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维托娃:温布尔登的轻与重

来源 :网球俱乐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uo1guogu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还没顶上温网冠军头衔之前一样,佩特拉·科维托娃回到布拉格之后每天还是会开着她那辆略显破旧的斯柯达,驱车半个小时前往俱乐部训练。有记者注意到了科维托娃的车,半开玩笑地问她是不是应该拿温网奖金改善一下生活了,佩特拉立马反驳说:“我一直开斯柯达,在英国也见过有人开它,这车的性能是一流的。我平时每天开车只需要一个小时,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换新车吗?我不觉得。”说到底,佩特拉不想因为全英草地俱乐部新科冠军的荣誉影响到固有的生活方式,她在温网之后唯一做出的改变应该就是拿出了部分奖金来修缮家乡富尔内克的网球训练场。
  当然对旁人来说,他们有充分的理由改变对科维托娃的看法,因为她那天在职业网坛最盛大舞台温网决赛场上所展现出的东西给人的印象太过深刻了。在演员们看来,正式演出之前的候场总是最熬人的。而决战前一天的预热新闻发布会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莎拉波蛙和科维托娃的神经。特别是第一次进入大满贯决赛的佩特拉,记者们一直尝试着从不同角度发掘出决赛压力给她带来的细微变化。“我会更多地关注比赛本身,专注于每一分,不去过多地考虑冠军头衔。”佩特拉标准答案式的回答没有消除绝大多数人对她的疑虑。
  晋级决赛的道路上,佩特拉赢球的方式是令人信服的,她每场比赛都可以在将非蛩迫性失误控制得与对手相当的情况下,轰出两三倍、甚至四五倍于对手的制胜分。当万众瞩目的决赛开始以后,当观众们发现佩特拉真的依然在用这种方式打球之后,人们的担心似乎一下子都转移到了莎拉波娃的身上。几乎整场比赛,佩特拉都在用她极具特点的发球、强势的正反手平击球进攻和适时的上网压制着莎拉波娃。最后时刻,佩特拉用网球场上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ACE拿下赛点时,大家突然发现真正震慑心里的不是科维托娃的技战术能力,而是这个21岁姑娘在温网决赛场上举重若轻的状态。
  “专注于比赛,专注于每一分”,佩特拉是第一次进入大满贯决赛球员中少有的说到做到的人。对于夺冠,佩特拉确实没考虑得太多,她完全没有准备晚宴上所需要的礼服。这个冠军对佩特拉而言的确来得有点快,从去年止步半决赛到今年加冕,这是职业球员生涯的一大跨越。正如佩特拉十六岁才走出总人口仅有6,000人、只有4片网球场的小镇富尔内克,迈上职业网球的道路,5年之后就成了好网坛首屈一指的人物。
  “直到十六七岁,我都请不起教练,都是我爸爸教我打球,而且我也没有任何可以练球的伙伴,唯一的对手只有我的父母和两个兄弟。”佩特拉回忆道。要知道她的父亲和两个兄弟都和职业网球沾不上一点关系。这故事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佩特拉·科维托娃能取得如今成就最合理的解释就剩下了——她天生就是个打网球的料。当你一次次地看到她以匪夷所思的球速和角度回击对手的发球时,你会更加笃定这一点。而且,佩特拉还在以惊人的速度进步着。
  上述这些让很多评论家把科维托娃的这个温网冠军看得意义非凡。2011年的温布尔登很可能成为一个标志,以威廉姆斯姐妹和比利时双姝为代表的时代真的要日薄西山了,科维托娃、阿扎伦卡、沃兹尼亚奇等人所组成的“泛90后集团”显得冲劲最足。人们更是将一种设想套到了佩特拉的身上,那就是在不久以后统治女子网坛。这个设想听起来多少有些沉重,如果说当温网决赛结束后,最灿烂的笑容绽放在佩特拉的脸上,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出让人心旷神怡的童话,那么评论家们为佩特拉未来设置的剧情则是不折不扣的好莱坞大片的味道。只是童话里充满天赋的公主,真的能变成好莱坞里那些被赋予苛刻要求的女主角吗?
  捧杯以后佩特拉表示:“我希望这不是我最后一个大满贯冠军。我们将来再看。”她称自己一定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并继续改善发球。面对统治女子网坛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佩特拉接下来要做的是,继续展示天赋,挖掘潜力,尝试用她那股古井无波般的气场创造更大的奇迹。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还有一句经典名言:“经历一次,就等于什么也没有。”这句话之于人生来说体现更多的是一份无奈,但之于职业网球来说需要的则是一份明达。在一个渴望更多大满贯冠军的人眼中,这个沉甸甸的温网冠军在今后确实需要变得不足挂齿,佩特拉真正该记得的是她如何为之付出过努力和她在温网决赛中那举重若轻的状态。
  温网之后在布拉格的日子对佩特拉来说是宁静而惬意的,她说:“没比赛的时候自己喜欢跟家人一起,宅在家里,我不喜欢太吵闹的地方。”不过闲暇时的科维托娃也有自己的兴奋点:“我最喜欢看犯罪小说,很刺激。”
  说到这里,或许你多少感觉到了,佩特拉·科维托娃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她懂得如何处理生活中的轻与重,也懂得如何处理网球场上的轻与重。
其他文献
特松加挥舞着一把锐利无比的尖刀,所向披靡,只可惜,有的时候这把尖刀刚好对准的是自己。    对于鱼腩,我们会费力去寻找他们一丝一毫的长处;只有像特松加这样干掉了费德勒、杀进了大满贯四强的人,才有资格被人提及短板。  像铁匠一般打球的特松加迄今为止搞出了两件拿得出手的作品,其一是在2008年澳网半决赛上“淬火”纳达尔,其二是在刚刚结束的温网上“锤炼”费德勒,只可惜这两件基本臻于完美的物件儿在开刃的最
期刊
气场是个很玄妙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    即使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气场强大的人往往拥有非凡的自信和對他人的影响力,成功率高得惊人。更不要说在竞技场上,平时技术再好,碰到个气势凌厉、充满杀气的對手,八成先心虚了一半,被压到频频失误、无法施展手脚。  曾经,威廉姆斯两姐妹就是人见人怕,花见花谢的主儿。在她们之前,女子网坛的顶尖选手中从来没有过这种霸气外露型。即使女魔头纳芙拉蒂洛娃,那种“
期刊
获得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球童资格的孩子将在世界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同时,这些从上千名角逐者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们,也担负起了向同龄人推广网球文化的使命。
期刊
来中国才小一年,Timmy在成都业余网球圈里已迅速走红,果断被称为“成都一哥”。论球技,中国业余大师杯冠军印尼人苏哈迪两次于重大赛事败于他拍下;论长相,达拉斯人金发碧眼,害羞的样子惹人爱;论头脑,他绝对灵光,来成都没多久就与人合伙开网球俱乐部;论讨巧,他带着浓重川音的普通话贼溜。
期刊
天南海北这么多项赛事跑下来,我曾经住过的性价比最差的酒店,是去年温布尔登赛期间所体验。那家位于伦敦市区的酒店从外观看还算体面,可房间狭小不堪,地毯有腐朽的气息,电视只有五六个频道,服务人员也远谈不上殷勤。真是还不如国内的莫泰或如家,每天房费却要收我120英镑!在国内真是足够住上五星……  “你为何不住在温布尔登镇上呢?”每当我向国外的同行们控诉起那次价高质次的酒店经历,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这么反问我
期刊
伦敦最著名的圆环,莫过于1999年建成的“伦敦之眼”(The London Eye)。在夜幕降临之后,这巨大的转轮化身为流动的耀眼光环,将伦敦城中一切色彩都兼收并蓄;而在阳光倾城的伦敦西南角,同样有一道在时光流转中愈发历久弥新的“网球之眼”,它是始建于1922年的温布尔登中央球场。它的瞳孔里倒映着蓝天绿草,流淌出白衣紫韵,更是蕴藏着网球手们五彩斑斓的网球之梦。在它眨眼的那刻,色彩瞬间归零,传奇故事
期刊
斜阳从中央球场的屋顶投射下来,在金色的奖杯边沿形成朦胧的光晕。此刻,挑战者杯成了德约科维奇最心爱之物,他时而亲吻,时而怀抱,时而高举,每一个角度都熠熠生辉。    德约科维奇站在全英俱乐部略微泛黄的草地之上,手捧着象征着至高无上荣耀的温布尔登冠军奖杯。底线之外的摄影师们用快门声冲刷着这位24岁塞尔维亚新王俊美的脸庞。蓝天、白云和绿草成为浑然天成的布景板。斜阳从中央球场的屋顶投射下来,在金色的奖杯边
期刊
与巡回赛中单枪匹马作战不同,血性与狂热是戴维斯杯的关键词,每一场比赛都背负着整个国家的期许与寄望。  在少帅曾少眩的带领下,中国队派出四小金刚吴迪、张择、公茂鑫、李喆组成的青春阵容,坐镇首都北京,挑战澳大利亞队。澳大利亞队名流云集,队长拉夫特是1997、1998年两届美网冠军、前世界第一,队员中休伊特也曾两夺大满贯并登上球王宝座,1992年出生的托米奇在今年温网刚刚打进八强,马托塞维奇与古奇奥尼虽
期刊
1977年的1月,当新任美国网球协会主席赫斯特乘坐的飞机掠过法拉盛公园上空时,首先映入赫斯特眼帘的是那座为了万国博览会而修建、但已破旧不堪的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体育场。当时一个念头在赫斯特的脑中闪过,第二年8月,美国网球公开赛就移师至法拉盛公园举行。  很多人习惯将美网的举办地称为法拉盛公园,其实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美国网协比利·简·金国家网球中心。这座网球中心建成于1978年,2006年美国网球协会
期刊
网球更多的是展露个人魅力的运动项目,借大的舞台常常是一个人独舞。只有在戴维斯杯,团队的味道才浓重而热烈起来。今年,三月在上海仙霞网球中心,七月在北京国际网球中心,冰火两重天的较量,中国男队的小伙子们集体赢得了尊重和赞誉,挑落中华台北队那是团队的大爆发,折戟澳大利亚队那叫虽败犹荣。  90后的吴迪与张择,80后的公茂鑫与李喆,是戴维斯杯中国队的核心人物。兄弟一条心,这是他们展现在球迷和媒体面前的真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