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酸的通性”安排在初三化学第八章第三节,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两种常见酸——盐酸和硫酸性质的基础上,再推广归纳出大多数酸所具有的性质的学习。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及不同层次的授课对象,若采用 “教师做实验,学生看实验”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摸不着边际的感觉,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糊啦”。因此,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进行这一节课的教学就很值得探讨。本学期我做了有关的尝试。
二、内容及重点
“酸的通性”顾名思义就是要推广归纳出大多数酸所具有的性质。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酸的分类、命名及大多数的酸所具有的5种性质。其中重点是酸的性质。酸的性质包括(1)酸溶液与指示剂的作用,(2)酸与部分金属单质的反应,(3)酸溶液与碱性氧化物的反应,(4)酸与碱的反应(5)酸与盐的反应。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了“实验探究法”的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法”是以实验为基本手段,依据实验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实验揭示物质性质。其基本思路是:1、实验与思考 2、探索与研究 3、分析与归纳 4、巩固与提高。
三、教学过程
1、实验与思考
实验准备:盐酸(浓、稀各1瓶)、硫酸(浓、稀各1瓶)、石蕊、酚酞、铁钉、锌片、生锈的铁钉、铜片、氧化铜、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硝酸、氯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洁净试管若干。
(1)入门阶段 :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真实地“摸”到实验,并认识物质的化学式,感知物质颜色、状态、气味及其对应的水溶液的颜色。
(教师出示一张“白纸”向白纸上喷“水”瞬间纸上出现一副美丽的卡通图案,导入新课。学生兴奋,产生好奇心)
(2)教师引导实验阶段 。教师演示两个实验:第一、盐酸溶液与指示剂作用 第二、盐酸溶液与硝酸银溶液作用。接着提出问题 ① 是否所有的酸溶液都可以与指示剂作用?② 盐酸溶液所具有的性质硫酸溶液是否也具有呢?③ 是否所有的酸溶液都具有共同的性质呢?
(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探索的氛围中,探索的欲望会更加强烈。)
2、探索与研究
(1)探索硫酸、盐酸溶液的性质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具体操作,获得直观、准确的实验事实。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操作,亲眼观察,自己得出实验事实,并进行探究讨论,然后加以总结归纳,得出如下结论:
① 盐酸、硫酸溶液都可以与指示剂作用,而且指示剂呈现相同颜色。 ② 锌、铁单质能与盐酸、硫酸溶液反应,均放出氢气。 ③ 氧化铁均能与硫酸、盐酸溶液反应,反应后所得溶液颜色相同。④ 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硫酸、盐酸溶液反应,反应后溶液均为五色,无法确定反应是否发生。⑤ 硫酸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出现白色沉淀;盐酸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学生已发现盐酸、硫酸溶液的性质相似,就会猜测是否所有的酸都具有相似的性质呢?)
(2)分析实验现象、探索实验本质
教师提出问题:①是否所有的酸溶液都能与指示剂作用?并且指示剂产生的颜色相同?② 在常见金属中哪些能与酸反应;哪些不行,以何为分割点?③ 是否所有的金属氧化物都能与酸反应?④酸与碱是否已发生反应?如何验证反应的发生?⑤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分别具有怎样得特性?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疑问,比如:酸与碱反应的验证,氯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的鉴定。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①酸与碱是否反应?若反应,如何验证,②是否所有的氯盐与硝酸银溶液都可以产生不溶于稀硝酸得白色沉淀呢?是否所有的硫酸盐溶液都可以与氯化钡溶液反应,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呢?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再次讨论,并再次进行实验。
学生针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一:酸与碱不能发生反应,因为实验过程中根本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
学生二:酸与碱能发生反应,反应后的产物可能与反应物的颜色、状态相同。
学生三问学生二:你能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你的结论。
教师启发:酸溶液与指示剂作用后所产生的颜色,与碱与指示剂作用后的颜色相同?
(学生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并微微的点点头)
学生一:所有的氯化物遇硝酸银容液,都能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白色沉淀?
学生二:可溶性的氯化物遇硝酸银容液,都能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白色沉淀?
学生三问学生二:为什么必需是可溶性的氯化物呢?
学生二:因为可溶性的氯化物中有自由移动的氯离子,氯离子与银离子结合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氯化银。
(学生发出“哦……”并朝学生二点点头)
教师提问:可溶性的硫酸盐遇硝酸钡容液,都能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白色沉淀吗?为什么?
学生齐答:因为可溶性的硫酸盐中有自由移动的氯离子,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结合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硫酸钡
3、分析与归纳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上述实验可以得出:①所有的酸溶液中都可以电离出氢离子,遇指示剂呈现相同得颜色;②氢元素以前的金属单质能与酸溶液产生氢气 ③大多数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产生盐和水。④所有的酸溶液与碱都能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⑤可溶性的氯化物遇硝酸银容液,都能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白色沉淀;可溶性的硫酸盐遇硝酸钡容液,都能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白色沉淀。
4、巩固与提高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牢固,并熟练运用。我又设计了一些问题和练习,让学生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结合新获得的知识去演绎推理、解决实际的问题。如:(1)自己设计一种实验,证明是盐酸中的氢离子使石蕊试液变红。(2)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用多种方法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四、自我评析
在“酸的通性”一节的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学,不仅可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由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实验探究法”教学法完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里,教师既教给学生有关的知识,又培养了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还使他们学会了如何动手动脑,如何收集并加工信息,在吸取和消化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实验探究法”教学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
“酸的通性”安排在初三化学第八章第三节,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两种常见酸——盐酸和硫酸性质的基础上,再推广归纳出大多数酸所具有的性质的学习。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及不同层次的授课对象,若采用 “教师做实验,学生看实验”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摸不着边际的感觉,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糊啦”。因此,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进行这一节课的教学就很值得探讨。本学期我做了有关的尝试。
二、内容及重点
“酸的通性”顾名思义就是要推广归纳出大多数酸所具有的性质。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酸的分类、命名及大多数的酸所具有的5种性质。其中重点是酸的性质。酸的性质包括(1)酸溶液与指示剂的作用,(2)酸与部分金属单质的反应,(3)酸溶液与碱性氧化物的反应,(4)酸与碱的反应(5)酸与盐的反应。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了“实验探究法”的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法”是以实验为基本手段,依据实验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实验揭示物质性质。其基本思路是:1、实验与思考 2、探索与研究 3、分析与归纳 4、巩固与提高。
三、教学过程
1、实验与思考
实验准备:盐酸(浓、稀各1瓶)、硫酸(浓、稀各1瓶)、石蕊、酚酞、铁钉、锌片、生锈的铁钉、铜片、氧化铜、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硝酸、氯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洁净试管若干。
(1)入门阶段 :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真实地“摸”到实验,并认识物质的化学式,感知物质颜色、状态、气味及其对应的水溶液的颜色。
(教师出示一张“白纸”向白纸上喷“水”瞬间纸上出现一副美丽的卡通图案,导入新课。学生兴奋,产生好奇心)
(2)教师引导实验阶段 。教师演示两个实验:第一、盐酸溶液与指示剂作用 第二、盐酸溶液与硝酸银溶液作用。接着提出问题 ① 是否所有的酸溶液都可以与指示剂作用?② 盐酸溶液所具有的性质硫酸溶液是否也具有呢?③ 是否所有的酸溶液都具有共同的性质呢?
(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探索的氛围中,探索的欲望会更加强烈。)
2、探索与研究
(1)探索硫酸、盐酸溶液的性质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具体操作,获得直观、准确的实验事实。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操作,亲眼观察,自己得出实验事实,并进行探究讨论,然后加以总结归纳,得出如下结论:
① 盐酸、硫酸溶液都可以与指示剂作用,而且指示剂呈现相同颜色。 ② 锌、铁单质能与盐酸、硫酸溶液反应,均放出氢气。 ③ 氧化铁均能与硫酸、盐酸溶液反应,反应后所得溶液颜色相同。④ 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硫酸、盐酸溶液反应,反应后溶液均为五色,无法确定反应是否发生。⑤ 硫酸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出现白色沉淀;盐酸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学生已发现盐酸、硫酸溶液的性质相似,就会猜测是否所有的酸都具有相似的性质呢?)
(2)分析实验现象、探索实验本质
教师提出问题:①是否所有的酸溶液都能与指示剂作用?并且指示剂产生的颜色相同?② 在常见金属中哪些能与酸反应;哪些不行,以何为分割点?③ 是否所有的金属氧化物都能与酸反应?④酸与碱是否已发生反应?如何验证反应的发生?⑤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分别具有怎样得特性?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疑问,比如:酸与碱反应的验证,氯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的鉴定。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①酸与碱是否反应?若反应,如何验证,②是否所有的氯盐与硝酸银溶液都可以产生不溶于稀硝酸得白色沉淀呢?是否所有的硫酸盐溶液都可以与氯化钡溶液反应,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呢?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再次讨论,并再次进行实验。
学生针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一:酸与碱不能发生反应,因为实验过程中根本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
学生二:酸与碱能发生反应,反应后的产物可能与反应物的颜色、状态相同。
学生三问学生二:你能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你的结论。
教师启发:酸溶液与指示剂作用后所产生的颜色,与碱与指示剂作用后的颜色相同?
(学生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并微微的点点头)
学生一:所有的氯化物遇硝酸银容液,都能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白色沉淀?
学生二:可溶性的氯化物遇硝酸银容液,都能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白色沉淀?
学生三问学生二:为什么必需是可溶性的氯化物呢?
学生二:因为可溶性的氯化物中有自由移动的氯离子,氯离子与银离子结合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氯化银。
(学生发出“哦……”并朝学生二点点头)
教师提问:可溶性的硫酸盐遇硝酸钡容液,都能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白色沉淀吗?为什么?
学生齐答:因为可溶性的硫酸盐中有自由移动的氯离子,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结合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硫酸钡
3、分析与归纳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上述实验可以得出:①所有的酸溶液中都可以电离出氢离子,遇指示剂呈现相同得颜色;②氢元素以前的金属单质能与酸溶液产生氢气 ③大多数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产生盐和水。④所有的酸溶液与碱都能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⑤可溶性的氯化物遇硝酸银容液,都能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白色沉淀;可溶性的硫酸盐遇硝酸钡容液,都能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白色沉淀。
4、巩固与提高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牢固,并熟练运用。我又设计了一些问题和练习,让学生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结合新获得的知识去演绎推理、解决实际的问题。如:(1)自己设计一种实验,证明是盐酸中的氢离子使石蕊试液变红。(2)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用多种方法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四、自我评析
在“酸的通性”一节的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学,不仅可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由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实验探究法”教学法完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里,教师既教给学生有关的知识,又培养了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还使他们学会了如何动手动脑,如何收集并加工信息,在吸取和消化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实验探究法”教学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