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由于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双重限制,缺乏对审美的体验和感悟能力。法布尔《昆虫记》的导读,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法布尔这位伟大的作家与科学家,体会到他细腻的笔触和无与伦比的观察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人与大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在课堂上,教师若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并在与文本的沟通中生发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定能获得语言美及艺术美的双重享受。
二、教学设计意图
《昆虫记》浸润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蕴含科学求真的精神,即法布尔精神。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就没有《昆虫记》,那么人类的精神之树上将少了一个智慧之果。本次阅读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昆虫记》的兴趣,感受法布尔精神,养成仔细观察大自然的好习惯。
基于这样的考虑,阅读指导的目标设定为:
①引领学生走进昆虫王国,领略神奇世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仔细观察大自然的好习惯。
②结合《昆虫记》选文,体会法布尔的文笔及其观察力,感受他对大自然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情。
③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阅读水平,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的兴趣,指导学生用浏览的方法阅读书的封面、目录、内容提要和作者简介。
④了解法布尔倾其一生研究昆虫、撰写《昆虫记》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领悟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法布尔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首次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猜谜,内容如下:
名字叫作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蜗牛)
白天草里钻,晚上天空游。金光闪闪动,见尾不见头。(萤火虫)
头戴两根雄鸡毛,身穿一件绿衣袍。手握两把锯齿刀,小虫见了拼命逃。(螳螂)
乡村小提琴家。(蟋蟀)
自由的歌者。(蝉)
自然界的清道夫。(圣甲虫)
学生一一猜出,教师引导:“同学们可真聪明!谜底都被大家一一揭晓了!刚刚我们所猜的蜗牛、萤火虫、螳螂、蟋蟀、蝉、圣甲虫,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学生答:“昆虫。”
教师利用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有关昆虫的图片,并揭题:“有一部书为我们展示了可爱的昆虫们的世界里发生的故事,这本书就是——”学生齐答:“《昆虫记》。”
教师简介《昆虫记》。学生齐读:“《昆虫记》全书共10卷,每卷由若干章节组成,是作者对昆虫最直观的研究记录。虽然全文大量篇幅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行文优美、生动活泼,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堪称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它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被公认为跨越领域、超越年龄的不朽经典,茅盾说:‘现在中国十分需要像法布尔的《昆虫记》那样的作品。’”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让学生在欢快、有趣的游戏中进入学习状态,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参与到学习中。然后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种各样的昆虫,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看封面,读目录,初步了解《昆虫记》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这位‘科学诗人’,到他的‘荒石园’里,感受丰富多彩的昆虫世界。”
教师提问:“一本新书在手,你们按什么样的顺序读它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继续引导:“很多人都知道创作有三重境界,老师觉得读书也有三重境界。”同时,出示如下内容:
第一重:翻书,看封面,看作者,看故事简介,看序言,看目录等,了解一本书最基本的内容。
第二重:读书,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一口气将书读完,对书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但缺少思考。
第三重:品书,边读边思,边读边注,读出思想,读出感受,品味语言的魅力、表达的精彩。
教师采用实物投影,相机介绍《昆虫记》的中文题目、英文题目、作者、译者、图、出版社等,并提出:“我们先来完成第一重境界。请同学们看看封面,说说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学生答:“封面上有昆虫。”教师回应:“是啊,封面的配图就是书中的插图,这与文章相互呼应,更能引起咱们的读书兴趣呢!”
学生又说:“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布尔,由曹文轩大力推荐。”教师回应:“你们还关注了作者。没错,正因为有了作者的辛勤笔耕,才给我们无尽的享受。瞧,底下已经有不少同学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书了。前面我们说读书要有顺序,读了封面,我们就接着读目录吧。”
教师用课件出示目录:“目录就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通过看目录,我们就可以把书本读薄了。请同学们仔细看看目录,这里介绍了这么多昆虫的故事。你最感兴趣的是哪种昆虫,想知道这种昆虫的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回应:“看,一个数字代表一个故事,书中一共有22个故事,都是很有趣的。看了目录,我们产生了好多问题,别急,现在咱们就一起走进片段,慢慢地欣赏吧。”
设计意图:出示法布尔《昆虫记》的目录,在读目录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昆虫的喜爱,由此再引出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了解法布尔的兴趣。
(三)读片段,作比较,感受写作手法
【片段1】螳螂 蝈蝈
螳螂,是一种美丽的昆虫,它像一位身材修长的少女。在烈日的草丛中,它仪态万方,严肃半立,前爪像人的手臂一样伸向天空,活脱脱一副很诚心诚意地祷告的姿势。如果单从外表上看,它并不让人害怕,相反,看上去它相当美丽:它有纤细而优雅的姿态,淡绿的体色,轻薄如纱的长翼。颈部是柔软的,头可以朝任何方向自由转动。只有这种昆虫能向各个方向看,真可谓是眼观六路。它甚至还有一个面孔。这一切都构成了这样一个小动物的温柔,螳螂天生就有着一副美丽优雅的身材。 ——螳螂
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绿色蝈蝈
教师组织探究活动一:描写生动。(1)作者的笔下螳螂和蝈蝈有什么特点?(2)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3)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螳螂的解释(螳螂,昆虫,全身绿色或黄色,头呈三角形,活动灵便,触角呈丝状,胸部细长,翅两对,前腿呈镰刀状),说说同样是对螳螂的介绍,你更喜欢哪种表达,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昆虫记》片段,体会法布尔的文笔及其观察力。
【片段2】塔蓝图拉毒蛛
教师过渡:“在《昆虫记》中,像这样对昆虫的外形、叫声进行生动描写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要细心体会,下面我们再来读读几个昆虫的生活场景,用心感受昆虫们的喜怒哀乐。
有一天,我逮到了很多只蜘蛛。为了看一场殊死搏斗的好戏,我挑选出两只已完全发育成熟的强壮雄蛛,把它们放进同一只大玻璃罐中。开始,两只蜘蛛沿着角斗场走了好几圈,试图避开对手,但是经过最初的试探之后,它们就好像听到了发令枪声一样,现出腾腾杀气。它们并没有马上猛扑上去厮咬,而是仍然保持一段距离,最后竟然都一屁股坐在后腿上。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胸膛免遭对方攻击。它们相互对峙了大概两分钟,毫无疑问,在这期间彼此焕发了斗志。两分钟刚过,几乎同时,两只蜘蛛一跃而起,向对方猛扑过去。它们各自舞着长腿缠住对方,顽强地用上颚的毒牙厮咬。不知是疲劳过度还是依照惯例,角斗暂停了。双方从各自角斗的位置上撤退下来,但是都保持威慑状态。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猫之间奇怪的争斗,因为猫在争斗过程中也存在休战状态。当两只塔蓝图拉毒蛛又重新投入角斗时,厮杀更加惨烈。最终,角斗失败的一方会被胜利一方从场心抛出。它必须承受失败的厄运,它的头颅被撕开,成为征服者口中的美食。
——塔蓝图拉毒蛛
教师组织探究活动二:科学求真。(1)这里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情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看见过昆虫打斗的情景吗?请你描述一下。(2)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打斗场景,这场景让你联想到什么?(3)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写决斗的动词特别精彩,请圈出来。老师将这里的动词改一改(两分钟刚过,几乎同时,两只蜘蛛跳起,向对方冲过去。它们各自伸出长腿钩住对方,顽强地用上颚的毒牙咬),分别读一读,你看效果怎样?(4)老师认为这里的决斗描写还是有点残忍,特别是对失败的一方,“头颅被撕开,成为别人口中的美食”,描述太过于血腥,也很暴力,老师认为应该改一改,同类相食就最好别写出,你们认同我的观点吗?
学生自由畅谈,教师适时引导,最后出示《荒石园》中的话:“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 ;“始终坚持真实所特有的一丝不苟态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昆虫记》片段,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力及其科学求真的严谨态度。
【片段3】迷宫蛛
有许多蜘蛛产卵以后就永远离开自己的巢了。可是迷宫蛛和蟹蛛一样,会一直紧紧地守着巢。不过和蟹蛛不同的是,它不会像蟹蛛那样绝食,以致日益消瘦下去,它会照常捕蝗虫吃。它用一团纷乱错杂的丝。筑起了一个捕虫箱,继续补充营养。
当它不捕食时,那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在走廊里踱来踱去,侧耳倾听四面八方的动静。如果我用一根稻草在巢的某一处拨一下,它就会立即冲出来查看个究竟。就是用这种警惕的办法,它尽心尽责地保护着自己的未成年的孩子们。
迷宫蛛产了卵后胃口还那么好,表示它还要继续工作。因为昆虫不像人类,有时候吃东西仅仅是因为嘴馋。它们吃东西就是为了工作。
可是产完卵后,它这一生中最伟大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它还要做什么工作呢?经过我细细地探究后,我才发现它所要做的工作是什么。大约又花了一个月左右的工夫,它继续在巢的墙上添着丝。这墙最初是透明的,现在却变得又厚又不透明了。这就是它之所以还要大吃特吃的原因:为了充实它的丝腺来为它的巢造一垛厚墙。
大约在九月中旬,小蜘蛛们从巢里出来了。但是它们并不离开巢,它们要在这温软舒适的巢里过冬。母蜘蛛继续看护着它们,继续纺着丝线。不过岁月无情,它一天比一天迟钝了。它的食量也渐渐地小起来。有时候我特意放几条蝗虫到它的陷阱里去喂它,它也显得无动于衷,一口也不想吃。虽然这样,它还能维持四五个星期的生命,在它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它继续一步不离地守着这巢,每次一听到巢里新生的小蛛在活泼地爬来爬去,它便感到无限的满足和快慰。最后,到十月底的时候,它用最后一点力气替孩子们咬破巢后,便精疲力尽地死去。它已尽了一个最慈爱的母亲所应尽的责任,它无愧于它的孩子,无愧于这个世界。至于以后的事,它便托付给造物主了。到了来年的春天,小蜘蛛们从它们舒适的屋里走出来,然后像蟹蛛那样,靠着它们的飞行工具——游丝,飘散到各地去了。它们的母亲在天之灵,看着自己的孩子一个个各自成家立业了,也该欣慰了。
教师组织探究活动三:崇敬生命。(1)请同学们默读《迷宫蛛》。人们常常以为,只有人世间才有爱,读完这个片段,你还这样认为吗?(2)文中的哪些内容打动了你?自己先试读,用动情的声音将这感人的一幕演绎出来。(3)从这对迷宫蛛悲壮的母爱抒写中,你读出了法布尔对待昆虫怎样的心声?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昆虫记》片段的阅读,感受对大自然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情。
教师小结:“以上仅仅是几个例子而已,《昆虫记》还有更多精彩的故事,期待同学们去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昆虫,在它们的世界里,有许多也具有人类一样伟大的品性,它们或勤劳或聪明或宽容,法布尔以一颗通灵的心,为我开启了一扇亲近自然、敬畏生命的大门。”
(四)走进书本,指导读书方法 教师过渡:“和老师一起了解了这么多有关《昆虫记》的内容,我相信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这整本书了,但老师还是要提醒大家,想从一本书中得到丰富的营养,还要有良好的读书方法。”
教师推荐第一种读书方法:“老师根据前面所说的读书的第二重与第三重境界要点,给大家推荐的第一种读书方法是‘做昆虫名片’。请大家读完一种昆虫就为它做一张小小的名片。名片的样式(如表1)老师已经设计好了,等大家读完书后,我们再进行‘最佳昆虫名片’评比。”
教师推荐第二种读书方法:“老师推荐的第二种方法是前后联系,边读边想边画。这本书里,有的昆虫提到不止一次,这就需要你前后联系着看,才能理解描写的内容,才能区别各种昆虫的不同。”
教师拓展引导:“如果你在课外阅读中还有其他好方法,也可以和老师、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引领学生用科学的、有效的方式去阅读。七年级学生由于刚升入初中,阅读课外读物的自主性还不是很强,更没有系统的方法,因此,阅读课归根到底还是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
(五)感知作者,再次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读《昆虫记》里法布尔的一段话:“《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从小就喜爱昆虫,并为此不断努力学习,投入毕生精力去研究,最终成为了著名昆虫学家。请同学们读读《昆虫记》里法布尔的一段话吧。”
学生齐读教师出示的一段话:
正是那些带着昆虫图案的书本激发了我学习的巨大兴趣,也正是它们,我才真正开始了启蒙教育。我在学习上取得了惊人的进步,父母对我的进步感到吃惊万分,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使是在因贫困而退学的日子里,昆虫成了凄惨晦暗日子里的一道阳光,照亮并温暖了我悲伤的心。我的经历正好说明不论学习什么,兴趣是最重要的。希望我这么说了以后,你多少可以明白点什么。
教师提问:“读了这一段话,你明白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引导:“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现在你对这本《昆虫记》一定充满了好奇,那么就请大家课外走进《昆虫记》,走进法布尔,美美地去享受读书的乐趣吧。好书就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挚友、明灯。老师希望大家多读好书,并能争取达到读书的第三重境界。”
(六)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学习《昆虫记》的写法,写写你所喜欢的一种昆虫。
设计意图:“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把阅读与实践、写作结合起来,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潜能。
四、教学反思
这堂阅读指导课,完全是在学生没有阅读《昆虫记》这本书的情况下上的。所以,笔者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运用浏览、跳读等读书方法,初步感知整本书的内容上。笔者让学生通过运用看封面、读目录、阅简介、赏片段、感知作者等阅读方法,了解如何读一本书,从而激发学生对《昆虫记》整本书产生兴趣,进而产生阅读期待。以下是笔者上这一课的一些体会:
一是在新课的导入上,利用猜谜语导入新课,并结合昆虫图片用最直观的方式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是通过看封面使学生对整本书有一个简单的印象。
三是读目录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是阅简介使学生对作品主要内容、作者的语言风格有初步印象,对整本书有初步的整体的感知。
五是在典型环节的设计上,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感的交流中完成自己对法布尔人文精神的体验和感悟。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大自然,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发情感、交流感悟的平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现学生的情感触动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是读书方法的指导,对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至关重要。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堂课是在学生没有阅读基础的情况下上的,所以,笔者牵引的痕迹略重一些,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品读赏析的时间略短了一些,这有待改进。
七年级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由于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双重限制,缺乏对审美的体验和感悟能力。法布尔《昆虫记》的导读,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法布尔这位伟大的作家与科学家,体会到他细腻的笔触和无与伦比的观察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人与大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在课堂上,教师若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并在与文本的沟通中生发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定能获得语言美及艺术美的双重享受。
二、教学设计意图
《昆虫记》浸润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蕴含科学求真的精神,即法布尔精神。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就没有《昆虫记》,那么人类的精神之树上将少了一个智慧之果。本次阅读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昆虫记》的兴趣,感受法布尔精神,养成仔细观察大自然的好习惯。
基于这样的考虑,阅读指导的目标设定为:
①引领学生走进昆虫王国,领略神奇世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仔细观察大自然的好习惯。
②结合《昆虫记》选文,体会法布尔的文笔及其观察力,感受他对大自然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情。
③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阅读水平,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的兴趣,指导学生用浏览的方法阅读书的封面、目录、内容提要和作者简介。
④了解法布尔倾其一生研究昆虫、撰写《昆虫记》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领悟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法布尔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首次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猜谜,内容如下:
名字叫作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蜗牛)
白天草里钻,晚上天空游。金光闪闪动,见尾不见头。(萤火虫)
头戴两根雄鸡毛,身穿一件绿衣袍。手握两把锯齿刀,小虫见了拼命逃。(螳螂)
乡村小提琴家。(蟋蟀)
自由的歌者。(蝉)
自然界的清道夫。(圣甲虫)
学生一一猜出,教师引导:“同学们可真聪明!谜底都被大家一一揭晓了!刚刚我们所猜的蜗牛、萤火虫、螳螂、蟋蟀、蝉、圣甲虫,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学生答:“昆虫。”
教师利用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有关昆虫的图片,并揭题:“有一部书为我们展示了可爱的昆虫们的世界里发生的故事,这本书就是——”学生齐答:“《昆虫记》。”
教师简介《昆虫记》。学生齐读:“《昆虫记》全书共10卷,每卷由若干章节组成,是作者对昆虫最直观的研究记录。虽然全文大量篇幅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行文优美、生动活泼,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堪称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它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被公认为跨越领域、超越年龄的不朽经典,茅盾说:‘现在中国十分需要像法布尔的《昆虫记》那样的作品。’”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让学生在欢快、有趣的游戏中进入学习状态,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参与到学习中。然后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种各样的昆虫,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看封面,读目录,初步了解《昆虫记》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这位‘科学诗人’,到他的‘荒石园’里,感受丰富多彩的昆虫世界。”
教师提问:“一本新书在手,你们按什么样的顺序读它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继续引导:“很多人都知道创作有三重境界,老师觉得读书也有三重境界。”同时,出示如下内容:
第一重:翻书,看封面,看作者,看故事简介,看序言,看目录等,了解一本书最基本的内容。
第二重:读书,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一口气将书读完,对书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但缺少思考。
第三重:品书,边读边思,边读边注,读出思想,读出感受,品味语言的魅力、表达的精彩。
教师采用实物投影,相机介绍《昆虫记》的中文题目、英文题目、作者、译者、图、出版社等,并提出:“我们先来完成第一重境界。请同学们看看封面,说说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学生答:“封面上有昆虫。”教师回应:“是啊,封面的配图就是书中的插图,这与文章相互呼应,更能引起咱们的读书兴趣呢!”
学生又说:“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布尔,由曹文轩大力推荐。”教师回应:“你们还关注了作者。没错,正因为有了作者的辛勤笔耕,才给我们无尽的享受。瞧,底下已经有不少同学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书了。前面我们说读书要有顺序,读了封面,我们就接着读目录吧。”
教师用课件出示目录:“目录就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通过看目录,我们就可以把书本读薄了。请同学们仔细看看目录,这里介绍了这么多昆虫的故事。你最感兴趣的是哪种昆虫,想知道这种昆虫的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回应:“看,一个数字代表一个故事,书中一共有22个故事,都是很有趣的。看了目录,我们产生了好多问题,别急,现在咱们就一起走进片段,慢慢地欣赏吧。”
设计意图:出示法布尔《昆虫记》的目录,在读目录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昆虫的喜爱,由此再引出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了解法布尔的兴趣。
(三)读片段,作比较,感受写作手法
【片段1】螳螂 蝈蝈
螳螂,是一种美丽的昆虫,它像一位身材修长的少女。在烈日的草丛中,它仪态万方,严肃半立,前爪像人的手臂一样伸向天空,活脱脱一副很诚心诚意地祷告的姿势。如果单从外表上看,它并不让人害怕,相反,看上去它相当美丽:它有纤细而优雅的姿态,淡绿的体色,轻薄如纱的长翼。颈部是柔软的,头可以朝任何方向自由转动。只有这种昆虫能向各个方向看,真可谓是眼观六路。它甚至还有一个面孔。这一切都构成了这样一个小动物的温柔,螳螂天生就有着一副美丽优雅的身材。 ——螳螂
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绿色蝈蝈
教师组织探究活动一:描写生动。(1)作者的笔下螳螂和蝈蝈有什么特点?(2)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3)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螳螂的解释(螳螂,昆虫,全身绿色或黄色,头呈三角形,活动灵便,触角呈丝状,胸部细长,翅两对,前腿呈镰刀状),说说同样是对螳螂的介绍,你更喜欢哪种表达,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昆虫记》片段,体会法布尔的文笔及其观察力。
【片段2】塔蓝图拉毒蛛
教师过渡:“在《昆虫记》中,像这样对昆虫的外形、叫声进行生动描写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要细心体会,下面我们再来读读几个昆虫的生活场景,用心感受昆虫们的喜怒哀乐。
有一天,我逮到了很多只蜘蛛。为了看一场殊死搏斗的好戏,我挑选出两只已完全发育成熟的强壮雄蛛,把它们放进同一只大玻璃罐中。开始,两只蜘蛛沿着角斗场走了好几圈,试图避开对手,但是经过最初的试探之后,它们就好像听到了发令枪声一样,现出腾腾杀气。它们并没有马上猛扑上去厮咬,而是仍然保持一段距离,最后竟然都一屁股坐在后腿上。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胸膛免遭对方攻击。它们相互对峙了大概两分钟,毫无疑问,在这期间彼此焕发了斗志。两分钟刚过,几乎同时,两只蜘蛛一跃而起,向对方猛扑过去。它们各自舞着长腿缠住对方,顽强地用上颚的毒牙厮咬。不知是疲劳过度还是依照惯例,角斗暂停了。双方从各自角斗的位置上撤退下来,但是都保持威慑状态。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猫之间奇怪的争斗,因为猫在争斗过程中也存在休战状态。当两只塔蓝图拉毒蛛又重新投入角斗时,厮杀更加惨烈。最终,角斗失败的一方会被胜利一方从场心抛出。它必须承受失败的厄运,它的头颅被撕开,成为征服者口中的美食。
——塔蓝图拉毒蛛
教师组织探究活动二:科学求真。(1)这里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情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看见过昆虫打斗的情景吗?请你描述一下。(2)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打斗场景,这场景让你联想到什么?(3)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写决斗的动词特别精彩,请圈出来。老师将这里的动词改一改(两分钟刚过,几乎同时,两只蜘蛛跳起,向对方冲过去。它们各自伸出长腿钩住对方,顽强地用上颚的毒牙咬),分别读一读,你看效果怎样?(4)老师认为这里的决斗描写还是有点残忍,特别是对失败的一方,“头颅被撕开,成为别人口中的美食”,描述太过于血腥,也很暴力,老师认为应该改一改,同类相食就最好别写出,你们认同我的观点吗?
学生自由畅谈,教师适时引导,最后出示《荒石园》中的话:“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 ;“始终坚持真实所特有的一丝不苟态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昆虫记》片段,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力及其科学求真的严谨态度。
【片段3】迷宫蛛
有许多蜘蛛产卵以后就永远离开自己的巢了。可是迷宫蛛和蟹蛛一样,会一直紧紧地守着巢。不过和蟹蛛不同的是,它不会像蟹蛛那样绝食,以致日益消瘦下去,它会照常捕蝗虫吃。它用一团纷乱错杂的丝。筑起了一个捕虫箱,继续补充营养。
当它不捕食时,那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在走廊里踱来踱去,侧耳倾听四面八方的动静。如果我用一根稻草在巢的某一处拨一下,它就会立即冲出来查看个究竟。就是用这种警惕的办法,它尽心尽责地保护着自己的未成年的孩子们。
迷宫蛛产了卵后胃口还那么好,表示它还要继续工作。因为昆虫不像人类,有时候吃东西仅仅是因为嘴馋。它们吃东西就是为了工作。
可是产完卵后,它这一生中最伟大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它还要做什么工作呢?经过我细细地探究后,我才发现它所要做的工作是什么。大约又花了一个月左右的工夫,它继续在巢的墙上添着丝。这墙最初是透明的,现在却变得又厚又不透明了。这就是它之所以还要大吃特吃的原因:为了充实它的丝腺来为它的巢造一垛厚墙。
大约在九月中旬,小蜘蛛们从巢里出来了。但是它们并不离开巢,它们要在这温软舒适的巢里过冬。母蜘蛛继续看护着它们,继续纺着丝线。不过岁月无情,它一天比一天迟钝了。它的食量也渐渐地小起来。有时候我特意放几条蝗虫到它的陷阱里去喂它,它也显得无动于衷,一口也不想吃。虽然这样,它还能维持四五个星期的生命,在它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它继续一步不离地守着这巢,每次一听到巢里新生的小蛛在活泼地爬来爬去,它便感到无限的满足和快慰。最后,到十月底的时候,它用最后一点力气替孩子们咬破巢后,便精疲力尽地死去。它已尽了一个最慈爱的母亲所应尽的责任,它无愧于它的孩子,无愧于这个世界。至于以后的事,它便托付给造物主了。到了来年的春天,小蜘蛛们从它们舒适的屋里走出来,然后像蟹蛛那样,靠着它们的飞行工具——游丝,飘散到各地去了。它们的母亲在天之灵,看着自己的孩子一个个各自成家立业了,也该欣慰了。
教师组织探究活动三:崇敬生命。(1)请同学们默读《迷宫蛛》。人们常常以为,只有人世间才有爱,读完这个片段,你还这样认为吗?(2)文中的哪些内容打动了你?自己先试读,用动情的声音将这感人的一幕演绎出来。(3)从这对迷宫蛛悲壮的母爱抒写中,你读出了法布尔对待昆虫怎样的心声?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昆虫记》片段的阅读,感受对大自然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情。
教师小结:“以上仅仅是几个例子而已,《昆虫记》还有更多精彩的故事,期待同学们去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昆虫,在它们的世界里,有许多也具有人类一样伟大的品性,它们或勤劳或聪明或宽容,法布尔以一颗通灵的心,为我开启了一扇亲近自然、敬畏生命的大门。”
(四)走进书本,指导读书方法 教师过渡:“和老师一起了解了这么多有关《昆虫记》的内容,我相信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这整本书了,但老师还是要提醒大家,想从一本书中得到丰富的营养,还要有良好的读书方法。”
教师推荐第一种读书方法:“老师根据前面所说的读书的第二重与第三重境界要点,给大家推荐的第一种读书方法是‘做昆虫名片’。请大家读完一种昆虫就为它做一张小小的名片。名片的样式(如表1)老师已经设计好了,等大家读完书后,我们再进行‘最佳昆虫名片’评比。”
教师推荐第二种读书方法:“老师推荐的第二种方法是前后联系,边读边想边画。这本书里,有的昆虫提到不止一次,这就需要你前后联系着看,才能理解描写的内容,才能区别各种昆虫的不同。”
教师拓展引导:“如果你在课外阅读中还有其他好方法,也可以和老师、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引领学生用科学的、有效的方式去阅读。七年级学生由于刚升入初中,阅读课外读物的自主性还不是很强,更没有系统的方法,因此,阅读课归根到底还是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
(五)感知作者,再次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读《昆虫记》里法布尔的一段话:“《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从小就喜爱昆虫,并为此不断努力学习,投入毕生精力去研究,最终成为了著名昆虫学家。请同学们读读《昆虫记》里法布尔的一段话吧。”
学生齐读教师出示的一段话:
正是那些带着昆虫图案的书本激发了我学习的巨大兴趣,也正是它们,我才真正开始了启蒙教育。我在学习上取得了惊人的进步,父母对我的进步感到吃惊万分,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使是在因贫困而退学的日子里,昆虫成了凄惨晦暗日子里的一道阳光,照亮并温暖了我悲伤的心。我的经历正好说明不论学习什么,兴趣是最重要的。希望我这么说了以后,你多少可以明白点什么。
教师提问:“读了这一段话,你明白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引导:“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现在你对这本《昆虫记》一定充满了好奇,那么就请大家课外走进《昆虫记》,走进法布尔,美美地去享受读书的乐趣吧。好书就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挚友、明灯。老师希望大家多读好书,并能争取达到读书的第三重境界。”
(六)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学习《昆虫记》的写法,写写你所喜欢的一种昆虫。
设计意图:“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把阅读与实践、写作结合起来,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潜能。
四、教学反思
这堂阅读指导课,完全是在学生没有阅读《昆虫记》这本书的情况下上的。所以,笔者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运用浏览、跳读等读书方法,初步感知整本书的内容上。笔者让学生通过运用看封面、读目录、阅简介、赏片段、感知作者等阅读方法,了解如何读一本书,从而激发学生对《昆虫记》整本书产生兴趣,进而产生阅读期待。以下是笔者上这一课的一些体会:
一是在新课的导入上,利用猜谜语导入新课,并结合昆虫图片用最直观的方式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是通过看封面使学生对整本书有一个简单的印象。
三是读目录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是阅简介使学生对作品主要内容、作者的语言风格有初步印象,对整本书有初步的整体的感知。
五是在典型环节的设计上,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感的交流中完成自己对法布尔人文精神的体验和感悟。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大自然,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发情感、交流感悟的平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现学生的情感触动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是读书方法的指导,对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至关重要。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堂课是在学生没有阅读基础的情况下上的,所以,笔者牵引的痕迹略重一些,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品读赏析的时间略短了一些,这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