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拓展要适切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51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借助文本语言学习获取信息能力、发展思维与语言表达力、进行审美体验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些个性化的理解和认知,我们应正确加以引导,适切地进行阅读拓展,切忌在远离编者意图和文本意蕴中过度发挥。
  一、阅读拓展不应违背课文主旨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借助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阅读教学中的拓展,教师要吃透文章的主旨、编者的意图,防止在阅读过程中偏离方向,甚至违背作者和编者的初衷。在教学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之后,为激起学生对五壮士的崇敬感,教师给学生拓展了追击五壮士的日本鬼子在五壮士英勇跳崖后,整齐地立在悬崖边向五壮士跳下去的方向鞠躬致敬的材料。虽然此情节真实,且有衬托的作用,但这样的拓展,莫名给穷凶恶及的日本侵略者做了无意的粉饰,削弱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这与本单元的主题以及课文作者的本意都是不相符的,这样的拓展不要也罢。对于这篇课文,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度拓展其他内容,如为了人类的和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其他先烈的英勇事迹,从而激发学生为了正义奋不顾身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阅读创意不应忽视语言发展
  通过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让语文课始终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是教师孜孜以求、不离不弃的教学目标。阅读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塑造健全人格,但二者不可厚此薄彼,而应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一味地说教,游离于语文之外的课堂,其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不可能达到和谐与统一的。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统编本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时,不断给学生插播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视频,试图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长征史,激起对红军战士历尽万难、跋山涉水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敬佩之情。此时,教师忽略了毛泽东是怎样将这种革命豪情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诗中的“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极富情感温度的语句被冷落,尽管学生侃侃而谈各种长征故事,但本课语言发展的目标并没有得到实现,文本的例子功能被无情淡化。
  三、阅读想象不应超越道德底线
  文字的情感温度和画面感,往往能激起读者的无限遐想,产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和理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阅读想象的前提是要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不可超越做事、做人的底线。如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描写桑娜在毫不犹豫地抱回孩子后,思想上却产生了动摇,她的忐忑不安,主要源自丈夫的压力。在引导学生揣摩作家托尔斯泰精湛的心理描写时,有学生对桑娜的做法颇有看法:“真是不自量力啊,自己都吃了上顿没下顿。”“既然知道自己穷,又没和别人商量,自作主张,确实是自作自受,不自量力。”显然,这是学生在充分感知了课文中穷人之穷的程度后的担忧和责备,但对桑娜的忐忑心理却不能正确理解,认为这是她懦弱的表现。这时教师就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引导,让学生理解桑娜的担心并不是只担心自己一个人,而是整个家庭,她的毫不犹豫是善良的自然流露,面对这样的贫困事实,谁也会担心明天的生活的。正是这样的渔夫一家对西门孩子的无私救助,方能更加凸显出托尔斯泰“生活虽穷,但精神富有”的作品主题。
  閱读教学中的拓展要服务于文本,要讲究适切,这样才能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齐绽光芒,学生语言、思维、人格的发展才能真正有效地扬帆起航并一帆风顺。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启秀市北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提起抄写课文,许多教师都会说这种教学方法太落伍了,现在谁还让学生抄写课文?真的如此吗?抄写课文还有必要吗?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给教师提出了明确而又具体的教学指向。统编本三年级下册有两处“抄写提示”,第一处是《燕子》一文的课后习题三中提出了“找出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读一读,再抄写下来”,第二处是《赵州桥》一文中习题一要求“朗读课文。抄写第3自然段,体会这段话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看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鉴于此,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上册专门在第二单元教学生提问。在教学时若精心设计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便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就高效课堂。  一、从文章题目提炼“主问题”  抓住“文眼”来设计阅读教学的“主问题”,会让自己的阅读教学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统编本四年级上册)时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周恩来为什
对于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来说,不能用简单说教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而应在立足于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实现学习语文与继承革命传统的融合。  一、补充资料,搭建支架,突破学习难点  在低年级教学中,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像童話等其他类课文那样吸引人,但有些句子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导致许多学生阅读的兴趣不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为学生适当补充一些背景资料,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降低学生的学习难
何谓意象?意象是古诗词中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审美情感的物质形象,是作者“意念”与世间“物体”的融合。余光中曾经说过:“意象是构成诗歌艺术的基本条件之一,我们似乎很难想象一首没有意象的诗,正如我们很难想象一首没有节奏的曲子。”对于古诗词来说,没有意象,也就没有作者情感的载体,自然其诗歌也会黯然失色。  研读教材中的古诗词,就会从中发现,编者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身心年龄特点,将其必备古诗词分布在不同学段
一提到习作,学生总会很紧张,紧张写什么,怎么写,写不长怎么办……“习作”两个字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就是一个紧箍咒,就是一种束缚。所以,创设一个轻松有趣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表达、学习的氛围相当重要。  让作前指导以聊天的方式出现,可切实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逐步克服消极心理,慢慢打开畏难心结。因为这时候只是在一起聊天,聊着聊着,就打开了思路,就学到了方法,就写出了习作。  一、设计好问题,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快节奏、高速度的现象,其中也包括习作教学,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出现了“快餐式习作”,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要求,常常复制粘贴、直接搬运、东拼西凑,写出来的习作都是凭空臆造,毫无真情实感。这种“快餐式习作”究竟从何而来,有着怎样的危害,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应对呢?  【问题一】  指导事无巨细,扰乱语言表达的内在规律  其一,教师常常以提纲挈领式的要求统一制订习作任务,不
核心提示: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四个“力”、五个“心”非常重要。首先是四个“力”:一是“学力”,二是“实力”,三是“心力”,四是“合力”。  其次是五个“心”:一是“信心”,二是“耐心”,三是“爱心”,四是“决心”,五是“用心”。    谁说要成才只有走过高考“独木桥”?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社会里,通往成功的道路千万条,读中职学校也是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一些中职毕业生就用他们的实践和成功证明:读
《轮椅上的霍金》主要讲了享有“宇宙之王”的英国科学家霍金的故事。为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近文本,走进人物内心,笔者运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抓住本文最突出的表达方式“对比反衬”,引导学生步步深入,领悟“对比反衬”的精妙,感受霍金的精神魅力。  一、比较词语,初步感受对比反衬的作用  初读,出示第一组词语:  瘫痪 完全瘫痪  禁锢 长期禁锢  变形 彻底变形  读读这些词语,比较并说说左、右两边词组的不同。引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回味无穷。我在教学中遇到的点点滴滴,都好似那宽广的大海边堆积的五彩的贝壳——有的让我欢天喜地,有的让我哭笑不得,有的让我措手不及……可谓无奇不有。其中教学《识字1》的情景仍让我记忆犹新。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便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他们大声回答道:“喜欢!”于是,我便接过话茬说:“现在是美丽的春天,老师今天就带你们出去游玩,好不好?”大多数学生听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通过将教学内容和课后练习融入生活,通过策略优化,积极探索更多高效的途径,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以《语文园地四》(统编本二上)的“写话”为例进行阐述。  一、梳理板书,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1.梳理板书,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作为教师,应该掌握如何梳理板书,帮助学生厘清头绪,优化我们的教学策略,提供给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方法,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