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成的非均质刚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本身变形和约束等一系列问题,使混凝土裂缝成了建筑工程中最常见的工程病害。轻者影响建筑物美观,造成渗漏水,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等,严重者降低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刚度、稳定和整体性、耐久性,甚至还会导致整体倒塌的重大质量事故。因此,正确认识原因、切实加以防治十分必要,十分迫切。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形成与处理
1、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空气、水等组成的多相结合体,由于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微观构造以及所收外界影响的不同,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也有很多种:
1.1设计方面
在设计时考虑不周,结构构件断面突变或因开洞、留槽引起应力集中;在构造处理不当时,现浇主梁在搁次梁处没有设置附加箍筋或附加吊筋;以及各种结构缝设置不当等因素均容易导致混凝土裂缝缝。建筑工程基础不均匀沉降也是造成钢筋混凝土裂缝的原因。
1.2施工方面
施工工艺不当是造成混凝土裂缝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施工原因造成裂缝出现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1)原材料:水泥、砂、石等质量不合格引起裂缝。。
(2)、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筑、振实等各道工序中的存在缺陷和疏漏,是裂缝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3)、由于水分蒸发、水泥结石和混凝土干缩通常是导致混凝土裂缝的重要原因。混凝土养护不到位,特别是早期养护质量与裂缝关系密切。
(4)、模板构造不当,漏水、漏浆、支撑刚度不足、支撑的地基下沉、过早拆模等都有可能造成混凝土裂缝。施工过程中,钢筋表面污染,混凝土保护层太大或太小,浇筑中碰撞钢筋使其移位等都可能引起裂缝。
1.3结构受荷
在施工中和使用中由于结构受荷都可能出现裂缝。例如早期受震、构件堆放、运输、吊装时的垫块或吊点位置不当、施工超载、张拉应力值过大等均可能产生裂缝。
1.4温湿度变化
当温度变化时,由于材料热胀冷缩,房屋各部分构件将产生各自不同的变形,引起彼此制约而产生应力。因屋面混凝土与墙体的线膨胀系数不一致,屋面变形较大,当屋盖和墙体之间构造处理不当,会使墙体受拉,当其剪力和拉应力大于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时,产生温差裂缝。
2、工程实例
2008年,我所参与的某改造工程就有大量的混凝土就出现了裂缝(主要在板上)。当时通过对工程质量检测和鉴定结果总结分析,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有如下几种:
(1)、墙角呈(45 o)斜裂缝。这种裂缝出现在纵横交接的十字、T型、L型连接处,与纵横墙成(45 o)角,并排多道,距墙角的垂直距离大多在1500之内,大多为贯通裂缝。
(2)、平行与纵横墙的直裂缝。这种裂缝多出现在跨中部,平行于纵墙或横墙,大部分为贯通裂缝。
(3)、不规则裂缝。有直缝及不规则形状裂缝,此缝中间宽并且贯通,两头深度较浅。
(4)、支座处板面裂缝。这种裂缝多出现楼板与梁及墙相交部位的支座边缘,此缝显上宽下窄。
经分析上述裂缝产生的原因有如下:
(1)、浇筑初期(终凝前)的凝缩变形凝缩变形产生的裂缝发生在混凝土结硬前最初几小时内,通常浇后24小时即可观察到。这种裂缝有两类:一类是由于塑性混凝土下沉产生的裂缝,在梁、板中都有可能产生。另一类是塑性收缩裂缝,常出现在板中,裂缝为无规则的鸡爪状或地图状。凝缩变形产生的裂缝都与混凝土的泌水现象有关。
(2)、塑性收缩裂缝并不受混凝土中钢筋的影响,影响塑性收缩裂缝的主要因素是混凝土表面的干燥速度,当水分蒸发速度超过了泌水速度时,就会产生这种裂缝。因此凡是能加速蒸发速度的因素(如气温高、相对湿度底,风速大以及混凝土中温度高于周围空气温度),都会促使塑性收缩裂缝的发生。塑性收缩裂缝的表面宽度有的可达1~2mm这种裂缝在自由支承板的四角处则很少出现,因为角部的干缩不受约束;相反,如板的边缘受到约束(砖墙等),则将出现与板边呈(45o)的一系列平行裂缝。
(3)、温度下降引起的冷缩变形由于建筑物各部位在各季节所受温度变形不协调,从而导致裂缝。当结构周围温度变化时,梁、板、墙体均要产生变形,降温时梁的温度变化滞后于板,特别在急冷降温时更为明显,板的收缩大于梁,梁相对于板而言为外约束,由于板的收缩变形受到梁的约束,故在板上产生拉应力,这种应力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这种裂缝在板上常为贯通裂缝。
3、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由于现在特别是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建筑,要求对裂缝进行处理。随着施工经验的积累,混凝土裂缝处理的方法有很多:如表面修补法、灌浆嵌缝封堵法、结构加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仿生自愈合法等等,其中灌浆嵌缝封堵法又可分为压力注浆法、开槽填补法和涂膜封闭法三种。
以上述工程为例,针对其裂缝形成的分析,采用了低压注浆法混凝土裂缝修补和开槽填补法。
3.1低压注浆法
处理工艺:裂缝清理——粘贴注浆咀和封闭裂缝——试漏—配制注浆液——压力注浆——二次注浆——清理表面。
当裂缝数量较多时,先要在预计要贴的裂缝位置刷上密封胶,再用窄毛刷将封缝用浆沿裂缝来回涂刷。使裂缝封闭,大约10分钟后,揭去胶布条,露出小缝,粘贴注浆咀用键包严。固化后周边可能有裂口,必须反复用浆补上,以避免注浆时漏浆。注浆操作一般在粘咀的第二天进行,若气温高半天就可注浆。操作时先用补缝器吸取注浆液,插入注浆咀,用手推动补缝器活塞,使浆液通过注浆咀压入裂缝,当相邻的咀中流出浆液时,就可以拔出补缝器,堵上铝铆钉。一般由上往下注浆,水平缝一般从一端向另一端逐个注浆。为了保证浆液充满,在注浆后约半小时可以对每个注浆咀再次补浆。
3.2开槽填补法
开槽填补法适用于结构允许开槽而宽度较大但数量不多的裂缝。
处理工艺:开槽——涂刷界面处理浆——分二次压抹聚合物砂浆——养护。
先用凿子和扁铲沿裂缝开槽,槽深和宽约3~5cm,呈U型,用刷子在槽底和两壁均匀涂刷一层界面处理浆,在界面处理浆尚未硬化之前,将拌制好的聚合物水泥砂浆用抹刀压入槽中。
裂缝填补分为两次,第一次填补0.5 cm深,第二次填补浆体高出混凝土表面2~3m m。硬化后用錾子凿平。
在养护时不需要浇水,在湿空气中即可,养护期间不得淋雨、日晒或风吹,最好覆盖一层塑料薄膜。
4 小结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虽然现在混凝土裂缝处理的方法越来越多,效果也越来越好,但与其事后补过还不如事前做好预防工作。是以下我总结出几点预防混凝土裂缝的建议供参考:
(1)、设计单位设计时应考虑周全,设计合理,减少可能产生混凝土裂缝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的技术控制措施;
(2)、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时间,配合比满足设计要求,计量要准确。
(3)、混凝土浇筑前模板要支撑牢固,施工过程中应经常观察模板的位移并及时加固处理,混凝土浇捣要密实,不能漏振、过振。
(4)、混凝土要及时养护,养护保持湿润状态至少一周。
(5)、对于商品混凝土,则要在满足其可泵性、和易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出料时的塌落度、降低砂率、并严格控制骨料的含泥量等。
我相信只要施工人员本着一颗认真负责的心,严格按规范要求施工,严把质量关,就可能降低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形成与处理
1、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空气、水等组成的多相结合体,由于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微观构造以及所收外界影响的不同,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也有很多种:
1.1设计方面
在设计时考虑不周,结构构件断面突变或因开洞、留槽引起应力集中;在构造处理不当时,现浇主梁在搁次梁处没有设置附加箍筋或附加吊筋;以及各种结构缝设置不当等因素均容易导致混凝土裂缝缝。建筑工程基础不均匀沉降也是造成钢筋混凝土裂缝的原因。
1.2施工方面
施工工艺不当是造成混凝土裂缝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施工原因造成裂缝出现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1)原材料:水泥、砂、石等质量不合格引起裂缝。。
(2)、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筑、振实等各道工序中的存在缺陷和疏漏,是裂缝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3)、由于水分蒸发、水泥结石和混凝土干缩通常是导致混凝土裂缝的重要原因。混凝土养护不到位,特别是早期养护质量与裂缝关系密切。
(4)、模板构造不当,漏水、漏浆、支撑刚度不足、支撑的地基下沉、过早拆模等都有可能造成混凝土裂缝。施工过程中,钢筋表面污染,混凝土保护层太大或太小,浇筑中碰撞钢筋使其移位等都可能引起裂缝。
1.3结构受荷
在施工中和使用中由于结构受荷都可能出现裂缝。例如早期受震、构件堆放、运输、吊装时的垫块或吊点位置不当、施工超载、张拉应力值过大等均可能产生裂缝。
1.4温湿度变化
当温度变化时,由于材料热胀冷缩,房屋各部分构件将产生各自不同的变形,引起彼此制约而产生应力。因屋面混凝土与墙体的线膨胀系数不一致,屋面变形较大,当屋盖和墙体之间构造处理不当,会使墙体受拉,当其剪力和拉应力大于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时,产生温差裂缝。
2、工程实例
2008年,我所参与的某改造工程就有大量的混凝土就出现了裂缝(主要在板上)。当时通过对工程质量检测和鉴定结果总结分析,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有如下几种:
(1)、墙角呈(45 o)斜裂缝。这种裂缝出现在纵横交接的十字、T型、L型连接处,与纵横墙成(45 o)角,并排多道,距墙角的垂直距离大多在1500之内,大多为贯通裂缝。
(2)、平行与纵横墙的直裂缝。这种裂缝多出现在跨中部,平行于纵墙或横墙,大部分为贯通裂缝。
(3)、不规则裂缝。有直缝及不规则形状裂缝,此缝中间宽并且贯通,两头深度较浅。
(4)、支座处板面裂缝。这种裂缝多出现楼板与梁及墙相交部位的支座边缘,此缝显上宽下窄。
经分析上述裂缝产生的原因有如下:
(1)、浇筑初期(终凝前)的凝缩变形凝缩变形产生的裂缝发生在混凝土结硬前最初几小时内,通常浇后24小时即可观察到。这种裂缝有两类:一类是由于塑性混凝土下沉产生的裂缝,在梁、板中都有可能产生。另一类是塑性收缩裂缝,常出现在板中,裂缝为无规则的鸡爪状或地图状。凝缩变形产生的裂缝都与混凝土的泌水现象有关。
(2)、塑性收缩裂缝并不受混凝土中钢筋的影响,影响塑性收缩裂缝的主要因素是混凝土表面的干燥速度,当水分蒸发速度超过了泌水速度时,就会产生这种裂缝。因此凡是能加速蒸发速度的因素(如气温高、相对湿度底,风速大以及混凝土中温度高于周围空气温度),都会促使塑性收缩裂缝的发生。塑性收缩裂缝的表面宽度有的可达1~2mm这种裂缝在自由支承板的四角处则很少出现,因为角部的干缩不受约束;相反,如板的边缘受到约束(砖墙等),则将出现与板边呈(45o)的一系列平行裂缝。
(3)、温度下降引起的冷缩变形由于建筑物各部位在各季节所受温度变形不协调,从而导致裂缝。当结构周围温度变化时,梁、板、墙体均要产生变形,降温时梁的温度变化滞后于板,特别在急冷降温时更为明显,板的收缩大于梁,梁相对于板而言为外约束,由于板的收缩变形受到梁的约束,故在板上产生拉应力,这种应力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这种裂缝在板上常为贯通裂缝。
3、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由于现在特别是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建筑,要求对裂缝进行处理。随着施工经验的积累,混凝土裂缝处理的方法有很多:如表面修补法、灌浆嵌缝封堵法、结构加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仿生自愈合法等等,其中灌浆嵌缝封堵法又可分为压力注浆法、开槽填补法和涂膜封闭法三种。
以上述工程为例,针对其裂缝形成的分析,采用了低压注浆法混凝土裂缝修补和开槽填补法。
3.1低压注浆法
处理工艺:裂缝清理——粘贴注浆咀和封闭裂缝——试漏—配制注浆液——压力注浆——二次注浆——清理表面。
当裂缝数量较多时,先要在预计要贴的裂缝位置刷上密封胶,再用窄毛刷将封缝用浆沿裂缝来回涂刷。使裂缝封闭,大约10分钟后,揭去胶布条,露出小缝,粘贴注浆咀用键包严。固化后周边可能有裂口,必须反复用浆补上,以避免注浆时漏浆。注浆操作一般在粘咀的第二天进行,若气温高半天就可注浆。操作时先用补缝器吸取注浆液,插入注浆咀,用手推动补缝器活塞,使浆液通过注浆咀压入裂缝,当相邻的咀中流出浆液时,就可以拔出补缝器,堵上铝铆钉。一般由上往下注浆,水平缝一般从一端向另一端逐个注浆。为了保证浆液充满,在注浆后约半小时可以对每个注浆咀再次补浆。
3.2开槽填补法
开槽填补法适用于结构允许开槽而宽度较大但数量不多的裂缝。
处理工艺:开槽——涂刷界面处理浆——分二次压抹聚合物砂浆——养护。
先用凿子和扁铲沿裂缝开槽,槽深和宽约3~5cm,呈U型,用刷子在槽底和两壁均匀涂刷一层界面处理浆,在界面处理浆尚未硬化之前,将拌制好的聚合物水泥砂浆用抹刀压入槽中。
裂缝填补分为两次,第一次填补0.5 cm深,第二次填补浆体高出混凝土表面2~3m m。硬化后用錾子凿平。
在养护时不需要浇水,在湿空气中即可,养护期间不得淋雨、日晒或风吹,最好覆盖一层塑料薄膜。
4 小结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虽然现在混凝土裂缝处理的方法越来越多,效果也越来越好,但与其事后补过还不如事前做好预防工作。是以下我总结出几点预防混凝土裂缝的建议供参考:
(1)、设计单位设计时应考虑周全,设计合理,减少可能产生混凝土裂缝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的技术控制措施;
(2)、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时间,配合比满足设计要求,计量要准确。
(3)、混凝土浇筑前模板要支撑牢固,施工过程中应经常观察模板的位移并及时加固处理,混凝土浇捣要密实,不能漏振、过振。
(4)、混凝土要及时养护,养护保持湿润状态至少一周。
(5)、对于商品混凝土,则要在满足其可泵性、和易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出料时的塌落度、降低砂率、并严格控制骨料的含泥量等。
我相信只要施工人员本着一颗认真负责的心,严格按规范要求施工,严把质量关,就可能降低混凝土裂缝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