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中的经典,是审美的本体。以朗读为本,感受文言文“语言美”,以理解为基,品悟“内容美”,关联阅读,领略“文化美”,运用多元策略探究统编教材的文言文教学,挖掘文本的核心素养能源,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多元策略;文言文;核心素养
文言文的词解为“美好的语言文章”,其特点是“美”,这种美不是单一的美,片面的美,而是多维度的美,立体的美。欧阳修说过:“任其事必图其效;欲责其效,必尽其方。”运用多元策略深化文言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朗读为本,感知文言文“语言美”
(一)恰当断句,助力理解内容
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是教学文言文的第一步。不同的理解,朗读的停顿点不同,停顿点不同,句意不同。学生通读全文后,借助停顿符号辅助阅读,感受节奏美。初步接触文言文,教師可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关注停顿点,认识停顿符号“/”,发挥停顿符号的提示作用,学生依据符号恰当停顿,正确感知文章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自主学习是学生关键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高年段的文言文教学,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划分停顿,把断句训练的自主权归还于学生,通过对比朗读,辨析讨论,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学生在朗读中总结断句方法。教学《杨氏之子》的导学任务中,学生自学文言文,初步认知内容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如出现‘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及‘孔/指以示儿/曰:“此是/ 君家果。”’两种停顿法。学生反复读,通过对比朗读,在读中感悟到“孔”为主语,理应在此稍作停顿,“君家果”意思为“您家的果子。”第二种的断句方式更恰当。朗读的习练就是学习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恰当断句是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美的第一步。
(二)语调抑扬,入境感知内容
朗读文言文存在着“千篇一律”“万篇一调”的误区。教师应善于抓住朗读的训练契机,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入情入境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声调的抑扬顿挫将沉静的文字赋予鲜活的生命力,使人物形象变得丰满,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例如朗读“善哉乎鼓琴,巍巍若太山。”,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巍峨磅礴的泰山,以画面为触发点,激发学生以激昂的语调读出泰山之雄伟,把无声的文字转化成丰富的画面。教学中给予足够的朗读空间,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律美,在朗读中品鉴文言文“语言美”。
二、理解为基,品悟文言文“内容美”
(一)迁移学法,疏通字义
文言文的内容具有“整体美”,教学中过于生硬的逐字理解会造成内容琐碎而消化不良,机械硬套而损害原味,失去了文章原有的美感。依据注释条疏通字义,是较常见的理解内容的方式,除此之外,运用“组词推测字义”也是值得借鉴的方法。《古人谈读书》“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断”在文中没有注释条,学生在理解这句话因为“断”阻断了对整句话的理解。教师激发学生拓展组词,“割断”“果断”“断定”“断断续续”等,再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带入具体的语境中体悟,对比分析后,逐渐感知在这句话中“断”的意思为“绝对,一定”,整句话的含义是“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
(二)联系生活,深入内容
教材入选的文言文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生活,富有童趣。文学作品本身就源于生活,教师应善于从课文中挖掘素材,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去感知作品内容,形成“生活与作品”之间的互通交流。教学《学弈》时,设定两个层次:首先,依托语境展开教学,借助插图,相机理解“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其次,教师拓展生活中“上课时开小差”的经历体验,理解三心二意学不到真本领的道理。
(三)补白情境,深化理解
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蕴含丰富的内容,给予阅读者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精心设计填补文本空白,既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又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的作用。《书戴嵩画牛》“处士笑而然之。”处士在听了牧童的见解后“笑”了。这一“笑”蕴藏着处士丰富的心理活动,教师紧抓关键词,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想象思考:处士此时心里想些什么?再次回到文本朗读体悟,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大胆想象,勇敢地探究文本预留的空白,进而触摸到内容的深处。
阅读既是披文入境的过程,又是由境悟文的过程,精心设计补白,启发想象,感悟文言文内容蕴藏的“美”。
三、关联阅读,领略文言文“文化美”
“在我们的语文里,最具中国特色、最有文化含量的当然是流传千年的经典;在流传千年的经典中,最美丽、最有魅力的当然是中国古典诗词。”文言文是经典中最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文化“美”的载体。文言文积累得越多,受到的文化的熏陶越浓,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学生核心素养越能扎实地形成。
关联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关联“人物”文言文。从人物角度出发,以人物为中心,拓展与文中人物相关的阅读,深化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两小儿辩日》的主人公是两小儿,先贤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辩论后“不能决也。”学生对两小儿印象深刻,而对“不能决也”的孔子的印象较为粗浅。教师在学完本文后,拓展阅读《论语》部分经典语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加深对孔子的印象,再回到文本中评价孔子,孔子并非知识浅薄,而是体现他博大的胸怀和谦虚的高尚品质。关联阅读加深对人物美好品格的赏析。
二是关联“主题”文言文。从文本主题出发,围绕主题选择相近的文本拓展阅读,积累阅读经验,形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比如在学习《学弈》之后,关联阅读《薛谭学讴》,领悟学习本领应具备的态度;学习《两小儿辩日》之后,可阅读《王蓝田性急》,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学习课文之后,适当选择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文章增大阅读广度,进一步巩固学习方法。“量变引发质变”的科学规律下,关联阅读增大阅读面,日积月累积淀学习方法,厚积薄发,为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个体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与教育才能被真正地激发出来。知识能够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能力,使人不仅能够发现美、鉴赏美,也能自觉地去追求美和创造美,这是知识的育美价值所在。”教师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角挖掘文本,运用多元策略品悟文言文的“美”的特性,在学生的内心意识上播下古代经典的种子,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在文言文教学中得以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力.语文讲话[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3:109
[2]王崧舟.爱上语文[M].济南:齐鲁书社,2019.7:2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7:115
【关键词】多元策略;文言文;核心素养
文言文的词解为“美好的语言文章”,其特点是“美”,这种美不是单一的美,片面的美,而是多维度的美,立体的美。欧阳修说过:“任其事必图其效;欲责其效,必尽其方。”运用多元策略深化文言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朗读为本,感知文言文“语言美”
(一)恰当断句,助力理解内容
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是教学文言文的第一步。不同的理解,朗读的停顿点不同,停顿点不同,句意不同。学生通读全文后,借助停顿符号辅助阅读,感受节奏美。初步接触文言文,教師可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关注停顿点,认识停顿符号“/”,发挥停顿符号的提示作用,学生依据符号恰当停顿,正确感知文章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自主学习是学生关键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高年段的文言文教学,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划分停顿,把断句训练的自主权归还于学生,通过对比朗读,辨析讨论,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学生在朗读中总结断句方法。教学《杨氏之子》的导学任务中,学生自学文言文,初步认知内容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如出现‘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及‘孔/指以示儿/曰:“此是/ 君家果。”’两种停顿法。学生反复读,通过对比朗读,在读中感悟到“孔”为主语,理应在此稍作停顿,“君家果”意思为“您家的果子。”第二种的断句方式更恰当。朗读的习练就是学习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恰当断句是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美的第一步。
(二)语调抑扬,入境感知内容
朗读文言文存在着“千篇一律”“万篇一调”的误区。教师应善于抓住朗读的训练契机,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入情入境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声调的抑扬顿挫将沉静的文字赋予鲜活的生命力,使人物形象变得丰满,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例如朗读“善哉乎鼓琴,巍巍若太山。”,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巍峨磅礴的泰山,以画面为触发点,激发学生以激昂的语调读出泰山之雄伟,把无声的文字转化成丰富的画面。教学中给予足够的朗读空间,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律美,在朗读中品鉴文言文“语言美”。
二、理解为基,品悟文言文“内容美”
(一)迁移学法,疏通字义
文言文的内容具有“整体美”,教学中过于生硬的逐字理解会造成内容琐碎而消化不良,机械硬套而损害原味,失去了文章原有的美感。依据注释条疏通字义,是较常见的理解内容的方式,除此之外,运用“组词推测字义”也是值得借鉴的方法。《古人谈读书》“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断”在文中没有注释条,学生在理解这句话因为“断”阻断了对整句话的理解。教师激发学生拓展组词,“割断”“果断”“断定”“断断续续”等,再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带入具体的语境中体悟,对比分析后,逐渐感知在这句话中“断”的意思为“绝对,一定”,整句话的含义是“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
(二)联系生活,深入内容
教材入选的文言文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生活,富有童趣。文学作品本身就源于生活,教师应善于从课文中挖掘素材,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去感知作品内容,形成“生活与作品”之间的互通交流。教学《学弈》时,设定两个层次:首先,依托语境展开教学,借助插图,相机理解“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其次,教师拓展生活中“上课时开小差”的经历体验,理解三心二意学不到真本领的道理。
(三)补白情境,深化理解
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蕴含丰富的内容,给予阅读者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精心设计填补文本空白,既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又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的作用。《书戴嵩画牛》“处士笑而然之。”处士在听了牧童的见解后“笑”了。这一“笑”蕴藏着处士丰富的心理活动,教师紧抓关键词,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想象思考:处士此时心里想些什么?再次回到文本朗读体悟,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大胆想象,勇敢地探究文本预留的空白,进而触摸到内容的深处。
阅读既是披文入境的过程,又是由境悟文的过程,精心设计补白,启发想象,感悟文言文内容蕴藏的“美”。
三、关联阅读,领略文言文“文化美”
“在我们的语文里,最具中国特色、最有文化含量的当然是流传千年的经典;在流传千年的经典中,最美丽、最有魅力的当然是中国古典诗词。”文言文是经典中最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文化“美”的载体。文言文积累得越多,受到的文化的熏陶越浓,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学生核心素养越能扎实地形成。
关联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关联“人物”文言文。从人物角度出发,以人物为中心,拓展与文中人物相关的阅读,深化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两小儿辩日》的主人公是两小儿,先贤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辩论后“不能决也。”学生对两小儿印象深刻,而对“不能决也”的孔子的印象较为粗浅。教师在学完本文后,拓展阅读《论语》部分经典语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加深对孔子的印象,再回到文本中评价孔子,孔子并非知识浅薄,而是体现他博大的胸怀和谦虚的高尚品质。关联阅读加深对人物美好品格的赏析。
二是关联“主题”文言文。从文本主题出发,围绕主题选择相近的文本拓展阅读,积累阅读经验,形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比如在学习《学弈》之后,关联阅读《薛谭学讴》,领悟学习本领应具备的态度;学习《两小儿辩日》之后,可阅读《王蓝田性急》,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学习课文之后,适当选择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文章增大阅读广度,进一步巩固学习方法。“量变引发质变”的科学规律下,关联阅读增大阅读面,日积月累积淀学习方法,厚积薄发,为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个体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与教育才能被真正地激发出来。知识能够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能力,使人不仅能够发现美、鉴赏美,也能自觉地去追求美和创造美,这是知识的育美价值所在。”教师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角挖掘文本,运用多元策略品悟文言文的“美”的特性,在学生的内心意识上播下古代经典的种子,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在文言文教学中得以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力.语文讲话[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3:109
[2]王崧舟.爱上语文[M].济南:齐鲁书社,2019.7:2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