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转化后进生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a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社會环境、学校综合环境的影响更多,表现出的差异更大,其中以后进生居多。因此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素质高低,毕竟他们是未来的建设者,转化不好,小则影响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大则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
   作为教师,自感对学生担负的责任很大。学生入校,带着稚气、天真、好奇。过了几年,有些同学的表现却让人很惋惜,很惊讶。我时常感慨:孩子从呱呱坠地,仿佛白纸一张,以后的成长足迹仿佛在纸上点墨,无数个墨点连成图画,有的让人心怡、悦目,有的让人不舒服,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总觉得学校和老师的因素很重要,因为毕竟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时间最长。所以我们有责任关注、关爱、关心后进生的成长,有义务让他们成为合格的公民。
  了结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建立成长档案。
   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于家庭经济困难。2、疾病的影响。3、受环境影响学生本身思想认识模糊,缺乏上进心,缺乏正确的引导。4、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冷嘲热讽,伤害学生自尊,使其产生厌学情绪。
   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做到工作有目的性、方向性,找准突破口。另外为他们建立成长档案,及时记录学生的变化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后进生的个性独特,自尊心更强,好恶更分明。有时他们为了避免受到更多的伤害,把自己的内心包裹得更严实,自我保护意识驱使他们不会轻易相信别人。所以老师要找到他们后进的根源,必须让学生敞开心扉接受你。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慢慢拉近彼此的距离,让他们信赖你,愿意把你当作倾诉的对象,并能接受你的帮助。
   教师首先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认识到客观差异的存在,尊重学生人格,不要伤害它们的自尊心。可以从一些琐碎的小事做起:例如,上课多给后进生发言的机会,可以给他们提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回答对了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增强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基础差的,可以给他们补补课,开开小灶,努力不让他们掉队;要多从后进生身上发现优良品质,例如我发现有的同学很勤劳、不怕脏、不怕累,干活从不偷懒,就会适时表扬他,让他感觉老师在关注他。学生帮我做事,我会对他说声“谢谢你!”让他感到老师很尊重他。有的同学很讲义气,说话算话,说到做到,那老师也要讲义气,实际上就是讲诚信,有时候老师的承诺的兑现也会赢得学生的信任,他会觉得你够朋友,因而愿意和你交流,这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
  让爱心作为学生进步的推动力。
   教育不能没有爱,作为一名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不能因为他们的缺点多就冷淡、疏远他们。要抱有一颗爱心去亲近他们,多给他们一点温暖和体贴;用真诚和热情去填补他们情感的空缺;用温暖和爱心去修补他们的心理困惑;用信心和关爱去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只有这样,他们才乐意接受来自你的耐心帮助,严厉的批评甚至是必要的斥责,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的爱应是严格的爱,作为学生信赖的老师,必须明确告诉学生,哪些事情能做,该怎样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坚决不做,做事要有原则。理解和宽容不能是纵容,而且真犯了原则性的错误,教师有必要采取学生能接受的又不违法的严厉的惩罚,这样有助于学生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
   教师的爱更应是“博爱”:教师首先要“学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专业素养;更要“身正”,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手足情深,同学友谊,师生情谊,社会的关爱……让学生学会爱:爱家庭,爱学校,爱社会,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人民,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要善于发现爱,让点点滴滴的爱充满心房,让仇恨、不满和自卑没有生存的土壤。
  关心呵护每一位学生,架起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师生一起生活的时间较长,对后进生转化的机会很多。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原因,因人、因事施教: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帮他们募捐,为他们买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买衣服,为他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学生会感受到老师“慈母”般的关爱,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化感恩为进步的动力;对于思想上认识模糊的学生,可以联合家长进行及时的教育引导,使他们不要偏离方向,迷途知返;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工作要耐心细致,努力使他们不掉队。
   总之,在后进生转化的工作中,我发现学生会因为你的每一个笑容,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赞美而焕发光彩,他们渴望关爱,渴望理解和被承认、肯定。作为老师,要真正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后进生,用赏识的眼光,真情的话语引起学生的共鸣,用真诚、理解、关爱为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
其他文献
摘要: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根据作者多年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字:创新; 教育; 语文  Abstract:New Century Education is the overall creation one, and the creation ha
期刊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问题  1.课堂中师生角色定位的把握上有偏差,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解片面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试图体现学生主体作用,但有时提问缺少思维价值,有时为讨论而讨论,为探究而探究,只追求“表面热闹”不注重实效。课堂中缺乏師生平等的、民主的、开放的“思维层面”的对话。  2.教学模式单一,未根据内容选择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仍有以灌输法为主的教学,对如
期刊
汉语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少数民族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汉语朗读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功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汉语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
期刊
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因此,幼儿期语言的训练值得重视,幼儿园语言教育工作刻不容缓。然而我们知道词汇量的多少是直接影响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作为幼教第一线的工作者,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帮助幼儿积累和丰富词汇。然而,在语言教学中,如何丰富幼儿的词汇呢?怎样使幼儿的语言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呢?作为班主任,我一直都坚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积极与配班
期刊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着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的朗读能力呢?现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提倡开放性朗读。 指导学生
期刊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虽然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但它仍然是汉语教学,那就必然与母语教学有很多的相通性。近些年来,母语教学从思想到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母语教学究竟有哪些变化,我们应该从中吸收哪些适合第二语言教学特点的东西呢?  1. 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第二语言教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虽然应该以语言技能的训练为主,但也不应该忽视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  语文素质,我们也叫它语文综合素养。语文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悅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
期刊
摘要: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科学课的实验教学水平对每一位教职工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这点开始做出分析和研究,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字: 科学课;实验; 教学  Abstract:Scientific knowledge course is the one pays a
期刊
摘要:当今时代健美操运动正在蓬勃兴起,风靡全球,它跨体育、文化和教育三大领域,集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要求练习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对美与艺术的追求及鉴赏能力。本文将根据如何提高健美操的训练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字:健美操; 训练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aerobics sports is rapid developing all over the worl
期刊
摘要: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关键字:思维能力;培养  Abstract: It needs a long cultivation and training process for students’ primary logical thought ability, th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