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根上的乡情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pewg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时的我,喜欢听自己吃萝卜干脆脆的声音,喜欢那缕缕炊烟送来令人陶醉的味道,喜欢稀饭,喜欢偷偷地装一口袋盐豆上学。
  那时的冬天,到处弥漫着难忘的记忆。那时的家乡,到处都是美好的记忆。
  我会想念那咸菜炒豆的清香与入味儿,我会想念萝卜干里浓浓的乡情与阳光的味道。我会突兀地想看那晒满咸菜的院子与那缕缕炊烟环绕的日子。
  儿时,每天中秋过后,母亲与奶奶便从地里挖出那又大又胖的萝卜,红的白的,绿的,然后在秋风中把它们洗干净,放进瓦缸中,我甚至无知地认为只要进了这缸,任何东西都会变得好吃。
  腌制后,全村人把它放在屋顶上、放在院中,让它吸收一个季节的温暖,把家乡独有的气息晒进去,把整个世界的美味放进去。
  全村的妇女都不约而同地制作萝卜干,让桌上一整年都有美味可吃。母亲做的又好看又好吃,她用粗大的手翻动那些享受太阳浴的美味,像对待孩子一样的认真与慈爱。
  从此一年中桌上便有了会唱歌的“山珍海味”,萝卜干晒好后,炒香后放上麻油,那香足够让花朵害羞,飘满院子,飘进儿时的我天真的心。
  后来离开了家乡到了城里上学,每到放假,总要带一瓶满满的母亲炒好的萝卜干,伴着馒头,我总能吃出家的味道与那些阳光的记忆。
  一个人不管走到哪儿,她都不会忘记家乡母亲做的饭菜。虽是粗茶淡饭,但舌头总是想念那久违的味道。舌根上有最顽固的乡情,有识别我们不同基因的密码,不论是西餐中劲道的牛排还是那特制的面包都替代不了最原生态的东西。这是家乡给我们烙上的印迹。
  如今社会在变,生活在变,或许你已习惯牛奶面包的日子,或许你已忘记最初的味道,更或许……
  可无论你在哪儿,无论你是谁,你的舌根始终有无尽的乡情。
  (指导教师:张林/编辑:李跃)
  评点:王冠婷
  文章以“舌根上的乡情”为题,构思极为巧妙。情由心生,而此文中却与舌头紧密相联结,具有新鲜感。文中以儿时常吃的萝卜稀饭盐豆的记忆开篇,那些小食的味道是“家乡独有的气息”,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浸透在文字之中,逐渐铺陈,而后逐势宕开。“舌根上有最顽固的乡情”可谓文章的点睛之笔,作者没有停留在一贯的思乡感怀的僵化模式中,而是以最平常的日常饮食为情感载体,情注其中,灵动精巧,是一篇极好的佳作。
其他文献
刘瑜曾说“在一个有着悠久的‘你死我活’传统的文化里,真理永远是独家经营”。的确,当今社会,太多的观念传销者们都在宣扬着种种可以根除顽疾的药方,然而,在喧嚣声中遍体鳞伤之后,我想所谓理性只不过是站到了宽容对面。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需要的不再是声嘶力竭,唯有沉默才是最强之音。  聆听沉默之音,让善良得一份坚守。著名企业家史玉柱号称自己的微博有多少粉丝,就花多少钱做慈善。果不食言,在他的微博粉丝数每至一个
单程路是有去无返的。如果跟人相处的过程不是交流,你来我往,而是一条单程路,早晚会无人问津。  这就是说要做一个有魅力的人,不能不在人际交往上做到礼尚往来。  所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产生一种吸引人的魅力。  城内有一位富豪,人们觉得他的确魅力四射,因为他从没有预先答应给那些为他工作效命的人有好得超乎常情常理的报酬,但每当对方把任务完成,而且做出了好成绩时,他会自动自觉地给予
闹铃《草原的月光》轻轻响起,其实我早已醒来,没有起的原因就是想再听一遍,就像当初我俩躺在班公措的碎石岸上,他戴着牛仔帽半撑着身体为我遮去脸上的阳光,不停地说:“你再唱一遍嘛你再唱一遍嘛。”他的汉语虽然流利、发音却不标准,把“遍”发成“瓣”。  我抱着他家才出生的小狗,嘟着嘴说:“不唱了,我耳朵又蒙住了。”我的高原反应跟别人不太一样,不吐不拉,就是耳朵总发蒙,类似于那种飞机起降时的感觉。  他就盘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