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新课改的实施,目前农村中学的学生也越来越难教,很多教师一说起现在的学生,都是直摆头。用农村教师的土话说就是现在的学生“德性”不行。而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家庭、社会、学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德育教育也是目前农村学校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德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因素。由于现在农村家庭子女个数少,对子女的要求不高,过份宠爱,养成学生娇生惯养,性格专横等习气;随着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有近一半的学生都属于留守生,父母外出时把子女寄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由于长辈年纪大,或是不好管,或是管理不住,致使这部分子女无人管教,和社会上的一部分青年混在一起,沾上不良习气。同时随着离异父母的增多,造成离异子女无人管教。
2.学校因素。随着国家大的形势及素质的推广,农村学校难以较快跟上城市的步伐,以及农村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学生基本功等因素,造成学生成绩低下,对学习不感兴趣。
3.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开放,网吧、舞厅、影视等也给当今中学生带来不良诱惑,致使部分学生不思进取,整天沉溺于网络世界中,崇尚暴力、黑恶等势力。
4.政府因素。近几年来,国家、政府虽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各项投入,但与城市学校相比,差距较大,拿一所县级中学与乡级中学相比,不论是从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师资水平来看,都差距惊人,同时相同乡级中学,由于县与县之间的差距,也存在着较大差距。这就使农村学生接受德育的条件有一定限制。
5.学生因素。自我约束力和自控能力差,个人行为习惯差,意志薄弱,承受挫折能力弱,易受不良行为诱惑。
二、德育措施
1.建立德育工作的网络,开发德育基地
(1)以政教处为核心,教务教研处、团支部密切配合。各部门相互协作,分类指导,为德育工作提供保障。
(2)充分发挥班主任职能作用,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和核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一位思想素质好、道德情操高尚、业务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热心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担任班主任,有助于良好班风的树立,有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3)定期召开家长会。学生来自不同的乡镇、村庄,离家较远,成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将学校的管理要求和学生的情况向家长介绍,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互相配合学校教师做好德育工作。
(4)建立家校联系制度。班主任要及时、善于发现学生思想品德中的闪光点和不好的行为习惯,与家长配合,教育他们改正缺点,发扬优点,争取进步。 一是可以进行家访,二是可以与家长实行电话联系,三是可以进行书信来往等。
(5)加强常规管理,实现德育工作从无序到有序。学校的德育工作,从计划到实施,从过程管理到整体评价,健全各种制度、规划,可实现计划的可操作性,各机构的协调配合、责任明确,可实现德育工作的有序评价机制。
(6)建立学生参与管理制度(学生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实施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德育管理,必须研究被管理的对象,采取措施使学生参与管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比如建立学生会、团小组等。在两操集合时就可让学生会成员,各班的体育委员、班长发挥其管理作用,让他们整队集合,维护就餐秩序等。
2.发挥德育多渠道的职能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宣传媒体的作用,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进行德育思想的传播。利用广播、板报、宣传专栏、宣传校内外的先进事例,以典型促感召、以先进促动力,实现“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的格局。
(2)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适时进行德育宣传,实现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之中。
3.利用新课程,加强教学内容与德育研究相结合。转变教育观点、改善教学模式,认真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内涵,进行德育思想的教学渗透,如文科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史教育,理科教学中的辨证思想教育和科学思想的教育、创新教育,在艺体教学中的美学思想的渗透和意志品质的教育等等。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的学科德育教育领头作用。
4.改善办学条件,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受到教育。环境的熏陶影响对学生成长也是十分必要的,班级的美化,校园的绿化,寝室的文化,图书室、阅览室的开放,实验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的合理利用,可以在让学生自由学习的过程中,在品味知识的同时受到教育。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注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图板展示、广播宣传、校园歌曲、网络宣传、新时期的伟大成就都能时时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5.利用校本课程开发,渗透德育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给德育教学带来生命力。例如,我校在实施校本课程时,就紧紧围绕本校特点和区域特点,利用小村茶叶、白术、生漆、竹林、穿洞、轿顶山等组织内容,让学生接受乡土文化,熟悉小村经济作物,为以后升学分流做好前期准备,这些也可以陶怡情操,激发学生爱好家乡,将来报效家乡的激情。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提高学生感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可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也可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生活、爱社会的良好习。
农村中学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好本地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德育教育,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德育教育。
一、德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因素。由于现在农村家庭子女个数少,对子女的要求不高,过份宠爱,养成学生娇生惯养,性格专横等习气;随着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有近一半的学生都属于留守生,父母外出时把子女寄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由于长辈年纪大,或是不好管,或是管理不住,致使这部分子女无人管教,和社会上的一部分青年混在一起,沾上不良习气。同时随着离异父母的增多,造成离异子女无人管教。
2.学校因素。随着国家大的形势及素质的推广,农村学校难以较快跟上城市的步伐,以及农村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学生基本功等因素,造成学生成绩低下,对学习不感兴趣。
3.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开放,网吧、舞厅、影视等也给当今中学生带来不良诱惑,致使部分学生不思进取,整天沉溺于网络世界中,崇尚暴力、黑恶等势力。
4.政府因素。近几年来,国家、政府虽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各项投入,但与城市学校相比,差距较大,拿一所县级中学与乡级中学相比,不论是从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师资水平来看,都差距惊人,同时相同乡级中学,由于县与县之间的差距,也存在着较大差距。这就使农村学生接受德育的条件有一定限制。
5.学生因素。自我约束力和自控能力差,个人行为习惯差,意志薄弱,承受挫折能力弱,易受不良行为诱惑。
二、德育措施
1.建立德育工作的网络,开发德育基地
(1)以政教处为核心,教务教研处、团支部密切配合。各部门相互协作,分类指导,为德育工作提供保障。
(2)充分发挥班主任职能作用,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和核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一位思想素质好、道德情操高尚、业务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热心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担任班主任,有助于良好班风的树立,有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3)定期召开家长会。学生来自不同的乡镇、村庄,离家较远,成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将学校的管理要求和学生的情况向家长介绍,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互相配合学校教师做好德育工作。
(4)建立家校联系制度。班主任要及时、善于发现学生思想品德中的闪光点和不好的行为习惯,与家长配合,教育他们改正缺点,发扬优点,争取进步。 一是可以进行家访,二是可以与家长实行电话联系,三是可以进行书信来往等。
(5)加强常规管理,实现德育工作从无序到有序。学校的德育工作,从计划到实施,从过程管理到整体评价,健全各种制度、规划,可实现计划的可操作性,各机构的协调配合、责任明确,可实现德育工作的有序评价机制。
(6)建立学生参与管理制度(学生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实施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德育管理,必须研究被管理的对象,采取措施使学生参与管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比如建立学生会、团小组等。在两操集合时就可让学生会成员,各班的体育委员、班长发挥其管理作用,让他们整队集合,维护就餐秩序等。
2.发挥德育多渠道的职能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宣传媒体的作用,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进行德育思想的传播。利用广播、板报、宣传专栏、宣传校内外的先进事例,以典型促感召、以先进促动力,实现“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的格局。
(2)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适时进行德育宣传,实现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之中。
3.利用新课程,加强教学内容与德育研究相结合。转变教育观点、改善教学模式,认真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内涵,进行德育思想的教学渗透,如文科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史教育,理科教学中的辨证思想教育和科学思想的教育、创新教育,在艺体教学中的美学思想的渗透和意志品质的教育等等。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的学科德育教育领头作用。
4.改善办学条件,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受到教育。环境的熏陶影响对学生成长也是十分必要的,班级的美化,校园的绿化,寝室的文化,图书室、阅览室的开放,实验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的合理利用,可以在让学生自由学习的过程中,在品味知识的同时受到教育。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注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图板展示、广播宣传、校园歌曲、网络宣传、新时期的伟大成就都能时时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5.利用校本课程开发,渗透德育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给德育教学带来生命力。例如,我校在实施校本课程时,就紧紧围绕本校特点和区域特点,利用小村茶叶、白术、生漆、竹林、穿洞、轿顶山等组织内容,让学生接受乡土文化,熟悉小村经济作物,为以后升学分流做好前期准备,这些也可以陶怡情操,激发学生爱好家乡,将来报效家乡的激情。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提高学生感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可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也可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生活、爱社会的良好习。
农村中学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好本地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德育教育,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