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一个姑娘独自刨木头,刨刀、锯子、锤子被她用得得心应手。眼看着木头碎块不停落下,木头上出现凹凸形状的切口。原来,女孩干的这活儿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技艺之一——榫卯。人民日报为她点赞:凭一腔孤勇,她将中国古老技艺“盘”活了。
“隐居”山野,将东方美学带入生活
今年28岁的苏清吾,出生于浙江省温州文成县,也许是受心灵手巧的妈妈影响,她从小就特别喜欢手工。还在上学的时候,她就学会了剪纸,还喜欢给她的玩具娃娃做衣服,把它打扮得漂漂亮亮,当“花枝招展”的洋娃娃出现在小伙伴面前,看着他们脸上惊讶的表情,她就有点小得意。
后来苏清吾考入浙江万里学院的文化与传播学院广告文案策划专业。念大学时,她对各种手工工艺很感兴趣,大三时就开始买服装裁剪与缝纫的书,自己琢磨如何做衣服,做成后会穿着去上课,很有成就感。她还曾用旧木门改成沙发,上山砍竹子做成鱼灯,搭泥窑烧小火炉……
2016年,大学毕业后,生性爱自由的苏清吾回到家乡,做了一名独立摄影师。平时接一些创意设计和拍摄广告之类的单子,挣的钱从两三千元到七八千元不等,虽然不多,但足够生活。
后来,为避免周围人群的打扰,苏清吾搬到了老家的山里,独自居住。她希望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期间,她开始不断探索自己热爱的传统文化。比如,她学会了用“金缮”的工艺修补残缺器物,感受器物的不完美之美。
没活儿的时候,苏清吾用水彩来仿画“岩彩画”。“岩彩画”发源于中国,但是一度受到元朝以后兴起的“文人画”“水墨画”的冲击,成为民族文化的边缘画种。即便从来都没有学过相关的知识,她也能耐着性子,一点点从记载“岩彩画”的古籍里汲取营养,最终的成品从起初的粗粝笨拙,到后面的像模像样。由于岩彩画的原料比较贵,所以她一般都会用水彩来代替。
闲暇之时,苏清吾也会写写书法,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宁静与温婉的感觉;她还会在兴致来临时,自己烧制陶瓷,并为白瓷上釉上彩。这可是个技术活儿,一般人很难玩得转。


平时苏清吾过着跟古人一样的闲适生活,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自己烧柴煮的柴火饭,偶尔她会去山里挖野菜,或是去水边钓鱼,回家做着吃。家门口的小池塘里种了荷花,院子里也种了十几棵葡萄树,洒了西瓜种籽。中午过后,她喜欢去山里散步,看看云,感受泥土的气息。
2018年开始,苏清吾接触到短视频,她开始将自己的生活做成视频,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手工作品,如一面古风扇子,一个汉唐风格的绣球,自己烧的陶瓷碗等等。她说,自己特别喜欢传统的东西,觉得它们既代表着文化自信,同时也传递着一种独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美,这也是她想分享给大家的初衷。
平时苏清吾把更多时间,都放在了自己喜欢的手工上。比如制作美食、量体裁衣、做风筝等等,她的手工制作视频,给网友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最具巧思的,是她对笋衣的一系列处理,用渐变的笋衣、嫩黄的绒毛,做一朵盛开的荷花;还做了一个戴花帽、身着披风的侠女;视频里的风筝,也是她自己亲手制作的,裁布、画画、搭骨架,然后做出自己喜欢的样子。不少人感叹:这想象力、上手操作的能力,真是绝了!
在嘴馋之时,苏清吾还会自己制作八宝鸭、蟹酿橙、定胜糕、麦芽糖等传统甜品。有时即便关注的人不多,但她内心还是觉得很充实,一蔬一饭,一日三餐,都按照自己的步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