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绘画,有一些长幅手卷需要静心细读,像是阅读一函数卷的话本小说或史册,如知名度颇高的《清明上河图》,把繁复的世事娓娓道来。也有一些立轴山水,记载着画家人生或心灵的感悟,痛彻人心;此类表现方式比较典型的莫过于髡残那幅图轴《雨洗山根图》,将生命的禅意与心的省思化于山石木叶之间。在这些类型之外,中国书画中还有相当大数量的画卷,山水也好,花鸟也罢,却在画卷一尺尺、一寸寸地展开之时为我们吟诵出一曲高歌低唱的清音,若宫商锦瑟之乐音道出世间百般跌宕。黄公望的手卷立轴、吴镇的墨和笔都可以说是这一类型的典范。而我这里要说的,是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一个正五品京官孙克弘的一幅山水手卷。
在中国古代人才济济的画坛上,这位孙克弘肯定算不上有大名头的人物。但是,通过我们面前的这幅手卷,我们的画家却为我们演奏了一曲气势恢宏的交响乐!先从画卷开始处读起,打开画卷的瞬间,我们便感受到画家起手时恢弘的气势(图1)。我们在画卷中恍惚地看到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最初那一段的“命运之神在敲门”。峰峦已起,未达巅峰。树影婆娑,似是在回应命运之神的敲门声——一树前踞探试,另一树却后倚退避。根据卷首的题识,此卷绘于壬申,即隆庆六年,亦即公元1572年。这一年,画家整整40岁,已入中年,人生已然过半。旷达巧慧的禀赋与品行已经形成。陈继儒形容這位同时代的名人,称他是“履綦如云,谈笑生风”,就是说他行旅各名山大河,得以与同好谈笑如风。古时的文人走在山水之间,自不会行色匆匆。世间琐事以及官场跌宕无时不在这些行色之中。于是,当这位孙克弘敷纸摆墨时,他的心中定是已将所经所历与那山水化作一体。命运叩门预示着接下来起伏的宿命。
第一段之后,并无任何滞涩,画卷便进入了最初的恢弘(图2)。交响的重声鸣起,丝丝扣人心弦。命运携着人的喜怒哀乐沿稀疏的翠木徐徐前行。此人生进入巅峰之境,如石鼓钟磬,发出轰鸣。笔墨此时仿佛已然失去了摹影的作用,伴随着命运之神的足迹一步步走向那个巅峰。巅峰处,两座峰峦交叠,展示着高处寒气与欢喜融到了一起。两峰之间,一曲山涧流下,不是那种暴瀑直落,只从深处带着悠远的韵味而来。临近江口处,一座曲回廊桥将溪水舒缓地分开,方才继续让那水流向江中。恍惚间,若世间繁杂之事纷呈。已届不惑之年的克弘孙雪居,此时回望过往之事,想那春风得意时于应天府中会同通判参理府事,有纠结,亦有快活。不过命运之神的刻意安排,却也已随水流向江中。沿着画卷向右,乱石入水之间,三几茅屋似是为跌宕的思绪留下休憩之所,亦为下一段的舒缓平和提供了合意的过渡。
孙克弘生在明嘉靖十一年(1532),松江人士,别号雪居。绘制此卷时,画家已过了或孟浪或戒惧的年少岁月。他一生未得什么功名,只是承父荫在应天府得了一个五品的“治中”。虽然是一个近乎闲差的官员,对官场中波诡云谲的莫测世事却可深深体悟。卷首题识中所写“壬申初夏写于苏台”,定是对两千多年前吴越争霸的旧事难免思古之幽情。谁能说得清他在运笔谋篇的时候没有想到吴王阖闾筑苏台时回望自己轼杀吴王僚的刀光剑影?绘至此卷这一高峰时刻时,孙克弘是不是在冥想着过往将相王侯起起落落的倏忽?也或者,他在世间遇到的繁繁琐琐,也还未能全然逝去,也未可知。忽而,我们在那廊桥上又可看到两个人影似在言谈。他们在说什么,在这画幅中已无关宏旨,只那桥下溪水流动的声音便可带来多多的想象。而这两人的作用不过在于将这高潮时紧绷的气韵舒缓一二。与这些相比,他曾经经历过的那些跌跌宕宕已经不足为奇。我想,这一点连我都能想到,想那聪慧如孙克弘者自是心明。
画卷向左铺展,廊桥尽头是两支石峦:上面一支接续高潮时的轰鸣,为接下来的平远和缓准备了一个合理的过渡——重色的枝叶勾画,仿佛过渡时的鼓乐齐鸣;下面石峦尽头处三几小屋,更是与那郁郁枝叶带来的鸣响形成了呼应。这一乐章的至此,不能不令人称绝!
激越,总是会和舒缓平和相互交错;主题的轰鸣,也需有潺潺流水的细语相伴。这就是画卷上展现一部交响乐的神奇过程。
这部交响乐进行到这个时候,经历了大开大合的高潮之后,一叶扁舟出现在画幅的近景处。扁舟上,钓叟独坐,或聆江水汩汩,或思往事如轻烟飘去。远景中,两帆船儿欲过江峡,却无意间成为这只扁舟的衬托,也像是欲与扁舟上的钓叟说些什么。这只扁舟若悠扬致远的长笛,辅以弦乐的轻轻相伴,将这个过渡走得如此自然,恍若天成!扁舟船尾处,崛起一座山石,浅墨皴笔画出了陡峭,郁郁木叶引得视线留驻在那座茅草亭上,没有奢华,只有淡雅轻盈。与草亭相映者,云埋江滩。几株古木遥望江对岸村落人间(图3)。
这一段平稳舒缓的节奏将之前激越澎湃的思绪平定了下来。原本可以进入一个恍若仙境的慢板,然后一直发展下去。但实际的画卷却不是这样:几处草屋把人间的烟火带入到画面中来。这几处草屋的作用不仅在于给画面添加恁许烟火气,更重要、也更不易觉察的是舒缓的节奏中,江左岸的几株古松翠叶的重音节奏,更把江对岸欲借草屋向下一高潮过渡的意向凸显无疑。
下一高潮到来之时,乐章的重心凭借一座木桥移向了江的右岸。乐章的这一主题并未随刚刚那几座草屋突兀地发展出来。它要有一个发展的凭借,恰好那座小桥为画面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江滩上,以墨色皴擦的几块山石让这个高潮的到来不再显得突兀。这个高潮仿佛是一个双主题并进的乐章:迎着小桥登岸的是重墨擦染出的一大巨石,若鼓重锤,如响器轰鸣;向右,淡墨的陡峭崖石,展现或者奏响这一高潮的最强音;向左,沿着一条不是山路的崎岖小道,两侧开出或绚烂或斑斓的如许山花,实在与那低音器乐形成呼应,成为这一段的又一主题。两个主题的交相辉映,形成这一乐章的交响奏鸣。一段短暂的留白,与画幅下方的几株绿树出现,我们知道,画卷将在这里结束,整部的交响乐将要收尾。一处船屋,一只小船,再次形成呼应。船屋牵出的绳索入得江中,几出画幅(图4)!
如果说这幅画卷前一个高潮带有宏大叙事的特征,那么,到了这个高潮来临时,一种巨细弥遗的布局更将命运之神那双神奇之手所安排的细节悉数展现。绘画者孙克弘享寿八秩,四十只为半。已过半生的孙克弘在京城的应天府做着一个叫做“治中”的官,这个位置的官员就是帮着各府的尚书处理一些庶务,也即各府的杂事。这一差使令孙克弘尝遍了做杂务的酸甜甘苦。忽而小成就,忽而微瑕致使被训斥,这些隔三差五就会出现一次。身在其中,不到致仕退隐之时,是无法躲避的。四十岁的孙克弘对此注定深有体会:重墨巨石的压力,偶有成就,却时时惦念沿路花香的舒惬——这岂不是他的宿命。
读过这幅手卷的各个片段之后,我们现在就可以进入它的全卷了(图5)。我们远远望去就可发现,一股恢弘之气由卷首至卷尾绵绵不断,浸润到山石水木之中,流洒于重墨、淡色与飞白之间。我们会忽然感到,第一主题的轰然响然虽则构成了画卷的主体,但因其过于宏大而无法深入人心;第二主题就不一样了:这个主题由细琐繁杂之事烘托着恍惚一座山峦从画面上方倒垂,眼见得画幅就要失去平衡,却被孙克弘以左右两处描摹将画面支撑起来,使画幅保持着灵动的平衡。是的,这种平衡并无丝毫呆板,仿佛被一种气托举着,飘动着。
最后,当我们经过了望气之后,我们依然还会觉得,在古卷背后还有着某种神秘的力量在勾引我们产生无限遐想。那便是中国书画鉴识、鉴赏中最具魅力的一个环节:中国古代书画大多是写画在纸绢之上,因此,对书画的鉴识、鉴赏就势必会深入到书画材质上。而透过对绢本或者古纸材质的分析,我们越发能够从这手卷中依然感受到先人前辈的气息。
将命运之神带来的跌宕曲折以及日常文牍与庶务的繁杂,用宫商之音写就一幅交响乐般的长卷,不惟此卷而已,也是不多见的一幅佳作。
在中国古代人才济济的画坛上,这位孙克弘肯定算不上有大名头的人物。但是,通过我们面前的这幅手卷,我们的画家却为我们演奏了一曲气势恢宏的交响乐!先从画卷开始处读起,打开画卷的瞬间,我们便感受到画家起手时恢弘的气势(图1)。我们在画卷中恍惚地看到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最初那一段的“命运之神在敲门”。峰峦已起,未达巅峰。树影婆娑,似是在回应命运之神的敲门声——一树前踞探试,另一树却后倚退避。根据卷首的题识,此卷绘于壬申,即隆庆六年,亦即公元1572年。这一年,画家整整40岁,已入中年,人生已然过半。旷达巧慧的禀赋与品行已经形成。陈继儒形容這位同时代的名人,称他是“履綦如云,谈笑生风”,就是说他行旅各名山大河,得以与同好谈笑如风。古时的文人走在山水之间,自不会行色匆匆。世间琐事以及官场跌宕无时不在这些行色之中。于是,当这位孙克弘敷纸摆墨时,他的心中定是已将所经所历与那山水化作一体。命运叩门预示着接下来起伏的宿命。
第一段之后,并无任何滞涩,画卷便进入了最初的恢弘(图2)。交响的重声鸣起,丝丝扣人心弦。命运携着人的喜怒哀乐沿稀疏的翠木徐徐前行。此人生进入巅峰之境,如石鼓钟磬,发出轰鸣。笔墨此时仿佛已然失去了摹影的作用,伴随着命运之神的足迹一步步走向那个巅峰。巅峰处,两座峰峦交叠,展示着高处寒气与欢喜融到了一起。两峰之间,一曲山涧流下,不是那种暴瀑直落,只从深处带着悠远的韵味而来。临近江口处,一座曲回廊桥将溪水舒缓地分开,方才继续让那水流向江中。恍惚间,若世间繁杂之事纷呈。已届不惑之年的克弘孙雪居,此时回望过往之事,想那春风得意时于应天府中会同通判参理府事,有纠结,亦有快活。不过命运之神的刻意安排,却也已随水流向江中。沿着画卷向右,乱石入水之间,三几茅屋似是为跌宕的思绪留下休憩之所,亦为下一段的舒缓平和提供了合意的过渡。
孙克弘生在明嘉靖十一年(1532),松江人士,别号雪居。绘制此卷时,画家已过了或孟浪或戒惧的年少岁月。他一生未得什么功名,只是承父荫在应天府得了一个五品的“治中”。虽然是一个近乎闲差的官员,对官场中波诡云谲的莫测世事却可深深体悟。卷首题识中所写“壬申初夏写于苏台”,定是对两千多年前吴越争霸的旧事难免思古之幽情。谁能说得清他在运笔谋篇的时候没有想到吴王阖闾筑苏台时回望自己轼杀吴王僚的刀光剑影?绘至此卷这一高峰时刻时,孙克弘是不是在冥想着过往将相王侯起起落落的倏忽?也或者,他在世间遇到的繁繁琐琐,也还未能全然逝去,也未可知。忽而,我们在那廊桥上又可看到两个人影似在言谈。他们在说什么,在这画幅中已无关宏旨,只那桥下溪水流动的声音便可带来多多的想象。而这两人的作用不过在于将这高潮时紧绷的气韵舒缓一二。与这些相比,他曾经经历过的那些跌跌宕宕已经不足为奇。我想,这一点连我都能想到,想那聪慧如孙克弘者自是心明。
画卷向左铺展,廊桥尽头是两支石峦:上面一支接续高潮时的轰鸣,为接下来的平远和缓准备了一个合理的过渡——重色的枝叶勾画,仿佛过渡时的鼓乐齐鸣;下面石峦尽头处三几小屋,更是与那郁郁枝叶带来的鸣响形成了呼应。这一乐章的至此,不能不令人称绝!
激越,总是会和舒缓平和相互交错;主题的轰鸣,也需有潺潺流水的细语相伴。这就是画卷上展现一部交响乐的神奇过程。
这部交响乐进行到这个时候,经历了大开大合的高潮之后,一叶扁舟出现在画幅的近景处。扁舟上,钓叟独坐,或聆江水汩汩,或思往事如轻烟飘去。远景中,两帆船儿欲过江峡,却无意间成为这只扁舟的衬托,也像是欲与扁舟上的钓叟说些什么。这只扁舟若悠扬致远的长笛,辅以弦乐的轻轻相伴,将这个过渡走得如此自然,恍若天成!扁舟船尾处,崛起一座山石,浅墨皴笔画出了陡峭,郁郁木叶引得视线留驻在那座茅草亭上,没有奢华,只有淡雅轻盈。与草亭相映者,云埋江滩。几株古木遥望江对岸村落人间(图3)。
这一段平稳舒缓的节奏将之前激越澎湃的思绪平定了下来。原本可以进入一个恍若仙境的慢板,然后一直发展下去。但实际的画卷却不是这样:几处草屋把人间的烟火带入到画面中来。这几处草屋的作用不仅在于给画面添加恁许烟火气,更重要、也更不易觉察的是舒缓的节奏中,江左岸的几株古松翠叶的重音节奏,更把江对岸欲借草屋向下一高潮过渡的意向凸显无疑。
下一高潮到来之时,乐章的重心凭借一座木桥移向了江的右岸。乐章的这一主题并未随刚刚那几座草屋突兀地发展出来。它要有一个发展的凭借,恰好那座小桥为画面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江滩上,以墨色皴擦的几块山石让这个高潮的到来不再显得突兀。这个高潮仿佛是一个双主题并进的乐章:迎着小桥登岸的是重墨擦染出的一大巨石,若鼓重锤,如响器轰鸣;向右,淡墨的陡峭崖石,展现或者奏响这一高潮的最强音;向左,沿着一条不是山路的崎岖小道,两侧开出或绚烂或斑斓的如许山花,实在与那低音器乐形成呼应,成为这一段的又一主题。两个主题的交相辉映,形成这一乐章的交响奏鸣。一段短暂的留白,与画幅下方的几株绿树出现,我们知道,画卷将在这里结束,整部的交响乐将要收尾。一处船屋,一只小船,再次形成呼应。船屋牵出的绳索入得江中,几出画幅(图4)!
如果说这幅画卷前一个高潮带有宏大叙事的特征,那么,到了这个高潮来临时,一种巨细弥遗的布局更将命运之神那双神奇之手所安排的细节悉数展现。绘画者孙克弘享寿八秩,四十只为半。已过半生的孙克弘在京城的应天府做着一个叫做“治中”的官,这个位置的官员就是帮着各府的尚书处理一些庶务,也即各府的杂事。这一差使令孙克弘尝遍了做杂务的酸甜甘苦。忽而小成就,忽而微瑕致使被训斥,这些隔三差五就会出现一次。身在其中,不到致仕退隐之时,是无法躲避的。四十岁的孙克弘对此注定深有体会:重墨巨石的压力,偶有成就,却时时惦念沿路花香的舒惬——这岂不是他的宿命。
读过这幅手卷的各个片段之后,我们现在就可以进入它的全卷了(图5)。我们远远望去就可发现,一股恢弘之气由卷首至卷尾绵绵不断,浸润到山石水木之中,流洒于重墨、淡色与飞白之间。我们会忽然感到,第一主题的轰然响然虽则构成了画卷的主体,但因其过于宏大而无法深入人心;第二主题就不一样了:这个主题由细琐繁杂之事烘托着恍惚一座山峦从画面上方倒垂,眼见得画幅就要失去平衡,却被孙克弘以左右两处描摹将画面支撑起来,使画幅保持着灵动的平衡。是的,这种平衡并无丝毫呆板,仿佛被一种气托举着,飘动着。
最后,当我们经过了望气之后,我们依然还会觉得,在古卷背后还有着某种神秘的力量在勾引我们产生无限遐想。那便是中国书画鉴识、鉴赏中最具魅力的一个环节:中国古代书画大多是写画在纸绢之上,因此,对书画的鉴识、鉴赏就势必会深入到书画材质上。而透过对绢本或者古纸材质的分析,我们越发能够从这手卷中依然感受到先人前辈的气息。
将命运之神带来的跌宕曲折以及日常文牍与庶务的繁杂,用宫商之音写就一幅交响乐般的长卷,不惟此卷而已,也是不多见的一幅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