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策”比“对策”更难防

来源 :公务员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c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明枪,明枪易躲;上有政策、下有顺策是暗箭,暗箭难防。后者隐蔽性强、技术含量高、成功概率大,但造成的危害潜伏期长,到了发作的时候,救都来不及。
  清朝有个叫曹振镛的牛人,在中央工作54年,官拜大学士,历三朝、相二帝,一路春风。
  当他归天的噩耗传来,道光皇帝难过得茶饭不思。当场把曹振镛的二公子提拔到副部级,给曹本人加谥号“文正”。
  其实,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曹振镛都是公认的庸才。《清史稿》中“曹振镛传”仅有700余字,与其政治地位很不匹配。但作者也没办法,传主确实没什么功绩可写。
  关于曹振镛的“成功之道”,有个年轻干部曾请教过他本人,当时老曹是这样回答的:“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多磕头、少说话。”但实际上,他做的远不止这些。
  三次跟牌:—边顺从,—边借刀杀人
  曹上台后,一开始就保持低调,闭嘴、磕头、旁观。等摸清了道光帝的底牌,便循着领导思路,顺水推舟,因势利导,若无其事地跟了三张牌,马上就获得了新君的信任。
  第一张牌是“照猫画虎”。有一天早会,道光帝看到曹振镛的裤子打了补丁,打趣道:“堂堂宰相也穿破裤子?”曹振镛从容作答:“做条新裤子太贵了,旧裤子打上补丁跟新的一样,何必浪费呢?”道光帝频频点头。
  那段时间,曹下班后就往前门外跑,去酒馆饭庄菜市场打听物价,第二天一早给皇帝送经济情报,顺便再提一两条有关厉行节约的工作建议。宰相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皇帝自然满意,每天两人什么重要事情都一起商量。
  由于曹大人和同事们推波助澜,京城出现了违背市场规律的怪现象:破衣烂衫的价格一路飙升,品相稍好的比新的还要贵。有些穷官买不起,就自己把袍子弄旧弄破,再让老婆在醒目处打块大补丁。眼见新政开花结果,皇帝对老曹更是离不开。
  在曹大人看来,“顺势而为”并非仅仅磕头点赞,还可以借刀杀人。这也是他打出的第二张牌。云贵总督阮元是唯一同曹振镛资历相当的三朝元老,人品、文才俱佳,政绩斐然,曹对其颇为嫉恨。
  有一天,皇上跟曹振镛讨论干部问题,皇上说:“时光如梭,阮元任地方主要领导快30年了。你熟悉干部情况,这个人怎么样?”
  曹振镛说:“我了解他,才华横溢,工作能力超强,我没法比。”
  他具体介绍道:“云贵地区山高路远,经济落后,自古多事,件件涉及边疆稳定。在那里当一把手,一般人不说出政绩,就是不吃不喝不睡觉都忙不过来。可阮大人能应付裕如。”
  道光皇帝直点头。曹振镛话锋一转:“这还不算,还能空出时间吟诗论文、作画弹琴,这几年光诗文集就出了好几种呢,水准很高,洛阳纸贵。”
  道光皇帝听着,脸色大变:“要是做诗能把国家做好,那我天天做诗!”
  不久,一纸调令把阮元召回北京,闲职安置直到退休。
  第三张牌是斩草除根。道光初年,一些大臣受新政鼓舞,苦心研究国家大事,提出改革建议,一时间请示报告纷至沓来。道光帝每天批阅材料到深夜,时间一长,身体吃不消了,他心里左右为难,却又不好说出口。
  等皇帝累病了,曹振镛又来暖心窝子:“现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令人高兴。就怕有的人提建议不是为工作,只是为了哄领导开心,好升官发财。”
  道光帝深有感触:“那有什么办法呢,要是大家都出于公心就好了!”
  曹振镛笑道:“我倒有个想法。您不用全看,每天随机抽阅几份材料看看,找出错字、别字、漏字等,用朱笔点出,进行批评。您想,您连书写错误都能发现,下边谁还敢造次?这样注水文件就少了。”
  此法果然灵验,皇上省力省心,大家却毫无发觉。不过大臣从此“皆矜矜小节,无敢稍纵,语多吉祥,凶灾不敢入告”。这张牌顺水推舟,众人噤若寒蝉,而曹振镛则权势大涨。
  “伪装者”欺上又瞒下
  事实上,曹振镛的三张牌都用了一个所谓“技巧”:上有政策,下有“顺策”。其操作规程并不复杂:先琢磨清楚主要领导的基本思路,再顺着其心思紧跟,只要跟得到位,甚至超过预期,就可以等着领赏了。
  古人有云,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以“对策”对付政策,明显是对着干,风险大,成功率低,是下级与上级博弈的低级形式,易被破解。相比之下,上有政策、下有顺策隐蔽性强、技术含量高、成功概率大,基本属于稳赚不赔的买卖,是下级对付上级的高端而有效的“技艺”。
  不过,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不动声色地包装自己,打造完美形象。曹振镛正是如此。有一次,有人举报曹家有人利用其职务影响力,没上交几个钱就获得了食盐专卖权,长期大发横财。曹振镛立即要求家属:统统退出商界,回家种地。
  家属很不理解:“别人家能干,咱宰相家还不能干?”
  曹振镛回答:“宰相家人不经商,难道会饿死吗?”
  故事传出来之后,曹振镛赢得了廉洁自律的好名声,皇上还以此教育大家。事实上,曹家从赚足了钱的食盐领域退出,是因为曹更在意保住个人政治地位。与经济腐败相比,这种政治上的贪婪和不作为,性质同样恶劣,后果亦是致命的。
  曹振镛的“下有顺策”,逐渐消解了干部队伍对国家的信心。官场中人也开始苦心钻研,如何应付皇帝、让领导高兴,对自己没好处的事,能推就推,能糊弄就糊弄,逐渐造就了一个“不痛不痒”的天下。偶尔出现好干部,也无出头之日。龚自珍就是个难得的人才,却遭到嫉恨,48岁就下岗回乡,不到一年郁郁而终。
  老干部王鼎看不下去,又使不上劲,干脆留下遗书,用自杀劝谏皇上。结果,曹振镛的党羽集体欺骗皇帝,控制了王鼎的家属和同党,烧了王的遗书,最后给皇帝打报告说,老王年纪大了,家里遇到不顺心的事,一时想不开就自杀了,皇帝被蒙在鼓里。此后,清王朝一蹶不振。曹死后5年,就爆发了鸦片战争。
  如果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明枪,明枪易躲;那么,上有政策、下有顺策就是暗箭,暗箭难防。顺策造成的危害潜伏期长,到了发作的时候,救都来不及。要警惕和防范,还需下属谨守本分,领导敢于担当,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摘自《廉政瞭望》)
其他文献
40岁的许大勇,因为一场车祸离世。  生前,他是广元市昭化区纪委第二纪检监察室主任。走后,他被追认为四川省优秀纪检监察干部,成为全省纪检干部学习的先进典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看不见”的先进典型——他的亲人、同事、朋友,都无法提供任何关于他的视频,仅有的几张照片,也不甚清晰。  虽然留影寥寥,但跟许大勇接触过的人,都对他印象深刻。而他生前的许多“秘密”,却是在其离世后才被别人知道。  
从风险角度评估,应收账款是燃气企业高度重视的管控内容,应收账款风险的有效管理对公司经营成效有着较大的影响。以往各单位着重于事后以应收账款管理实务经验出发,直接分析
特殊正当防卫案件并非罕见,但是司法实践中认定为正当防卫却往往不那么容易。由于防卫标准的过苛把握,使一些特殊正当防卫案件被当作防卫过当处理,甚至许多见义勇为案件也被
力挺:“缓冲期”会使汽车数量激增  中国青年网:有市民猜测,天津之所以“突击”限购,可能是担心有人借机囤积那些便宜的二手车,这些人“醉翁之意”不在车,在车牌。  中國新闻网于文军:对此次限购,天津的理由是控量、防堵、治霾是充分的。另外,京、沪已出台类似新政,本地传闻不断,天津人已有心理准备。何况,如果设立所谓“缓冲期”,只能人为加剧抢购,不仅没达到限购目的,反倒在“缓冲期”使城市汽车数量激增。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当反映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事项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或者经营管理存在重大舞弊时,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