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榫卯建成“故宫亭”:90后女孩把生活过成了诗

来源 :伴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yili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人公苏清吾

  前段时间,一个姑娘独自刨木头,刨刀、锯子、锤子被她用得得心应手。眼看着木头碎块不停落下,木头上出现凹凸形状的切口。原来,女孩干的这活儿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技艺之一——榫卯。人民日报为她点赞:凭一腔孤勇,她将中国古老技艺“盘”活了。

“隐居”山野,将东方美学带入生活


  今年28岁的苏清吾,出生于浙江省温州文成县,也许是受心灵手巧的妈妈影响,她从小就特别喜欢手工。还在上学的时候,她就学会了剪纸,还喜欢给她的玩具娃娃做衣服,把它打扮得漂漂亮亮,当“花枝招展”的洋娃娃出现在小伙伴面前,看着他们脸上惊讶的表情,她就有点小得意。
  后来苏清吾考入浙江万里学院的文化与传播学院广告文案策划专业。念大学时,她对各种手工工艺很感兴趣,大三时就开始买服装裁剪与缝纫的书,自己琢磨如何做衣服,做成后会穿着去上课,很有成就感。她还曾用旧木门改成沙发,上山砍竹子做成鱼灯,搭泥窑烧小火炉……
  2016年,大学毕业后,生性爱自由的苏清吾回到家乡,做了一名独立摄影师。平时接一些创意设计和拍摄广告之类的单子,挣的钱从两三千元到七八千元不等,虽然不多,但足够生活。
  后来,为避免周围人群的打扰,苏清吾搬到了老家的山里,独自居住。她希望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期间,她开始不断探索自己热爱的传统文化。比如,她学会了用“金缮”的工艺修补残缺器物,感受器物的不完美之美。
  没活儿的时候,苏清吾用水彩来仿画“岩彩画”。“岩彩画”发源于中国,但是一度受到元朝以后兴起的“文人画”“水墨画”的冲击,成为民族文化的边缘画种。即便从来都没有学过相关的知识,她也能耐着性子,一点点从记载“岩彩画”的古籍里汲取营养,最终的成品从起初的粗粝笨拙,到后面的像模像样。由于岩彩画的原料比较贵,所以她一般都会用水彩来代替。
  闲暇之时,苏清吾也会写写书法,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宁静与温婉的感觉;她还会在兴致来临时,自己烧制陶瓷,并为白瓷上釉上彩。这可是个技术活儿,一般人很难玩得转。
苏清吾在制作“故宫亭”
苏清吾与其制作的“故宫亭”

  平时苏清吾过着跟古人一样的闲适生活,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自己烧柴煮的柴火饭,偶尔她会去山里挖野菜,或是去水边钓鱼,回家做着吃。家门口的小池塘里种了荷花,院子里也种了十几棵葡萄树,洒了西瓜种籽。中午过后,她喜欢去山里散步,看看云,感受泥土的气息。
  2018年开始,苏清吾接触到短视频,她开始将自己的生活做成视频,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手工作品,如一面古风扇子,一个汉唐风格的绣球,自己烧的陶瓷碗等等。她说,自己特别喜欢传统的东西,觉得它们既代表着文化自信,同时也传递着一种独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美,这也是她想分享给大家的初衷。
  平时苏清吾把更多时间,都放在了自己喜欢的手工上。比如制作美食、量体裁衣、做风筝等等,她的手工制作视频,给网友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最具巧思的,是她对笋衣的一系列处理,用渐变的笋衣、嫩黄的绒毛,做一朵盛开的荷花;还做了一个戴花帽、身着披风的侠女;视频里的风筝,也是她自己亲手制作的,裁布、画画、搭骨架,然后做出自己喜欢的样子。不少人感叹:这想象力、上手操作的能力,真是绝了!
  在嘴馋之时,苏清吾还会自己制作八宝鸭、蟹酿橙、定胜糕、麦芽糖等传统甜品。有时即便关注的人不多,但她内心还是觉得很充实,一蔬一饭,一日三餐,都按照自己的步调来。

其他文献
七月的傍晚,阳光柔和,清风徐徐。在巍峨的阴山脚下,敕勒川草原显得分外妖娆。一缕悠扬的马头琴声,从远处传来,像一位温柔的向导,讲述着生动的敕勒歌故事……敕勒川草原属人工草原,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大学城以北约10公里处的保合少镇野马图村、脑包村和甲兰板村。
《边城》开篇即表明其采用以“一”观“天”、以“小”见“大”、虚实交互的手法来构建作品主旨,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中季节、时令、环境与作家所表现的“人生形式”之间存在明确对应的象征关系,小说在“天人合一”的象征构建过程中表现人的四个不同存在阶段的“人生形式”。造成《边城》故事悲剧的“天”是一种力,它通过转承在人们身上而呈现为具体的力量,“大自然”和“命运”是其双面解,作家用心构建的“水里大鱼”意象象征“命运”的力量,翠翠的爱情命运正是“水里大鱼”作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