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日前公开征求意见。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已经形成的《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本,凝聚了全省上下万众一心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回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呼唤,反映了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新期待。
鼓舞人心的教育发展目标
江苏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制定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亮出了教育现代化的旗帜。2005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在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核心指标要求是: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入园率达到9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对全国而言,江苏的发展常常具有某种先导性。最近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确保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列主要指标与江苏2005年提出的指标大体相当。全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江苏怎么办?《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以上。与全国的目标相比,江苏的目标拿掉了“基本”二字,无形中增加了“不折不扣”的内涵。这一目标是鼓舞人心的。实规这一目标,就意味着江苏教育事业的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就意味着江苏人民享有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大体相当的受教育机会,就意味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有力的智力支撑。
具体实在的教育投入保障
教育要发展,投入是关键,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是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为了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地方财政存在收入上缴和转移支付的复杂情况,地方教育投入水平不适宜简单运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为了保证实现江苏教育发展目标,《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投入提出了“两个确保”:一是确保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生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二是确保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高于中央核定的比例。为落实这“两个确保”,相应提出了可操作、可检查的五项制度:一是教育投入增长监督制度,各级政府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经费预算和决算情况;二是教育投入增长考核制度,对省辖市和县级政府落实教育经费增长情况定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政绩考核、干部任用和省级财政分配教育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三是教育投入增长的限期补足制度。教育经费增长未达法定要求的,要限期补足;四是教育投入的社会公告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五是土地出让经费按比例用于教育的制度,各地土地出让经费要有一定比例用于教育事业,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认真落实这些政策措施,一般来说,可以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如期实现规划目标。
突出公益的教育改革取向
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使社会长期受益,又给受教育个人以明显的回报。教育的个人回报性使教育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向社会提供——有人愿意出钱办学,有人愿意出钱上学。虽然教育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向社会提供,但是,一旦以市场机制主导教育运行,使教育变成一个营利性领域,就会形成有利于富人而不利于穷人的局面,就会损害乃至危及社会公共利益。由公益性取代营利性,是现代教育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教育的根本区别;坚守教育改革的公益性,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基本要求。《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中强调:着力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在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时强调,形成有利于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统筹管理、分级负责、权责一致、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在规划办学体制改革时强调,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在规划学前教育发展时强调,强化学前教育公益性,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切实提高政府保障水平,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新增幼儿园应以政府举办为主。坚守教育的公益性,必将提高江苏教育的公平品质,对促进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和谐发挥更大作用。
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导向
教育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国民教育制度是为了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教育机会而设立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蕴藏在民众之中,衡量教育成就大小的最权威的评价标准也蕴藏在民众之中。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是判断教育发展和改革成效大小的最高标准。教育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江苏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中,列出两项反映人民群众满意度的指标,一是学生、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二是学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在规划教育体制改革时强调: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制度,建立教育决策公示、听证制度,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立省教育发展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重大教育决策和重大建设项目实施中的作用。列入人民满意度的评价指标,可以及时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看法。并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度的评价指标凝聚着敢于直面问题、接受人民评判的执政理念,必将对新时期的教育发展与改革产生重大影响。
多元选择的人才培养体制
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具有根本性的制度是人才培养制度,即人才培养体制。这次改革与过去的改革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中心。将中国的人才培养体制放到世界教育的大背景下考量,最突出的弊端是自由发展的空间不够,自主选择的机会不多,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必须深入贯彻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调节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和学习选择机会,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涉及的范围很广,核心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构建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学生潜质和兴趣的多样性,要求选择的多样性、渠道的互通性、机制的灵活性、体系的开放性。《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人才培养工作做了系统谋划,做出了许多制度安排。一是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融合。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课程和师资向普通中学开放,培养普通中学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建立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互通的学籍管理平台。二是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包括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衔接沟通、层次齐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自2011年起,在全省试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学习的制度。三是扩大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采取大类招生、模块化培养、自主选择的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四是全面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建立跨校、跨区域、跨类型的学分互认机制。这是一场攻坚战,只有不断打破坚冰,才能不断辟出航道。
期限明确的教育债务化解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省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快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步伐。从1996年算起,全省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了近50个百分点。用5年左右的时间迅速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并迅速逼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是一段超常规的发展历史,10余年形成的教育资源,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近50年累计形成的资源;10余年走过的路程相当于发达国家数十年的路程。由于教育投入增长速度与教育规模扩张速度不适应、不匹配,形成了不小的教育债务。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虽然提前收获了成果,但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全省从2007年起全面推进以县为主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两年内基本完成了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并化解了相当数量的高等教育债务,但是整个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债务仍很沉重。《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度重视学校债务化解工作,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确保2015年基本化解公办学校基本建设债务。这是促进江苏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轻装上阵办学校、集中精力育人才的日子已不遥远。
媲美欧美的教师学历构成
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为了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职前职后教育贯通、学历非学历教育并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形成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开放性、多样化、高水平的教师教育新格局。健全教师激励保障机制,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还明确提出,到2020年,幼儿教师全部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提高到60%;小学教师全部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提高到90%;初中教师全部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比例提高到8%;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教师研究生比例提高到20%:高等学校教师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实现上述目标,全省教师队伍的学历构成将不逊于欧美。
鼓舞人心的教育发展目标
江苏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制定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亮出了教育现代化的旗帜。2005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在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核心指标要求是: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入园率达到9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对全国而言,江苏的发展常常具有某种先导性。最近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确保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列主要指标与江苏2005年提出的指标大体相当。全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江苏怎么办?《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以上。与全国的目标相比,江苏的目标拿掉了“基本”二字,无形中增加了“不折不扣”的内涵。这一目标是鼓舞人心的。实规这一目标,就意味着江苏教育事业的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就意味着江苏人民享有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大体相当的受教育机会,就意味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有力的智力支撑。
具体实在的教育投入保障
教育要发展,投入是关键,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是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为了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地方财政存在收入上缴和转移支付的复杂情况,地方教育投入水平不适宜简单运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为了保证实现江苏教育发展目标,《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投入提出了“两个确保”:一是确保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生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二是确保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高于中央核定的比例。为落实这“两个确保”,相应提出了可操作、可检查的五项制度:一是教育投入增长监督制度,各级政府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经费预算和决算情况;二是教育投入增长考核制度,对省辖市和县级政府落实教育经费增长情况定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政绩考核、干部任用和省级财政分配教育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三是教育投入增长的限期补足制度。教育经费增长未达法定要求的,要限期补足;四是教育投入的社会公告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五是土地出让经费按比例用于教育的制度,各地土地出让经费要有一定比例用于教育事业,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认真落实这些政策措施,一般来说,可以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如期实现规划目标。
突出公益的教育改革取向
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使社会长期受益,又给受教育个人以明显的回报。教育的个人回报性使教育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向社会提供——有人愿意出钱办学,有人愿意出钱上学。虽然教育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向社会提供,但是,一旦以市场机制主导教育运行,使教育变成一个营利性领域,就会形成有利于富人而不利于穷人的局面,就会损害乃至危及社会公共利益。由公益性取代营利性,是现代教育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教育的根本区别;坚守教育改革的公益性,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基本要求。《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中强调:着力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在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时强调,形成有利于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统筹管理、分级负责、权责一致、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在规划办学体制改革时强调,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在规划学前教育发展时强调,强化学前教育公益性,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切实提高政府保障水平,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新增幼儿园应以政府举办为主。坚守教育的公益性,必将提高江苏教育的公平品质,对促进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和谐发挥更大作用。
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导向
教育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国民教育制度是为了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教育机会而设立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蕴藏在民众之中,衡量教育成就大小的最权威的评价标准也蕴藏在民众之中。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是判断教育发展和改革成效大小的最高标准。教育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江苏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中,列出两项反映人民群众满意度的指标,一是学生、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二是学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在规划教育体制改革时强调: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制度,建立教育决策公示、听证制度,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立省教育发展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重大教育决策和重大建设项目实施中的作用。列入人民满意度的评价指标,可以及时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看法。并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度的评价指标凝聚着敢于直面问题、接受人民评判的执政理念,必将对新时期的教育发展与改革产生重大影响。
多元选择的人才培养体制
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具有根本性的制度是人才培养制度,即人才培养体制。这次改革与过去的改革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中心。将中国的人才培养体制放到世界教育的大背景下考量,最突出的弊端是自由发展的空间不够,自主选择的机会不多,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必须深入贯彻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调节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和学习选择机会,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涉及的范围很广,核心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构建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学生潜质和兴趣的多样性,要求选择的多样性、渠道的互通性、机制的灵活性、体系的开放性。《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人才培养工作做了系统谋划,做出了许多制度安排。一是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融合。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课程和师资向普通中学开放,培养普通中学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建立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互通的学籍管理平台。二是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包括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衔接沟通、层次齐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自2011年起,在全省试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学习的制度。三是扩大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采取大类招生、模块化培养、自主选择的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四是全面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建立跨校、跨区域、跨类型的学分互认机制。这是一场攻坚战,只有不断打破坚冰,才能不断辟出航道。
期限明确的教育债务化解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省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快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步伐。从1996年算起,全省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了近50个百分点。用5年左右的时间迅速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并迅速逼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是一段超常规的发展历史,10余年形成的教育资源,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近50年累计形成的资源;10余年走过的路程相当于发达国家数十年的路程。由于教育投入增长速度与教育规模扩张速度不适应、不匹配,形成了不小的教育债务。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虽然提前收获了成果,但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全省从2007年起全面推进以县为主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两年内基本完成了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并化解了相当数量的高等教育债务,但是整个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债务仍很沉重。《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度重视学校债务化解工作,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确保2015年基本化解公办学校基本建设债务。这是促进江苏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轻装上阵办学校、集中精力育人才的日子已不遥远。
媲美欧美的教师学历构成
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为了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职前职后教育贯通、学历非学历教育并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形成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开放性、多样化、高水平的教师教育新格局。健全教师激励保障机制,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还明确提出,到2020年,幼儿教师全部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提高到60%;小学教师全部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提高到90%;初中教师全部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比例提高到8%;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教师研究生比例提高到20%:高等学校教师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实现上述目标,全省教师队伍的学历构成将不逊于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