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淮稻9号为材料,研究不同穴苗数对机插粳稻的分蘖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粳稻的分蘖节位、分蘖发生率、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随穴苗数增加而减少,分蘖成穗率随穴苗数增加则呈先高后低再增的趋势。
[关键词] 机插粳稻 穴苗数 产量性状
[中图分类号] S51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55-02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地点及品种
试验于2011年在金湖县前锋镇同心村进行,田块为淤土,肥力中上等。前茬小麦482kg/667m2。供试品种为淮稻9号。
2.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于6月2日软盘旱育,播量130g/盘。6月22日机插,麦秸全量还田。机插当天,取经机插的秧苗,按试验设计人工定苗,行距30cm,株距12cm,1.85×104穴/666.7m2。试验设四个处理,分别为1苗/穴、3苗/穴、5苗/穴、7苗/穴,每处理5行,每行10株。肥料运筹为纯N 21.5kg/667m2,基蘖肥:穗肥为7:3,穗肥于倒4叶和倒4叶分两次施入。每667m2基施P2O5 6.5 kg、K2O 6.5 kg,其他管理措施均按高产栽培要求实施。
3.测定内容及数据分析
3.1 测定内容
大田期追踪记载叶龄、各蘖位分蘖发生和成穗情况。成熟期室内考种,调查各穗的实粒数和千粒重。
3.2 调查方法
定点:机插当天,各处理取中间行定点,每处理连续定点5株。
叶龄记载:机插当天对定点的5株点红标记,其后自7月3日起每3d调查1次,并按奇数叶标记法标记。
分蘖发生情况:每处理连续定点4穴,每穴取1株。从7月3日起,每3d调查一次,记载分蘖时间和对应蘖位,并对分蘖分别挂牌标记。
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成熟时全取各定点穴,进行室内考种。
4.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 Microsofi Excel 2003 录入分析数据。
二、结果与分析
1.分蘖节位随穴苗增加而减少
表1分析,1苗/穴的分蘖节位共16个。其中一级分蘖节位7个,分别是03、04、05、06、07、08、09分蘖节位;二级分蘖节位9个,最迟的为62分蘖。
3苗/穴的分蘖节位共12个。其中一级分蘖节位6个,分别为03、04、05、06、07、08节位;二级分蘖节位6个,最迟的为61分蘖。
5苗/穴的分蘖节位共7个。其中一级分蘖节位5个,分别是03、04、05、06、09蘖位;二级分蘖节位2个,最迟的为42分蘖。
7苗/穴的分蘖节位共4个,其中一级分蘖3个,分别发生在04、05、06蘖位;二级分蘖节位2个,最迟的为41分蘖。
无论是一级分蘖节位还是二级分蘖节位,均随穴苗数增加而减少,最迟分蘖时间随穴苗数增加而提前。试验表明,机插粳稻第1、2两个节位分蘖处于潜伏状态,分蘖始于第3蘖位,观察发现,当穴苗数增加7苗时第3蘖位亦处于潜伏状态。
2.分蘖发生率随穴苗数增加而减少
2.1对不同蘖位分蘖发生率的影响
在本试验中,如按分蘖发生率≥75%作为高效蘖位,由表1整理如下:
由表2知,不同处理间的高效蘖位数随穴苗增加逐步下降,总体分析04、05、06为高效蘖位。
2.2对全株平均分蘖发生率的影响
表3分析,1苗/穴的分蘖平均发生率58.82%,3苗/穴的分蘖平均发生率35.29%,5苗/穴的分蘖平均发生率23.53%,7苗/穴的分蘖平均发生率只有17.65%。分蘖发生率随穴苗数增加而减少。
3.不同穴苗数对分蘖成穗率的影响
据表3分析,1苗/穴的分蘖成穗率最高,为81.78%(成穗率%=成穗数÷分蘖数×100),3苗/穴的分蘖成穗率最低,成穗率55.77%,其后随穴苗数增加而增加。
观察品种为16叶,6个伸长节间,理论上有效分蘖临界叶龄为10叶[1],与10叶同伸的07和41节位为有效分蘖。1苗/穴的因群体不足,有8个无效分蘖成穗,3苗/穴的亦有2个无效蘖分蘖成穗,分蘖成穗叶龄推迟至N-n 2,其它处理则无。从观察的时间上看,10叶的抽出期为7月15日前后(见表4),群体偏小的处理,其最迟分蘖成穗日期为7月27日所见的分蘖,距有效分蘖终止期,推迟了10~12天。
4.不同穴苗数对穗粒数的影响
4.1对不同蘖位的谷粒数影响
各处理内不同蘖位间的谷粒数(含二级分蘖)均以04、05、06蘖谷粒数高。处理间同蘖位的谷粒数,随穴苗数增加而下降。如04蘖位谷粒数,1苗/穴的为107.92粒,3苗/穴的为89.5粒,5苗/穴的为94.6粒,7苗/穴的为86粒,见表5。
4.2 對平均穗粒数的影响
处理间的平均穗粒数随穴苗数增加而下降,其中1苗/穴的每穗粒数为109.6粒(含主茎),3苗/穴的每穗92.77粒,5苗/穴的每穗91.65粒,7苗/穴的每穗85粒。3苗/穴和5苗/穴的穗粒数基本接近,7苗/穴的穗粒数下降幅度大。
5.不同穴苗数对千粒重的影响
由表6知,处理内各蘖位的千粒重变化规律不明显,但处理间变化明显,随穴苗数增加,千粒重下降。
6.不同穴苗数对产量的影响
6.1对各蘖位的影响
由表7分析,各处理内均以04、05、06蘖位的产量最高,而处理间同蘖位的产量随穴苗增加而下降。
6.2 对株产量的影响
随穴苗数增加,产量迅速下降。1苗/穴的单株产量最高,为29.97g,7苗/穴的产量最高,为6.75g,差别悬殊。 三、讨论
1.关于优势蘖位
手插稻不同蘖位分蘖对产量贡献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2-10],机插稻不同蘖位对产量贡献的研究还较少,本试验表明,机插稻的04、05、06三个蘖位的分蘖发生率、成穗率、谷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较其他蘖位高,因此,04、05、06三个蘖位构成了机插稻的优势蘖位。
2.关于分蘖和产量构成因素
2.1起始分蘖节位
机插稻的起始分蘖节位多数情况下为03蘖位,但穴苗数过多时,起始分蘖节位亦会随之推迟。如本试验中7苗/穴的起始分蘖节位为04蘖位。
2.2分蘖节位数、分蘖发生率、穗粒数、千粒重和分蘖成穗率
机插稻的分蘖节位数、分蘖发生率、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穴苗数增加均呈下降趋势,这与穴内的拥挤程度有关。随穴苗数增加,个体间的竞争矛盾增加,各个体的健壮程度下降,生产能力也随之下降。
分蘖成穗率1苗/穴最高,3苗/穴最低,其后随穴苗数增加而增加,表现为先高、后低、再增的趋势。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苗/穴和3苗/穴的前期群体发展缓慢,总量不足,导致无效分蘖成穗,而5苗/穴和7苗/穴的分蘖发生量少且分蘖发生早,这类分蘖距无效分蘖临界期长,有足够时间长叶产根,形成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个体而成穗,同时因其分蘖发生早、群体发展速度快、个体间的矛盾产生早、持续时间长,导致个体不壮、穗粒数、千粒重降低。
参考文献
[1]凌启鸿,水稻叶龄模式的应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18.
[2]凌启鸿,作物群体质量[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3]凌启鸿,苏祖芳,等.水稻成穗率与群体质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5,21(4):463-469.
[4]夏仲炎,江文武.水稻群体结构与生产性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5,(增刊):39-42.
[5]夏仲炎,谢元璋,等.水稻壮个体的增产机理及其讨论[J].中国稻米,1997,(1):33-42.
[6]王旭辉,杨祥田,等.水稻强化栽培分蘖成穗特性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05.(5):385-387.
[7]李冬霞,隗 溟等.水稻不同节位和数量分蘖对经济产量的作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8(3):366-372.
[8]蔣彭炎.水稻分蘖的发生、控制与茎蘖成穗率的提高[J].中国稻米,1999,(4):7-9.
[9]袁奇,于林惠,等.机插水稻每穴栽插苗数对水稻分蘖与成穗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0):121-125.
[10]隗溟,廖学群,朱自均.水稻不同节位和数量分蘖对抽穗期的影响[J].杂交水稻,2005,20(6):61-63.
[关键词] 机插粳稻 穴苗数 产量性状
[中图分类号] S51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55-02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地点及品种
试验于2011年在金湖县前锋镇同心村进行,田块为淤土,肥力中上等。前茬小麦482kg/667m2。供试品种为淮稻9号。
2.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于6月2日软盘旱育,播量130g/盘。6月22日机插,麦秸全量还田。机插当天,取经机插的秧苗,按试验设计人工定苗,行距30cm,株距12cm,1.85×104穴/666.7m2。试验设四个处理,分别为1苗/穴、3苗/穴、5苗/穴、7苗/穴,每处理5行,每行10株。肥料运筹为纯N 21.5kg/667m2,基蘖肥:穗肥为7:3,穗肥于倒4叶和倒4叶分两次施入。每667m2基施P2O5 6.5 kg、K2O 6.5 kg,其他管理措施均按高产栽培要求实施。
3.测定内容及数据分析
3.1 测定内容
大田期追踪记载叶龄、各蘖位分蘖发生和成穗情况。成熟期室内考种,调查各穗的实粒数和千粒重。
3.2 调查方法
定点:机插当天,各处理取中间行定点,每处理连续定点5株。
叶龄记载:机插当天对定点的5株点红标记,其后自7月3日起每3d调查1次,并按奇数叶标记法标记。
分蘖发生情况:每处理连续定点4穴,每穴取1株。从7月3日起,每3d调查一次,记载分蘖时间和对应蘖位,并对分蘖分别挂牌标记。
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成熟时全取各定点穴,进行室内考种。
4.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 Microsofi Excel 2003 录入分析数据。
二、结果与分析
1.分蘖节位随穴苗增加而减少
表1分析,1苗/穴的分蘖节位共16个。其中一级分蘖节位7个,分别是03、04、05、06、07、08、09分蘖节位;二级分蘖节位9个,最迟的为62分蘖。
3苗/穴的分蘖节位共12个。其中一级分蘖节位6个,分别为03、04、05、06、07、08节位;二级分蘖节位6个,最迟的为61分蘖。
5苗/穴的分蘖节位共7个。其中一级分蘖节位5个,分别是03、04、05、06、09蘖位;二级分蘖节位2个,最迟的为42分蘖。
7苗/穴的分蘖节位共4个,其中一级分蘖3个,分别发生在04、05、06蘖位;二级分蘖节位2个,最迟的为41分蘖。
无论是一级分蘖节位还是二级分蘖节位,均随穴苗数增加而减少,最迟分蘖时间随穴苗数增加而提前。试验表明,机插粳稻第1、2两个节位分蘖处于潜伏状态,分蘖始于第3蘖位,观察发现,当穴苗数增加7苗时第3蘖位亦处于潜伏状态。
2.分蘖发生率随穴苗数增加而减少
2.1对不同蘖位分蘖发生率的影响
在本试验中,如按分蘖发生率≥75%作为高效蘖位,由表1整理如下:
由表2知,不同处理间的高效蘖位数随穴苗增加逐步下降,总体分析04、05、06为高效蘖位。
2.2对全株平均分蘖发生率的影响
表3分析,1苗/穴的分蘖平均发生率58.82%,3苗/穴的分蘖平均发生率35.29%,5苗/穴的分蘖平均发生率23.53%,7苗/穴的分蘖平均发生率只有17.65%。分蘖发生率随穴苗数增加而减少。
3.不同穴苗数对分蘖成穗率的影响
据表3分析,1苗/穴的分蘖成穗率最高,为81.78%(成穗率%=成穗数÷分蘖数×100),3苗/穴的分蘖成穗率最低,成穗率55.77%,其后随穴苗数增加而增加。
观察品种为16叶,6个伸长节间,理论上有效分蘖临界叶龄为10叶[1],与10叶同伸的07和41节位为有效分蘖。1苗/穴的因群体不足,有8个无效分蘖成穗,3苗/穴的亦有2个无效蘖分蘖成穗,分蘖成穗叶龄推迟至N-n 2,其它处理则无。从观察的时间上看,10叶的抽出期为7月15日前后(见表4),群体偏小的处理,其最迟分蘖成穗日期为7月27日所见的分蘖,距有效分蘖终止期,推迟了10~12天。
4.不同穴苗数对穗粒数的影响
4.1对不同蘖位的谷粒数影响
各处理内不同蘖位间的谷粒数(含二级分蘖)均以04、05、06蘖谷粒数高。处理间同蘖位的谷粒数,随穴苗数增加而下降。如04蘖位谷粒数,1苗/穴的为107.92粒,3苗/穴的为89.5粒,5苗/穴的为94.6粒,7苗/穴的为86粒,见表5。
4.2 對平均穗粒数的影响
处理间的平均穗粒数随穴苗数增加而下降,其中1苗/穴的每穗粒数为109.6粒(含主茎),3苗/穴的每穗92.77粒,5苗/穴的每穗91.65粒,7苗/穴的每穗85粒。3苗/穴和5苗/穴的穗粒数基本接近,7苗/穴的穗粒数下降幅度大。
5.不同穴苗数对千粒重的影响
由表6知,处理内各蘖位的千粒重变化规律不明显,但处理间变化明显,随穴苗数增加,千粒重下降。
6.不同穴苗数对产量的影响
6.1对各蘖位的影响
由表7分析,各处理内均以04、05、06蘖位的产量最高,而处理间同蘖位的产量随穴苗增加而下降。
6.2 对株产量的影响
随穴苗数增加,产量迅速下降。1苗/穴的单株产量最高,为29.97g,7苗/穴的产量最高,为6.75g,差别悬殊。 三、讨论
1.关于优势蘖位
手插稻不同蘖位分蘖对产量贡献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2-10],机插稻不同蘖位对产量贡献的研究还较少,本试验表明,机插稻的04、05、06三个蘖位的分蘖发生率、成穗率、谷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较其他蘖位高,因此,04、05、06三个蘖位构成了机插稻的优势蘖位。
2.关于分蘖和产量构成因素
2.1起始分蘖节位
机插稻的起始分蘖节位多数情况下为03蘖位,但穴苗数过多时,起始分蘖节位亦会随之推迟。如本试验中7苗/穴的起始分蘖节位为04蘖位。
2.2分蘖节位数、分蘖发生率、穗粒数、千粒重和分蘖成穗率
机插稻的分蘖节位数、分蘖发生率、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穴苗数增加均呈下降趋势,这与穴内的拥挤程度有关。随穴苗数增加,个体间的竞争矛盾增加,各个体的健壮程度下降,生产能力也随之下降。
分蘖成穗率1苗/穴最高,3苗/穴最低,其后随穴苗数增加而增加,表现为先高、后低、再增的趋势。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苗/穴和3苗/穴的前期群体发展缓慢,总量不足,导致无效分蘖成穗,而5苗/穴和7苗/穴的分蘖发生量少且分蘖发生早,这类分蘖距无效分蘖临界期长,有足够时间长叶产根,形成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个体而成穗,同时因其分蘖发生早、群体发展速度快、个体间的矛盾产生早、持续时间长,导致个体不壮、穗粒数、千粒重降低。
参考文献
[1]凌启鸿,水稻叶龄模式的应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18.
[2]凌启鸿,作物群体质量[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3]凌启鸿,苏祖芳,等.水稻成穗率与群体质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5,21(4):463-469.
[4]夏仲炎,江文武.水稻群体结构与生产性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5,(增刊):39-42.
[5]夏仲炎,谢元璋,等.水稻壮个体的增产机理及其讨论[J].中国稻米,1997,(1):33-42.
[6]王旭辉,杨祥田,等.水稻强化栽培分蘖成穗特性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05.(5):385-387.
[7]李冬霞,隗 溟等.水稻不同节位和数量分蘖对经济产量的作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8(3):366-372.
[8]蔣彭炎.水稻分蘖的发生、控制与茎蘖成穗率的提高[J].中国稻米,1999,(4):7-9.
[9]袁奇,于林惠,等.机插水稻每穴栽插苗数对水稻分蘖与成穗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0):121-125.
[10]隗溟,廖学群,朱自均.水稻不同节位和数量分蘖对抽穗期的影响[J].杂交水稻,2005,20(6):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