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建党一百周年。新征程新起点,中国科协起草制定的《“科创中国”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也新鲜出炉,中国科协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打造“科创中国”品牌增值版,树立科技界有力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引领旗帜。
打造要素集成、开放融通的资源共享平台。凝聚一批有创新能力、创业激情、创造活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聚集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头部企业、技术服务和金融投资机构;沉淀一批先导技术、产业需求、成果评价、技术标准和数据资源。2021年,实现系统内资源“应连尽连”;2022年,重点拓展外部资源对接协同;2023年,重点开展数据挖掘与应用增值服务,推动创新主体、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建设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枢纽。推出一批科技创新力高、产业带动力强、区域影响力大的创新枢纽城市,推广一批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典型示范模式,建设具有科技共同体特色的产学协同组织体系。2021年,在“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中择优推出8个左右创新枢纽城市;2022年,建设50个左右试点城市(园区),逐渐拓展创新枢纽城市范围;2023年,推出一批具备区域代表性的创新枢纽城市。建设千个左右贯通“政产学研金服用”合作链条的新型协同组织。
形成服务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和服务标准,打通国内外技术人才资源下沉渠道,完善资源供给、对接、落地长效机制。2021年,探索功能型科技服務团长效服务的典型模式,重点发掘学会在智库、评估和标准方面的专业优势;2022~2023年,优化服务特色,全国学会主导成立10个高端智库机构、20个专业评估机构、50个团体标准特色机构。
“科创中国”平台全面链接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系统集成论坛活动、报告讲座、技术培训、知识产权运用和服务产品等产学融合资源,形成精准标引、便于检索的系列产品资源包,项目、活动、人才、成果“应入尽入”。建设省级中心站、市级分站和学会协作站,授权设立一批机构合作站点、创新基地,汇聚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等有关机构的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易平台、技术创新平台、云平台等各类平台优势资源,链接千万量级的企业主体。并围绕产业链应用场景升级“问题库”“项目库”“人才库”。建设“产业链库”,设立工程技术“应用案例库”,为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提供借鉴方案,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实践样板,为工程技术人才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扩大试点城市(园区)至50个左右。结合试点建设成效,打造一批产业聚集程度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创新枢纽城市。分区域、分行业做好产业链布局设计。
针对不同行业中小企业需求场景,提出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促进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加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开展中小企业创新服务系列行动,并根据区域不同特点,每年选择5个左右重点领域,推出一批技术服务与交易活动,打造系列活动品牌。遴选推荐优秀技术团队,与国际科技组织、技术转移机构、高校院所等合作,定期发布技术项目、组织技术路演。全程跟踪活动成效,提高成果落地转化率。会同政府部门联合支持技术交易中心发展。
做强“科创中国”联合体。吸引更多头部单位加入“科创中国”联合体。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由头部单位牵头,建设若干国家级战略产业联合体,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供应链对接、项目投融资合作等。围绕长三角人工智能、粤港澳技术交易、京津冀信息技术、东北地区产业转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成渝城市群智能产业等服务需求,组建区域产业联合体、重点产业联合体等产业链协作组织。在省市两级设立科技经济融合学会、中小企业联合体、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协同组织,织密区域产业创新协作网络。在全国学会主导建设一批高端智库机构、专业评估机构、团标特色机构,通过专业评估和标准引导,开展面向市场的专业服务,拓展全国学会专业服务网络。建设科协基层组织创新协作网络及双向国际组织联结网络。
组建“科创中国”咨询委员会,组建智库服务团。举办高端智库类论坛、发布高质量行业发展监测报告,研判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技术方向,提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对策建议。组建常态化、功能型、专业化科技服务团。由全国学会自愿组合,组建学科领域交叉、服务功能齐全的百支功能型、专业化科技服务团,持续开展技术人才等资源下沉和落地服务。国家、省、市三级联动,国家级学会侧重导入国内外资源和成果评价,省级学会侧重需求挖掘,市级学会负责本地保障和成果落地。
培养基层一线产业人才,提升基层一线技术创新水平。开展技术服务和交易技能培训,形成技术经理人标准,发现和培养万名专兼职技术经理人。组建“科创中国”青年百人会,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企业和产业一线发挥更大作用。建设跨境荐才引才通道。以“科创中国”平台作为全国双创工作线上支撑平台。
工作目标
打造要素集成、开放融通的资源共享平台。凝聚一批有创新能力、创业激情、创造活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聚集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头部企业、技术服务和金融投资机构;沉淀一批先导技术、产业需求、成果评价、技术标准和数据资源。2021年,实现系统内资源“应连尽连”;2022年,重点拓展外部资源对接协同;2023年,重点开展数据挖掘与应用增值服务,推动创新主体、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建设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枢纽。推出一批科技创新力高、产业带动力强、区域影响力大的创新枢纽城市,推广一批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典型示范模式,建设具有科技共同体特色的产学协同组织体系。2021年,在“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中择优推出8个左右创新枢纽城市;2022年,建设50个左右试点城市(园区),逐渐拓展创新枢纽城市范围;2023年,推出一批具备区域代表性的创新枢纽城市。建设千个左右贯通“政产学研金服用”合作链条的新型协同组织。
形成服务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和服务标准,打通国内外技术人才资源下沉渠道,完善资源供给、对接、落地长效机制。2021年,探索功能型科技服務团长效服务的典型模式,重点发掘学会在智库、评估和标准方面的专业优势;2022~2023年,优化服务特色,全国学会主导成立10个高端智库机构、20个专业评估机构、50个团体标准特色机构。
重点实施四类任务
打造要素集成、闭环运营的技术服务与交易平台
“科创中国”平台全面链接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系统集成论坛活动、报告讲座、技术培训、知识产权运用和服务产品等产学融合资源,形成精准标引、便于检索的系列产品资源包,项目、活动、人才、成果“应入尽入”。建设省级中心站、市级分站和学会协作站,授权设立一批机构合作站点、创新基地,汇聚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等有关机构的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易平台、技术创新平台、云平台等各类平台优势资源,链接千万量级的企业主体。并围绕产业链应用场景升级“问题库”“项目库”“人才库”。建设“产业链库”,设立工程技术“应用案例库”,为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提供借鉴方案,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实践样板,为工程技术人才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建设产业链一体化
创新枢纽城市集群
《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扩大试点城市(园区)至50个左右。结合试点建设成效,打造一批产业聚集程度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创新枢纽城市。分区域、分行业做好产业链布局设计。
针对不同行业中小企业需求场景,提出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促进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加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开展中小企业创新服务系列行动,并根据区域不同特点,每年选择5个左右重点领域,推出一批技术服务与交易活动,打造系列活动品牌。遴选推荐优秀技术团队,与国际科技组织、技术转移机构、高校院所等合作,定期发布技术项目、组织技术路演。全程跟踪活动成效,提高成果落地转化率。会同政府部门联合支持技术交易中心发展。
织密科技共同体特色
产学协同组织网络体系
做强“科创中国”联合体。吸引更多头部单位加入“科创中国”联合体。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由头部单位牵头,建设若干国家级战略产业联合体,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供应链对接、项目投融资合作等。围绕长三角人工智能、粤港澳技术交易、京津冀信息技术、东北地区产业转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成渝城市群智能产业等服务需求,组建区域产业联合体、重点产业联合体等产业链协作组织。在省市两级设立科技经济融合学会、中小企业联合体、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协同组织,织密区域产业创新协作网络。在全国学会主导建设一批高端智库机构、专业评估机构、团标特色机构,通过专业评估和标准引导,开展面向市场的专业服务,拓展全国学会专业服务网络。建设科协基层组织创新协作网络及双向国际组织联结网络。
优化科技人才面向
经济主战场可持续服务机制
组建“科创中国”咨询委员会,组建智库服务团。举办高端智库类论坛、发布高质量行业发展监测报告,研判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技术方向,提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对策建议。组建常态化、功能型、专业化科技服务团。由全国学会自愿组合,组建学科领域交叉、服务功能齐全的百支功能型、专业化科技服务团,持续开展技术人才等资源下沉和落地服务。国家、省、市三级联动,国家级学会侧重导入国内外资源和成果评价,省级学会侧重需求挖掘,市级学会负责本地保障和成果落地。
培养基层一线产业人才,提升基层一线技术创新水平。开展技术服务和交易技能培训,形成技术经理人标准,发现和培养万名专兼职技术经理人。组建“科创中国”青年百人会,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企业和产业一线发挥更大作用。建设跨境荐才引才通道。以“科创中国”平台作为全国双创工作线上支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