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了很大改善,在教学质量与教学理念上都有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的音乐教育逐渐由单纯的教育唱歌等简单技能类教育向更高形式的审美能力教育方向靠拢,新教学大纲将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当前我国中学音乐教育之审美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1.教师自身审美能力不足
我们有的教师自身审美能力不足,这导致在教学中无法将教学大纲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原本学生是通过课程学习并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领略音乐的魅力,以此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但由于教师自身审美能力的不足,导致这一目标难以得到实现。
2.信息传递的滞后
该问题存在于一些落后地区,由于生活水平不高,外界相关信息传递较发达地区来说缓慢,从而导致很多的教学理念是落后,一些先进的艺术理念也无法及时得到传达,这些都影响我们的审美教育。
3.社会对审美教育的忽视与歪曲理解
这个问题与大众审美普遍偏低有关,并且一些机构为了盈利,一味的迎合大众审美,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得不到传播。而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接受了那些艺术性、审美性相对较低的艺术,从而导致我们的审美教育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二、对提高审美能力教育的浅见
1.对我们的教师进行审美培训
教师先要能培养、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水平,一个有一定高度的音乐教师,能够将更加具有艺术审美作用的作品教授给学生,并且不仅仅在音乐教育方面,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能给学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所在单位十分注重教师在审美能力方面的建设,经常举办各类文艺汇演与技能比賽,艺术类教师们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现自我,也在不断的学习,除了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在与大家的交流与比赛中取长补短,努力完善自身审美意识,还在业余时间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知识储备量,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2.“互联网 ”时代下扩展信息获取的方式
近年来推行的“互联网 ”,给众多传统行业带来了新兴的发展,笔者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审美教育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全球各地连接起来,做到资源信息共享,相互交流教学经验与理念,通过与世界接轨,提高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交换新的艺术作品,更迭审美教学中的教学教具。
目前有很多网络教育课堂,一些学校通过网络彼此之间互通有无,将各自在教育方面得到的信息进行交换。在艺术教育方面,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与其他学校的名师进行远程学习,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学科,通过网络课堂进行学习,这样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改变以往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让教学的内容方面更加丰富多彩,以此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加高效。同时,我们教师也能够通过互联网学习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扩宽我们的视野,将以往封闭的知识系统得以全面扩充,我们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前沿理念,或者获取新的艺术形式,然后通过教师精心挑选与编排,将其带入日常的教学课堂当中,使得教学更加多样化,丰富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
3.提高审美的社会普及程度
我们的艺术不能只追求阳春白雪,也不能只追求下里巴人,我们应当二者兼顾,但必须要保证的是:艺术要与人民有一定的联系。只有得到了来自社会大众的支持与理解,我们的审美教育才能更好的开展。
社会普及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学生家庭对于艺术审美的水平,有些学生家长可能没有那么高的艺术审美能力,作为艺术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学校的社团展演,比如笔者所组织的艺术合唱团,通过严格的筛选,精心的编排,定期开展展演活动,邀请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群众来参观,这样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个人审美能力,同时也带动了整体社会大众对于高雅音乐艺术的理解程度。
还可以邀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大咖,来开展一些讲座,通过进行“高雅艺术进课堂”这样的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三、案例分析
(一)教案
德国艺术歌曲《鳟鱼》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师引导,掌握《鳟鱼》钢琴伴奏中的重点节奏型。引导学生感悟艺术歌曲中人声与伴奏互为关系、和谐统一的突出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肢体体验及学唱熟悉歌曲;通过分析歌曲的结构、创作手段及伴奏形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艺术歌曲的特点。
【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多维互动,激发学生对艺术歌曲的兴趣,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音乐要素中节奏织体的变化与《鳟鱼》的音乐形象刻画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学习最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艺术歌曲的特点。
2.教学内容分析
艺术歌曲《鳟鱼》写于1817年,是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鳟鱼》歌词取材于诗人舒巴尔特的浪漫诗,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他对自由的讴歌与向往,也表达了他对迫害者的无比憎恨和讨厌,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
3.教学对象分析
初二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辨别能力,但缺乏对古典音乐的了解及学习兴趣,且之前的学习中对艺术歌曲的接触较少。因此本课所讲述的重难点内容需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通过多渠道、多手段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由此激发学生对高雅音乐的喜爱并为之打开艺术歌曲之门。
4.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展示《摇篮曲》的歌词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首由奥地利诗人写的歌词,老师给 开头第一个音,我们一起试着把心中的旋律唱出来。
师:这首歌曲叫什么?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 生:《摇篮曲》,舒伯特。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舒伯特的另外一首作品,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能不能发现舒伯特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新课教学】
初听《鳟鱼》,绘画音乐形象
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德语演唱的《鳟鱼》,将这首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的变化,用线条或者几何图形表示出来。
点评画作与音乐中所出现的形象的关系
钢琴伴奏分析
展示第一段曲谱,教师演奏
师:现在老师弹奏歌曲第一部分的钢琴伴奏,同学们边听边把其中重复出现的节奏型找出来。
节奏创编
师:你听到的重复最多的节奏是什么样的?
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怎样用你的肢体来表现这个节奏呢?
师:请创编好的同学展示
教师弹唱第一段
师:请同学们加入创编好的节奏为老师伴奏,并思考重复出现的节奏织体使音乐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歌曲第二段分析
师:老师弹奏第二段音乐,请同学们找出哪一些伴奏织体发生了变化?
师:这些节奏织体的变化使音乐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师:最能表现音乐紧张度的是哪一句?你们想用哪种肢体节奏来表达?
(二)分析
从该教案我们可以看到,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高雅艺术歌曲《鳟鱼》,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方面注重通过亲身示范与讲解同步进行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对作品有充分的认知。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字多媒体器材,活跃课堂。最后通过引导学生扮演作品中的角色,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从情境认知角度去理解作品。通过数字多媒体器材的使用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在理论角度理解作品,并且在教唱环节也能够更好的对作品进行演唱,将音乐中的灵动与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教师通过这种授课方式,将一门音乐课的授课形式变得更加生动,让学生对于这类型的作品从其曲式结构到作品内涵,以及对于艺术类歌曲有了一个全新理解。这对于改善中学音乐欣赏课的授课质量而言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同时也能通过此种教学创新方法,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高雅音乐的魅力,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
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对授课进行总结,并启发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进行挖掘,教师也对作者舒伯特本人進行高度总结,并让学生进行回答,在抢答环节上,让学生能够对于艺术歌曲有更深的认识。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当前我国中学音乐教育之审美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1.教师自身审美能力不足
我们有的教师自身审美能力不足,这导致在教学中无法将教学大纲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原本学生是通过课程学习并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领略音乐的魅力,以此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但由于教师自身审美能力的不足,导致这一目标难以得到实现。
2.信息传递的滞后
该问题存在于一些落后地区,由于生活水平不高,外界相关信息传递较发达地区来说缓慢,从而导致很多的教学理念是落后,一些先进的艺术理念也无法及时得到传达,这些都影响我们的审美教育。
3.社会对审美教育的忽视与歪曲理解
这个问题与大众审美普遍偏低有关,并且一些机构为了盈利,一味的迎合大众审美,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得不到传播。而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接受了那些艺术性、审美性相对较低的艺术,从而导致我们的审美教育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二、对提高审美能力教育的浅见
1.对我们的教师进行审美培训
教师先要能培养、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水平,一个有一定高度的音乐教师,能够将更加具有艺术审美作用的作品教授给学生,并且不仅仅在音乐教育方面,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能给学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所在单位十分注重教师在审美能力方面的建设,经常举办各类文艺汇演与技能比賽,艺术类教师们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现自我,也在不断的学习,除了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在与大家的交流与比赛中取长补短,努力完善自身审美意识,还在业余时间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知识储备量,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2.“互联网 ”时代下扩展信息获取的方式
近年来推行的“互联网 ”,给众多传统行业带来了新兴的发展,笔者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审美教育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全球各地连接起来,做到资源信息共享,相互交流教学经验与理念,通过与世界接轨,提高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交换新的艺术作品,更迭审美教学中的教学教具。
目前有很多网络教育课堂,一些学校通过网络彼此之间互通有无,将各自在教育方面得到的信息进行交换。在艺术教育方面,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与其他学校的名师进行远程学习,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学科,通过网络课堂进行学习,这样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改变以往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让教学的内容方面更加丰富多彩,以此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加高效。同时,我们教师也能够通过互联网学习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扩宽我们的视野,将以往封闭的知识系统得以全面扩充,我们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前沿理念,或者获取新的艺术形式,然后通过教师精心挑选与编排,将其带入日常的教学课堂当中,使得教学更加多样化,丰富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
3.提高审美的社会普及程度
我们的艺术不能只追求阳春白雪,也不能只追求下里巴人,我们应当二者兼顾,但必须要保证的是:艺术要与人民有一定的联系。只有得到了来自社会大众的支持与理解,我们的审美教育才能更好的开展。
社会普及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学生家庭对于艺术审美的水平,有些学生家长可能没有那么高的艺术审美能力,作为艺术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学校的社团展演,比如笔者所组织的艺术合唱团,通过严格的筛选,精心的编排,定期开展展演活动,邀请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群众来参观,这样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个人审美能力,同时也带动了整体社会大众对于高雅音乐艺术的理解程度。
还可以邀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大咖,来开展一些讲座,通过进行“高雅艺术进课堂”这样的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三、案例分析
(一)教案
德国艺术歌曲《鳟鱼》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师引导,掌握《鳟鱼》钢琴伴奏中的重点节奏型。引导学生感悟艺术歌曲中人声与伴奏互为关系、和谐统一的突出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肢体体验及学唱熟悉歌曲;通过分析歌曲的结构、创作手段及伴奏形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艺术歌曲的特点。
【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多维互动,激发学生对艺术歌曲的兴趣,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音乐要素中节奏织体的变化与《鳟鱼》的音乐形象刻画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学习最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艺术歌曲的特点。
2.教学内容分析
艺术歌曲《鳟鱼》写于1817年,是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鳟鱼》歌词取材于诗人舒巴尔特的浪漫诗,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他对自由的讴歌与向往,也表达了他对迫害者的无比憎恨和讨厌,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
3.教学对象分析
初二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辨别能力,但缺乏对古典音乐的了解及学习兴趣,且之前的学习中对艺术歌曲的接触较少。因此本课所讲述的重难点内容需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通过多渠道、多手段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由此激发学生对高雅音乐的喜爱并为之打开艺术歌曲之门。
4.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展示《摇篮曲》的歌词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首由奥地利诗人写的歌词,老师给 开头第一个音,我们一起试着把心中的旋律唱出来。
师:这首歌曲叫什么?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 生:《摇篮曲》,舒伯特。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舒伯特的另外一首作品,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能不能发现舒伯特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新课教学】
初听《鳟鱼》,绘画音乐形象
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德语演唱的《鳟鱼》,将这首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的变化,用线条或者几何图形表示出来。
点评画作与音乐中所出现的形象的关系
钢琴伴奏分析
展示第一段曲谱,教师演奏
师:现在老师弹奏歌曲第一部分的钢琴伴奏,同学们边听边把其中重复出现的节奏型找出来。
节奏创编
师:你听到的重复最多的节奏是什么样的?
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怎样用你的肢体来表现这个节奏呢?
师:请创编好的同学展示
教师弹唱第一段
师:请同学们加入创编好的节奏为老师伴奏,并思考重复出现的节奏织体使音乐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歌曲第二段分析
师:老师弹奏第二段音乐,请同学们找出哪一些伴奏织体发生了变化?
师:这些节奏织体的变化使音乐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师:最能表现音乐紧张度的是哪一句?你们想用哪种肢体节奏来表达?
(二)分析
从该教案我们可以看到,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高雅艺术歌曲《鳟鱼》,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方面注重通过亲身示范与讲解同步进行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对作品有充分的认知。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字多媒体器材,活跃课堂。最后通过引导学生扮演作品中的角色,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从情境认知角度去理解作品。通过数字多媒体器材的使用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在理论角度理解作品,并且在教唱环节也能够更好的对作品进行演唱,将音乐中的灵动与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教师通过这种授课方式,将一门音乐课的授课形式变得更加生动,让学生对于这类型的作品从其曲式结构到作品内涵,以及对于艺术类歌曲有了一个全新理解。这对于改善中学音乐欣赏课的授课质量而言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同时也能通过此种教学创新方法,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高雅音乐的魅力,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
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对授课进行总结,并启发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进行挖掘,教师也对作者舒伯特本人進行高度总结,并让学生进行回答,在抢答环节上,让学生能够对于艺术歌曲有更深的认识。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