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先秦诸子的文献中关于养生的论述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论语》,素有半本《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实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百科全书,同时它也是一本养生保健的百科全书。
关键词:马斯洛;层次;论语;养生
马斯洛的层次说包含了五个方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家庭、爱情)、自尊(被人尊)、自我实现需要。我们不妨把它归结为生存(含安全)需要、心理需要(含爱与自我实现)、审美需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德教原则以及修身养性的角度论述养生之道。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与《论语》养生学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一、生存需要(欲求境界)
1、衣食住养生观。衣:衣着适宜。斋戒时,必有明衣;居家时,为便于做事,要“亵裘衣,短右袂”;上朝或祭祀时穿的衣服,“非帷裳,必杀之”;暑天时,“袗絺绤,必表而出之”,因天热,可穿薄而透风的葛布。寒冷的冬天,“狐貉之厚以居”,以抵御寒气,避免寒邪伤人。
食:“食不语”从生理学和医学角度对人身体健康作了阐释。如孔子爱饮酒,但“唯酒无量,不及乱”。现代医学证实,过量饮酒可使肝的解毒功能锐减,引起急、慢性乙醇中毒,易患酒精性肝硬化或肝癌、酒精性心肌病、酒精性痴呆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论语·乡党》中记载着他一看见丰盛的菜肴,神情就会为之改变并不自觉地站起来,但是决不会狼吞虎咽,还是以吃饭为主。“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住:“寝不言”,包含着他对睡眠重要性和科学睡眠方法的双重认识。睡眠要有优雅适宜的睡姿,要做到“寝不尸”,还要有寝衣,且要宽松,“长一身有半”。孔子弟子宰予昼寝,指责其“朽木不可雕也。”在家闲居的时候,容装整洁,心情快乐而舒展。“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当然,起居也要遵循礼仪,“居不客,”“斋必变食,居必迁坐”,“席不正,不坐”。《论语》中有关起居方面的观点,对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启迪和借鉴。
2、“三戒”——人生阶段,各有所戒。孔子根据人的不同生长时期的生理卫生特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即注意节制。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之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之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少年时代,血气没有稳定,要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争强好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退,要戒贪求财物。
二、心理需要(求知境界亦称为“道德境界”)
1、做人与养生。养生先养心。首先要加强个人的文化修养,多读有益之书。可以与先贤们交流,增长学识,而且十分有利于身心健康。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不大喜大悲,不暴怒,不急躁,不喜怒无常也有利于身体健康。宋代朱熹称之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吼吟”。赵普赞之曰:“和平通达之中,寓至精至粹之理”。近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
2、“仁者寿”的理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一生中论述最多的是“仁”,《论语》中谈到“仁”的地方多达近两百次。他在《论语·雍也》中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仁”,是一个道德范畴的概念,把它引入医学,则为身心,为精神矣。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后世养生家皆把养德当作养生的首要。鲁哀公问孔子:“知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知者乐,仁者寿。”孔子提出了“以德助寿”的养生观点,这一观点直到今天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形神合一,精神豁达,情绪乐观。《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他在游说各国的路途上受困共有5次,尤以受困于陈蔡之间的野地里那次最为严重,竟到了粮草皆尽,弟子们都饿得爬不起来的地步,但孔子照样还是“讲诵弦歌不绝”。
三、审美需要(审美境界)
人生之乐,也正在山水之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强调快乐养生,让自己以及身边的人获得快乐。孔子善于用音乐来调节情绪,抒发心情。《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借助音乐陶冶精神。在绝粮于陈地之际,他还是弦歌不绝。《论语·述而》中记载着“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总之,作为儒家开山鼻祖的孔子,不但倡导以德养生,而且具体而详尽地指出了许多健康养生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孔子告诉我们,在健康养生中,既要注意保养身体,也要注意呵护心灵,只有身心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关键词:马斯洛;层次;论语;养生
马斯洛的层次说包含了五个方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家庭、爱情)、自尊(被人尊)、自我实现需要。我们不妨把它归结为生存(含安全)需要、心理需要(含爱与自我实现)、审美需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德教原则以及修身养性的角度论述养生之道。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与《论语》养生学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一、生存需要(欲求境界)
1、衣食住养生观。衣:衣着适宜。斋戒时,必有明衣;居家时,为便于做事,要“亵裘衣,短右袂”;上朝或祭祀时穿的衣服,“非帷裳,必杀之”;暑天时,“袗絺绤,必表而出之”,因天热,可穿薄而透风的葛布。寒冷的冬天,“狐貉之厚以居”,以抵御寒气,避免寒邪伤人。
食:“食不语”从生理学和医学角度对人身体健康作了阐释。如孔子爱饮酒,但“唯酒无量,不及乱”。现代医学证实,过量饮酒可使肝的解毒功能锐减,引起急、慢性乙醇中毒,易患酒精性肝硬化或肝癌、酒精性心肌病、酒精性痴呆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论语·乡党》中记载着他一看见丰盛的菜肴,神情就会为之改变并不自觉地站起来,但是决不会狼吞虎咽,还是以吃饭为主。“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住:“寝不言”,包含着他对睡眠重要性和科学睡眠方法的双重认识。睡眠要有优雅适宜的睡姿,要做到“寝不尸”,还要有寝衣,且要宽松,“长一身有半”。孔子弟子宰予昼寝,指责其“朽木不可雕也。”在家闲居的时候,容装整洁,心情快乐而舒展。“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当然,起居也要遵循礼仪,“居不客,”“斋必变食,居必迁坐”,“席不正,不坐”。《论语》中有关起居方面的观点,对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启迪和借鉴。
2、“三戒”——人生阶段,各有所戒。孔子根据人的不同生长时期的生理卫生特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即注意节制。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之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之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少年时代,血气没有稳定,要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争强好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退,要戒贪求财物。
二、心理需要(求知境界亦称为“道德境界”)
1、做人与养生。养生先养心。首先要加强个人的文化修养,多读有益之书。可以与先贤们交流,增长学识,而且十分有利于身心健康。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不大喜大悲,不暴怒,不急躁,不喜怒无常也有利于身体健康。宋代朱熹称之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吼吟”。赵普赞之曰:“和平通达之中,寓至精至粹之理”。近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
2、“仁者寿”的理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一生中论述最多的是“仁”,《论语》中谈到“仁”的地方多达近两百次。他在《论语·雍也》中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仁”,是一个道德范畴的概念,把它引入医学,则为身心,为精神矣。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后世养生家皆把养德当作养生的首要。鲁哀公问孔子:“知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知者乐,仁者寿。”孔子提出了“以德助寿”的养生观点,这一观点直到今天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形神合一,精神豁达,情绪乐观。《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他在游说各国的路途上受困共有5次,尤以受困于陈蔡之间的野地里那次最为严重,竟到了粮草皆尽,弟子们都饿得爬不起来的地步,但孔子照样还是“讲诵弦歌不绝”。
三、审美需要(审美境界)
人生之乐,也正在山水之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强调快乐养生,让自己以及身边的人获得快乐。孔子善于用音乐来调节情绪,抒发心情。《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借助音乐陶冶精神。在绝粮于陈地之际,他还是弦歌不绝。《论语·述而》中记载着“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总之,作为儒家开山鼻祖的孔子,不但倡导以德养生,而且具体而详尽地指出了许多健康养生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孔子告诉我们,在健康养生中,既要注意保养身体,也要注意呵护心灵,只有身心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