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07年国家出台立法以来,各地发展迅速,不久在数量上快速增加,形式上也多种多样。但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凸显出了很多发展瓶颈,不但严重制约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而且使农户对专业合作社的认可度快速下降,甚至怀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营模式的可行性。本文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遇到的发展瓶颈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及建议,望能对以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 社发展瓶颈 对策及建议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1.1 发展历程
(1)国外合作社发展进程
合作社最早起源于16世纪空想主义思想,1817年英国空想主义者罗佰特在《职工业贫民救济委员会的报告》中最先提出关于“合作公社”的思想;19世纪中叶世界上第一个合作社“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成立,它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合作社,是因为它是基于市场公平原则下建立起来的互助实践组织;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14个国家,35名代表参加,它的成立对指导国际合作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2)国内合作社发展进程
我国合作社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前,国民政府为促进经济的发展,颁布了关于《合作社法》,主要以信贷合作社为主,由于当时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都是富农以上的人群参与;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分别经历了互助式、初级社、高级社及人民公社几种模式的演变[1];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后,也经历了四个发展期:始发期(20 世纪70 年代末期到 90 年代初期)主要是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联合体等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成长期(20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末)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出现了范围扩大、业务拓展、功能增强的发展势头,并且出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趋势;深化和加速期(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至 2007 年)是2003年《农业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强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当坚持为社员服务的宗旨,按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依法在其章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这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发展转型期(2007 年—至今)是指2007 年 7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过程。[2]
1.2 发展现状
2007年7月1日正式实行以来,根据我国工商总局的统计:2009年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为22.77万户 ,2013年73.06万户,2014年7月底 120多万户。[3] 2016年3月18日,全国农民合作社发展部召开了第四次全体会议,会议听取了2015年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汇报,部署了2016年联席会议重点工作,通过了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评定工作方案。记者从会上获悉,到2015年12月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153.1万家,比2014年年底增长18.8%,实际入社农户10090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42%,较2014年提高6.5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合作社数量增长近3倍,农户入社率提高近31个百分点。[4]
2、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瓶颈
2.1 无长效发展机制
2.1.1 组织无核心文化机制
2007年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强调入社社员必须遵行“加入自愿、退出自由”的原则,这就给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组织无形赋予了“无魂”的组织,一个组织及团队的发展,首先必须要有目标和愿景,如果成立之初都只是为了“凑合过日子”,想过就过,不想过就可以随时撤走,那这个团队注定无法发展壮大。因此,有些合作社成立之初发展势头很猛,人们积极性也很高,但过一定时间后就慢慢地走下坡路,甚至不欢而散,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核心文化,没有凝集力。
2.1.2 无抗风险保障机制
虽然目前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产销机制上,呈现“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定销定产、订单收购等多种营销方式,从销路及技术上给予社员们一定的保障,但大多数专业合作社还都离不开一个“农”字,农业自古都和自然为伴,当发生自然灾害时,首当其冲受灾的就是农业,最终受到伤害的也是农民。2014年一百合专业合作社发动社员们种植百合,但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百合长势不好,“合球”太小,达不到收购商的条件,最后不但严重影响了社员们收成,还使大部分社员退出了百合专业合作社。像上述例子很多,特别是一些受天气影响的经济作物,如烤烟遇到冰雹天气、油菜遇到冰雪或干旱等等。
2.3.3 无规范化管理机制
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无规范化管理制度,合作社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组织机构形同虚设,内部机制运转不灵,有的仍未建立财务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利润分配缺乏监督,社员利益得不到保障,“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宗旨没有能充分体现,合作的作用没有真正得到充分发挥。[5]
2.2 资金瓶颈
2.2.1 入社资金不稳定
目前大多数入社发起资金都是以某一人或某企业为主,社员大多数出资比例较低,很多都是以土地和劳动力出资,这样就导致了合作社前期资金不足,再加上资本的趋利性,不管投资人是以什么样的目的投资,不管他们是否赚到钱,他们将会慢慢将资金撤走,这样就导致合作社后期发展资金严重不足,促使合作社走向失败,严重影响人们再入社的积极性。
2.2.2 合作社融资难
(1)内部融资难
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资金单一,社员经济基础差,融资范围窄,可融资渠道不多,融资数量也比较有限。
(2)外部融资难 一是合作社盈利水平偏低,据调查的合作社中2013、2014两个年度都盈利的只占53、6%。近两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为6、2%,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这就导致风险偏大,使得融资授信人兴趣不高。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抵押物匮乏。土地方面,由于农民承包地只能用于农业,不能改变用途,处置变现的能力差,不能作为抵押物。虽然地方政府极力推动承包地可作抵押物,但金融机构仍难以在短时间广泛接受流转土地作为抵押物,仅在小范围进行试点。住房方面,金融机构一般要求抵押物为县城以上的具有国有土地出让权的房产,且具有房产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而言,大多数难以达到上述要求。[6]
2.2.3 资金周转率低
由于专业合作社本身的发展模式,使得合作社从投入到产品流通需要的时间周期非常的长,在这个时间段,又没有其他经营业务,而且还不停地投入资金进行经营维护,这种单一的收入来源导致了其资金周转率低,严重影响了合作社后期的发展。
2.3 经营管理人才瓶颈
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成结构及经营理念上凸显出了对经营管理人才的稀缺性,大多数的发起人主要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及村组干部,他们也许在组织入社会员及对当地各种资源上有一定优势,但如果真正的走市场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现代化发展道路,他们经营管理水平还是达不到要求,加上专业合作社大多在农村和郊区,而且待遇报酬上也跟不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
3、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规范化制度的建设
(1)统一监管
严格监管程序,统一监管标准,严查扰乱和骗取国家扶持资金的企业和个人。从工商部门对经营许可证办理程序简化后,很多不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大量注册成立,社会上农民专业合作社鱼龙混杂,管理混乱,导致真正想加入合作社的人不敢加入,更有甚者套取、骗取国家扶持资金,因为脱离监管或监管不严不统一,出现“九龙”治水的现象,使这些人付出小额成本就大额利润,严重影响了国家对农民合作社支持和发展的初衷。
(2)正确引导
对刚成立的合作社作好正确引导,使他们知道,合作社是他们长期依靠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途径,每个会员都要尽心尽力地去维护合作社的利益,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并帮助合作社逐渐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有自己的文化氛围和奋斗愿景。
(3)严格规范
对个人和企业占股较大的合作社要严格规范投资成本的收回期,严格控制股东的内部收益率,多提取盈余公积金,多增加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建设。
(4)加强保险制度创新建设
积极引导商业保险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保障,特别是加强对自然灾害的投保率,政府可以利用一些扶持资金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投保,减少合作社资金流的投入,同时也给他们一定的保障。另外,商业保险机构也可以采取选保后收费的措施,先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的保障,再从后期的盈利中提取保险费用,这样在为了专业合作社提供保障的同时也为国家“三农”的发展分担一份企业责任。
3.2 加强经营资金的拓展
(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融资
随着国家对“三农”建设的支持力度,农村土地资源慢慢得到资产化,可以充当抵押标的进行投融资;另外,合作社还可以利用乡镇银行对国家的支持进行融资,不管是社员还是非社员都可以用自己的信用度去向乡镇银行贷款来对合作社的投资,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
(2)扩充自己的经营业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能仅仅地守住主要业务不放,应该发展社员在空余时间承接第三方业务,充分利用我们的劳动力资源及经营地理环境资源进行扩展经营,增加合作社的营业收入。例如:可以承接政府及村组的一些乡村发展的小型项目,也可以承接周边企业的一些物流运输及储藏来等等。
3.3 加强人才引进制度的完善
(1)加强对经营管理人才的投入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供专业合作社人才的待遇支出;另外,积极加强对本社人员素质的再培训,拟定培训学习计划,定期培养各种专业能手,选拔有文化功底的人员到高校进行再深造。
(2)加强大学生就业观的改变
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让他们知道回农村帮忙合作社的发展不只是简单的就业问题,还是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做贡献,要让他们放弃宁肯“蜗居”大城市,也不回到蓝天白云的农村的思想,要使他们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充分发挥,展现学有所用,才尽所能的一面去帮助农村发展。
(3)完善人才就业保障政策
政府应该给予积极回村就业的大学生一定的就业政策,最低要做到“四保障三扶持”(基本生活有保障、住房条件有保障、生病住院有保障、退休养老有保障;创业资金有扶持、深造学习有扶持、贷款纳税有扶持。)这样看上去财政压力很大,但对“三农”的发展却是一条长期可行的人才引进道路,我们国家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卫战、高扬.农民专业合作社,路在何方?[J].农村观察,2012(1)
[2] 杜婵.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J].当代县域经济.2016(03)46-47
[3] 刘颖娴. 2014东亚农业合作社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5(1)
[4] 农民日报:全国加入农民合作社的农户数量[J]. 农村百事通,2016-09(11)
[5] 张晨曦、史佳佳.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网站: http://www. ntgsj.gov.cn/baweb/show/shiju/bawebFile/346136.html
[6] 徐桂峰. 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现状与对策[J]. 会计改革与创新, 2015(19): 103-104
作者简介:
吴 键 (1983年11月-),男,义龙试验区人社局,中级,中级经济师,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县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 社发展瓶颈 对策及建议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1.1 发展历程
(1)国外合作社发展进程
合作社最早起源于16世纪空想主义思想,1817年英国空想主义者罗佰特在《职工业贫民救济委员会的报告》中最先提出关于“合作公社”的思想;19世纪中叶世界上第一个合作社“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成立,它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合作社,是因为它是基于市场公平原则下建立起来的互助实践组织;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14个国家,35名代表参加,它的成立对指导国际合作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2)国内合作社发展进程
我国合作社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前,国民政府为促进经济的发展,颁布了关于《合作社法》,主要以信贷合作社为主,由于当时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都是富农以上的人群参与;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分别经历了互助式、初级社、高级社及人民公社几种模式的演变[1];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后,也经历了四个发展期:始发期(20 世纪70 年代末期到 90 年代初期)主要是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联合体等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成长期(20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末)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出现了范围扩大、业务拓展、功能增强的发展势头,并且出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趋势;深化和加速期(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至 2007 年)是2003年《农业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强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当坚持为社员服务的宗旨,按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依法在其章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这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发展转型期(2007 年—至今)是指2007 年 7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过程。[2]
1.2 发展现状
2007年7月1日正式实行以来,根据我国工商总局的统计:2009年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为22.77万户 ,2013年73.06万户,2014年7月底 120多万户。[3] 2016年3月18日,全国农民合作社发展部召开了第四次全体会议,会议听取了2015年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汇报,部署了2016年联席会议重点工作,通过了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评定工作方案。记者从会上获悉,到2015年12月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153.1万家,比2014年年底增长18.8%,实际入社农户10090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42%,较2014年提高6.5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合作社数量增长近3倍,农户入社率提高近31个百分点。[4]
2、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瓶颈
2.1 无长效发展机制
2.1.1 组织无核心文化机制
2007年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强调入社社员必须遵行“加入自愿、退出自由”的原则,这就给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组织无形赋予了“无魂”的组织,一个组织及团队的发展,首先必须要有目标和愿景,如果成立之初都只是为了“凑合过日子”,想过就过,不想过就可以随时撤走,那这个团队注定无法发展壮大。因此,有些合作社成立之初发展势头很猛,人们积极性也很高,但过一定时间后就慢慢地走下坡路,甚至不欢而散,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核心文化,没有凝集力。
2.1.2 无抗风险保障机制
虽然目前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产销机制上,呈现“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定销定产、订单收购等多种营销方式,从销路及技术上给予社员们一定的保障,但大多数专业合作社还都离不开一个“农”字,农业自古都和自然为伴,当发生自然灾害时,首当其冲受灾的就是农业,最终受到伤害的也是农民。2014年一百合专业合作社发动社员们种植百合,但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百合长势不好,“合球”太小,达不到收购商的条件,最后不但严重影响了社员们收成,还使大部分社员退出了百合专业合作社。像上述例子很多,特别是一些受天气影响的经济作物,如烤烟遇到冰雹天气、油菜遇到冰雪或干旱等等。
2.3.3 无规范化管理机制
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无规范化管理制度,合作社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组织机构形同虚设,内部机制运转不灵,有的仍未建立财务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利润分配缺乏监督,社员利益得不到保障,“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宗旨没有能充分体现,合作的作用没有真正得到充分发挥。[5]
2.2 资金瓶颈
2.2.1 入社资金不稳定
目前大多数入社发起资金都是以某一人或某企业为主,社员大多数出资比例较低,很多都是以土地和劳动力出资,这样就导致了合作社前期资金不足,再加上资本的趋利性,不管投资人是以什么样的目的投资,不管他们是否赚到钱,他们将会慢慢将资金撤走,这样就导致合作社后期发展资金严重不足,促使合作社走向失败,严重影响人们再入社的积极性。
2.2.2 合作社融资难
(1)内部融资难
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资金单一,社员经济基础差,融资范围窄,可融资渠道不多,融资数量也比较有限。
(2)外部融资难 一是合作社盈利水平偏低,据调查的合作社中2013、2014两个年度都盈利的只占53、6%。近两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为6、2%,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这就导致风险偏大,使得融资授信人兴趣不高。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抵押物匮乏。土地方面,由于农民承包地只能用于农业,不能改变用途,处置变现的能力差,不能作为抵押物。虽然地方政府极力推动承包地可作抵押物,但金融机构仍难以在短时间广泛接受流转土地作为抵押物,仅在小范围进行试点。住房方面,金融机构一般要求抵押物为县城以上的具有国有土地出让权的房产,且具有房产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而言,大多数难以达到上述要求。[6]
2.2.3 资金周转率低
由于专业合作社本身的发展模式,使得合作社从投入到产品流通需要的时间周期非常的长,在这个时间段,又没有其他经营业务,而且还不停地投入资金进行经营维护,这种单一的收入来源导致了其资金周转率低,严重影响了合作社后期的发展。
2.3 经营管理人才瓶颈
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成结构及经营理念上凸显出了对经营管理人才的稀缺性,大多数的发起人主要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及村组干部,他们也许在组织入社会员及对当地各种资源上有一定优势,但如果真正的走市场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现代化发展道路,他们经营管理水平还是达不到要求,加上专业合作社大多在农村和郊区,而且待遇报酬上也跟不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
3、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规范化制度的建设
(1)统一监管
严格监管程序,统一监管标准,严查扰乱和骗取国家扶持资金的企业和个人。从工商部门对经营许可证办理程序简化后,很多不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大量注册成立,社会上农民专业合作社鱼龙混杂,管理混乱,导致真正想加入合作社的人不敢加入,更有甚者套取、骗取国家扶持资金,因为脱离监管或监管不严不统一,出现“九龙”治水的现象,使这些人付出小额成本就大额利润,严重影响了国家对农民合作社支持和发展的初衷。
(2)正确引导
对刚成立的合作社作好正确引导,使他们知道,合作社是他们长期依靠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途径,每个会员都要尽心尽力地去维护合作社的利益,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并帮助合作社逐渐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有自己的文化氛围和奋斗愿景。
(3)严格规范
对个人和企业占股较大的合作社要严格规范投资成本的收回期,严格控制股东的内部收益率,多提取盈余公积金,多增加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建设。
(4)加强保险制度创新建设
积极引导商业保险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保障,特别是加强对自然灾害的投保率,政府可以利用一些扶持资金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投保,减少合作社资金流的投入,同时也给他们一定的保障。另外,商业保险机构也可以采取选保后收费的措施,先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的保障,再从后期的盈利中提取保险费用,这样在为了专业合作社提供保障的同时也为国家“三农”的发展分担一份企业责任。
3.2 加强经营资金的拓展
(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融资
随着国家对“三农”建设的支持力度,农村土地资源慢慢得到资产化,可以充当抵押标的进行投融资;另外,合作社还可以利用乡镇银行对国家的支持进行融资,不管是社员还是非社员都可以用自己的信用度去向乡镇银行贷款来对合作社的投资,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
(2)扩充自己的经营业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能仅仅地守住主要业务不放,应该发展社员在空余时间承接第三方业务,充分利用我们的劳动力资源及经营地理环境资源进行扩展经营,增加合作社的营业收入。例如:可以承接政府及村组的一些乡村发展的小型项目,也可以承接周边企业的一些物流运输及储藏来等等。
3.3 加强人才引进制度的完善
(1)加强对经营管理人才的投入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供专业合作社人才的待遇支出;另外,积极加强对本社人员素质的再培训,拟定培训学习计划,定期培养各种专业能手,选拔有文化功底的人员到高校进行再深造。
(2)加强大学生就业观的改变
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让他们知道回农村帮忙合作社的发展不只是简单的就业问题,还是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做贡献,要让他们放弃宁肯“蜗居”大城市,也不回到蓝天白云的农村的思想,要使他们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充分发挥,展现学有所用,才尽所能的一面去帮助农村发展。
(3)完善人才就业保障政策
政府应该给予积极回村就业的大学生一定的就业政策,最低要做到“四保障三扶持”(基本生活有保障、住房条件有保障、生病住院有保障、退休养老有保障;创业资金有扶持、深造学习有扶持、贷款纳税有扶持。)这样看上去财政压力很大,但对“三农”的发展却是一条长期可行的人才引进道路,我们国家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卫战、高扬.农民专业合作社,路在何方?[J].农村观察,2012(1)
[2] 杜婵.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J].当代县域经济.2016(03)46-47
[3] 刘颖娴. 2014东亚农业合作社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5(1)
[4] 农民日报:全国加入农民合作社的农户数量[J]. 农村百事通,2016-09(11)
[5] 张晨曦、史佳佳.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网站: http://www. ntgsj.gov.cn/baweb/show/shiju/bawebFile/346136.html
[6] 徐桂峰. 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现状与对策[J]. 会计改革与创新, 2015(19): 103-104
作者简介:
吴 键 (1983年11月-),男,义龙试验区人社局,中级,中级经济师,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县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