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心理学中,虐待儿童的行为符合心理压力在群体中流动的规律。只要有社会群体存在,就一定会产生心理压力。而心理压力一旦产生就绝不会固定在某一个人身上,它会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流向群体的“弱者”。任何人——
不敢面对内心的负面情绪或者不知道如何正确疏解内心困难和痛苦——都可能寻找弱小的个体发泄负面情绪。这里所说的“弱小的个体”,指的是群体中心理能量最弱的一方。街头的流浪汉,残疾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小动物、儿童、未成年人都是社会心理能量最弱的群体,这也是虐童、虐待小动物事件屡屡发生的重要原因。
社会生活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每个人都在这种压力中找寻自己的疏解方法。但有一些人对于疏解压力太不在行,或着曾经尝试过很多种减压途径但都没有成功,最终只能找到最没有反抗能力的孩子下手。虐童的人自信水平很低,以至于他并不相信自己可以通过正常人的表达方式表达压力和愤怒,也不相信自己的负面情绪可以被理解被包容。
此次事件的幼儿教师没有采取打骂这种外显的攻击,可以看出,她们的自信水平更低,无能感更强。她们可能很难信任别人,也很少在生活和工作中感受到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他们无法像成年人一样正确理解社会的压力,选择攻击弱小或报复社会是他们应对压力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次事件看起来离我们很远,但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罕见。班级是一个群体,很多班级中都有被大家孤立的同学;大学的宿舍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小群体,总会有一些同学因为和舍友合不来而出现心理问题;家庭也是一个群体,父母也很容易将自己的心理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不合群的同学和家中最小的孩子都扮演着群体“弱者”的角色,也都成为了疏解群体压力的出口。
缺失的爱与支持
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看来,人生的心理发展可以划分为8个阶段。其中12~18岁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阶段,需要弄明白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18~30岁的主要任务是寻找伴侣建立亲密关系。其中12~18岁的阶段至关重要。如果自我同一l生建立得比较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气质类型等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将他人的评价和期待整合到自我认识中,我们就可以比较顺畅地走进下一阶段,也更容易面对工作、情感等方面的困扰。18~30岁阶段的人需要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在这段关系中我们愿意为他人付出,也能得到他人回馈。关系中的互动让我们获得能量,以应对外界的压力。
在这次事件中,涉事的老师正处在这两个心理发展阶段中,自我同一性建立得不好或没能从亲密关系中汲取能量,都可能导致他们面对外界压力时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在经受外界环境的刺激时,出现虐童的行为。
幼儿园如果能建立起定期的内部培训l及督导机制,则可以大大减少类似现象的发生。在薪酬和工作强度都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幼儿园如果能在教师群体当中建立良好的团体动力,利用教师间的相互支撑和理解,也能化解很多压力。例如,定期举办团体成长小组,关注教师的情绪、职业发展、家庭状况,在教师教学育儿技能方面提供培训l和支持。在教师之间营造相互关心、支持、安慰的氛围和温暖的团体动力,教师的内心感受会有很大提升。
升华与倾诉:应对压力的两种方式
如此说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某个群体中心理能量最弱小的人。对于群体转架到自己身上的压力,我该如何应对呢?
心理学家阿德勒自幼体弱多病,还曾经历两次车祸,但他将所有这些经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动力,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并撰写了著名的《自卑与超越》。大家熟知的《我与地坛》也是史铁生在双腿残疾之后写出的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海伦·凯勒用她的一生治愈着生命带来的痛苦和创伤。古今中外,类似的实例并不少见。不仅悲愤可以化为力量,伤痛、鄙视、自卑、痛苦等负性心理能量同样都可以被化作积极正向的力量。这是一种成熟的压力应对方式:升华。
当然,如果你的伤痛还没有强烈到可以化为动力,也可以用一些积极的方式来化解,如:倾诉。倾诉,代表着可以信任他人,也代表着相信自己可以被包容被理解,这种信任和自信是一种复原力,可以疗愈创伤。此外,运动、听音乐、吃吃吃、买买买都能起到类似的效果。虽然这些方式不如“升华”那么积极向上,但至少可以把你从压力中拯救出來。自己的压力被化解掉了,当然就不用施虐于人了。
幼儿园,那是很遥远的记忆了,在那里我们年少不知愁滋味。幼儿园,也是很切近的经历,因为它象征着我们内心中一直没有长大的“弱小又柔软”的部分。当我们伸出援手去帮助那些受伤害的“弱小”的个体时,其实也是在帮助内心中幼小的自己。
TIPS:
不管我们内心经历了多么大的恐慌和震惊,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第二、这只是我们成人要面对的事情,请不要把这些负面的情绪传递给幼小的孩子;
第三、保护好孩子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细心的观察孩子的身体和情绪变化,积极与老师沟通,多角度增加对老师和照顾者的了解以判断他们是否值得信赖;
第四、外面世界的险恶还需要我们成人来勇敢地抵挡,而不是过早地把自我保护的责任给到太小的孩子,这些毕竟是非常规事件,别因为万分之一的可能性破坏了孩子百分之百的安全感;
第五、请家长朋友勇敢地站起来战胜我们的焦虑和恐惧,勇敢地做好孩子童年的保护伞,继续在家里营造充满爱与信任的氛围,让孩子无忧无虑地度过童年。外面的世界越是惊险,越需要我们保护好孩子稚嫩的身心,不要让他们在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时候去了解这些恶性事件;
第六、要对家里的老人进行心理疏导,告诉他们不要用这些新闻吓唬孩子;
第七、这样严重的社会事件是需要对公众做紧急心理干预的,否则会有大量的心理危机因此产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保护好孩子,不要让他们有机会暴露在危险里。
责任编辑:方丹敏
不敢面对内心的负面情绪或者不知道如何正确疏解内心困难和痛苦——都可能寻找弱小的个体发泄负面情绪。这里所说的“弱小的个体”,指的是群体中心理能量最弱的一方。街头的流浪汉,残疾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小动物、儿童、未成年人都是社会心理能量最弱的群体,这也是虐童、虐待小动物事件屡屡发生的重要原因。
社会生活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每个人都在这种压力中找寻自己的疏解方法。但有一些人对于疏解压力太不在行,或着曾经尝试过很多种减压途径但都没有成功,最终只能找到最没有反抗能力的孩子下手。虐童的人自信水平很低,以至于他并不相信自己可以通过正常人的表达方式表达压力和愤怒,也不相信自己的负面情绪可以被理解被包容。
此次事件的幼儿教师没有采取打骂这种外显的攻击,可以看出,她们的自信水平更低,无能感更强。她们可能很难信任别人,也很少在生活和工作中感受到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他们无法像成年人一样正确理解社会的压力,选择攻击弱小或报复社会是他们应对压力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次事件看起来离我们很远,但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罕见。班级是一个群体,很多班级中都有被大家孤立的同学;大学的宿舍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小群体,总会有一些同学因为和舍友合不来而出现心理问题;家庭也是一个群体,父母也很容易将自己的心理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不合群的同学和家中最小的孩子都扮演着群体“弱者”的角色,也都成为了疏解群体压力的出口。
缺失的爱与支持
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看来,人生的心理发展可以划分为8个阶段。其中12~18岁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阶段,需要弄明白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18~30岁的主要任务是寻找伴侣建立亲密关系。其中12~18岁的阶段至关重要。如果自我同一l生建立得比较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气质类型等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将他人的评价和期待整合到自我认识中,我们就可以比较顺畅地走进下一阶段,也更容易面对工作、情感等方面的困扰。18~30岁阶段的人需要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在这段关系中我们愿意为他人付出,也能得到他人回馈。关系中的互动让我们获得能量,以应对外界的压力。
在这次事件中,涉事的老师正处在这两个心理发展阶段中,自我同一性建立得不好或没能从亲密关系中汲取能量,都可能导致他们面对外界压力时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在经受外界环境的刺激时,出现虐童的行为。
幼儿园如果能建立起定期的内部培训l及督导机制,则可以大大减少类似现象的发生。在薪酬和工作强度都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幼儿园如果能在教师群体当中建立良好的团体动力,利用教师间的相互支撑和理解,也能化解很多压力。例如,定期举办团体成长小组,关注教师的情绪、职业发展、家庭状况,在教师教学育儿技能方面提供培训l和支持。在教师之间营造相互关心、支持、安慰的氛围和温暖的团体动力,教师的内心感受会有很大提升。
升华与倾诉:应对压力的两种方式
如此说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某个群体中心理能量最弱小的人。对于群体转架到自己身上的压力,我该如何应对呢?
心理学家阿德勒自幼体弱多病,还曾经历两次车祸,但他将所有这些经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动力,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并撰写了著名的《自卑与超越》。大家熟知的《我与地坛》也是史铁生在双腿残疾之后写出的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海伦·凯勒用她的一生治愈着生命带来的痛苦和创伤。古今中外,类似的实例并不少见。不仅悲愤可以化为力量,伤痛、鄙视、自卑、痛苦等负性心理能量同样都可以被化作积极正向的力量。这是一种成熟的压力应对方式:升华。
当然,如果你的伤痛还没有强烈到可以化为动力,也可以用一些积极的方式来化解,如:倾诉。倾诉,代表着可以信任他人,也代表着相信自己可以被包容被理解,这种信任和自信是一种复原力,可以疗愈创伤。此外,运动、听音乐、吃吃吃、买买买都能起到类似的效果。虽然这些方式不如“升华”那么积极向上,但至少可以把你从压力中拯救出來。自己的压力被化解掉了,当然就不用施虐于人了。
幼儿园,那是很遥远的记忆了,在那里我们年少不知愁滋味。幼儿园,也是很切近的经历,因为它象征着我们内心中一直没有长大的“弱小又柔软”的部分。当我们伸出援手去帮助那些受伤害的“弱小”的个体时,其实也是在帮助内心中幼小的自己。
TIPS:
不管我们内心经历了多么大的恐慌和震惊,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第二、这只是我们成人要面对的事情,请不要把这些负面的情绪传递给幼小的孩子;
第三、保护好孩子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细心的观察孩子的身体和情绪变化,积极与老师沟通,多角度增加对老师和照顾者的了解以判断他们是否值得信赖;
第四、外面世界的险恶还需要我们成人来勇敢地抵挡,而不是过早地把自我保护的责任给到太小的孩子,这些毕竟是非常规事件,别因为万分之一的可能性破坏了孩子百分之百的安全感;
第五、请家长朋友勇敢地站起来战胜我们的焦虑和恐惧,勇敢地做好孩子童年的保护伞,继续在家里营造充满爱与信任的氛围,让孩子无忧无虑地度过童年。外面的世界越是惊险,越需要我们保护好孩子稚嫩的身心,不要让他们在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时候去了解这些恶性事件;
第六、要对家里的老人进行心理疏导,告诉他们不要用这些新闻吓唬孩子;
第七、这样严重的社会事件是需要对公众做紧急心理干预的,否则会有大量的心理危机因此产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保护好孩子,不要让他们有机会暴露在危险里。
责任编辑: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