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要全球性经济指标显示,目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显著增加。但国际金融市场关键指标并未明显恶化,经济流动性相对充裕,世界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
借鉴过往的经验,在外部环境面临较高不确定性的背景下,重点应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我国要对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保持警惕,在保持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显著增加
与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不同,当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首要风险已经由私人部门的“次贷危机”演变为更难治理的主权债务危机,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将更为深重。私人部门引发的危机可以由政府部门来进行救助,但主权债务危机则面临着谁来救助“救助者”的难题。
从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形势、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以及主要全球性经济指标来看,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已经显著增加。
美国的经济活力还没有恢复。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0.4%,二季度增长1.3%,大大低于预期。从政策空间来看,受制于美国高企的主权债务,财政政策已捉襟见肘;美国基准利率处于历史低位,通胀压力上升,货币政策空间也已有限。从经济景气指数看,未来美国经济仍将下滑。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2月份的61.4,持续下降至7月份的50.9。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则从59.7降至52.7。芝加哥联储公布的美国7月份全国经济活动指数为-0.06,虽略有改善,但三个月移动均值显示经济活动仍低于历史趋势。
欧元区经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滑态势。一季度欧元区经济同比增长2.5%,二季度同比增长1.7%,低于3%的增长预期,经济下行的趋势比较明显。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主要是德法两国经济衰弱。德国二季度仅增长0.1%,而法国二季度出现零增长。从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看,未来经济增长仍将缓慢。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4月份的58降至8月份的49.7;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56.7持续降至51.5,显示欧元区经济活动陷入收缩。德国IFO经济研究所的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从二季度的118.9下降至三季度的110.6;经济形势指数从159.4下降至156.6;未来六个月经济预期指数从95.1下降至83.6。
日本经济短期内很难走出低迷状态。一季度日本经济环比下降0.9%,二季度虽然降幅收窄,仍比一季度下降0.3%,已是日本连续三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今年和明后两年日本将处于灾后重建的重要时期,公共投资和社会消费都会有所增加,是推动经济短期增长的重要因素。但从中长期来看,日本政府主权债务很高,地震海啸的“天灾”以及政局动荡的“人祸”恐导致日本经济难以很快走出低迷状态。从经济景气指数看,未来日本经济回转进程面临不确定性。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7月份回升至52.1,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6月份回升至45.4。但日本大工业用电量今年以来呈下降态势。1月份为240.8亿千瓦时,4月份下降至217.3亿千瓦时。5月至6月有微弱回升,6月份升至224.8亿千瓦时,但仍低于去年同期232.2亿千瓦时的水平。
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预期下降。发达国家的经济疲弱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新兴经济体。摩根士丹利预计,拉美各经济体2011年经济增速将由4.6%下降至4.4%。巴西政府下调了2011年经济增长预期至3.7%,而此前为4%。高盛下调巴西2011年经济增长预期自4.5%至3.8%。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一季度经济增长2%,是2010年同期的一半。二季度增长3.4%,低于此前公布的3.7%。摩根大通将俄罗斯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从4.5%下调至3.7%。印度政府将2011-2012财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8.2%,之前对经济增长的预期为9%。
主要全球性经济指标显示,世界经济将出现下行态势。从全球贸易情况看,贸易量出现萎缩迹象。主要国家(美国、欧盟、中国、日本)的进出口总额以及增长速度都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态势。出口总额从今年3月份的9125.5亿美元下降至6月份的8780.5亿美元;进口总额从9842.23亿美元下降至9469.96亿美元;进出口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在上半年平均为1372点,同比下降56.6%。6月份以来再次出现下滑,显示出各国经济情况疲弱,国际贸易清淡。
全球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价格出现下跌态势。全球股市市值大幅缩水,全球主要交易所股票市值从4月份的59.5万亿美元下降至7月份的55.2万亿美元,市值蒸发4.3万亿美元,受美国债务风险及信用评级下调影响,8月份全球股市再度暴跌。股票在全球金融资产中约占四分之一,股票市值蒸发影响全球投资和消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从4月份的209.87下降至7月份的198.86。主要初级产品如非燃料、食品、饮料、农业原料、金属、能源等价格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从全球经济景气指标看,未来全球经济增长将持续放缓。经合组织(OECD) 6月份的综合领先指标连续三个月下降至目前的102.2。七国集团(G7) 领先指标为102.7,欧元区领先指标为101.5,显示经济活动可能已经触顶。商业信心指数从2月份的103.2连续下降至7月份的100.2,显示经济活力将在未来六个月里继续减弱。德国IFO研究所全球经济景气指数今年一季度以来一直呈下滑态势,二季度为107.7,三季度下滑至97.7。北美指数降幅最大,西欧指数也不乐观。未来六个月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指数从110.5下降至目前的96.5。
IMF指出,近几个月以来,全球经济前景已经恶化,经济衰退的风险上升。世界银行认为,世界经济已经从不平衡恢复状态进入到了更危险的阶段。
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
尽管全球主要经济体以及主要的全球性经济指标均显示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增大,但我们认为,世界经济出现类似于2008年那样的经济衰退可能性还不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全球经济景气指标没有严重恶化。与2008年全球经济景气指标出现严重恶化的情况相比,目前主要指标还处于温和下降的态势。在上次危机期间,美国采购经理人指数2008年2月降至50以下,甚至一度降至40以下。芝加哥经济活动指数2008年2月急剧降至-1以下,9月恶化至-3.52。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2008年6月降至49.2,11月份恶化至35.6,直至2009年5月才回升到40.7。德国IFO世界经济景气指数危机爆发前从2007年四季度的100.5,骤降至2008年一季度的91.4,二季度降至82.4。
二是全球金融市场关键指标未显著恶化。与2008年相比,目前全球金融市场相对稳定,没有出现危机爆发的显著恶化迹象。如美国存款性金融机构非借入准备金今年以来稳定在万亿美元以上,7月份为1.68万亿美元。而2008年时,这一指标一直为负值。2007年12月时为280.5亿美元,次年1月骤降至-8亿美元,最少时为-3337亿美元。此外,美元和欧元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未出现明显异动,全球利率处于低位,显示金融市场流动性还比较充裕,有利于防止经济陷入严重衰退。
三是各国政府防范危机的意识增强。由于有2008年国际危机的前车之鉴,各国政府防范危机的意识增强,能够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从而有利于防止经济滑向深渊。比如,近期巴西等新兴经济体调整货币政策方向,实施了降息的措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也呼吁各国加强政策协调。因此,再次发生大规模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下降。
但要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保持高度警惕。主要是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购买了大量主权政府债券,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容易引发银行业危机,从而演变成为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各国政策协调难度加大,主要发达国家政策空间有限;在全球通胀的严峻形势下,各国加息步调不一致,可能导致游资异动;新兴经济体国家面临治理通胀和防止经济下滑的两难选择,加大了经济发展的风险。
实施灵活稳健的宏调
目前,我国经济整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态势,物价涨幅放缓,投资效率稳定,国民经济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要密切观察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货币政策应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在物价和房价还没有出现明显下行的背景下,显著放松货币政策不合适,但也不宜进一步收缩。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应慎用加息和提准等货币政策工具,可考虑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满足经济的流动性需求或回收流动性。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为中小企业、“三农”、保障房等提供资金支持,实现货币政策的结构优化。
汇率政策应注重稳定汇率水平。人民币升值可以减轻外汇储备占款,是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重要手段。但人民币升值也不利于我国出口。因顾及人民币升值,很多外贸企业只接短期订单,不接交货期较长的大单,小企业更不敢贸然接单。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将招引热钱和国际金融投机,也将导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中出现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的现象,使得基础货币被动超发。应着力管理好人民币升值预期。
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有效。防控物价过快上涨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更应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可增加对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和现代流通的财政支持,加大结构性减税的力度和范围,扩大增值税的范围并逐步替代营业税。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借鉴过往的经验,在外部环境面临较高不确定性的背景下,重点应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我国要对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保持警惕,在保持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显著增加
与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不同,当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首要风险已经由私人部门的“次贷危机”演变为更难治理的主权债务危机,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将更为深重。私人部门引发的危机可以由政府部门来进行救助,但主权债务危机则面临着谁来救助“救助者”的难题。
从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形势、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以及主要全球性经济指标来看,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已经显著增加。
美国的经济活力还没有恢复。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0.4%,二季度增长1.3%,大大低于预期。从政策空间来看,受制于美国高企的主权债务,财政政策已捉襟见肘;美国基准利率处于历史低位,通胀压力上升,货币政策空间也已有限。从经济景气指数看,未来美国经济仍将下滑。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2月份的61.4,持续下降至7月份的50.9。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则从59.7降至52.7。芝加哥联储公布的美国7月份全国经济活动指数为-0.06,虽略有改善,但三个月移动均值显示经济活动仍低于历史趋势。
欧元区经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滑态势。一季度欧元区经济同比增长2.5%,二季度同比增长1.7%,低于3%的增长预期,经济下行的趋势比较明显。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主要是德法两国经济衰弱。德国二季度仅增长0.1%,而法国二季度出现零增长。从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看,未来经济增长仍将缓慢。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4月份的58降至8月份的49.7;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56.7持续降至51.5,显示欧元区经济活动陷入收缩。德国IFO经济研究所的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从二季度的118.9下降至三季度的110.6;经济形势指数从159.4下降至156.6;未来六个月经济预期指数从95.1下降至83.6。
日本经济短期内很难走出低迷状态。一季度日本经济环比下降0.9%,二季度虽然降幅收窄,仍比一季度下降0.3%,已是日本连续三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今年和明后两年日本将处于灾后重建的重要时期,公共投资和社会消费都会有所增加,是推动经济短期增长的重要因素。但从中长期来看,日本政府主权债务很高,地震海啸的“天灾”以及政局动荡的“人祸”恐导致日本经济难以很快走出低迷状态。从经济景气指数看,未来日本经济回转进程面临不确定性。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7月份回升至52.1,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6月份回升至45.4。但日本大工业用电量今年以来呈下降态势。1月份为240.8亿千瓦时,4月份下降至217.3亿千瓦时。5月至6月有微弱回升,6月份升至224.8亿千瓦时,但仍低于去年同期232.2亿千瓦时的水平。
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预期下降。发达国家的经济疲弱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新兴经济体。摩根士丹利预计,拉美各经济体2011年经济增速将由4.6%下降至4.4%。巴西政府下调了2011年经济增长预期至3.7%,而此前为4%。高盛下调巴西2011年经济增长预期自4.5%至3.8%。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一季度经济增长2%,是2010年同期的一半。二季度增长3.4%,低于此前公布的3.7%。摩根大通将俄罗斯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从4.5%下调至3.7%。印度政府将2011-2012财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8.2%,之前对经济增长的预期为9%。
主要全球性经济指标显示,世界经济将出现下行态势。从全球贸易情况看,贸易量出现萎缩迹象。主要国家(美国、欧盟、中国、日本)的进出口总额以及增长速度都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态势。出口总额从今年3月份的9125.5亿美元下降至6月份的8780.5亿美元;进口总额从9842.23亿美元下降至9469.96亿美元;进出口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在上半年平均为1372点,同比下降56.6%。6月份以来再次出现下滑,显示出各国经济情况疲弱,国际贸易清淡。
全球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价格出现下跌态势。全球股市市值大幅缩水,全球主要交易所股票市值从4月份的59.5万亿美元下降至7月份的55.2万亿美元,市值蒸发4.3万亿美元,受美国债务风险及信用评级下调影响,8月份全球股市再度暴跌。股票在全球金融资产中约占四分之一,股票市值蒸发影响全球投资和消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从4月份的209.87下降至7月份的198.86。主要初级产品如非燃料、食品、饮料、农业原料、金属、能源等价格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从全球经济景气指标看,未来全球经济增长将持续放缓。经合组织(OECD) 6月份的综合领先指标连续三个月下降至目前的102.2。七国集团(G7) 领先指标为102.7,欧元区领先指标为101.5,显示经济活动可能已经触顶。商业信心指数从2月份的103.2连续下降至7月份的100.2,显示经济活力将在未来六个月里继续减弱。德国IFO研究所全球经济景气指数今年一季度以来一直呈下滑态势,二季度为107.7,三季度下滑至97.7。北美指数降幅最大,西欧指数也不乐观。未来六个月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指数从110.5下降至目前的96.5。
IMF指出,近几个月以来,全球经济前景已经恶化,经济衰退的风险上升。世界银行认为,世界经济已经从不平衡恢复状态进入到了更危险的阶段。
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
尽管全球主要经济体以及主要的全球性经济指标均显示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增大,但我们认为,世界经济出现类似于2008年那样的经济衰退可能性还不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全球经济景气指标没有严重恶化。与2008年全球经济景气指标出现严重恶化的情况相比,目前主要指标还处于温和下降的态势。在上次危机期间,美国采购经理人指数2008年2月降至50以下,甚至一度降至40以下。芝加哥经济活动指数2008年2月急剧降至-1以下,9月恶化至-3.52。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2008年6月降至49.2,11月份恶化至35.6,直至2009年5月才回升到40.7。德国IFO世界经济景气指数危机爆发前从2007年四季度的100.5,骤降至2008年一季度的91.4,二季度降至82.4。
二是全球金融市场关键指标未显著恶化。与2008年相比,目前全球金融市场相对稳定,没有出现危机爆发的显著恶化迹象。如美国存款性金融机构非借入准备金今年以来稳定在万亿美元以上,7月份为1.68万亿美元。而2008年时,这一指标一直为负值。2007年12月时为280.5亿美元,次年1月骤降至-8亿美元,最少时为-3337亿美元。此外,美元和欧元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未出现明显异动,全球利率处于低位,显示金融市场流动性还比较充裕,有利于防止经济陷入严重衰退。
三是各国政府防范危机的意识增强。由于有2008年国际危机的前车之鉴,各国政府防范危机的意识增强,能够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从而有利于防止经济滑向深渊。比如,近期巴西等新兴经济体调整货币政策方向,实施了降息的措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也呼吁各国加强政策协调。因此,再次发生大规模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下降。
但要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保持高度警惕。主要是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购买了大量主权政府债券,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容易引发银行业危机,从而演变成为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各国政策协调难度加大,主要发达国家政策空间有限;在全球通胀的严峻形势下,各国加息步调不一致,可能导致游资异动;新兴经济体国家面临治理通胀和防止经济下滑的两难选择,加大了经济发展的风险。
实施灵活稳健的宏调
目前,我国经济整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态势,物价涨幅放缓,投资效率稳定,国民经济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要密切观察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货币政策应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在物价和房价还没有出现明显下行的背景下,显著放松货币政策不合适,但也不宜进一步收缩。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应慎用加息和提准等货币政策工具,可考虑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满足经济的流动性需求或回收流动性。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为中小企业、“三农”、保障房等提供资金支持,实现货币政策的结构优化。
汇率政策应注重稳定汇率水平。人民币升值可以减轻外汇储备占款,是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重要手段。但人民币升值也不利于我国出口。因顾及人民币升值,很多外贸企业只接短期订单,不接交货期较长的大单,小企业更不敢贸然接单。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将招引热钱和国际金融投机,也将导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中出现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的现象,使得基础货币被动超发。应着力管理好人民币升值预期。
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有效。防控物价过快上涨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更应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可增加对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和现代流通的财政支持,加大结构性减税的力度和范围,扩大增值税的范围并逐步替代营业税。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