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好课,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但使学生乐学是最根本的。从心理学角度讲,一堂好课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抓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乐学。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在课堂教学中,要启发学生乐学,以达到开启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同样一篇课文,有的学生视为畏途,听起课来觉得索然无味,心神游离课堂;有的学生把课堂当做学习的乐园,把听课当作一种享受。同是一节课,有的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兴趣盎然,师生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而有的教师的课,气氛沉闷凝滞,学生精神不振,效果可想而知。究其原因,关键是教师没有把握住学生的心理,没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乐于学习。下面,我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乐学。
一、重视语文教学的生动性
语文是文学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其生动的特点能使学生兴奋,产生兴趣。对于文学类的文章,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挖掘其生动性的特点,借此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乐学。如在学习诗歌时,为了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我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静止的文字变成灵动的图画。例如,在讲张志和的《渔歌子》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时,我让学生抓住诗人描写的对象——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找出诗句中描写颜色的词,展开丰富的想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学生立即行动起来,将山、水、花、草、鱼进行了生动的描绘,绘就了一幅动静相宜的图画。这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应根据面对的对象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注重教学的生动性却是相同的。教师在教学中或由此及彼,让学生大胆想象;或打破常规,发展学生求异思维。教师的语言或娓娓道来,和风细雨;或深入浅出,化平淡为神奇。此外,教师在启发学生乐学时,还要考虑教学对象的不同。有的学生语文基础扎实,悟性好,易于启发;有的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感差,这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学生乐学的目标。
二、探索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语文是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一门艺术。高超的教学艺术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乐学。教学的艺术表现在教学语言、教学动作和教学方法上。语文教师的语言首先应富有幽默感和趣味性。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上课时就具有幽默感,所以学生都爱听他的课。教学语言是教学的灵魂,幽默风趣的语言能使昏昏欲睡的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能使烦躁不安、异想天开的学生沉浸其中。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用语要抑扬顿挫,力戒声色俱厉;要韵味悠长,力戒浮浅庸俗,枯燥无味。其次,教态也不可忽视,教师要大大方方,自然得体,这样会深得学生的喜爱。总之,教学是艺术,艺术的魅力在于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向心力,从而内心产生乐学的欲望。
三、挖掘学生乐学的因素
实现学生乐学的途径很多,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以从不同侧面挖掘学生潜在的乐学的因素。在语文教材中,一些文学类文体的选文很生动,如教材中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刘禹锡的《陋室铭》,以及一些小说、戏剧名篇等,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使语言生动有韵味、趣味横生就不容易做到。何况一些说明文、应用文语言平实朴素,教师要做到语言生动形象就更难了。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教材,调整教学策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不同方面挖掘教材中有趣的因素,比如精炼的用词、隽永的语句、幽默的人物对话等等,以达到启发学生乐学的目的。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欲望是产生乐趣的重要条件,强烈的进取精神是保障。有了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学生就会学有兴趣,有了兴趣,就学得津津有味,自然会学有收获。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刻苦的精神,在“苦”字上进行教育,苦中求乐,乐中有获。学生学有所获,必然能够深入教材中,产生兴趣。不论哪种文体,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有兴趣,定会乐此不疲。 此外,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很好的材料,教师要善于挖掘。比如,屈原的爱国情感,杜甫的忧国忧民,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谭嗣同的大义凌然,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美育教育的教材。新课程教学目标中提出了“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把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放在重要位置。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则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乐学。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每位教师如果能从中得到启发的话,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生动活泼,学生一定会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在教学中,要牢牢抓住兴趣培养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各种因素,启发学生乐学,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一、重视语文教学的生动性
语文是文学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其生动的特点能使学生兴奋,产生兴趣。对于文学类的文章,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挖掘其生动性的特点,借此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乐学。如在学习诗歌时,为了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我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静止的文字变成灵动的图画。例如,在讲张志和的《渔歌子》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时,我让学生抓住诗人描写的对象——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找出诗句中描写颜色的词,展开丰富的想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学生立即行动起来,将山、水、花、草、鱼进行了生动的描绘,绘就了一幅动静相宜的图画。这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应根据面对的对象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注重教学的生动性却是相同的。教师在教学中或由此及彼,让学生大胆想象;或打破常规,发展学生求异思维。教师的语言或娓娓道来,和风细雨;或深入浅出,化平淡为神奇。此外,教师在启发学生乐学时,还要考虑教学对象的不同。有的学生语文基础扎实,悟性好,易于启发;有的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感差,这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学生乐学的目标。
二、探索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语文是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一门艺术。高超的教学艺术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乐学。教学的艺术表现在教学语言、教学动作和教学方法上。语文教师的语言首先应富有幽默感和趣味性。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上课时就具有幽默感,所以学生都爱听他的课。教学语言是教学的灵魂,幽默风趣的语言能使昏昏欲睡的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能使烦躁不安、异想天开的学生沉浸其中。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用语要抑扬顿挫,力戒声色俱厉;要韵味悠长,力戒浮浅庸俗,枯燥无味。其次,教态也不可忽视,教师要大大方方,自然得体,这样会深得学生的喜爱。总之,教学是艺术,艺术的魅力在于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向心力,从而内心产生乐学的欲望。
三、挖掘学生乐学的因素
实现学生乐学的途径很多,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以从不同侧面挖掘学生潜在的乐学的因素。在语文教材中,一些文学类文体的选文很生动,如教材中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刘禹锡的《陋室铭》,以及一些小说、戏剧名篇等,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使语言生动有韵味、趣味横生就不容易做到。何况一些说明文、应用文语言平实朴素,教师要做到语言生动形象就更难了。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教材,调整教学策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不同方面挖掘教材中有趣的因素,比如精炼的用词、隽永的语句、幽默的人物对话等等,以达到启发学生乐学的目的。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欲望是产生乐趣的重要条件,强烈的进取精神是保障。有了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学生就会学有兴趣,有了兴趣,就学得津津有味,自然会学有收获。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刻苦的精神,在“苦”字上进行教育,苦中求乐,乐中有获。学生学有所获,必然能够深入教材中,产生兴趣。不论哪种文体,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有兴趣,定会乐此不疲。 此外,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很好的材料,教师要善于挖掘。比如,屈原的爱国情感,杜甫的忧国忧民,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谭嗣同的大义凌然,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美育教育的教材。新课程教学目标中提出了“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把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放在重要位置。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则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乐学。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每位教师如果能从中得到启发的话,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生动活泼,学生一定会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在教学中,要牢牢抓住兴趣培养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各种因素,启发学生乐学,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