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亚哥最快乐的中国老头

来源 :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dhl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中国职场退休后依亲移民来美国,过着悠闲自得,忙中取乐的日子已经20年。如今年过85岁,仍然头脑清醒身体无恙。不会开车,不谙英语的中国老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整天忙得不以乐乎!看到贵社“华语故事”征文启事,便急忙伏案打字,成就此篇。意在与中国老年读者朋友分享国外生活。心中大言不惭地说:依亲移民国外的中国老年朋友们,跟我学吧,做个快乐的中国老头!
  文题之所以加了引号,是借用了朋友一篇短文的题目。那是五年前我80岁生日,因写作,投稿与圣地亚哥中文月刊【华人】结缘,主编马平女士以我“写作·园艺两趣”为题材,写的一篇祝寿短文的题目。
  称我“圣地亚哥最快乐的中国老头”,实不敢当。但我认了我是个“快乐老头”。我的快乐来源于忙,除了帮助儿女带孙男嫡女和料理家务,我自己忙活的天地有两大项一一园艺和写作。儿子用顺口溜描述道:“我本张亦廉,又名为泰然;笔耕一方桌,锄耘半分田。”
  先说锄耘。在国内习惯了房前屋后栽果树、种蔬菜,来美国看到他们独门独院的住宅前后院只有观赏花木和草坪,华人住家也大多如此,感到十分惋惜,引发我“入乡不随俗”的观念,动议改造女儿家前后院布局的念头。
  时逢2002年春,女儿换了前后院好大的新房子,便同女儿一家讲了我对庭院布局的想法,大家同意后院交给我設计安排。于是在请园艺师装修前后院的时候,后院基本按我的要求布局了。留下孩子们玩耍的秋千、滑梯场地,和边角观赏花木,其余就是我栽果树、种蔬菜的天地了。外围栽了无花果、枇杷、大枣、柿子、桑葚等四季采果的10棵果树,中间就是大约一分地的小菜园,成了我享受快乐的园地。
  南加州亚热带气候,菜园四季常青,油菜、小白菜、莴笋、苦苣等青菜常年不断,可以说餐桌每天有青菜。另有冬瓜、胡瓜、意大利瓜年年有收获。又一年靠墙种了两棵冬瓜,收获了200多磅,最大的一个53磅。喜悦之时,写了篇稿子《靠墙种瓜,一举多得》,投往【世界日报】,引来多位读者来信索求冬瓜种,我自然一一奉送,附带收获了“助人之乐”,又引导我开启写作。种植芦笋成功,又写了《芦笋不难栽》。莴笋丰收,便写了篇《收获季节话莴笋》,文末声明,赠送莴笋种子,结果发放了40多家。还应约写了篇附有照片的整版长文《庭院种蔬果,享受田园乐》,刊登于【世界周刊】。此文引起读者热烈反响,有位读者发文说:“华人在海外种植蔬菜,具有多方面的益处,不仅为生活增添了食品和趣味,甚至有着文化启示的意义,显示了华人在海外的生活品质在提高。”这对我也是个很大的鼓舞。使我感到:“园艺、写作两大趣,域外生活添新意。”
  更让我欣慰的的是,我在庭院种果蔬,也顺应了美国的潮流。报载美国总统夫人米雪儿在白宫开辟了一个小菜园,带领儿童学种菜。加州州长太太也在州府闲地开辟菜园种菜。市民庭院种菜也明显增加,据媒体报道,近几年美国人庭院种菜的家庭增加了15%。华人圈的庭院种菜就更热乎了。我所在的社区,华人几乎家家有庭院种菜的习惯。我们还建立了“庭院种菜交流会”,不定期地到各家参观学习,交流种植经验,交换菜蔬、果树种苗。十几年来,已成为社区的重要活动之一,会员越来愈多。
  有人发起“向快乐老头学习,靠忙养生。”发起人说:“保持忙碌是世界最廉价的良药,也是最有用的一种良药。忙碌起来,你会没有时间忧虑,没有时间生气,没有时间发脾气。最快乐的老头,就是最忙的老头。我们向他学,就是要学他的忙。”我这“忙老头”被【世界日报】记者李大明发现,在报上著文:“快乐老头每天说:今天真好一一张泰然年逾八秩,莳花种菜、伏案上网、笔耕不辍。”。著文为我祝寿的【华人】主编马平女士说:“希望等自己老了,也像张老师那样,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充实的人,一个天天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人!”我这平凡人的平凡事,不知怎么传到了家乡山东威海市, 【威海晚报】记者越洋电话采访了我,在晚报发文:“写作,让旅居生活更精彩一一访生活在美国的张泰然。”文中提到我所记的【一日一语】,“他从70岁开始,就坚持每天记一条名言佳句,在加一些自己的心得创作,称为‘一日一语’。内容包罗万象,全是自我警示·自我励志和生活感悟等人生智慧之言。记了六年,便集结出版了【一日一语】第一辑,颇受读者欢迎。”到201 4年,又过了六年,我又出版了【一日一语】第二辑。希望接着出第三辑-第四辑……直到脑不会思考,手不能按电脑。
  仅此而已,这在美国的中国老头够快乐吧?这就是生活。世界无好坏,就看你怎么想,怎么看,怎么做。我们的快乐和痛苦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看问题的态度和处事的观念,就像英国诗人弥尔顿所言:“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造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只要我们怀着平常心,做好该做的,顺其自然,快乐自然涌现。不论你在祖籍中国还是客居外国。
其他文献
想和远在南半球澳大利亚的TA结束异地恋?不想每次都买昂贵的机票,坐10小时的航班,奔赴澳洲只为草草看TA一眼?其实为了团聚,让远在海那端的TA回国并不是唯一选择。每年澳洲移民局都会批出约5万个配偶移民申请,通过这种签证,只要一方为澳洲公民或永久居民,那么作为真实配偶的另一方就可以申请短期或永久居住在澳洲。  但是申请澳洲配偶移民签证的过程较为复杂,成功与否与申请人和担保人的个人情况、材料准备情况有
期刊
许多国家的繁荣复兴都离不开移民,以“熔爐”自称的美国就是最好例证,它除了吸引海外劳工,也向全球富裕人群伸出双手,火爆异常甚至导致“排队”的EB-5投资移民签证就足以说明。  但美国并不是“拿钱换绿卡”的鼻祖。最早的投资移民项目是由加勒比岛国圣基茨和尼维斯开创,时间追溯到1984年,全球各国在吸引海外投资这件事上打开新思路。  紧接着,塞浦路斯这个南欧岛国在2009年5月颁布《给予在塞浦路斯购置自住
期刊
前阵子10后宝宝们的重名问题引发热议,原本以为“雨萱”、“子睿”这些名字好听又诗情画意,谁知如今一个幼儿园班上就有四五个雨萱子睿,让人不得感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字里,大家对名字的想象力仍旧有限。  其实,不仅是国人起名扎堆,依据传统从《圣经》中得名的西方人重名情况更严重,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Tony”、“Kevin”、“Emma”真的在外国一叫唤回头率一堆么?这几年他们又流行什么名字呢?  这些名字
期刊
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中学生数学竞赛是国际奥数比赛,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Olympiad (IMO),还有一些国际性数学比赛,水平没有那么高,影响力小一些。比如,世界数学团体锦标赛,World MathTeam Competition(WMTC)。从2009年开始,中美两位华人数学家每年联合举办世界数学团体锦标赛,以团队参赛,题目难度类似于美国数学竞赛AMO,比赛的官方语
期刊
在德国的萨克森州,只要一提到拉德波尔(Radebeul),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那是有名的富人区啊!”很幸运,马丁就住在拉德波尔,但是并不是在别墅林立、富人聚集的拉普山上,只是在山下易北河边的普通居民区里。不过,马丁还是觉得他就是世上最富有、最满足的人了。  马丁在拉德波尔出生,除了外出旅行,他几乎从未离开过这里一一这个只有三万多人口的小镇。他总是说:“这里有我想要的一切,我为什么要离开呢?”  
期刊
亲爱的老友: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无声无息,冬,来临。思念不可埋心底,于是,又敲响了键盘。  是的。好久没有和您通信了。谢谢您的记挂。没错,我们“老夫老妻“又一次去全美国自驾游。一路奔驰,一路拍摄(走遍美国,我们一起)视频系列。也是(美国不在好莱坞)系列。我们从老家印地安纳,一路向西;又在加勒比海上航行数天数夜。一路之上,点点滴滴都是故事,日日夜夜全是情谊。  回忆,成文字,成声音,成为我此
期刊
澳大利亚的投资移民一直备受申请人的追捧,而在众多的可选项里,又以188A最受欢迎。目前,每年大约有5000多人申请澳大利亚的188A创业移民项目,其中,就有约60%-70%的申请人来自于中国。  澳洲是世界上高度发达的国家,不仅气候温暖舒适,物产资源丰富,奉行多元文化,还是全球社会福利最好的国家之一。因此,询问和了解澳洲移民的客户通常也是最多的。那么,目前澳洲投资移民共有三大类:第一类是188A项
期刊
西苏格兰大学(uws)是英国苏格兰地区著名的公立综合性大学,成立于1897年,也是苏格兰最大的大学。学校位于风景如画的苏格兰西部格拉斯哥大区,拥有五个校区,在校学生一万七千人。UWS有着全球性的学术声誉,被泰晤土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列为世界大学前3%的精英大学;同时,在2019年泰晤土高等教育世界现代大学排名中名列全球前150,在2019年泰晤土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英前48。  西苏格兰大
期刊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每个人都有难忘的学习外语的经历,或悲或喜、或应付考试。但无论如何有机会学习一门外语,终究是一件非常幸福有趣的事。随着中国经济提升、汉语使用量增大,中文被列入美国大学语言类选修课之一。汉语着实是一个艰难的语种,看着大鼻子蓝眼睛们努力认真学中文的样子,令人敬佩,也伴随着笑料百出。闲暇之余,我作为一名志愿者,在美国校园和社区帮助人们学习中文,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群,也发
期刊
全球征税系统CRS(共同申报准则)来势汹汹的消息,已然沸腾了高净值人士圈子半年之久,在部分人士还在心存侥幸,质疑相关规定是否真的能够落实之时,香港已敲定近期加入CRS的日期:2017年7月1日,香港一次性加入71国税收情报交换伙伴的条例生效!香港与中国大陆税收情报交换铁定事实,税务信息交换蓄势待发,为资产全面裸奔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序幕。  CRS实施最新进展  2017年3月1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