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纪末呓语”到“反抗的热情”——论王独清诗歌的过渡性

来源 :菏泽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a1987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后期创造社三诗人"中,王独清对象征主义的撷取具有代表性,他这种文学创作偏好与中心人物投入革命洪流的实践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发展倾向,成为创造社发展历程中比较奇特的一个阶段。而对象征主义"趋向虚无的艺术"的不满和强调主观体验的写实文学观,维系着他无法忘情的"家国"关怀。沉迷于颓废派诗歌,却不忘家和国,披着世纪末呓语的外衣,内心却饱含现实的进取精神,看似矛盾的因素其实已被整合起来。也正是这种痛切的现实体验和深沉的社会感应,才为他后期迅速转向革命的现象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其他文献
在Herz-Morrey空间上研究了多线性奇异积分算子的有界性.
s-图的路由数源自于网格上行走的机器人的坐标规则问题.Onn和Sperner指出该问题是NP-完全的并进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平面图上的路由数是否一定存在仅由半径为参数构成的界?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