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金和写作(随笔)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jian425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岁试笔,到53岁时共完成35部作品,累计稿酬多达数亿万。这样的人生奇迹,属于美国当代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闪灵》《克里斯蒂》《危情十日》《绿里奇迹》《尸骨袋》《肖申克的救赎》等名震中外的作品都出自他笔下。
  不少人认为,恐怖小说只是类型小说的一种,只要懂得套路,便可信手拈来,与写作技艺关系不大。斯蒂芬·金却说,此言差矣。无论哪种小说类型,能做到普罗大众,畅销全球,都不容小觑。其背后一定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写作奥秘。
  1947年9月21日,斯蒂芬·金于美国缅因州出生。两年后,父亲离家出走,一去不返。两岁的斯蒂芬·金由妈妈抚养长大,陪伴他的,还有比他大两岁的哥哥。因为缺乏父爱,斯蒂芬·金的童年岁月比较灰暗。所幸,生性乐观的妈妈和擅长搞怪的哥哥为他照亮了那些灰暗日子,而他对文学的爱好也在童年时期开始萌芽。
  在他五六岁的时候,妈妈就给他讲各种奇奇怪怪的故事,关于死亡的尤其多。比如,一个溺水死去的姑娘,还有一个从旅馆楼上跳下的水手。妈妈说那个水手摔在大街上的时候,溅得满地都是绿色液体。妈妈绘声绘色的讲解,给小斯蒂芬·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可能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热衷恐怖小说的种子。
  伴随他童年的,除了故事,更多的是事故——多病的身体给他带来的事故。读一年级的时候,斯蒂芬·金得了一场链球菌咽喉炎,天天躺在床上喝冷水。没过多久,耳朵又出了毛病,竟然引起了咽喉肿痛和发烧。这些毛病刚治好,扁桃腺又出了问题,医生说必须切掉。于是,他休学了。
  这一次休学至关重要,直接把小斯蒂芬·金带入了书籍的海洋。他读了六吨连环漫画书,注意,是吨。还读了不少像斯威夫特和杰克·伦敦这样大师级人物的作品。当阅读不足以满足他的胃口后,他忽然有了写故事的冲动。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文学自觉,实在难得。
  创作始于模仿。他把《战士凯西》这个故事一字不落地抄写在本子上,然后在认为合适的地方加上自己的描写。创作完毕后,他把这个连抄带编的故事拿给妈妈看,妈妈脸上露出了前所未有的神秘微笑。妈妈鼓励他自己写一个,一定会写得更好。没过多久,斯蒂芬·金拿着自己的原创手稿来找妈妈。他写了一个关于四个魔法动物的故事。妈妈一口气读完了,问了一句“这个是不是抄的?”斯蒂芬·金说,不是。于是,妈妈以两毛五的价格买下了这个故事,还打印出来寄给了亲戚。
  就这样,斯蒂芬·金得到了人生中第一笔稿费,第一次肯定,第一次成功。妈妈的鼓励,为这位文学大师迈进文学殿堂提供了最初动力。这种鼓励,还将伴随他一生。
  中学时代开始了。斯蒂芬·金迷恋上的电影。他最喜欢的是恐怖片、科幻片和黑帮片。看完电影《陷坑与钟摆》后,他决定写一部小说版的《陷坑与钟摆》。只用了两天,他完成了八页的小说创作。这还没完,他将这部长达八页的“小说”打印了四十本,拿到学校卖。一下子卖出二十四本,赚了九美元。当时的他,还根本不知道有版权这一说。后来,他又写了一本叫《星级生物入侵》的新故事,打印了八十本,拿到学校卖,最后卖的只剩下四五本。
  到了大学,他毫不犹豫地学习了写作、小说和诗歌课程,进一步扩大阅读量,增强写作能力。
  1969年,22歲的斯蒂芬·金在大学图书馆勤工俭学,在那里,他遇到了生命中第二个最重要的女人——未来妻子塔碧莎·斯普鲁斯。两人都爱读书,爱写作,因此共同语言尤其多。大学毕业后,他们结婚了。三年后,有了两个孩子,一个四口之家建立起来了。但由于两人都没有从事高收入职业,生活过得很拮据。斯蒂芬·金甚至还到洗衣房打过工。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写作梦。就算在洗衣房打工,他还是会趁中午休息的时候,拿出纸笔,把脑中闪现的句子写下来。
  1970年,一本杂志买下了他写的《他们有时回来》,稿费是五百美元。这是他人生中收到的第一笔巨款。但接下来的几年,他在写作上没有什么成就。流行杂志的地盘都被色情故事占据,恐怖、科幻和犯罪故事的热度在逐年下降。斯蒂芬·金的作品并没有什么市场。很快,日子回归到贫困中来。甚至,1973年的寒冬季节,一家四口没有房子可住,只能在一个拖车房里挨冷受冻。
  如此糟糕的处境下,斯蒂芬·金的妻子对他毫无怨言。不仅如此,她还以极大的热情支持丈夫的小说创作。她总是他的第一个读者,也是挽救斯蒂芬·金成名作的那位读者。
  斯蒂芬·金起初对他的成名作《魔女嘉丽》没有多大信心,写到第三页的时候就觉得哪儿都不对。于是把稿纸揉了,扔进了垃圾桶。有心的妻子无意中发现这团稿纸,展开来一口气读完,并告诉丈夫,她很想知道故事的结局。事实证明,妻子很有眼光。《魔女嘉丽》写完后,达布尔德出版社最终以两千五百美元的价位买走。后来,简装版版权卖给了图章出版社,斯蒂芬·金拿到了二十万美元的报酬。
  稿费是从九美元到二十万美元,这个奇迹只能属于永不放弃的写作者。
  在斯蒂芬·金看来,写作,是一个技术活。干活,要有匠人精神,还要有发挥匠人精神所不可缺少的工具箱。
  写作工具箱至少有三层。
  第一层放的是词汇和语法。斯蒂芬·金认为,在用词上,最忌讳辞藻堆砌,伟大作家们的语言往往就一个基本特点,那就是准确。辞藻过多会对准确构成威胁。
  至于语法,听上去是个很让人头疼的东西,其实最重要的就两部分:主语和谓语。只要这两部分不出错,一个句子就能立得住。句子有了,段落就有了,段落有了,写出一本书就不再是天方夜谭。
  斯蒂芬·金还特意强调,句子最好不要用被动句。因为站在读者角度,被动句无力、冗长,而且拐弯抹角。一个好的作者在创作时,应当把读者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加以考虑。
  现在,打开工具箱的第二层,这里放的是风格。首先,无论什么文风,语言都不能总是正襟危坐,而应该讲让读者喜欢的好故事。其次,写作是一种引诱。一个作者的文风如果没有诱人的力量,就不是一个好作者。如何创建具有诱惑力的文风呢?先要抓住段落这个基本单位。最基本的段落格式是概括性语句打头,紧接着是描述性语句。这样能够让读者紧跟作者思路,明白一段话的主题。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划分要自然,不要为了分段而分段。当一件事情交代清楚后,便可自然而然地开启下一段。   词汇丰富,语法合理,段落清晰,这是好的工具箱的前两层。是时候打开第三层了。这一层就放着两个字:开始。听上去简单,但很多想成为作家的人却迟迟不肯开始。原因有二,要么是懒,要么是怕。懒汉和懦夫是无法成为作家的。作家就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写,一块砖一块砖搬,直到对工具箱里的工具运用自如。
  不要害怕成为一个作家,不停写下去,写不好还写不坏吗?没有哪个作家不是从收到退稿信开始步入文坛的,被拒绝是被接受的开始。斯蒂芬·金也是如此。因此他建议我们拼命写,玩命写。永远不要坐等灵感找上门,相反,是你要上门找灵感。斯蒂芬·金说灵感不在天上,他住在地下,所以一个作家要把自己降到地下,给他装修出一个满意的房间,他才有可能住下。而装修房子的苦差事,就需要作者来完成了。
  要想成为作家必须要做两件事:多读,多写。
  前面我们说过,斯蒂芬·金童年时候读过不少于六噸的漫画书,成年后,他每年要读七八十本书,一个月平均六七本。海明威、卡普特、黑利、艾略特等作家的作品他都如数家珍。对想投身写作的人来说,阅读不仅是消遣,它最重要的意义是让写作变得容易上手。如果一个人没有时间读书,他也就没有时间写作。
  而且,要想当作家,读书就不能挑三拣四。好作品要读,坏作品也要读。读好作品是要向好作家学习好的写作方法,读坏作品是为了避免像坏作者一样写作。读得多了,自然就知道一部作品好在哪里,有什么独特风格,它是如何讲故事的,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怎样、命运如何。只有见识了不同样貌的小说后,你才会思考自己该如何讲故事,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斯蒂芬·金每天坚持阅读和写作四到六个小时,至少完成两千字。哪怕遇上特殊日子,比如生日、圣诞节、国庆节,也必然如此。作家安东尼·特罗普洛每天上班之前要写两个半小时,雷打不动。英国推理小说家约翰·克里西一生用十个笔名写完了五百多本书。所以,只要想写,喜欢写,就多读多写,为什么不呢?
  为了逼自己开始写作,你必须每天定一个写作目标,并且说到做到。一开始的时候,可以把目标定得低一点,免得完不成损伤志气。可以一天写五百字或一千字。定好规矩后,就要严格执行,不达目标决不离开座位。每天如此,渐渐就养成了好的写作习惯,一旦习惯养成,写作对你来说就变得容易了,因为它已经内化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
  有人也许会问,我定好目标了,每天五百字,可是写什么呢?斯蒂芬·金的建议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有一个要求:讲真话。也许你会接着问,小说不是虚构的吗?怎么能让我讲真话?斯蒂芬·金所说的真话是指心里想说的话。他反对写那些为了取悦别人的话。如果一个人本来心里喜欢纯文学作品,而且也擅长写纯文学作品,但他发现推理小说很流行,于是就去写推理小说,这时候写出来的东西就不是发自内心的,就不是真话。所以,喜欢什么就写什么,把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纳入其中,总有一天会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一部小说最核心的三个部分是叙事、描写、对话。斯蒂芬·金认为,叙事就是把故事从A点推到B点,最终推到C点。描写就是把读者带入现场。对话就是通过语言让人物有生命力。
  不少人苦心经营故事情节,但斯蒂芬·金说自己很少这样做,他更喜欢把故事情节当成一块化石。作者不是创造化石的人,而是挖掘化石的人。也就是说,一个故事的情节如何发展,不取决于作者,而取决于故事本身。故事在作者讲述之前就有了,作者的任务就是把它讲出来。很多时候,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超出了作者的掌控,因为小说人物开始自己行动了,他们自觉走向了某一结局,而非作者让他们走向这一结局。
  那么,作者如何挖掘化石?从捕捉想法开始。一次,斯蒂芬·金在飞机上睡着了,他梦见一个作家落入了一个精神病患者手中,这个精神病患者是他的粉丝,叫米泽丽。他醒来后迅速把故事记下来,等下了飞机回到旅店,这个梦一直在斯蒂芬·金脑海中翻滚,似乎非要他把它写出来不可。于是,斯蒂芬·金只好下楼找一张安静的书桌好完成写作。他一口气写了十六页,是一个精彩的短篇。而他用的书桌竟然是英国作家吉卜林的。
  但想法并不是随时都能捕捉到的,没有想法的时候怎么办呢?斯蒂芬·金建议我们用“如果”式的问题来制造情境,比如:如果吸血鬼入侵你所在的城市,会发生什么?一个女清洁工摆脱了杀害丈夫的嫌疑,却因为另一桩她并没有犯下的杀人案而受到指控,会发生什么?按照“如果”式的提问方法,故事就有一个线头,有了线头就能开始谋篇布局了。
  至于描写,则必须有大量的阅读做积淀。唯有如此,才能知道什么样的描写恰到好处。描写不足,读者就看不清事实,描写过度,又会把读者淹没在细节之中。描写应该以推动故事发展为目的,场地的变化、人物表情的变化、说话方式的变化,都需要通过描写来实现,而这些变化都对情节发展有重要影响,也都是为情节发展服务的。
  除了叙事和描写,小说的对话也很重要。对话赋予小说人物音容笑貌。生活中,我们对一个性情和为人的了解,大部分也是来自和他的对话。小说对话要忠实于生活,所以最忌讳做作,不自然。斯蒂芬·金好多次因为小说对话而被读者指责,说他满口脏话,轻浮,简直心理变态。而这些读者的根据是他书里的这些对话——“我们快从这个操蛋地方出去”,或者“我们这里不大欢迎黑鬼”等等。但斯蒂芬·金坚持自己的原则,他认为生活中有些人就是这样说话的。生活中,没有一个孩子会把拉屎叫作排泄。所以,对话最重要的就是真实,不做作。
  一部小说读完了,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故事本身,还有故事里出现的人物。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斯蒂芬·金认为只有两点:第一,观察生活中的人物。第二,写下来。比如你发现有个人在挖鼻孔,而他自以为没有人会看到,把这一细节写下来,就可以放到小说人物身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说中的人物都来自现实生活。
  小说人物是虚构的,而人物是为故事服务的。小说的核心永远是故事。如果一个人物对故事的发展有最大作用,很显然他就是小说主人公。此外,还需要次要人物来为情节发展推波助澜。读过《战争与和平》的读者应该知道,托尔斯泰为了把故事讲好,写了上百个人物。   塑造人物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明白,虽然在读者看来小说人物有主要次要之分,但在人物自己看来,永远觉得自己是主角,这与现实生活是一样的。现实中,我们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都认为我的舞台我做主。只要把这一真相带入小说,你会发现,让人物出彩并不是件难事。否则,你只能写出平淡无奇的形象。
  另外还要记住一点,小说中的人物再怎么奇特,他自己也会觉得自己完全正常。斯蒂芬·金提到一部作品,叫《头号书迷》。这本书的主角是一个护士,可能有精神病。她把一个作家囚禁在自己家中。这一行为在读者看来很不正常,但这个护士觉得自己的行为合情合理,甚至还称得上是英勇。所以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就不能以旁观者的口吻来写,比如,不能说“安妮那天非常消沉抑郁,甚至想自杀”,而是从另一方面来暗示,比如写安妮乱蓬蓬的头发,写她一直不停地吃东西,强迫症一样地洗手等,这样一来,读者自然就知道安妮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这个人物不仅看起来很危险,而且很可怕。最重要的是,她很逼真。
  斯蒂芬·金坦言,把一个普通人写活,写得有趣,是一件很难的事。作家的工作就是确保小说人物的行为举止符合故事要求,并且合情合理。反派角色也要有人性的一面,不能是一个冷冰冰机器人,因为这不符合实际。安东尼·伯吉斯在小说《发条橙》里,基本上把主人公亚历克斯按照一个没有情感的物种来塑造的,但即便如此,亚历克斯对疼痛和伤害也是有反应的。总之,要把人物放在现实中考量,而不是在自己的想象中考量。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为了写好故事背景,作家必须做一定的研究工作。如果你的小说主人公是一个护士,你就需要对护士的一天如何度过做充分的研究。如果你准备写一个程序员,就要对程序员的特点和生活习惯有很多了解。小说读得多了,你就会发现,不同作家各自偏爱某一类人物。比如劳伦斯总爱写矿工,这是因为他父亲是矿工。托尔斯泰擅长写贵族,因为他本人就是贵族出身。作者总是从自己熟悉的故事背景下手,因为了解,所以游刃有余。
  故事背景是为整个故事服务的,逼真的背景会让故事看起来更加真实。相反,故事背景如果出现漏洞,会降低小说的可信度,甚至会让读者放弃一本书的阅读。一个作家不可能总写一种故事背景,好的作家总是对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有所研究,才不至于在用到的时候捉襟见肘。
  讲到如何写小说背景故事时,斯蒂芬·金提到了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这一系列小说最一开始,罗琳就仔细交代背景。她靠真实的描述顺利地将读者带入一个虚构的世界,一个既有魔法师又有麻瓜(普通人)存在的世界。而魔法师和麻瓜看待世界的方式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当你开始为哈利·波特操心的时候,就说明你已经被小说的故事背景吸引住了,你盼望在幕布前面有一出又一出精彩表演。不仅如此,罗琳从哈利·波特第二部开始,讲新的故事之前总要对上一部说了什么进行概括,既是回顾以往,又是对下面的故事进行背景交代。
  整部小说应该有一个大背景,小说里的每个人物也都有过去。但是不是都要事无巨细地加以交代呢?千万别,否则就会让读者心生厌倦,陷溺于琐碎的细节之中变得不耐烦。尤其交代人物背景的时候,一定记住三个原则:第一,人人都有过去;第二,其中一大半都很无趣;第三,留住有趣的部分,其他部分不必浪费笔墨。
  斯蒂芬·金提到自己的一个失败案例。在写小说《尸骨袋》的时候,主人公是个40多岁的作家,小说开始时,他的妻子因为脑动脉瘤去世了。传达完这个信息,斯蒂芬·金开始交代背景故事,包括主人公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他是如何走上作家之路的,他如何买到房子,如何过上了现在的生活,等等。斯蒂芬·金的妻子读了这部小说的手稿后,认为没必要把故事背景写得比故事本身还长,她很不客气地说了句“谁在乎?”所以,在写故事背景的时候,切记,背景是为故事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当你放不下一些东西的时候,不妨自问一句“谁在乎?”你觉得值得一读,但读者可能觉得又臭又长。
  斯蒂芬·金说,写作有两个过程,先是关上门,然后是打开门。关上门的意思是,每天按计划把自己关起来,完成一定量的写作任务,直到整本书创作完毕。打开门的意思是,拿着初稿给第一个读者看,向他请教修改意见。
  关起门写的时候,越快越好,因为灵感总是转瞬即逝,打字速度往往跟不上思维速度。其间,可能有很多得意之笔促使你想把某一篇或某一段拿给别人看。但斯蒂芬·金提醒我们别这样做,为的是保持紧张感。因为外界的质疑或赞许都可能打乱你的写作节奏,甚至忘了自己究竟想要说什么。只有等作品的所有部分全部完成,才能把门打开,请一两位读者进来品尝一下你的劳动成果。不仅要品尝,还要点评。而点评,是为了进一步修改。
  不止一位作家说过,好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斯蒂芬·金的修改意见大部分来自他的妻子塔碧莎和几个关系很好的朋友。他们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可能是赞扬可能是否定。他们会指出一些常识性错误,也会给出其他修改意见。对于常识性错误,一定要经过研究做出修改,对于其他修改意见,不一定都听取,改或不改,作者要自行判斷,自己决定。
  打开门请人试读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检验你讲故事的节奏是不是恰到好处。很多人认为,人们的生活节奏快,没时间细嚼慢咽,所以好故事节奏一定要快,越快越好。但斯蒂芬·金认为,节奏过快的小说就像汉堡、炸薯条一样的快餐,虽然上菜快,吃得也快,但没什么营养价值,读过就忘。好小说总是把一件事情讲述清楚后,才开始下一部分。他像是一个顶尖大厨,知道什么时候该颠勺,什么时候要慢炖。而不是把一切材料都用一种方式处理。
  当你把刚写好的一部作品拿给朋友品尝时,他会感受到故事的节奏是否妥当,是快得让人消化不了,还是慢得让人想放弃阅读。收集到读者反馈后,作者要根据这些反馈适当加以调整。
  以上说的是第一遍改稿。言下之意是还有第二遍改稿。第二遍改稿由作者自己完成。但前提是,要先把稿子和作者隔离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作者大可给自己放个假,四处旅行,到处玩耍。而稿子就静静躺在书房的抽屉里,等着三四个月或大半年后被重新打开。重读的时间终于来了,你慎重地从抽屉里拿出稿子,一口气读完。你发现了很多前言不搭后语的地方,还有些结构安排不当之处,甚至有些段落大可删除。于是你又一次投入到改稿的工作中。这种改稿方式可以反复使用,直到你认为没有地方再需要修改。   很多人喜爱写作,也想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写作能力。于是就花钱报各种写作班。对此,斯蒂芬·金怎么看呢?他认为,新手作家之所以报写作班,大概是觉得可以从中拿到灵丹妙药,可惜写作没什么制胜法宝。因此,他对写作课持怀疑态度。
  T. C.博伊尔有一本小说叫《东即是东》。书中描写了一个作家林间栖息地。那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间小屋,每天在小屋里写作。中午有人默默送上午饭,到了晚上,人们坐在篝火旁,喝着酒,吃着爆米花,听其他人朗读自己的作品,然后展开讨论。看过此情此景,所有想写作的人都想加入其中,但不太现实,也并不合理。
  写作小组的讨论往往会打断你的创作思路,甚至会打击你的创作热情。看上去很热闹,但对写作是种伤害。写作是件孤独的事,必须由自己关上门完成。因此,你根本不需要写作课,只需要多读多写。最有价值的课程是自学得到的。而且,斯蒂芬·金告诉了我们一个噩耗:写作根本没有秘诀。所以,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写作班上,还不如多买书多读书,多写多改。
  还有人对作家是如何联系上出版社的表示好奇,斯蒂芬·金做出了解释。不是每个作家都认识出版社的人,出版社的编辑们经常为找不到下一位畅销作家而苦闷。所以,作家和编辑往往处在捉迷藏的状态,怎么办呢?需要你主动投稿。
  作家弗兰克在大学时代就往杂志投稿,他仔细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杂志,看他们的稿件特点是什么样的,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作,然后投稿。大量投稿的结果是收到大量退稿信,一般人在这时候就打退堂鼓了,但一心想走作家之路的弗兰克却没有。恰恰相反,他仔细阅读每一封退稿信,将对方给出的退稿原因做了详细记录,成为指导自己写作的宝贵意见。再写的时候,就知道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怎样写是好的,怎样写是不好的。一边积累退稿信,一边继续投稿。终于,他的小说《两种人》被《寒鸦》杂志看中,得以发表。就这样,他和杂志社有了第一次重要联系,也算正式步入写作圈。以后的渠道就会越来越广,雪球越滚越大。
  经验丰富的弗兰克在被问及投稿的注意事项时说了很多细节,比如要在投稿时给编辑附一封简短的信件,告诉他,你此前在哪些地方发表过什么作品,并用一两行文字简单介绍本篇故事的大意,在结尾一定要记得感谢他阅读你的小说。“你必须在登场时就摆出专业人士的姿态,否则根本没人理会你。”
  不少人坦率或委婉地问过斯蒂芬·金这样的问题:你写书是为了赚钱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赚钱的方式有很多,不只写书一种。斯蒂芬·金的写作是为了自我满足,因为他有话要说,不吐不快。他认为自己从写作中能得到快乐,他就是为写作而生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作家很多,《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曾说,要么写作,要么去死。写作对作家而言,不是赚钱的途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1999年6月19日,斯蒂芬·金散步时遭遇严重车祸,被送往医院。住院期间,进行了五次漫长的手术。腿上装了一个巨大的支架,医生把八根钢钉从他的膝盖骨上下打进骨头里。躺了二十五天后才第一次起身。这时,他想起来自己还有一本书没有写完,就是这本《写作者回事》。但看看自己的情况,根本没有办法长时间工作。可是,对写作的热爱让他克服了身体困难。
  有一天,他对妻子说,我想我该回去工作了。他所说的工作就是写作。妻子并没有阻拦,而是为他搭了桌子,放上笔记本电脑、打印机、台灯、手稿和一切他所需要的东西。工作开始了。第一次只坚持了一小时四十分钟,结束的时候,斯蒂芬·金汗如雨下,整个人在轮椅中僵硬了。但他深信如果坚持下去,会一次比一次好。这是生命中的关键时刻,写作开始帮助他暂时忘掉自己,忘掉身体的疼痛,讓他沉浸在写作的快乐中,觉得自己还有活下去的生命力,还有想要表达的渴望。
  我们能说斯蒂芬·金是为了钱写作吗?他写作,是因为不得不写。如果喜欢写作,就去写。“虽千万人吾往矣”。他被誉为当代惊悚小说之王,通俗小说大师。几乎每部作品都是畅销书,每本书的版税均超过一千万美金。此外,他的作品还是好莱坞制片商的抢手货,有七十多部电影和电视剧从中取材。最耳熟能详的是《闪灵》《绿里奇迹》《危情十日》和《肖生克的救赎》。2003年,他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早在31岁时,他就是全球作家中首屈一指的亿万富翁。
  从斯蒂芬·金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一个人做一件事不以金钱为目的,反而会因此获得金钱的青睐。前提是,为了快乐,把这件事做到极致。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对我来说,最佳的效果是读者在阅读我的小说时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去。”
  责编:梁红
其他文献
大厦矗立 在天  每个人进去 都不再有脸  上下班的烦恼  浪费路 浪费时间  选择隐于那幽暗 生命躲藏  拉动开关  断了蓝蛇般的电  没有人发现  楼内深潜  不需租房  不需路上奔忙  于是 手里握着大把时间  节省 堆积 一座山高的钱  习惯这样  隐身  成了幽灵  成了厦的墙  ——题记  一、租房  那一年春天,在满街的柳絮飘舞中,我来到了这幢大厦。  柳花如雪,却不冷,是温暧的,又
期刊
第一眼见到那家伙的时候,大约是下午两点半,我正孤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对着一堆无聊的报表,不无睡意。我懒懒地打了个哈欠,透过玻璃窗,望向外头董青青窈窕性感的背影,略感提神。董青青正在咖啡机边上冲咖啡,一会儿会按惯例先送进我办公室。我想起来,应该在她送咖啡的时候,跟她谈一谈上午骚扰电话的事,安抚她一下。  然后那可恶的家伙出现了。董青青刚端起咖啡,我看到一个戴墨镜的青年出现在她背后,拍了拍她肩膀,说了
期刊
1  高小聪强装笑脸,递出最后一份热辣烧烤合家欢套餐,“祝您用餐愉快”,最后一个字的音调必须是上扬的。他给柜台挂上“今日打烊”的牌子,洗去手上各种被溅上的油渍酱料,脱下工作服,换上自己的冲锋衣。这时时钟上显示着凌晨00:25。  地铁早就停运了,高小聪在寒风里瑟瑟发抖,等着最后一班981路公交车。车站里人不多,大都是像他这样轮到上晚班的柜员、服务员、勤杂工……有的搓着手,有的跺着脚,不时抱怨几句“
期刊
那年冬天,我回到故乡,想陪父母过个年。后来证明,这是个错误的决定。我从一个热带国家回到寒冷、干燥、没有暖气的中原县城,身体无法适应,到家第三天就病倒了,发烧、腹泻……那是大年初二,我母亲陪我去医院输液。她年纪很大了,我不想让她跟去,但她执意要陪。我很虚弱,甚至丧失了和她争执的力气。输完液,医生开了三天的输液瓶,让我在家附近的门诊输液。  我和母亲抱着输液瓶走回存车的地方,经过一户住家门口時,我母亲
期刊
推荐语:梅琳(西南大学)  罗志远的《老贾》描述了太平街的书生老贾生命最后一程的故事。文中讨论了一个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为之困惑的问题——书生何处安身。杜甫流亡、李白流放和屈原投江,中国的文人自古就与悲剧命运相依。时空模糊的太平街可以是任何时代,老贾亦是在任何时间中都存在着的书生,不似李杜的名垂青史,老贾似的文人才是真正组成中国文学肌理的基本元素。老贾因书而成异类,而太平街众人因心中、手中均无书反而
期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云街  广东广州/曹文军  倚在床头,翻阅海男的长篇小说《青云街四号》。感觉不是在读书,而是在某个春天,沿着荒凉的古道、慌乱的街巷、泥泞的公路缓慢行走。熏风徐来,仿佛《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个四重奏》在耳边交替回响。  青云街四号,冷清的街,夜无宁息的旅馆,诊所里的对话……把我导向时代际遇与个体命运的思考。  生死爱欲,这个人类的亘古命题在青云街潮汐般起伏。时间的沙滩,遍
期刊
推荐语:葛红兵(上海大学)  “假如你有一把枪,你会把子弹射向谁?”也许这是每一个男人成长过程中都会有的问题。也许每个男人成长的过程中都曾经有过这样一把心枪,只是有的在心里无数次地用过,有的可能从来没有用过。  那把日本人战败后遗落在山洞里的手枪贯穿了整篇小说,从少年的屈辱到青年的愤懑再到成年的怨怼,手枪勾连起个体的心灵伤痛,也是疗愈的象征物。整个故事因为这把“历史的枪”而起,也因这把历史的枪转换
期刊
彭争武的诗  打开  轻轻敲门,来人在门外  我就在门后,相峙多年  从没开过门,从来都在设想  开门后的惊喜,或者失落  我不能预知,开门后的结果  当然也不能决定,谁的到来  是谁来呢,又等谁来  这次能打开门口的一扇  几时又能打开,我心底的一扇  自由  你觉得孤独,它就孤独  它守在我必经的路口  冷冷地望着,还有落叶的瞬间  墓志铭总结往事  而一只网住的小鸟  斜阳下挣扎,计较余下的
期刊
大约2013年夏天,军海兄郑重向我推荐一本书:C.S.路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1898—1963)的《返璞归真》(汪咏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我所服务的大学里,军海兄是少数几位房子、车子、工资、职称、项目之外还可以聊聊的朋友之一。少数几位朋友中,军海兄最认真,最不幽默,我是指作为聊天的佐料的那种幽默。军海兄很少聊天,所以无需幽默。他开口,就是要和你讨
期刊
绕过花店的玻璃门,左边有个小角落,一拐进角落大个子就哭了起来。  他两只手同时用力,狠狠地刹住轮椅,一边吹口哨一样呜呜地哭出声音,一边抖抖索索地伸出手,好像空气里有什么转眼就要消失的东西需要他不顾一切地张臂去拥抱和挽留。  缸子不再用力推轮椅,明白大个子又要摸脸又要重复扎咐那些话了。缸子用目光快速扫视了一下周围,还好现在没人从这里路过。他悄悄地深吸一口气,吸进来全都憋在肚子里,憋出一大块坚硬,感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