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一、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营造有利于教学的融洽的心理氛围,用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课本剧表演、开辟“第二课堂”、小品表演、语言描述等均不失为营造体验情境的良好方式。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例如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在朗读时首先要酝酿好思想感情,不要泛泛地读,要尽量用低沉缓慢的基调范读,然后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激起学生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贫富悬殊的旧社会的强烈不满。再例如教师在讲授《长征》时,首先要介绍这首诗的有关知识、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用录音机播放《长征》的歌曲,以营造与诗词相同的磅礴壮美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鉴赏的基调。在教学阅读课文《我爱秋天》时,我充分发挥学校地处凤啭河漂流景区的优势,事先组织学生亲自到风景优美的大自然中去感受秋天,收集标本,记录秋天的足迹,利用 “第二课堂”阵地,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教师要具备情感素质和提升教学艺术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厚、敏锐的心。教师应做到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爱自己的学生。只有热爱教学工作,心中才会有发自内心的欢欣;只有真正爱学生,对学生才会有说不清的亲切;只有热爱所教学科,在讲授过程中才会充满愉悦。要有效地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教师只有通过自己内在的精神力量去感染学生,将自己对本学科执著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带给他们,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教师的情感越浓烈,其感人的力量就愈深。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精神十足地走进教室,学生会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反之,当教师绷着脸,或表情冷漠,或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或烦躁不定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这种情绪状态的差异,不仅会影响学习效果,而且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和他所教课程的态度。因此,教师自身具备的情感素养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条件。
三、教师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强情感体验
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也是语文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品词品句”读是语文课激情、明理、进行情感教育的特有手段和途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既依仗于诵读,又少不了析词解句,两者缺一不可。文章是语言的书面化。语言的美源于言辞的准确、明晰与和谐。作品运用语言或描绘人物性格、思想,或展现大自然中各种奇异现象,或描述山川的壮美……教师要首先指导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诵读这些作品,其关键在于体味文中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的朗诵又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产生美感,读时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委婉,或兴奋愉悦,或悲壮豪迈。诵读必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读者无不从中受到感染。例如老师在讲授《草地夜行》时,鉴于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对长征时的艰苦生活缺乏了解,他们对红军的极度饥饿没有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先介绍课文背景,用描述的口气简要地介绍草地沼泽多、没人烟的特点,介绍红军当时干粮已经吃光,只得吃树皮草根的艰苦情况,为学生进入情境渲染一定的气氛。然后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诵读全文,让他们边读课文边想象当时“茫茫的草海”、“空着肚子”、“拖着僵硬的腿”、“一步一挨”等词汇描绘的情境,孩子们的想象展开了,小红军可爱的形象浮现在孩子们眼前,他们的情感也被激发起来了。这样从感受形象出发,在文章中受到感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形成情绪记忆。这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教材内容和词句,并产生或爱和憎的,或喜和恶的,或敬和鄙的情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四、教师要真情关注和评价学生,引发情感共鸣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始终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情感教学的核心,便是引导、控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使之处于最佳状态。特别是教师恰到好处、富有感情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情感的内化和升华。农村小学生对教过他的老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往往不是这个老师教给了他什么知识,而是老师和他们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和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生病时的家访问候、体育场上跌倒时的搀扶、考试失意后的安慰、回答问题后的及时鼓励……都是学生最难以忘记的。特别是回答问题后的鼓励,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尤其是对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机会,就会改变他不爱回答问题的毛病。相反,如果我们平时只是采取“还可以,请坐”等轻描淡写的语言进行评价,带给学生的感觉就只是漫不经心,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失去抢答问题的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的心灵;要善于创造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营造有利于教学的融洽的心理氛围,用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课本剧表演、开辟“第二课堂”、小品表演、语言描述等均不失为营造体验情境的良好方式。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例如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在朗读时首先要酝酿好思想感情,不要泛泛地读,要尽量用低沉缓慢的基调范读,然后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激起学生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贫富悬殊的旧社会的强烈不满。再例如教师在讲授《长征》时,首先要介绍这首诗的有关知识、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用录音机播放《长征》的歌曲,以营造与诗词相同的磅礴壮美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鉴赏的基调。在教学阅读课文《我爱秋天》时,我充分发挥学校地处凤啭河漂流景区的优势,事先组织学生亲自到风景优美的大自然中去感受秋天,收集标本,记录秋天的足迹,利用 “第二课堂”阵地,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教师要具备情感素质和提升教学艺术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厚、敏锐的心。教师应做到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爱自己的学生。只有热爱教学工作,心中才会有发自内心的欢欣;只有真正爱学生,对学生才会有说不清的亲切;只有热爱所教学科,在讲授过程中才会充满愉悦。要有效地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教师只有通过自己内在的精神力量去感染学生,将自己对本学科执著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带给他们,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教师的情感越浓烈,其感人的力量就愈深。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精神十足地走进教室,学生会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反之,当教师绷着脸,或表情冷漠,或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或烦躁不定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这种情绪状态的差异,不仅会影响学习效果,而且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和他所教课程的态度。因此,教师自身具备的情感素养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条件。
三、教师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强情感体验
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也是语文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品词品句”读是语文课激情、明理、进行情感教育的特有手段和途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既依仗于诵读,又少不了析词解句,两者缺一不可。文章是语言的书面化。语言的美源于言辞的准确、明晰与和谐。作品运用语言或描绘人物性格、思想,或展现大自然中各种奇异现象,或描述山川的壮美……教师要首先指导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诵读这些作品,其关键在于体味文中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的朗诵又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产生美感,读时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委婉,或兴奋愉悦,或悲壮豪迈。诵读必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读者无不从中受到感染。例如老师在讲授《草地夜行》时,鉴于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对长征时的艰苦生活缺乏了解,他们对红军的极度饥饿没有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先介绍课文背景,用描述的口气简要地介绍草地沼泽多、没人烟的特点,介绍红军当时干粮已经吃光,只得吃树皮草根的艰苦情况,为学生进入情境渲染一定的气氛。然后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诵读全文,让他们边读课文边想象当时“茫茫的草海”、“空着肚子”、“拖着僵硬的腿”、“一步一挨”等词汇描绘的情境,孩子们的想象展开了,小红军可爱的形象浮现在孩子们眼前,他们的情感也被激发起来了。这样从感受形象出发,在文章中受到感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形成情绪记忆。这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教材内容和词句,并产生或爱和憎的,或喜和恶的,或敬和鄙的情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四、教师要真情关注和评价学生,引发情感共鸣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始终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情感教学的核心,便是引导、控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使之处于最佳状态。特别是教师恰到好处、富有感情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情感的内化和升华。农村小学生对教过他的老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往往不是这个老师教给了他什么知识,而是老师和他们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和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生病时的家访问候、体育场上跌倒时的搀扶、考试失意后的安慰、回答问题后的及时鼓励……都是学生最难以忘记的。特别是回答问题后的鼓励,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尤其是对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机会,就会改变他不爱回答问题的毛病。相反,如果我们平时只是采取“还可以,请坐”等轻描淡写的语言进行评价,带给学生的感觉就只是漫不经心,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失去抢答问题的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的心灵;要善于创造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