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走就走的旅行”“N小时逃离北上广”等网络流行语曾经刷爆过成都小伙子魏军的朋友圈,总有一些声音,时不时地撩拨着他想要“改变现状”的那根敏感神经。但“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的壮志却被两点一线的工作所束缚,他不得不面对每天早9晚5的工作现状。几年前,在公司的安排下,他成了一名地图信息采集员,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寻宝
互联网时代的地图信息采集员是一份具有多面性的工作,有时像一个历史文化寻宝者,有时像一名追寻蛛丝马迹的侦探,有时又像一个四处踢馆的挑战者。对于魏军来说,“说走就走”就是他的日常工作。他需要跨过山川河流,穿越人山人海,却依旧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需要经历各种不同的挑战,时间紧任务重也是常态;需要在欣赏风景的同时,还要打一场和蚊虫的战争,一碗泡面就成了正餐的情况并不少见。但他还是很高兴,因为这也算是实现了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魏军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步行采集地图信息,偶尔也会开车进行车采工作。这个工作虽然看上去可以周游各地,但实际做起来才发现有着普通人难以体会的艰辛。做步行采集员时,魏军有时两人一组,有时单独行动,任务就是在规定的日期内将某个街区或景区的地理信息更新一遍。不同地区的交通、气候有明显差异,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合理安排作息,是每个地图信息采集员需要自行规划的头等大事。
为了做好这份工作,他准备了五大“法宝”,包括全景采集车、采集自行车、全景采集背包、室内图采集背包以及无人机等。有了这些,即使在单人采集的情况下,他也可以做到对地形地貌的全景立体式覆盖。所以,亲朋好友们都叫我们“地踩员”。
加入采集员队伍之初,因为步采多数时间都在城市里,魏军每天接触到的地理信息量巨大,他尤为兴奋,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十分好奇。“地名真的是很好的老师,有些地名一眼看过去就觉得有故事,有些还包含着生僻字,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一遇到这种情况就会上网查一下,主动了解一些额外信息,这也是工作之中的一种乐趣。”魏军说。
和其他工作一样,走的地方多了,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魏军说,“见得多了”虽然一定程度上会提高自己的“惊喜阈值”,变得不那么容易为新发现感到兴奋,但另一方面依然存在的好奇心会随着工作经历的丰富演变成一种期待,一旦再次捕捉到自己从未见过的新景观或道路命名方式,收获感是前所未有的,那种心情不亚于在游戏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稀有宝箱。
侦探
互联网时代的地图更新频率比大多数人想象的快得多,为了先人一步将现实中的信息上传到网上,对热搜的地方要进行及时的信息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外出作业的魏军要经常前往实地进行数据更新记录。
在进行步行采集地图信息的时候,他有时会背着全景采集背包进入各种街区收集信息。背上体积硕大并装满高科技的全景采集背包,就像宁采臣背着的书箱,只不过这个书箱重达13公斤。更多时候他会选择轻装上阵,背着普通的背包,带着三脚架、单反相机和平板电脑在闹市区走街串巷,活脱脱一个“街拍”达人,用自己的足迹“画满”自己负责片区的全部街道。
每天用脚丈量城市的他,在各类社交应用的“运动排行榜”上遥遥领先,日均5万步以上已经是家常便饭。为了不打扰朋友圈的正常步数“攀比”,很多同事都选择了关闭自己的步数展示,这使得魏军颇有一种“独孤求败”的寂寥感。
更新路网最大的难点在于合理规划路径,并保证毫无遗漏。为了保证地图的精确度,他在进行步采时要带着设备将每一条路走到尽头,哪怕知道这是一条死胡同,也要走到底并原路返回。在走街串巷的过程中,他曾多次在看似是死胡同的地方发现新的通路,并将其更新到采集库中。
除了对路网的全面侦察以外,收到“线索”进行现场取证环节,更为魏军的工作增添了几分侦探的味道。步采做景区的时候,采集员手中的平板电脑上路网里除了红色轨迹的车行路,白色轨迹的人行路,还会有蓝色轨迹的疑似道路——这是从遥感照片上可以依稀看到,但尚未得到确认的道路,需要实地验证。这时地图的工作人员会将这些需要调查的道路特殊标记出来,请步采的同事实地调查这条路是否存在,以及它究竟是人行路还是车行路。
不同城市的街道命名方式千差万别,其背后往往又埋藏着很多历史、人文线索,沿着这些街道一路采集信息的过程,也是增长见识的过程。就这样,魏军一面丈量着老路的变化,一面又发现着新路的出现、旧路的消失,就像一个地理侦探一样,一横一竖不断地在道路中穿梭排查,将土地上的每一个蛛丝马迹都记录下来。
比起常在城市和景区工作的步采同事,车采队更多时候是在野外采集数据。他们按着地图和遥感照片提示,尽可能详细地采集着城乡之间的路网数据。地图对新辟道路更新的速度直接影响着用户体验,所以除了在遥感照片上发现和寻找疑似道路外,新闻也是道路情报的一大重要来源,引导着地图信息采集员的工作。
比如前一段时间新闻报道青海省新增了一段高速公路,尽管全长只有70公里,但为了将它第一时间收录,车采队专门抽调魏军去作业,那次行程光是空跑就有2000公里。可魏军说:“情报来了,就要不计代价地去实地侦察,这时速度就是地图的生命。”
踢馆
因为作业时间的特殊性,地图信息采集员似乎注定要过着和大多数人有时差的生活,然而相对灵活的工作安排,一定程度上又给了他们自由的生活娱乐空间。魏军的同事们个个都是名副其实的“老司机”,尤其是负责车采的兄弟们,他们的车里除了常备的各种食品、电池、通讯工具等应急物资,往往还有一些个人爱好的装备。
队里有个90后车采小伙儿酷爱打台球,不论去哪里作业,车里都会带着自己心爱的台球杆,可谓走到哪儿打到哪儿。魏军说:“车采和步采不同,因为涉及交通拥堵、限号限行等情况,我们往往都要错峰作业。比如在北京更新路网信息的时候,可能早上4点多我们就会开着车去跑路网信息,到了早8点就要停止,避开上班的早高峰,然后等晚高峰过了再出来工作。这样白天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了,他们大都是先回住处补个觉,下午要是有了精神就完全可以自由支配这段时间,我那兄弟喜欢找台球厅和各地的球友切磋,去的地方多了他甚至能说出各地台球爱好者的不同球风,而他自己就像一个到处踢馆的挑战者一样,很有意思。”
尽管步采的地图信息采集员没有固定的汽车,但他们的行李箱里也会带着自己的心爱之物。魏军的步采同事里,有人常年带着篮球,一有空就去各地的篮球场挥洒汗水,也有人不需要装备,每到一个城市就会利用闲暇时间去逛街,比较各个城市的差异。
加入地图信息采集工作中的人,大都是抱着“环游中国”的想法,希望尽可能地多走一些地方。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地图和导航,可又有多少人在被地图指引方向之后,会想到那一个个道路信息、一片片路网,是由无数地图信息采集员日夜兼程收录的呢?
其实,能指引我们方向的,不仅仅有风,还有地圖信息采集员们辛勤的汗水……
寻宝
互联网时代的地图信息采集员是一份具有多面性的工作,有时像一个历史文化寻宝者,有时像一名追寻蛛丝马迹的侦探,有时又像一个四处踢馆的挑战者。对于魏军来说,“说走就走”就是他的日常工作。他需要跨过山川河流,穿越人山人海,却依旧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需要经历各种不同的挑战,时间紧任务重也是常态;需要在欣赏风景的同时,还要打一场和蚊虫的战争,一碗泡面就成了正餐的情况并不少见。但他还是很高兴,因为这也算是实现了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魏军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步行采集地图信息,偶尔也会开车进行车采工作。这个工作虽然看上去可以周游各地,但实际做起来才发现有着普通人难以体会的艰辛。做步行采集员时,魏军有时两人一组,有时单独行动,任务就是在规定的日期内将某个街区或景区的地理信息更新一遍。不同地区的交通、气候有明显差异,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合理安排作息,是每个地图信息采集员需要自行规划的头等大事。
为了做好这份工作,他准备了五大“法宝”,包括全景采集车、采集自行车、全景采集背包、室内图采集背包以及无人机等。有了这些,即使在单人采集的情况下,他也可以做到对地形地貌的全景立体式覆盖。所以,亲朋好友们都叫我们“地踩员”。
加入采集员队伍之初,因为步采多数时间都在城市里,魏军每天接触到的地理信息量巨大,他尤为兴奋,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十分好奇。“地名真的是很好的老师,有些地名一眼看过去就觉得有故事,有些还包含着生僻字,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一遇到这种情况就会上网查一下,主动了解一些额外信息,这也是工作之中的一种乐趣。”魏军说。
和其他工作一样,走的地方多了,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魏军说,“见得多了”虽然一定程度上会提高自己的“惊喜阈值”,变得不那么容易为新发现感到兴奋,但另一方面依然存在的好奇心会随着工作经历的丰富演变成一种期待,一旦再次捕捉到自己从未见过的新景观或道路命名方式,收获感是前所未有的,那种心情不亚于在游戏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稀有宝箱。
侦探
互联网时代的地图更新频率比大多数人想象的快得多,为了先人一步将现实中的信息上传到网上,对热搜的地方要进行及时的信息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外出作业的魏军要经常前往实地进行数据更新记录。
在进行步行采集地图信息的时候,他有时会背着全景采集背包进入各种街区收集信息。背上体积硕大并装满高科技的全景采集背包,就像宁采臣背着的书箱,只不过这个书箱重达13公斤。更多时候他会选择轻装上阵,背着普通的背包,带着三脚架、单反相机和平板电脑在闹市区走街串巷,活脱脱一个“街拍”达人,用自己的足迹“画满”自己负责片区的全部街道。
每天用脚丈量城市的他,在各类社交应用的“运动排行榜”上遥遥领先,日均5万步以上已经是家常便饭。为了不打扰朋友圈的正常步数“攀比”,很多同事都选择了关闭自己的步数展示,这使得魏军颇有一种“独孤求败”的寂寥感。
更新路网最大的难点在于合理规划路径,并保证毫无遗漏。为了保证地图的精确度,他在进行步采时要带着设备将每一条路走到尽头,哪怕知道这是一条死胡同,也要走到底并原路返回。在走街串巷的过程中,他曾多次在看似是死胡同的地方发现新的通路,并将其更新到采集库中。
除了对路网的全面侦察以外,收到“线索”进行现场取证环节,更为魏军的工作增添了几分侦探的味道。步采做景区的时候,采集员手中的平板电脑上路网里除了红色轨迹的车行路,白色轨迹的人行路,还会有蓝色轨迹的疑似道路——这是从遥感照片上可以依稀看到,但尚未得到确认的道路,需要实地验证。这时地图的工作人员会将这些需要调查的道路特殊标记出来,请步采的同事实地调查这条路是否存在,以及它究竟是人行路还是车行路。
不同城市的街道命名方式千差万别,其背后往往又埋藏着很多历史、人文线索,沿着这些街道一路采集信息的过程,也是增长见识的过程。就这样,魏军一面丈量着老路的变化,一面又发现着新路的出现、旧路的消失,就像一个地理侦探一样,一横一竖不断地在道路中穿梭排查,将土地上的每一个蛛丝马迹都记录下来。
比起常在城市和景区工作的步采同事,车采队更多时候是在野外采集数据。他们按着地图和遥感照片提示,尽可能详细地采集着城乡之间的路网数据。地图对新辟道路更新的速度直接影响着用户体验,所以除了在遥感照片上发现和寻找疑似道路外,新闻也是道路情报的一大重要来源,引导着地图信息采集员的工作。
比如前一段时间新闻报道青海省新增了一段高速公路,尽管全长只有70公里,但为了将它第一时间收录,车采队专门抽调魏军去作业,那次行程光是空跑就有2000公里。可魏军说:“情报来了,就要不计代价地去实地侦察,这时速度就是地图的生命。”
踢馆
因为作业时间的特殊性,地图信息采集员似乎注定要过着和大多数人有时差的生活,然而相对灵活的工作安排,一定程度上又给了他们自由的生活娱乐空间。魏军的同事们个个都是名副其实的“老司机”,尤其是负责车采的兄弟们,他们的车里除了常备的各种食品、电池、通讯工具等应急物资,往往还有一些个人爱好的装备。
队里有个90后车采小伙儿酷爱打台球,不论去哪里作业,车里都会带着自己心爱的台球杆,可谓走到哪儿打到哪儿。魏军说:“车采和步采不同,因为涉及交通拥堵、限号限行等情况,我们往往都要错峰作业。比如在北京更新路网信息的时候,可能早上4点多我们就会开着车去跑路网信息,到了早8点就要停止,避开上班的早高峰,然后等晚高峰过了再出来工作。这样白天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了,他们大都是先回住处补个觉,下午要是有了精神就完全可以自由支配这段时间,我那兄弟喜欢找台球厅和各地的球友切磋,去的地方多了他甚至能说出各地台球爱好者的不同球风,而他自己就像一个到处踢馆的挑战者一样,很有意思。”
尽管步采的地图信息采集员没有固定的汽车,但他们的行李箱里也会带着自己的心爱之物。魏军的步采同事里,有人常年带着篮球,一有空就去各地的篮球场挥洒汗水,也有人不需要装备,每到一个城市就会利用闲暇时间去逛街,比较各个城市的差异。
加入地图信息采集工作中的人,大都是抱着“环游中国”的想法,希望尽可能地多走一些地方。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地图和导航,可又有多少人在被地图指引方向之后,会想到那一个个道路信息、一片片路网,是由无数地图信息采集员日夜兼程收录的呢?
其实,能指引我们方向的,不仅仅有风,还有地圖信息采集员们辛勤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