购成为一种常见现象。然而,是什么在驱动企业发起并购呢?这是并购活动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并购动因是并购的起点,是指激发企业并购行为的诸多企业内部因素,它直接关系到并购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并购效果。并购动因研究一直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
(二)Facebook收购WhatsApp的并购事件
美国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于当地2014年2月19日宣布收购即时通信应用WhatsApp Messenger(WhatsApp)。据Facebook向美国证监会提交的文件证实,收购协议规定,由Facebook支付价值120亿美元的1.839亿股Facebook股票和40亿美元现金,全权收购WhatsApp的可转换债券及期权;且收购交易完成后向WhatsApp创始人和员工发放30亿美元的限制性股票。
这次收购以总价190亿美元创下全球互联网领域自2001年时代华纳与AOL合并之后的最大规模并购纪录。社交网站巨头高价收购50人小公司在一段时期内引起争议热潮,作者认为其并购的动因值得探讨。
二、并购动因分析
(一)并购动因理论综述
1.国外对并购动因的研究。19世纪以來,国外已产生五次并购浪潮。并购作为一个突出且常见的经济现象,引起西方学术界重视。学术界对并购问题展开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与并购动因相关的研究也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
协同效应理论。根据Ansoff(1965)最早提出并经后人发展的协同效应理论,公司并购的动因在于获取公司兼并后的实际价值增加,公司资产、能力等方面的协同或互补促使公司在并购后能够提高绩效、创造价值。发展后的协同效应理论具体又可分为:经营协同效应理论、管理协同效应理论、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和市场份额协同效应理论等。
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Manne(1965)认为接管作为公司治理的一种外部治理机制,通过收购或争夺代理权可以替换不良管理层,因此并购动因是为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绩效。
价值低估理论。Holderness Sheehan(1985)等的价值低估理论认为,收购方的并购动机在于低价位购入,通过并购整合使市场以其应有的高位重估目标公司股价,从中获利。
股票市场驱动理论(SMDA理论)。Rhodes-Kropf和Viswanathan(2000)提出股票市场驱动并购,SMDA模型由Shleifer和Vishny(2003)正式提出,并经Friedman(2004)进行了重构。该模型假设股票市场不完全有效,但管理者完全理性,能利用非有效市场的非有效性获利。SMDA理论下,并购由股票市场对并购双方的估值驱动。
总体来看,以上理论都认同并购方理性,并购动机在于通过并购创造价值。此外,学术界也分别从代理理论和市场势力理论、狂妄假说(管理者过度自信假说)等角度对并购动机进行了研究。
代理理论下,Mueller(1969)假定管理者报酬与企业规模正相关,认为管理者为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个人报酬,会违背股东的利益,进行投资报酬率偏低的并购。市场势力理论则认为企业为减少竞争对手而发起并购。这两者均认为并购不能创造价值,其动机在于转移财富。
狂妄假说认为并购的动因是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不存在价值驱动。Roll(1986)将收购方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视作并购动机,认为管理者盲目乐观,高估目标公司的价值,过度支付导致收购方股东的财富损毁。
2.国内的并购动因研究。国内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比较晚,对并购及其动因研究也起步较晚,主要引进国外研究,并对国内的企业并购现象进行了一定的动因分析,将中外并购动因进行对比。
例,张新(2003)的“体制因素主导下的价值转移与再分配假说”,认为国内并购活动是在政府驱动下以短期获利为目的,不能创造价值,只是价值的转移,甚至会造成资源向低效企业逆向配置;孙铮、李增泉(2003)提出了“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两种并购动因。
(二)Facebook收购WhatsApp的动因分析
结合上述学术界已有并购动因理论,对Facebook收购WhatsApp的事件进行分析,可能的并购动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1.协同效应动因:Facebook出于协同作用考虑,收购WhatsApp。Facebook收购WhatsApp很大的可能是出于资源、能力的协同互补,尤其是受市场份额协同效应的驱动。Facebook早在2011年时曾发布了手机聊天应用Facebook Messenger,但很快就被微信、Line等其他移动IM超越;而Facebook社区也老龄化严重,无法很好地吸引青少年。正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Princeton researchers)的研究所称,Facebook或许已走到其繁华尽头,越来越多的用户逐渐忽视其魅力所在,并最终对其失去兴趣。当下,Facebook的收入有近半来源于移动端的收入,但WhatsApp、Snapchat这类新应用却占领着移动端和年轻人市场,WhatsApp更是大多数地区的市场龙头。 因此,收购WhatsApp很可能是出于市场份额协同。正如社评所说,“WhatsApp是欧美市场占有率最高的IM,这项收购将对计划开拓欧美市场其亚洲竞争对手是较大的打击,Line的母公司naver开盘半个小时已经下跌6%。日后这些亚洲竞争对手进入欧美市场将更加困难,而WhatsApp利用Facebook的优势打开亚太地区会更加容易。”
此外,WhatsApp拥有4.5亿活跃用户资源、32名工程師高效工作能力、零费用市场营销能力,都可能驱动Facebook出于经营协同效应进行收购。
2.市场势力动因:Facebook也有可能为防御竞争对手而高价收购WhatsApp。自2013年初,就盛传谷歌和Facebook对WhatsApp的收购抢夺战在火热开战;曾有报道称,谷歌报价10亿美元欲收购WhatsApp。而在Facebook收购WhatsApp后,独立的移动端IM应用正逐渐减少。有分析称,收购WhatsApp并不给Facebook增值。因此,Facebook的收购很可能就是防御性收购,消灭潜在竞争对手,从而提高对自身经营环境的控制,提高市场占有率。
3.价值低估动因:Facebook认为WhatsApp的市场估价偏低,仍有上涨获利空间。价值低估动因的一个主要衡量标准是托宾Q(当Q<1时,目标企业价值被低估,收购方收购后可获利),由于WhatsApp未上市,未能获取相关数据计算其托宾Q作参考。但Facebook首席执行官称WhatsApp价值远超收购价,可见Facebook对WhatsApp的市场估价前景看好。
最后,这次收购也可能是Facebook的管理层过度自信、盲目乐观,高估了WhatsApp价值的结果。
三、结论与不足
总之,不同的企业并购的动因并不一样,但可以确定的是,大多数企业并购,其驱动因素是企业希望借由并购创造财富或转移价值。Facebook发起并购的主要意图也是在于通过协同效应等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价值。
本文基于篇幅和理论认识等局限性,理论分析方面可能不够充分;缺乏对Facebook收购动因的SMDA理论相关分析;有待日后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6).
[2]欧阳静波.公司并购动因理论综述[J].金融经济,2010(2).
[3]张建辉.中西方企业并购动因比较[J].特区经济,2006(5).
作者简介:黄俊莉(1988-),女,汉族,湖北襄阳人,硕士研究生,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