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解决“工合”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工合办起了许多培训班,最为典型的是陕西双石铺培黎学校,后因各种原因,艾黎将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西迁甘肃山丹,在祁连山下建农场、办工厂、兴教育、设医院,使山丹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汽车、拖拉机,有了点灯照明、玻璃、造纸,是他将西方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医疗文明引入丝绸之路。
[关键词]传播文明 支援抗战 创办培校
中图分类号:R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6-0298-01
路易·艾黎在推进工合运动的过程中,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这不仅有力地支持了抗战,还为民族工业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他把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和医疗文明引入中国,带到丝绸之路,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是一个把西方现代文明传播到丝绸之路的拓荒者。
一、为工合发展培养技术人才办学
随着“工合”事业的发展,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表现出来,艾黎产生了为工合培养人才而创办学校的设想。1940年开始,艾黎先后在江西赣县、陕西宝鸡、广西桂林、湖北老河口、四川成都、陕西双石铺、河南洛阳、甘肃兰州相继开办培训学校,除双石铺外,其它学校都不长久,大都因财力不足和地方势力干涉而解散,或是遭日军轰炸后自行关闭。
工合创办的学校,都是为普通的合作社徒工或逃难的工农子弟而设的,培训主要围绕着生产部门进行,课堂作业是次要的,每天半天时间用于生产实习,教学生如何利用和开发当地可以得到的原料;另外半天上课讲理论,整个学制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集体,生产自己需要的部分物品。
培黎学校的教学,受美国实业家约瑟夫·贝利教育思想影响,教育在于启发青年人的独立思考,进行创造性劳动。艾黎在办学中提出“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教学理念,创办了一种新型职业技工培训场所,并将学校取名为“培黎”,意在纪念约瑟夫?贝利,传播贝利教育思想,也有“为黎明而培训人才”之意,表明了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
二、从双石铺搬迁到山丹办学
中国工业协会成立不久,工合在武汉的工业搬迁到了陕西宝鸡附近。1939年艾黎从延安回来,根据红军朋友们的建议,决心尽力把他们发展起来,于是就把西北工合办事处设在了宝鸡,作为工合运动在西北地区的发展中心。
为此,艾黎在陕西凤县双石铺创办了培黎學校。校舍建在双石铺的一个山坡上,有三间房屋,其中一间是纺织车间,另外两间是教室兼宿舍,学校里只有一名教师和十几名学生。老师不仅要教学,还要为学生吃饭、穿衣、做事操劳,结果学校经常处于无人负责的状态。1941年春,英国记者乔治·何克受命担任第九任校长,学校的情况才有了好转。
在何克的努力下,不久就建成新宿舍和教室,学生增加到60多名,并添置了一台机床、一架小型汽油发电机,开办了机械车间,开展了烧石灰、伐木材、烧砖等活动,还办了一个小诊所,为师生和难民治病。学校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手脑并用的教學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践性。
1942年9月2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终止艾黎中国工业合作社技术专家职务,严峻的政治形势,迫使学校西迁。1944年11月,艾黎先行到达山丹,选定山丹发塔寺为校址,先后分两批次搬迁双石铺学校的学生和设备,1945年3月,全部运抵山丹。
三、为丝路山丹的文明进步办学
培校从陕西双石铺搬迁到山丹后,更名为工合山丹培黎工艺学校。他们利用发塔寺建筑布局,设北院前殿为礼堂,后殿为棉纺车间,西厢房为机械厂,置铸、锻、机、钳、泵、动各工段;东厢房为教室、仓库、客房、学生宿舍;南院设电机、化工、汽车运输、测绘地质各组;街口设织布、缝纫两组及教师宿舍。他们买来山丹西街武家厅房的牌坊,竖立起来作为学校大门,挂起标有三角符号的工合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校牌。
艾黎邀请英籍地质专家布莱恩·哈兰(中国名韩博能)和西北地质调查所专家郭宗山为指导,组织学生对山丹和临县的自然资源进行勘察。编制了《山丹县经济分析图》,《河西五县地质调查图》、《山丹城郊1:5000地形图》、《山丹城区1:500建筑图》、《山丹前窑煤矿开采矿权图》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20多个专业学科,生产所需煤矿、铁矿、石膏、石灰石、瓷土、玻璃砂及化工组部分原料、资料,均由地质测绘组提供。
在建校的4年中,相继办起了动力厂、制毯厂、玻璃厂、陶瓷厂、化工厂、冶炼厂、运输、煤矿、农场等27所校办工厂(场),在这些工厂作坊里,有相当一部分设备是从当时一些先进工业国家引进的。在山丹办学期间,农场是山丹培校规模最大的实习基地和生产单位。它以农为主,农牧并举,兼营小型手工业,是一个农牧工的联合体。最为典型的是四坝滩农场,在这里艾黎带领学生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在挖渠时发现了许多陶罐和瓷片,经专家鉴定,命名为“四坝文化”。1947年,学校在县城西南约5公里的前窑兴办起河西第一座半自动化煤矿,日产煤50吨,除满足学校使用外,还销往临近各县。
为了解决缺医少药给山丹人民带来的痛苦,在“英国威尔士妇女合作同盟”、新西兰海外救济事业团体理事会”的财力支持下,1947年10月1日,由国际捐助的山丹第一所西医院成立,新西兰海外救济事务理事会派来了外科医生罗伯特?司宾赛(RobertSpencer)和他的妻子芭芭拉(BarbaraSpencer)护士,斯宾塞是培校医院的第一位西医大夫,斯宾塞夫人芭芭拉是培校医院的第一位西医护士。因这所医院建在边塞,人称“沙漠医院”。学校还建立了校医院,作为学生的实习场所,医院无偿为当地和周边贫困百姓看病,受到河西人民的欢迎。
1946年是山丹培校最困难的时期,旱灾造成师生粮食难以为济,艾黎将自己母亲寄来的1万元养老金,用来解决学校困难。同时,争取国际组织的支持援助,美国支持者普艾达协助中国工业合作委员会,给学校以资金、物资、材料、机器、粮食和书籍,还派来教师和技术人员,有加拿大电气技师严立地、美国机械工程师瓦尔特·易斯利和毛纺专家雷娃·埃塞(叶丽华)等。1947年秋,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44国成员,给山丹培校送来了毛纺设备、医疗设备、采矿设备、发动机、水泵等各种工具和14辆卡车。
1951年6月,山丹培黎学校由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社总社接管,后转由燃料工业部西部石油管理局管理。1953年迁往兰州,改名为兰州培黎石油技工学校,艾黎被任命为校长。
在艾黎的倡导下,1987年4月21日,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恢复开学。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任山丹培校第一任名誉校长,为学校亲笔题词“发扬艾黎艰苦奋斗精神”,并一直关注关心培校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工作期间,为学校发展提供支持,寄予殷切希望。学校的建设得到了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英国、联邦德国等国际友人的支援,培黎学校为地方发展输送了大批农林牧专业人才。艾黎创办的培黎事业将在丝绸之路上历久弥新、久久为功。
参考书目
[1] 《艾黎自传》路易·艾黎研究室著甘肃人民出版社.
[2] 《艾黎与山丹》中共张掖史资料第二十辑王自刚著.
[关键词]传播文明 支援抗战 创办培校
中图分类号:R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6-0298-01
路易·艾黎在推进工合运动的过程中,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这不仅有力地支持了抗战,还为民族工业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他把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和医疗文明引入中国,带到丝绸之路,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是一个把西方现代文明传播到丝绸之路的拓荒者。
一、为工合发展培养技术人才办学
随着“工合”事业的发展,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表现出来,艾黎产生了为工合培养人才而创办学校的设想。1940年开始,艾黎先后在江西赣县、陕西宝鸡、广西桂林、湖北老河口、四川成都、陕西双石铺、河南洛阳、甘肃兰州相继开办培训学校,除双石铺外,其它学校都不长久,大都因财力不足和地方势力干涉而解散,或是遭日军轰炸后自行关闭。
工合创办的学校,都是为普通的合作社徒工或逃难的工农子弟而设的,培训主要围绕着生产部门进行,课堂作业是次要的,每天半天时间用于生产实习,教学生如何利用和开发当地可以得到的原料;另外半天上课讲理论,整个学制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集体,生产自己需要的部分物品。
培黎学校的教学,受美国实业家约瑟夫·贝利教育思想影响,教育在于启发青年人的独立思考,进行创造性劳动。艾黎在办学中提出“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教学理念,创办了一种新型职业技工培训场所,并将学校取名为“培黎”,意在纪念约瑟夫?贝利,传播贝利教育思想,也有“为黎明而培训人才”之意,表明了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
二、从双石铺搬迁到山丹办学
中国工业协会成立不久,工合在武汉的工业搬迁到了陕西宝鸡附近。1939年艾黎从延安回来,根据红军朋友们的建议,决心尽力把他们发展起来,于是就把西北工合办事处设在了宝鸡,作为工合运动在西北地区的发展中心。
为此,艾黎在陕西凤县双石铺创办了培黎學校。校舍建在双石铺的一个山坡上,有三间房屋,其中一间是纺织车间,另外两间是教室兼宿舍,学校里只有一名教师和十几名学生。老师不仅要教学,还要为学生吃饭、穿衣、做事操劳,结果学校经常处于无人负责的状态。1941年春,英国记者乔治·何克受命担任第九任校长,学校的情况才有了好转。
在何克的努力下,不久就建成新宿舍和教室,学生增加到60多名,并添置了一台机床、一架小型汽油发电机,开办了机械车间,开展了烧石灰、伐木材、烧砖等活动,还办了一个小诊所,为师生和难民治病。学校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手脑并用的教學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践性。
1942年9月2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终止艾黎中国工业合作社技术专家职务,严峻的政治形势,迫使学校西迁。1944年11月,艾黎先行到达山丹,选定山丹发塔寺为校址,先后分两批次搬迁双石铺学校的学生和设备,1945年3月,全部运抵山丹。
三、为丝路山丹的文明进步办学
培校从陕西双石铺搬迁到山丹后,更名为工合山丹培黎工艺学校。他们利用发塔寺建筑布局,设北院前殿为礼堂,后殿为棉纺车间,西厢房为机械厂,置铸、锻、机、钳、泵、动各工段;东厢房为教室、仓库、客房、学生宿舍;南院设电机、化工、汽车运输、测绘地质各组;街口设织布、缝纫两组及教师宿舍。他们买来山丹西街武家厅房的牌坊,竖立起来作为学校大门,挂起标有三角符号的工合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校牌。
艾黎邀请英籍地质专家布莱恩·哈兰(中国名韩博能)和西北地质调查所专家郭宗山为指导,组织学生对山丹和临县的自然资源进行勘察。编制了《山丹县经济分析图》,《河西五县地质调查图》、《山丹城郊1:5000地形图》、《山丹城区1:500建筑图》、《山丹前窑煤矿开采矿权图》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20多个专业学科,生产所需煤矿、铁矿、石膏、石灰石、瓷土、玻璃砂及化工组部分原料、资料,均由地质测绘组提供。
在建校的4年中,相继办起了动力厂、制毯厂、玻璃厂、陶瓷厂、化工厂、冶炼厂、运输、煤矿、农场等27所校办工厂(场),在这些工厂作坊里,有相当一部分设备是从当时一些先进工业国家引进的。在山丹办学期间,农场是山丹培校规模最大的实习基地和生产单位。它以农为主,农牧并举,兼营小型手工业,是一个农牧工的联合体。最为典型的是四坝滩农场,在这里艾黎带领学生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在挖渠时发现了许多陶罐和瓷片,经专家鉴定,命名为“四坝文化”。1947年,学校在县城西南约5公里的前窑兴办起河西第一座半自动化煤矿,日产煤50吨,除满足学校使用外,还销往临近各县。
为了解决缺医少药给山丹人民带来的痛苦,在“英国威尔士妇女合作同盟”、新西兰海外救济事业团体理事会”的财力支持下,1947年10月1日,由国际捐助的山丹第一所西医院成立,新西兰海外救济事务理事会派来了外科医生罗伯特?司宾赛(RobertSpencer)和他的妻子芭芭拉(BarbaraSpencer)护士,斯宾塞是培校医院的第一位西医大夫,斯宾塞夫人芭芭拉是培校医院的第一位西医护士。因这所医院建在边塞,人称“沙漠医院”。学校还建立了校医院,作为学生的实习场所,医院无偿为当地和周边贫困百姓看病,受到河西人民的欢迎。
1946年是山丹培校最困难的时期,旱灾造成师生粮食难以为济,艾黎将自己母亲寄来的1万元养老金,用来解决学校困难。同时,争取国际组织的支持援助,美国支持者普艾达协助中国工业合作委员会,给学校以资金、物资、材料、机器、粮食和书籍,还派来教师和技术人员,有加拿大电气技师严立地、美国机械工程师瓦尔特·易斯利和毛纺专家雷娃·埃塞(叶丽华)等。1947年秋,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44国成员,给山丹培校送来了毛纺设备、医疗设备、采矿设备、发动机、水泵等各种工具和14辆卡车。
1951年6月,山丹培黎学校由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社总社接管,后转由燃料工业部西部石油管理局管理。1953年迁往兰州,改名为兰州培黎石油技工学校,艾黎被任命为校长。
在艾黎的倡导下,1987年4月21日,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恢复开学。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任山丹培校第一任名誉校长,为学校亲笔题词“发扬艾黎艰苦奋斗精神”,并一直关注关心培校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工作期间,为学校发展提供支持,寄予殷切希望。学校的建设得到了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英国、联邦德国等国际友人的支援,培黎学校为地方发展输送了大批农林牧专业人才。艾黎创办的培黎事业将在丝绸之路上历久弥新、久久为功。
参考书目
[1] 《艾黎自传》路易·艾黎研究室著甘肃人民出版社.
[2] 《艾黎与山丹》中共张掖史资料第二十辑王自刚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